閩粵地區宗祠祖厝古建築壁堵的那些事兒

2020-12-13 和之石雕

中國傳統建築非常講究裝飾,每一構件、每一單元都有裝飾的元素存在。在以屋頂、屋身、臺基為三個主要的構成單元之中,屋身是人們的最佳視角點,同時也是生活空間的主體。在中國傳統古建築中,木構棟架、門窗裝修、牆板彩繪、壁堵石刻,都非常重視裝飾。

福建祖厝廟堂石堵

祖厝宗祠的屋身正立面是由室外進人室內空間的首先看到的位置,其地位極其顯要;左、右兩側立面,也是人們的視覺焦點所在。在古建築設計過程中,這些地方必須體面,才能給來訪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因此,這些位置就成為匠師藝人才華發揮的場所,成就了一代代的工藝美術大師。寫、畫、彩、雕、塑、貼、砌、鑄、刻等多種工藝技術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來往行人紛紛駐足觀賞。

福建祖厝廟堂石堵

壁堵通常由木、磚、石等材料單獨興築也有混合構成。以屋身正立面而言,可以木構,也可以石嵌立牆面,甚至上部木雕、下部石刻;以屋身左、右立面而言,可以磚砌,也可石刻,甚至上部粉飾、下部施雕。本文所提及的,自然都是石雕壁堵藝術。

福建祖厝廟堂石堵

壁堵與雕飾

壁堵由上而下,區分為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櫃檯腳,就像人的身體構造一般。其中以身堵、裙堵的面積最大,雕飾也最為豐富,常見的題材有龍、虎、獅、象、麒麟、鳳凰與螭(若龍而色黃,俗稱「螭虎」、「夔龍」)等;櫃檯底部的設計似蹄似腳,或內彎或外翻,更有採取龍頭吞腳、獅頭吞腳與鯉魚翻躍的造型,極具特色。

福建祖厝廟堂石堵

廣東福建一帶的宗祠祖廟中的壁堵中,身堵、裙堵與櫃檯腳大多採用浮雕,以半立體狀表現渾厚的主題;頂堵、腰堵與邊框則大多施用淺刻或線腳裝飾,呈現輔助性題材與襯託的作用。也有利用石材色澤光與非光面加以區隔主從的,或以不同的材質所產生不同的顏色,塑造明顯的差異;例如身堵、裙堵以黃白色的花崗巖雕刻,腰堵、邊框以深綠色的青鬥石雕刻。

福建祖厝廟堂石堵

在廣東,尤其是潮汕地區的宗祠廟堂建築中,講究左右對稱的原則,壁堵石刻必須符合傳統的意念,例如「左龍右虎」、「左鶴右座」、「左青獅右白象」、「左仙翁右麻姑」(依建築本身的方位而定左右),形成固定的搭配模式。壁堵石刻亦要講究左右對應的原則,例如「春秋」與「夏冬」、「祈求」與「吉慶」、「天官賜福」與「財神送寶」,以及麒麟雙回首而眺望大門,雙龍分上下而拱衛中央,都是相互呼應的手法。

福建祖厝廟堂石堵

閩粵地區的祖厝祠堂等傳統建築中的裝飾具有色彩秀麗、工藝精湛、圖紋繁多、寓意豐富、旨趣吉祥等特點,壁堵雕飾也是如此,立於門口,直接以吉祥的意旨迎向大眾。

壁堵與吉祥圖案

在過去,人們在生活中圖的就是平安吉祥、健康如意,亦或是富貴長壽、升官發財,透過宗教信仰寄託心意,更給予人們對未來的無限希望。也因此,祠堂的雕刻紋飾及成為直接的訴求之一,不僅能夠增加視覺上的美感,還充分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理念與追求目標。豐富而多樣化的圖案並不是憑空捏造,更與生活密切相關。在那些祠堂的壁堵中出現的圖案一定有非常豐富的寓意,而且這種寓意一定是吉祥的,所以即使現在許多古建築雕刻工人雖不知圖案為何物,但一定知道那是吉祥圖案。

福建祖厝廟堂石堵

吉祥圖案的題材多來自中國傳統神話、歷史故事、生命禮俗、生活價值觀等,其紋飾種類繁多,包羅萬象,卻通俗易懂。據小編搜集的相關資料可知,這些圖案大致可分為七類:

(一)自然紋:日、月、星辰、山、川、風、雨、雲、雷、水、火、巖石等。

(二)動物紋:龍、鳳、虎、豹、鹿、獅、象、蝠、龜、鶴、鯉魚等。

(三)植物紋:蓮花、松樹、牡丹、水仙、葫蘆、靈芝、忍冬蔓等。

(四)文字紋:福、祿、壽、喜、亞、卍等。

(五)幾何紋:直、圓、曲、六角、八角、方、菱等。

(六)器物紋:鼎、爐、筆、墨、琴、棋、書、畫等。

(七)人物紋:三官、八仙、麻姑、壽星、文官、武將、財神、仙童等。

這些紋樣可以單一題材明示意義,例如仙桃代表長壽,牡丹代表富貴;也可以同音或諧音題材寓意,例如蝙蝠是「福」,蝴蝶是「福」,茶壺也是「福」, 蓮花與鯉魚則是「連年有餘」。

廣東祠堂石雕
廣東祠堂石雕
廣東祠堂石雕

甚至經由多樣題材的組合、引申、隱喻,傳達完整的含義,例如:

(一)雙喜:喜鵲報喜,一對喜鵲為「雙喜」;喜鵲站在梅花樹梢,引申為「喜上眉梢」。(二)三多:佛手、仙桃、石榴代表多福、多壽、多子,即為「三多」。

(三)歲寒三友:松、竹、梅堅忍卓絕於寒冬,以節操、氣度取勝。蘭、竹、菊、梅為文人雅士所好,隱喻為「四君子」,並且寓意「春、夏、秋、冬」四季。

(四)四靈:龍、鳳、龜、麟為瑞獸,引申為「尊貴、太平、長壽、文明」的象徵。虎、豹、獅、象為「四獸」,十分威猛;耕、讀、漁、樵(農夫、書生、漁人、樵史)為「四逸」,非常飄逸。

(五)五福:指壽、富、康寧、好德與考終命,常以五隻蝙蝠代表。

(六)六合:指天、地、東、南、西、北,可以夔龍分居四方,拱護中間的兩魚(代表兩儀、陰陽或天地);再加上四隅的編蝠,則稱「天官賜福」。

(七)八仙:張果老、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漢鍾離、曹國舅、韓湘子與藍採和等八位神話人物,組合「八仙」。八仙曾經各憑法器橫渡東海,前往瑤池為西王母祝壽;故此題材一以引申「大顯神通』 " ,一以隱喻「慶壽」。另有「暗八仙」 , 即指八仙各持的器物:負鼓、寶劍、葫蘆、蓮花、蒲扇、玉板、紫簫與花籃等,亦為喜慶的象徵。

(八)吉祥八寶:指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與盤長等八件佛家符號,也稱「八吉祥」。又以珠、磐、書、畫、舫、方勝、蕉葉、靈芝、錢錠、元寶、犀角與彤日祥雲等為雜寶,隨意自其中取出八件,也可構成八寶。

(九)祈求吉慶:以旗、球、戟、磐等四件器物的諧音組合而成。

(十)太平有象:由大象馱負花瓶的組合而成,以瓶諧音「平」而寓意「平安」,象即「祥」;瓶中加上牡丹則有「平安富貴」的意義,再加上四季花則有「四季平安富貴」的意義。

廣東祠堂石雕

龍呈吉祥,風兆祥瑞。當漫步於閩粵一帶的祠堂宗廟時,處處可見精雕別致的壁堵石刻。觀賞吉祥圖案,無數福氣盡現其中。從古蹟以至現代的宗祠祖廟建築,壁堵石刻可以印證中國吉祥圖案的傳統;從舊作到新品,壁堵石刻經由昔日浮雕發展至近代的透雕,是技術的傳承,也是時代的創新。鏤空、突出、立休等雕刻技藝已成為現代古建築裝飾的潮流和標配。

閩粵地區浮雕壁堵石

廣東陸豐的譚公仙聖祠是近幾年建造的一座祠堂。壁堵石刻也是現代壁堵雕刻文化發展下的產物,其雕刻題材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有傳統的龍、鳳、虎、豹、獅、象、羊、馬、兔、猴、鯉魚等圖案,還採用的牛、狐、熊、松鼠、駱駝、麋鹿、犀牛、袋鼠、野豬、金魚等類的圖案,可謂琳琅滿目,讓人耳目一新。

閩粵地區浮雕壁堵石
閩粵地區浮雕壁堵石

弘揚中華文化傳統,必須在傳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唯有將傳承與創新兩者結合起來,相輔相成,從傳統中突破,從創造中延續,文化才能長久,生生不息。

相關焦點

  • 霞浦牙城新厝黃氏晉祖撰譜慶典
    時值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福建省霞浦縣牙城鎮鬥門新厝黃氏文化宗祠開展一場別具一格的晉祖、家譜續修慶典活動。祠外彩旗飄揚,禮儀彩虹門格外醒目。而數對「江夏流芳,紫雲衍派」的聯句帶給人們對「溯宗脈源」的傳統文化無盡的遐想。
  • 鹿港品「原味」龍山寺 馬尼拉看「紅磚大厝」
    在閩南語啟蒙讀物《千金譜》中,這一段文字講的就是咱閩南的紅磚厝。  在閩南文化中,閩南建築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和獨特價值。閩南古建築是閩南人智慧的結晶,其建築工藝更是隨著晉江人的足跡,流傳到了海峽對岸的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地區。  在本期「關注世界閩南文化節·閩南文化在世界」系列報導中,記者將帶您一起品味閩南的建築文化。
  • 閩粵之「咽喉」:羊角古村,一隅之地而遙制千裡
    然而,在它美麗景象的背後,因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成為明清時期江西東南隅通往閩粵之「咽喉」,素以「一隅之地而遙制千裡」著稱。這裡還有一個周氏宗祠,非常壯觀。羊角村它是有一個城堡的,還有城牆,非常的受歡迎。贛州是全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在贛南境內的數以萬計的河流兩岸或道路交會區,在與粵閩邊際地區的數以千計的驛路、水路、山路的接合處,所以呀這裡也成為了一個曾經的商貿驛站!
  • 潢湧的村巷裡,竟然私藏著一座東莞最大的宗祠
    潢湧的這座宗祠,名叫「黎氏大宗祠」,能叫上「大」的,應該是體量很大的宗祠。據統計,目前東莞地區現存的宗祠中,黎氏大宗祠,是規模最大的一座。它佔地面積2360平米,足有近6個籃球場的大小。宗祠,也稱之宗廟、祖廟、祖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場所,也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徵。從前,宗祠只能是皇家自己用,民間是不允許建造的。
  • 潮州「厝角頭有戲出」,嵌瓷承載著潮人的「詩和遠方」
    潮州嵌瓷與潮州木雕、潮州石雕並稱潮州古建築的三大裝飾工藝,已於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屋脊生花,歷久彌新在潮汕地區,時光磨平碎瓷的稜角,在「厝角頭」變化出萬千鮮活靈動的造型,這就是潮州嵌瓷。潮州嵌瓷是潮汕地區特有的工藝品種,亭脊雕鏤人物花草,造型神態各異,色彩五彩繽紛,令人嘆為觀止。
  • 泰順3000年|還去什麼奈良、名古屋,快來看看泰順古建築中的「日本...
    大佛樣和稍晚數十年從江浙地區「五山十剎」等臨濟宗寺院引進的「禪宗樣」為日本鎌倉時期來自中國的兩大建築樣式,它的風格、構架方法、細部裝飾都與日本當時傳統的「和樣」建築明顯的不同,是一種全新的建築樣式。日本奈良東大寺(圖片來自網絡) 玉巖包氏宗祠門樓(明間中柱出四跳偷心造插拱) 泰順有大佛樣古建築最早在日本建造這種建築樣式的匠人名叫陳和卿,明州(今寧波)人,根據日本史籍記載,日僧重源曾三次入宋,來過明州,因此有宋代明州為日本大佛樣源頭的說法。
  • 中國古建築取名的那些講究
    中國古建築取名的那些講究 李莉《百科知識》 我們日常可見許多古建築,大到宮殿廟宇,小到亭臺樓榭,那麼古人是如何給這些古建築取名的呢?
  • 歷史圖騰:華夏文明印記中的中國古建築(下)
    中國古建築的歷史源遠流長,每一處古建築都如同一部沉甸甸的史書,以獨特的方式印記著華夏文明。長城(萬裡長城)始建於西周時期,分布在北京、河北、天津、山西、甘肅、內蒙古、青海、山東等15個省,總計長度超過5萬千米,以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沿山嶺的脊背修築而成。
  • 金華市金東區兩個古建築文化觀光景點
    金東區成立於2001年2月,金東區旅遊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是黃大仙文化的發源地,是「詩壇泰鬥」艾青、「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的故鄉,已開發以黃大仙景區、大佛寺景區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遊項目;以艾青、施光南名人故居及瑣園古建築群為代表的古建築文化觀光項目;以錦林佛手文化園、上荷塘寨春農場·
  • 延續廣府傳統,牽扯代代鄉愁:最古老宗祠福蔭下的潢湧村
    為適應珠三角長夏無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季風明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結合本地區實際條件,廣府人在百粵族群幹欄式房屋基礎上吸收北方、江南及國外住宅的建築要素逐漸形成獨步海內外的廣府民居。古村落就是由廣府民居基本形式為主體,加上池塘、圍牆、風水樹、神樓、宗教信仰場所等相關配套構成的。
  • 龍巖永定下洋思賢吳氏宗祠,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整體結構簡樸清雅
    小巧玲瓏的吳氏宗祠就坐落於虎形山下,取「崇尚讓德」之義,命名為「崇德堂」。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吳氏大念一郎綱公肇基思賢村。吳氏宗祠始建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至2011年已有543年的歷史。歷 史上曾經多次維修。1989年拆舊重建,1994年竣工。吳綱開基思賢有許多美好傳說。
  • 傅氏名門望族英才輩出:南安豐州溪口傅氏宗祠
    南安豐州溪口傅氏宗祠修建於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22年),距今有近500年歷史。 傅氏宗祠 南安豐州溪口物華天寶,英才輩出。其中明清兩代的傅氏家族曾官高位顯、門庭顯赫:明朝萬曆年間擔任南京戶部主事的傅慶貽、清代康熙年間的大慈善家傅奏功、雍正癸卯武進士傅奏啟……至今,南安豐州溪口傅氏宗祠仍在向人們講述著那段輝煌。
  • 閩臺攜手,讓古建築重煥光彩
    閩臺攜手保護與傳承古建築的意義何在?戴志堅:由於臺灣早期移民主要來自閩南地區,因此,紅磚古厝的閩南派建築是臺灣最常見的建築形式。不過,在風格、流派上,這類建築又因地域不同有所差別。比如,泉州派建築的用料修長,瓜筒多呈瘦長的木瓜形;漳州派建築的用料粗壯,瓜筒多呈圓肥的金瓜形。臺中霧峰林宅、臺北板橋林宅就是漳州派的建築風格,臺北艋胛龍山寺、鹿港龍山寺則是泉州派的建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