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馬貓
明朝洪武年間,蘭州井兒街有一戶人家,男的叫金應龍,其妻子為方氏。一天,方氏作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吞下了日月,感而有孕。在洪武二十二年農曆七月初七日晚生下一女,取名叫金花(又叫天姑)。金花自小垂髫端潔、不食葷腥,四歲開始捻麻紡線,好讀經文。到了永樂三年,金花剛滿十七歲,因她一心只顧捻線,不想也不願聽別人說媒之事。
多次提親未果,父母只得將金花強行許配給大馬蓮灘(今屬蘭州市七裡河區)王家莊華嶺子村民王尕福子。出嫁的那天,金家高朋滿座,好不熱鬧。只有金花衣著如舊,若無其事。家人曾多次催促叫她梳妝,可金花總是慢條斯理地回答:吉時未到。等花轎到了門外時,金花趁大家迎「喜客」忙亂,將線頭系在灶龕,一手拿麻線,一手拿火棍,越牆西去。金花出蘭州西稍門,過下西園,上晏家坪,經摸石灣、泉神廟、大嶺山,一路向南。
再說父母不見女兒,四處覓尋。其母方氏追了一程,不見金花身影,罵聲「小冤家」,便從原路返回,從此這裡得名「冤家坪」(現為晏家坪)。方氏回家後,見金花所紡麻線從牆而過,於是派金花哥哥天元依線追尋。當天元行至大嶺山(今永靖縣神樹峴)時,見金花盤膝端坐在青石嶺上,準備要強行拉金花回家。金花對哥哥直言:「妹妹乃慈航分形,光分南海,肩負普渡眾生脫離苦海之重任。如今功果圓滿,已成正果,不能後退半步。」
天元不相信妹妹的話,說:「你若能修成神仙,今天將手中的火棍插到石頭上長出葉子來,我不再勉強你,你就修你的仙去吧!如果沒有這樣的能耐,乖乖地跟我回去,免得父母為你操心。」金花聞聽此言,便順手把燒火棍插於道旁巨石之上,瞬間火棍生枝吐葉,變為一棵枝繁葉茂的青松。天元目瞪口呆,方知妹妹所言不虛,只好長嘆而歸。後來,那地方便叫「神樹峴」或「神樹嶺」,那棵樹叫「神樹」。現在神樹猶存,頂部有明顯的火燒痕跡,樹下為仙姑神廟。
兄妹分手,金花繼續向南行。又經關山鄉蒲家溝,折向西行,過小乾溝梁、格水嶺、歇馬殿、黑山頂,直達塔什堡浪頭山。金花登高俯視,只見吧咪山山勢奇特,山上森林茂密。金花便在吧咪山一洞中靜修。有一天,金花走出洞外,抬頭望天,萬裡碧空,回首看家,煙雲茫茫,不由得心中一酸,眼淚灑落在地上,遂變成一眼清泉,後人把這眼泉叫「吧咪池」。
是年農曆四月初八日,金花在吧咪山無影洞中羽化成仙,此事在當地民間廣為傳頌。從金花得道歸天后,此山滿山遍野長出野生穀物——吧糜。若當地遭遇荒年時,老百姓就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收割吧糜,吧糜救活了不少人的命,故稱此山為「吧咪山」。此後百姓們凡遇到災荒瘟疫或者急難之事,只要祈求金花無不應驗化解,金花娘娘的影響就迅速擴大開來。
蘭州及周邊地區地處西北黃土高原腹地,氣候乾旱,雨量稀少,民間祈雨,由來已久。相傳吧咪山金花仙姑祈雨靈驗,周邊的人們為求得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常來吧咪山求雨取水,通稱「水會」。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現象,祈雨源於集體的原始信仰和原始習俗。在這種原始信仰中,金花娘娘體現了「神」的一面,更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敬重,表達了人們對風調雨順、幸福生活的追求。
金花娘娘的故事中,抗婚、出逃是作為「人」所經歷的一段曲折。儒家社會講求男尊女卑,忽視女性權利,在這種社會氛圍下,金花娘娘的民間傳說塑造出這樣大膽、機智、具有叛逆性格的女性形象,無疑是對正統社會的挑戰。數百年來,人們興建廟宇、進香朝拜,金花娘娘幾乎成了民間女性乃至更多人群改變生活境遇、嚮往美好生活的心理寄託與精神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