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圖騰:華夏文明印記中的中國古建築(下)

2020-12-14 咬文嚼史

中國古建築的歷史源遠流長,每一處古建築都如同一部沉甸甸的史書,以獨特的方式印記著華夏文明。

長城(萬裡長城)

始建於西周時期,分布在北京、河北、天津、山西、甘肅、內蒙古、青海、山東等15個省,總計長度超過5萬千米,以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沿山嶺的脊背修築而成。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築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軍事防禦牆塹。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萬裡長城

蘇州園林

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境內。始建於公元前六世紀,蘇州園林的整個建築布局、結構、造型、風格、色彩、裝飾都運用了對比、襯託、對景、借景的手法,以構築精緻、意境深遠、藝術高雅而成為古典園林的典範。199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園林

太原晉祠

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內。始建於公元前十一世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園林建築群。晉祠的整個建築特點是融自然山水和人文構築為一體,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唯一實例,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太原晉祠

福建土樓

位於福建省龍巖市境內。土樓始建於公元十一世紀,是客家群族防備倭寇入侵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集體性建築,其結構外高內低、樓內有樓、環內有環;其形式有圓樓、八角樓、方樓、紗帽樓等三十多種;其建築風格古樸粗獷,神秘奇特。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福建土樓

洛陽白馬寺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鏡內。始建於公元68年,是中國的第一古剎。白馬寺的主要建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布局規整,風格古樸。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彌足珍貴。

洛陽白馬寺

平遙城牆

位於山西省中部的平遙縣。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牆之一。城牆高8-10米,底厚8-12米,頂厚3-6米,牆身素土夯築,分層鋪設稻草拉筋,外壁城磚白灰包砌,頂部青磚鋪墁,內向設瀉水渠道,築牆手法古拙、工料精良,為中國歷代築牆之僅有。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平遙城牆

嶽陽樓

位於湖南省嶽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上。嶽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嶽陽樓構造古樸獨特,臺基以花崗巖圍砌,主樓高19米,進深14米,寬17米,整個建築為純木結構,三層、四柱、飛簷、鬥拱、盔頂,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彼此勾連為整體。是中國僅存的盔頂結構的古建築。

嶽陽樓

飛虹塔

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內。始建於公元147年,是中國現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唯一留有工匠題款、最完整的五彩琉璃塔。飛虹塔的建築為平面八邊形、共十三級、高47米的樓閣式佛塔,塔身形如錐體,除底層為木迴廊外,其他均用青磚砌成,各層皆有七色琉璃出簷,五彩斑斕如雨後彩虹。被認證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而載入世界紀錄大全史冊。

飛虹塔

小雁塔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薦福寺內。建於公元707年,是唐代佛教建築藝術遺產。小雁塔的建築是中國早期方形密簷式磚塔的典型,塔身為四方形、單壁中空、塔壁不設柱額的結構,外部青磚內部木構,原15層,現存13層。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小雁塔

五臺山南禪寺

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西南境內。建於公元782年,大殿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南禪寺的建築由臺基、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殿內沒有柱也沒有天花板,結構簡練,風格莊重大方、氣勢雄渾,體現了我國中唐時期大型木構建築的特色。

五臺山南禪寺

薊州獨樂寺

位於天津薊州城內西大街。建於公元984年,是中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獨樂寺的布局和結構呈唐、遼時期佛寺的特點,全寺分東、中、西三部分,山門與大殿之間用迴廊相連接。山門結構奇特,屋頂五條脊、四面坡,簷角如翼似飛,高昂莊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薊州獨樂寺

泉州東西塔

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西街開元寺內。東塔又叫鎮國塔,始建於公元865年,高48米;西塔又叫仁壽塔,始建於公元916年,高45米,兩塔的結構均為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巖石塔,是中國最早最大的一對石塔,也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築的瑰寶。

泉州東西塔

滕王閣

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於公元653年,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是古代儲藏經史典籍的地方。滕王閣的主體建築格式為「明三暗七」,即從外看是三層帶迴廊建築,而內部則有七層,外部瓦件採用碧色的琉璃瓦裝飾,整個建築莊重大氣。

滕王閣

朔州崇福寺

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舊城內東街北側。崇福寺建於公元665年,寺院坐北朝南,五進院落,十座殿宇。主殿殿頂以綠色琉璃剪邊,殿內塑像、壁畫保存完好,是中國現存較大、較完整的金代建築。

朔州崇福寺

登封觀景臺

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東南告成鎮境內。建於公元1280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觀測天象的建築之一。觀景臺的建築結構為磚石混合,臺體呈方形覆鬥狀,四壁用水磨磚砌成。2010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登封觀景臺

(完)

相關焦點

  • 歷史圖騰:華夏文明印記中的中國古建築(上)
    中國古建築的歷史源遠流長,每一處古建築都如同一部沉甸甸的史書,以獨特的方式印記著華夏文明。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有「亞洲佛光」之稱的五臺山佛光寺,位於山西省五臺縣境內。寺內正殿東大殿建於公元857年,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構建築,被譽為建築中的「中國第一國寶」!
  • 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龍在華夏文明裡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真龍天子,龍顏大悅。龍即是君王,龍就是皇帝,打龍袍也就是打皇帝。但,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地球上根本就不曾有過「龍」這種生物。龍的形象純屬虛構。那麼,華夏龍圖騰的起源到底在哪裡呢?
  • 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的傳說都有哪些?
    「龍」,在中國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作為存在於神話傳說中的瑞獸,其從誕生的那刻起,就與華夏文明緊密相依,可以說「龍」是華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在中國古代更是封建皇權的象徵,帝王都是以真龍天子自居。而到了現代,我們華夏民族也依然稱呼自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可見「龍」在華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 《山海經》:透過蛇、鳥圖騰看上古,華夏的起源到底是什麼?
    揭露洪荒隱秘,盡在夜述封神大家好,歡迎收看《山海經》系列第26期,本期夜述封神將和大家一起探討上古文明的圖騰。其實上古的歷史早就消失在時間的迷霧裡,我們如今僅僅靠猜測、臆想和自認為合理地推理來儘量還原這段歷史,今天夜述封神根據《山海經》為大家還原一下。
  • 萬年謎團終於破解,世界文明的傳播者印第安人起源於華夏
    因為美洲,乃至整個人類的文明都有印第安人的印記,他們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為世界提供了玉米、番薯、西紅柿、菸草、可可等農作物,帶來了醫藥、婚姻、科學技術,讓人類從原始走向了文明,從混亂走向了安定,再到富足。科考人員發現印第安人大約在2萬年前開始了分化,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在歷史上建立過多個帝國和巔峰文明。
  • 三星堆文明的真相,真的印證華夏文明來源於古埃及嗎
    可以說,中國古代文明中,尤以「三星堆文化」最為撲朔迷離,原因很簡單,雖然三星堆文化作為蜀地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從發掘出土的青銅文物來看,對中國乃至世界發源史具有重要影響,它可能會顛覆傳統華夏文化的起源。三星堆文化的發掘,是否印證著古老四川地區的人就是古埃及人1933年到1981年,在四川三星堆鎮出土了若干遠古時期文化遺址,這些青銅雕像、圖騰、陶器等等,似乎在傳達一個信息,就是這些文化的背後似乎不是來源於傳統中土文化,而是外族文化。
  • 人類祖先伏羲女媧是蛇圖騰,為什麼他們後裔僅有華夏民族是龍的傳人?
    世界上的主要文明地區,基本上都有崇拜蛇的歷史,例如:埃及的混沌魔蛇阿波菲斯、日本的八岐大蛇、阿茲特克的羽蛇神、希臘神話的九頭蛇、北歐神話的塵世巨蟒,還有《舊約與新約》裡變成過蛇的撒旦。
  • 飾品與雕塑上的文明傳承,圖騰中講述的古老故事:獨特的世界歷史
    1.跨越千年的歷史文物在文字發明以前,人們用圖畫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那些想要告訴後代的故事,都通過圖騰壁畫的形式,刻在了牆上。在沒有專業解讀的前提下,我們也只能是走馬觀花,那些細微的圖案到底代表著什麼,普通人一時又無法參透。
  • 華夏起源再探——兼論華夏祖先之謎
    史料中,周朝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抹殺、篡改華族歷史,其實是維護其「君權」正統的需要。下面,我們著重從古文字綜合考證和古籍對應的角度,嘗試再探索華夏民族的起源問題,並順帶談及華夏民族的始祖。根據文獻考證,《山海經》中的山神實為一方諸侯,負有指導一方文明的職責(見前文《<山海經>中的諸山神是外星阿凡達?》),而且相同山系的山神形象往往類似。由此可推,《山海經》中所描繪的山神形象可能就是部落圖騰,這在西山經的山神模樣中可以得到印證。
  • 中華民族的圖騰—龍
    龍圖騰,是中國漢族的民族圖騰。漢族的民族圖騰是由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於漢族人口眾多,佔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誌。這種看法展示了一幅遠古社會的生活圖景:在遠古氏族社會時,以蛇為圖騰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族戰勝了其他氏族,同時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組合成龍圖騰。圖騰歷史龍之所以受到炎黃子孫的尊崇,是因為與華夏文明的形成進程有著密切的關係。眾所周知,「五帝」第一帝的黃帝之前,有一位在位120年,傳位8世,共歷530多年的「神農氏世」時期。
  • 青銅饕餮及其羊圖騰符號的歷史扭曲
    青銅饕餮及其羊圖騰符號的歷史扭曲 摘要:華夏古代青銅饕餮突現的羊首禮器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羊圖騰崇拜, 而且具有宗教觀念與政治意識的「紀念碑性」的意義。
  • 華夏文明起源於古埃及?中國的黃帝就是埃及的法老蠍子王?
    》,皇皇四五十萬字,核心觀點就一個:華夏文明起源於古埃及。比如「夏」:古埃及人在蘇美爾人鷹翼太陽輪基礎上加掛上雙蛇,標誌著「夏」的概念形成,這個圖案的形成時間最早在古埃及第六王朝佩皮二世的一個浮雕中已經出現。(書中第10頁原話)  第二篇是《早期華夏》,分10個篇章加一個附表,講述古埃及的歷史和中國古代的歷史。主要觀點就是:漢字來源於古埃及文字,中國古代的神農時代、五帝時代、夏朝時代都是古埃及的王朝延續。
  • 營造學社:中國古建大師的「黃埔軍校」,破譯古建築的歷史密碼
    國際學界缺少對中國建築的認識和研究;而在國內,中國文人階層認為這不過是屬於「匠人」們的形而下技藝,不具過多的精神價值。於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天賦全然顯現在工匠手上,那些絕世技藝歷來是口口相傳,落在紙面上的極為稀少。當工匠們飄然逝去,也就是中國古建築壽終正寢之時。中西相交的時代風潮下,一場建築領域的「整理國故」運動迅速開展。
  • 埃及三千年和中國千年茶道圖騰
    歷史就是遺蹟和古老的典籍。太久遠了,黃沙捲走了曾經強盛繁榮的帝國,只有尼羅河畔數十座金字塔和沉思獅身人面像孤獨的看著東方。金字塔是埃及繁榮文明的象徵,是埃及三千年文明穩定和秩序井然有序嗯圖騰。佇立荒漠,那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永恆和靜態。金字塔的正方形底面,三角形斜面,簡潔而沉穩。
  • 考古重大發現,華夏民族龍圖騰來源終於破解,真實而現實
    最早提出龍的原型為鱷魚的是中國古史專家衛聚賢,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說「龍即鱷魚」,一些外國學者也認為龍是鱷魚。此外,還有人認為龍的主幹的基本形態是蛇、蜥蜴和馬等等。所有這些關於中國龍的起源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包含了對龍形象基本特徵的概括,具有部分歷史的真實性。
  • 中國10大古建築,讓世界都為之驚嘆
    我國的那些古建築,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古人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這些古建築的向世界展示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讓我們一起來一睹其中的風採吧! 8 西安鐘樓 西安鐘樓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初建於今廣濟街口,與鼓樓相對,明神宗萬曆十年整體遷移於今址,是中國現存鐘樓中形制最大
  • 發現中國古建築之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話說古建築,ID:huashuogujianzh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中國建築是世界公認的最古老的原生態建築體系之一,經歷了從「構木為巢以避群害」開始、直到建造房屋,最終形成獨立體系這樣一個過程。
  • 從古人選擇的紋飾和圖樣來確定中國的圖騰文化
    商代 玉鳥與龍的圖案鳳鳥的形象傳到殷商時期,作為祭祀活動中「天帝」之使風神的代表,得到文字佐證。華夏的圖騰是文化的起源、藝術的形象化。《爾雅.釋鳥》說鳳:「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色彩」。四、圖騰藝術是華夏文明早期的文化表現形式重要的文化概念:「文化決定藝術,藝術來之於文化」。時代的大文化和大藝術。不同的時代時期,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內涵。這一點一定要清楚。
  • 為什麼自稱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龍的傳人?有什麼含義?
    今天小編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大家分享一下: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華帝國和其它古文明帝國一樣,從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區,不斷的和其它的部落融合擴張,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帝國。現代的中國人能過讀通幾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華祖先的文化,是因為我們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統一和連續的文明。
  • 聽小姐姐講彩陶 第11講|華夏之花的盛開
    「花」最先在廟底溝文化核心區的華山腳下萌發,並在這裡形成華夏民族最初的印記。 繼半坡文化的魚紋彩陶和廟底溝文化的鳥紋彩陶之後,渭水流域的花卉紋彩陶逐漸興盛,並成為廟底溝文化彩陶最具代表性的特徵。這或許可以說明廟底溝文化彩陶傳播的軌跡,也是各部族文化支流匯合為華夏文化的歷史痕跡,中國歷史上首次文化大融合的局面就此形成。 現如今,中國人會稱自己為「中華兒女」「華夏子孫」,即便移居海外遠離故鄉,也以「華人」自居。顯而易見,「華」是深植於我們靈魂深處的精神認同和文化歸屬。那麼「華」的概念是從何而來的,「華人」這樣的身份標識又是怎樣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