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圖騰:華夏文明印記中的中國古建築(上)

2020-12-14 咬文嚼史

中國古建築的歷史源遠流長,每一處古建築都如同一部沉甸甸的史書,以獨特的方式印記著華夏文明。

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

有「亞洲佛光」之稱的五臺山佛光寺,位於山西省五臺縣境內。寺內正殿東大殿建於公元857年,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構建築,被譽為建築中的「中國第一國寶」!

佛光寺東大殿

應縣木塔

全名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佛宮寺內。建於公元1056年,是中國現存最高的一座全木結構高層塔式建築,堪稱木構建築的奇蹟。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應縣木塔

渠縣漢闕

漢闕有石質「漢書」之稱,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渠縣漢闕位於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境內,是中國現存地面上時代最早、最完整的仿木結構建築遺存,其風格穩重造型生動,顯示漢代高超的建築技巧。

渠縣漢闕

故宮

故宮(紫禁城),建於公元1420年,是中國明清兩朝的皇家宮殿,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故宮

泰山岱廟

岱廟(東嶽廟)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南麓,始建於漢代,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的地方,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是中國四大古建築群之一。

泰山岱廟

武當山古建築群

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武當山古建築群建於唐朝貞觀年間,規模宏大,有「五裡一庵十裡宮,丹牆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迴環畫鏡中。」的仙山瓊閣意境,堪稱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觀。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武當山古建築群

承德避暑山莊

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始建於公元1703年,是清朝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山莊的布局藉助自然地勢,因山就水,建築上融合了南北方造園的精華,享有「中國古典園林最高典範」的盛譽。199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承德避暑山莊

曲阜孔廟

初建於公元前478前,是祭祀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市中心鼓樓西側。整個建築布局嚴謹,左右對稱,沿一條南北中軸線由九進院落串聯而成,是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曲阜孔廟

北京天壇

位於北京東城區永定門東側。始建於公元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場所。天壇整個建築布局呈「回」字形,設計巧妙,以奇特的構造和瑰麗的裝飾著稱於世,是中國保存下來的最大祭祀建築群。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天壇

嵩嶽寺塔

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嵩山南麓。嵩嶽寺塔建於公元525年,塔身的構造為15層的密簷式磚塔,平面呈十二邊形,塔身自下向上逐層內收,輪廓構成柔和的拋物線。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古磚塔的孤例,201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崇嶽寺塔

布達拉宮

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西北瑪布日山上。 布達拉宮始建於公元七世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古建築群。整個建築呈石木交錯的方式設計構造,是世界十大土木建築之一。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布達拉宮

大同善化寺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整個建築沿中軸線坐北朝南,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遼金時期建築。

大同善化寺

芮城永樂宮

位於山西省芮城縣城北龍泉村東側。永樂宮始建於公元1247年,整個建築結構使用了宋代「營造法式」和「遼、金時期的「減柱法」,宮殿內的牆壁上布滿壁畫,總面積達960平方米,是最具有藝術價值的古建築。

芮城永樂宮

大雁塔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面晉昌坊的大慈恩寺內。大雁塔始建於公元652年,由玄奘印度取經回來後主持修建,其建築設計融入了古印度佛寺建造形式的元素,是中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磚仿木結構四方樓閣式磚塔,也是中國佛教建築藝術傑作,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西安大雁塔

南京明城牆

始建於公元1366年,完工於公元1393年。城牆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城四重城垣構成,周長超過60千米,圍合面積逾230平方千米,為世界歷史之最。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南京明城牆

恆山懸空寺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峭壁上。懸空寺建於公元491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整個建築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託,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以建築奇特結構巧妙堪稱世界一絕,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恆山懸空寺

杭州六和塔

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之江路。六和塔始建於公元970年,塔身內部為磚石結構,外部為木結構樓閣式,塔外各層簷角共掛有104隻鐵鈴,簷廊八面共十三層,外二層為內一層,六層封閉,七層與塔外相通,形成明七暗六的獨特構造。是杭州古城的宋代建築。

杭州六和塔

晉中王家大院

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靜升鎮境內。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經明清兩朝歷時300餘年修建而成,建築格局繼承了西周時期形成的前堂後寢庭院風格,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山西晉中王家大院

西遞宏村古村落

位於安徽省黟縣境內的黃山風景區。西遞、宏村是中國皖南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兩座古村落。西遞始建於公元十一世紀的宋朝元祐年間,現有公元十四至十九世紀的祠堂3幢、牌樓1座、古民居224幢;宏村始建於公元1113年,有著明清時期比較完整的古建築137幢,建築風格注重木雕、磚雕、石雕等細膩精美的雕飾,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西遞、宏村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西遞宏村古村落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歷史圖騰:華夏文明印記中的中國古建築(下)
    中國古建築的歷史源遠流長,每一處古建築都如同一部沉甸甸的史書,以獨特的方式印記著華夏文明。長城(萬裡長城)始建於西周時期,分布在北京、河北、天津、山西、甘肅、內蒙古、青海、山東等15個省,總計長度超過5萬千米,以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沿山嶺的脊背修築而成。
  • 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龍在華夏文明裡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真龍天子,龍顏大悅。龍即是君王,龍就是皇帝,打龍袍也就是打皇帝。但,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地球上根本就不曾有過「龍」這種生物。龍的形象純屬虛構。那麼,華夏龍圖騰的起源到底在哪裡呢?
  • 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的傳說都有哪些?
    「龍」,在中國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作為存在於神話傳說中的瑞獸,其從誕生的那刻起,就與華夏文明緊密相依,可以說「龍」是華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在中國古代更是封建皇權的象徵,帝王都是以真龍天子自居。而到了現代,我們華夏民族也依然稱呼自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可見「龍」在華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 《山海經》:透過蛇、鳥圖騰看上古,華夏的起源到底是什麼?
    揭露洪荒隱秘,盡在夜述封神大家好,歡迎收看《山海經》系列第26期,本期夜述封神將和大家一起探討上古文明的圖騰。其實上古的歷史早就消失在時間的迷霧裡,我們如今僅僅靠猜測、臆想和自認為合理地推理來儘量還原這段歷史,今天夜述封神根據《山海經》為大家還原一下。
  • 萬年謎團終於破解,世界文明的傳播者印第安人起源於華夏
    因為美洲,乃至整個人類的文明都有印第安人的印記,他們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為世界提供了玉米、番薯、西紅柿、菸草、可可等農作物,帶來了醫藥、婚姻、科學技術,讓人類從原始走向了文明,從混亂走向了安定,再到富足。科考人員發現印第安人大約在2萬年前開始了分化,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在歷史上建立過多個帝國和巔峰文明。
  • 三星堆文明的真相,真的印證華夏文明來源於古埃及嗎
    可以說,中國古代文明中,尤以「三星堆文化」最為撲朔迷離,原因很簡單,雖然三星堆文化作為蜀地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從發掘出土的青銅文物來看,對中國乃至世界發源史具有重要影響,它可能會顛覆傳統華夏文化的起源。三星堆文化的發掘,是否印證著古老四川地區的人就是古埃及人1933年到1981年,在四川三星堆鎮出土了若干遠古時期文化遺址,這些青銅雕像、圖騰、陶器等等,似乎在傳達一個信息,就是這些文化的背後似乎不是來源於傳統中土文化,而是外族文化。
  • 飾品與雕塑上的文明傳承,圖騰中講述的古老故事:獨特的世界歷史
    我帶他讀的第一套歷史書,不是按照朝代來編排的,也不是按照區域劃分的,而是從歷史文物的角度,以博物館中具有代表性的物品為引子,講述有關不同文明時期故事的形式,向人們展示整個世界的歷史。這套書籍的名字,就叫做:《走!去博物館學歷史》。
  • 人類祖先伏羲女媧是蛇圖騰,為什麼他們後裔僅有華夏民族是龍的傳人?
    世界上的主要文明地區,基本上都有崇拜蛇的歷史,例如:埃及的混沌魔蛇阿波菲斯、日本的八岐大蛇、阿茲特克的羽蛇神、希臘神話的九頭蛇、北歐神話的塵世巨蟒,還有《舊約與新約》裡變成過蛇的撒旦。
  • 華夏起源再探——兼論華夏祖先之謎
    史料中,周朝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抹殺、篡改華族歷史,其實是維護其「君權」正統的需要。下面,我們著重從古文字綜合考證和古籍對應的角度,嘗試再探索華夏民族的起源問題,並順帶談及華夏民族的始祖。根據文獻考證,《山海經》中的山神實為一方諸侯,負有指導一方文明的職責(見前文《<山海經>中的諸山神是外星阿凡達?》),而且相同山系的山神形象往往類似。由此可推,《山海經》中所描繪的山神形象可能就是部落圖騰,這在西山經的山神模樣中可以得到印證。
  • 中華民族的圖騰—龍
    龍圖騰,是中國漢族的民族圖騰。漢族的民族圖騰是由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於漢族人口眾多,佔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誌。這種看法展示了一幅遠古社會的生活圖景:在遠古氏族社會時,以蛇為圖騰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族戰勝了其他氏族,同時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組合成龍圖騰。圖騰歷史龍之所以受到炎黃子孫的尊崇,是因為與華夏文明的形成進程有著密切的關係。眾所周知,「五帝」第一帝的黃帝之前,有一位在位120年,傳位8世,共歷530多年的「神農氏世」時期。
  • 華夏文明起源於古埃及?中國的黃帝就是埃及的法老蠍子王?
    》,皇皇四五十萬字,核心觀點就一個:華夏文明起源於古埃及。比如「夏」:古埃及人在蘇美爾人鷹翼太陽輪基礎上加掛上雙蛇,標誌著「夏」的概念形成,這個圖案的形成時間最早在古埃及第六王朝佩皮二世的一個浮雕中已經出現。(書中第10頁原話)  第二篇是《早期華夏》,分10個篇章加一個附表,講述古埃及的歷史和中國古代的歷史。主要觀點就是:漢字來源於古埃及文字,中國古代的神農時代、五帝時代、夏朝時代都是古埃及的王朝延續。
  • 埃及三千年和中國千年茶道圖騰
    歷史就是遺蹟和古老的典籍。太久遠了,黃沙捲走了曾經強盛繁榮的帝國,只有尼羅河畔數十座金字塔和沉思獅身人面像孤獨的看著東方。金字塔是埃及繁榮文明的象徵,是埃及三千年文明穩定和秩序井然有序嗯圖騰。佇立荒漠,那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永恆和靜態。金字塔的正方形底面,三角形斜面,簡潔而沉穩。
  • 青銅饕餮及其羊圖騰符號的歷史扭曲
    青銅饕餮及其羊圖騰符號的歷史扭曲 摘要:華夏古代青銅饕餮突現的羊首禮器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羊圖騰崇拜, 而且具有宗教觀念與政治意識的「紀念碑性」的意義。
  • 中國10大古建築,讓世界都為之驚嘆
    我國的那些古建築,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古人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這些古建築的向世界展示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讓我們一起來一睹其中的風採吧! 8 西安鐘樓 西安鐘樓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初建於今廣濟街口,與鼓樓相對,明神宗萬曆十年整體遷移於今址,是中國現存鐘樓中形制最大
  • 考古重大發現,華夏民族龍圖騰來源終於破解,真實而現實
    最早提出龍的原型為鱷魚的是中國古史專家衛聚賢,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說「龍即鱷魚」,一些外國學者也認為龍是鱷魚。此外,還有人認為龍的主幹的基本形態是蛇、蜥蜴和馬等等。所有這些關於中國龍的起源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包含了對龍形象基本特徵的概括,具有部分歷史的真實性。
  • 營造學社:中國古建大師的「黃埔軍校」,破譯古建築的歷史密碼
    當時的梁思成,雖然在建築系的主要專業課——建築設計課中成績優異,但他更痴迷於建築史。課餘時間,他常常泡在建築系的圖書館裡研讀西方建築史經典,而在掩卷沉思、發思古之幽情之時,深深感慨中國這樣一個文明古國,居然沒有一本國人書寫的中國建築史。
  • 為什麼自稱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龍的傳人?有什麼含義?
    今天小編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大家分享一下: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華帝國和其它古文明帝國一樣,從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區,不斷的和其它的部落融合擴張,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帝國。現代的中國人能過讀通幾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華祖先的文化,是因為我們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統一和連續的文明。
  • 從古人選擇的紋飾和圖樣來確定中國的圖騰文化
    商代 玉鳥與龍的圖案鳳鳥的形象傳到殷商時期,作為祭祀活動中「天帝」之使風神的代表,得到文字佐證。華夏的圖騰是文化的起源、藝術的形象化。《爾雅.釋鳥》說鳳:「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色彩」。四、圖騰藝術是華夏文明早期的文化表現形式重要的文化概念:「文化決定藝術,藝術來之於文化」。時代的大文化和大藝術。不同的時代時期,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內涵。這一點一定要清楚。
  • 聽小姐姐講彩陶 第11講|華夏之花的盛開
    「花」最先在廟底溝文化核心區的華山腳下萌發,並在這裡形成華夏民族最初的印記。 繼半坡文化的魚紋彩陶和廟底溝文化的鳥紋彩陶之後,渭水流域的花卉紋彩陶逐漸興盛,並成為廟底溝文化彩陶最具代表性的特徵。曾經在彩陶上或爭搶對立、或和平共存的魚和鳥,通過「花」這個主題達成了共識。在廟底溝文化彩陶的花卉紋上依稀可以尋找到魚的眼睛、鳥的尖喙和羽翼的痕跡。如果說「魚」是炎帝部落的圖騰,「鳥」是黃帝部落的圖騰的話,那麼花卉紋彩陶的興起便成了炎黃兩個部落實現融合的標誌。
  • 發現中國古建築之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話說古建築,ID:huashuogujianzh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中國建築是世界公認的最古老的原生態建築體系之一,經歷了從「構木為巢以避群害」開始、直到建造房屋,最終形成獨立體系這樣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