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築非常講究裝飾,每一構件、每一單元都有裝飾的元素存在。在以屋頂、屋身、臺基為三個主要的構成單元之中,屋身是人們的最佳視角點,同時也是生活空間的主體。在中國傳統古建築中,木構棟架、門窗裝修、牆板彩繪、壁堵石刻,都非常重視裝飾。
祖厝宗祠的屋身正立面是由室外進人室內空間的首先看到的位置,其地位極其顯要;左、右兩側立面,也是人們的視覺焦點所在。在古建築設計過程中,這些地方必須體面,才能給來訪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因此,這些位置就成為匠師藝人才華發揮的場所,成就了一代代的工藝美術大師。寫、畫、彩、雕、塑、貼、砌、鑄、刻等多種工藝技術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來往行人紛紛駐足觀賞。
壁堵通常由木、磚、石等材料單獨興築也有混合構成。以屋身正立面而言,可以木構,也可以石嵌立牆面,甚至上部木雕、下部石刻;以屋身左、右立面而言,可以磚砌,也可石刻,甚至上部粉飾、下部施雕。本文所提及的,自然都是石雕壁堵藝術。
壁堵與雕飾
壁堵由上而下,區分為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櫃檯腳,就像人的身體構造一般。其中以身堵、裙堵的面積最大,雕飾也最為豐富,常見的題材有龍、虎、獅、象、麒麟、鳳凰與螭(若龍而色黃,俗稱「螭虎」、「夔龍」)等;櫃檯底部的設計似蹄似腳,或內彎或外翻,更有採取龍頭吞腳、獅頭吞腳與鯉魚翻躍的造型,極具特色。
廣東福建一帶的宗祠祖廟中的壁堵中,身堵、裙堵與櫃檯腳大多採用浮雕,以半立體狀表現渾厚的主題;頂堵、腰堵與邊框則大多施用淺刻或線腳裝飾,呈現輔助性題材與襯託的作用。也有利用石材色澤光與非光面加以區隔主從的,或以不同的材質所產生不同的顏色,塑造明顯的差異;例如身堵、裙堵以黃白色的花崗巖雕刻,腰堵、邊框以深綠色的青鬥石雕刻。
在廣東,尤其是潮汕地區的宗祠廟堂建築中,講究左右對稱的原則,壁堵石刻必須符合傳統的意念,例如「左龍右虎」、「左鶴右座」、「左青獅右白象」、「左仙翁右麻姑」(依建築本身的方位而定左右),形成固定的搭配模式。壁堵石刻亦要講究左右對應的原則,例如「春秋」與「夏冬」、「祈求」與「吉慶」、「天官賜福」與「財神送寶」,以及麒麟雙回首而眺望大門,雙龍分上下而拱衛中央,都是相互呼應的手法。
閩粵地區的祖厝祠堂等傳統建築中的裝飾具有色彩秀麗、工藝精湛、圖紋繁多、寓意豐富、旨趣吉祥等特點,壁堵雕飾也是如此,立於門口,直接以吉祥的意旨迎向大眾。
壁堵與吉祥圖案
在過去,人們在生活中圖的就是平安吉祥、健康如意,亦或是富貴長壽、升官發財,透過宗教信仰寄託心意,更給予人們對未來的無限希望。也因此,祠堂的雕刻紋飾及成為直接的訴求之一,不僅能夠增加視覺上的美感,還充分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理念與追求目標。豐富而多樣化的圖案並不是憑空捏造,更與生活密切相關。在那些祠堂的壁堵中出現的圖案一定有非常豐富的寓意,而且這種寓意一定是吉祥的,所以即使現在許多古建築雕刻工人雖不知圖案為何物,但一定知道那是吉祥圖案。
吉祥圖案的題材多來自中國傳統神話、歷史故事、生命禮俗、生活價值觀等,其紋飾種類繁多,包羅萬象,卻通俗易懂。據小編搜集的相關資料可知,這些圖案大致可分為七類:
(一)自然紋:日、月、星辰、山、川、風、雨、雲、雷、水、火、巖石等。
(二)動物紋:龍、鳳、虎、豹、鹿、獅、象、蝠、龜、鶴、鯉魚等。
(三)植物紋:蓮花、松樹、牡丹、水仙、葫蘆、靈芝、忍冬蔓等。
(四)文字紋:福、祿、壽、喜、亞、卍等。
(五)幾何紋:直、圓、曲、六角、八角、方、菱等。
(六)器物紋:鼎、爐、筆、墨、琴、棋、書、畫等。
(七)人物紋:三官、八仙、麻姑、壽星、文官、武將、財神、仙童等。
這些紋樣可以單一題材明示意義,例如仙桃代表長壽,牡丹代表富貴;也可以同音或諧音題材寓意,例如蝙蝠是「福」,蝴蝶是「福」,茶壺也是「福」, 蓮花與鯉魚則是「連年有餘」。
甚至經由多樣題材的組合、引申、隱喻,傳達完整的含義,例如:
(一)雙喜:喜鵲報喜,一對喜鵲為「雙喜」;喜鵲站在梅花樹梢,引申為「喜上眉梢」。(二)三多:佛手、仙桃、石榴代表多福、多壽、多子,即為「三多」。
(三)歲寒三友:松、竹、梅堅忍卓絕於寒冬,以節操、氣度取勝。蘭、竹、菊、梅為文人雅士所好,隱喻為「四君子」,並且寓意「春、夏、秋、冬」四季。
(四)四靈:龍、鳳、龜、麟為瑞獸,引申為「尊貴、太平、長壽、文明」的象徵。虎、豹、獅、象為「四獸」,十分威猛;耕、讀、漁、樵(農夫、書生、漁人、樵史)為「四逸」,非常飄逸。
(五)五福:指壽、富、康寧、好德與考終命,常以五隻蝙蝠代表。
(六)六合:指天、地、東、南、西、北,可以夔龍分居四方,拱護中間的兩魚(代表兩儀、陰陽或天地);再加上四隅的編蝠,則稱「天官賜福」。
(七)八仙:張果老、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漢鍾離、曹國舅、韓湘子與藍採和等八位神話人物,組合「八仙」。八仙曾經各憑法器橫渡東海,前往瑤池為西王母祝壽;故此題材一以引申「大顯神通』 " ,一以隱喻「慶壽」。另有「暗八仙」 , 即指八仙各持的器物:負鼓、寶劍、葫蘆、蓮花、蒲扇、玉板、紫簫與花籃等,亦為喜慶的象徵。
(八)吉祥八寶:指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與盤長等八件佛家符號,也稱「八吉祥」。又以珠、磐、書、畫、舫、方勝、蕉葉、靈芝、錢錠、元寶、犀角與彤日祥雲等為雜寶,隨意自其中取出八件,也可構成八寶。
(九)祈求吉慶:以旗、球、戟、磐等四件器物的諧音組合而成。
(十)太平有象:由大象馱負花瓶的組合而成,以瓶諧音「平」而寓意「平安」,象即「祥」;瓶中加上牡丹則有「平安富貴」的意義,再加上四季花則有「四季平安富貴」的意義。
龍呈吉祥,風兆祥瑞。當漫步於閩粵一帶的祠堂宗廟時,處處可見精雕別致的壁堵石刻。觀賞吉祥圖案,無數福氣盡現其中。從古蹟以至現代的宗祠祖廟建築,壁堵石刻可以印證中國吉祥圖案的傳統;從舊作到新品,壁堵石刻經由昔日浮雕發展至近代的透雕,是技術的傳承,也是時代的創新。鏤空、突出、立休等雕刻技藝已成為現代古建築裝飾的潮流和標配。
廣東陸豐的譚公仙聖祠是近幾年建造的一座祠堂。壁堵石刻也是現代壁堵雕刻文化發展下的產物,其雕刻題材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有傳統的龍、鳳、虎、豹、獅、象、羊、馬、兔、猴、鯉魚等圖案,還採用的牛、狐、熊、松鼠、駱駝、麋鹿、犀牛、袋鼠、野豬、金魚等類的圖案,可謂琳琅滿目,讓人耳目一新。
弘揚中華文化傳統,必須在傳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唯有將傳承與創新兩者結合起來,相輔相成,從傳統中突破,從創造中延續,文化才能長久,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