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2022-01-01 西安市雁塔區益群中醫門診部

  

     2020年初,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人們看起來已養成特別的衛生習慣:出門戴口罩,進門測體溫。只要是進入大型封閉的公共場所,都會有工作人員拿著測溫槍主動上來進行測量,如果體溫過高則不許進入。在這個特殊時期,正常的體溫成了必不可少的通行證之一。然而什麼樣的體溫才正常呢?

  如今就連小學生也知道他們的正常體溫是37攝氏度,因為這一數字就寫在《常識》課本上。但書上並沒寫數字的來源,孩子們不知道,這個37度的標準其實是從樣本中歸納計算出來的。

  從1851年開始,一位名叫卡爾·溫德裡希的德國內科醫生用了17年時間,分析了2.5萬名患者的上百萬份腋下的體溫數據,他得出一個結論:人的正常體溫為37攝氏度。這個標準被無數醫學文獻引用,逐漸成為人類的標準正常體溫。

  一代又一代家長以37度作為標準體溫來判斷孩子的健康狀況。然而至少有20多項研究得出結論:這個數字有點高了。根據科學家們採集的海量數據,人的正常體溫在35度到37.7度之間波動,平均值是36.8度——這比之前認為的標準低了0.2度。

  36.8度的體溫數值參考了人體不同部位的溫度差別,比如人的肝臟部分往往是最熱的,皮膚表層是最冷的。另外,體溫也會因時間、天氣而在一個範圍內出現小幅波動,比如早上和晚上跑步後測得的體溫就會不一樣。總的來說,人們往往在清晨時體溫最低,而在下午到達溫度曲線的頂峰。

  體溫還受到性別和年齡的影響,一般女性體溫比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經前期和妊娠早期輕度升高,排卵期則較低,這種波動主要與女性的孕激素分泌周期有關,同時,女性的體內脂肪比男性高也是一個原因。此外,新生兒體溫易受外界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兒童代謝率高,體溫會略高於成人;而老年人由於代謝率低,體溫偏低。

  因此,人的體溫涉及諸多變量,而被沿用已久的37度標準體溫涵蓋範圍終究有限。

  

  溫德裡希醫生一個半世紀前定下的標準體溫之所以和現在有差別,可能有兩個原因。一種可能是迄今為止我們還不能確定,當年溫德裡奇醫生使用的體溫測量儀器是否精確,以至於他得到更高的讀數。另一種可能:現代人的平均體溫和前幾代人相比,大概下降了,甚至比36.8度還要低。

  由於找不到當年溫德裡希醫生測量體溫用的溫度計,第二種可能更容易驗證。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研人員認為,基本上每過 10 年,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就會下降 0.03 攝氏度。如此算來,現在人的體溫比溫德裡希醫生測量時低,也是順理成章的。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和她的團隊不久前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

  該研究團隊對比了歷史上三個時間段的數據。第一個資料庫是兩萬多名退役軍人的體溫,他們參加過美國南北戰爭,獲取的體溫數據是他們在1860年到1940年間測量的;另外兩個數據來源分別為 1971年到1975 年美國的健康調查,以及史丹福大學資料庫裡抽取的 2007年到2017年的數據,總樣本量約為 67 萬個。

  結果顯示,在 19 世紀中葉,美國人的體溫平均還是在 37 度左右,但在後來一百多年時間裡下降了0.4度,如今平均體溫已降至 36.6 攝氏度。

  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

  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意味著我們免疫力下降,大大提高了病毒、細菌感染和癌症的發生率。

  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調節日常飲食、加強體育鍛鍊、不濫用空調、放鬆心態緩解壓力等方式,從一點一滴的小細節中,適當提升體溫。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卻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在36℃多。家人的體溫也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納悶了: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無獨有偶,就在一個月前的1月7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 · 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37℃已經成為歷史,體溫下降並非好事。

  1851 年,一位名叫卡爾 · 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的德國內科醫生,收集了25000 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7 ℃,這種說法一直延續至今。

  但是,近年來,許多科學家認為人類體溫在不斷下降,37℃已經成為歷史。

  很多朋友都知道,蝙蝠免疫系統強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體溫能保持較高的40℃。

  研究顯示,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

  體溫每升高1℃,免疫力就會提升5~6倍,這麼看的話,蝙蝠的免疫力大概比人類高几百倍——怪不得蝙蝠百毒不侵,還不會得癌症.

  

  為什麼體溫降低,免疫力也會隨之降低呢?

  眾所周知,體溫是和基礎代謝率掛鈎的,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體溫過低,可能意味著代謝不好。

  人體有大約60萬億個細胞,血液的任務就是向這60萬億個細胞輸送營養和氧氣,並帶走二氧化碳等廢物。

  血液中的白細胞具有免疫功能,白細胞可以識別體內的異物,並做出相應的免疫應答。

  體溫高時,血流速度快,白細胞就能更加迅速地發現體內異常,把病原體扼殺在搖籃裡。

  反之,基礎代謝率低,體溫下降,血液流速放緩,白細胞的工作效率也隨之變低。

  慢慢悠悠的白細胞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異物,即使發現異物了,也很難迅速召集其他白細胞來消滅異物,導致機體容易感染病毒和細菌,引發疾病。

  此外,白細胞不僅能抵禦外部病毒和細菌的攻擊,還能監測到體內的癌細胞,及時把癌變細胞殺死。

  其實,即使是健康人,每天體內也會產生約5000個癌細胞。

  如果其中一個躲過了免疫系統的監視,倖存下來,很快就會1變2、2變4、4變8.最終演化成腫瘤。

  據科學家推算,如果體溫下降1℃,免疫力降低30%,則每天免疫系統可能會漏掉近1500個癌細胞,任其瘋狂繁殖。

  可以看出,良好的免疫系統,對外可以快速識別和清除病原體,對內可以及時監測並殺死癌細胞。

  但是,如果體溫降低,免疫系統反應遲鈍、消極怠工,病毒、細菌、癌細胞就都有了可乘之機。

  

  現代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會降低呢?

  1、最主要的原因——缺乏運動

  科學家分析,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近20年的下降幅度尤其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運動。在離我們並不遙遠的50年前,人們每天都要做很多運動:

  農村的人要種莊稼或者放牧,即使是城市人群,也會每天手洗衣服、自己做飯、清掃房間;

  大家出門會優先考慮步行或自行車,閒暇時靠戶外運動打發時間。

  天氣冷的時候,最想吃一些暖胃的東西。。。例如,火窩,米飯之類的。。。

  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好像越來越「懶」了——

  吃飯靠外賣,出門就打車,洗衣服有洗衣機,洗碗有洗碗機,掃地有機器人,隨時可以躺在床上打遊戲,男生打籃球、女生踢毽子的校園場景一去不復返。

  基礎代謝與任何外在活動無關,是一個人什麼都不幹的時候的自然消耗,而肌肉是人體內最大的發熱器官。

  較少的肌肉,意味著較低的體溫和較低的基礎代謝。

  一個肌肉含量高的人,即使什麼也不做也仍然在消耗能量。

  現代人運動量的減少,導致肌肉含量普遍。

  基礎代謝下降,能量消耗就會減少,內臟脂肪就會增加。而內臟脂肪組織會分泌出超過20種不良激素(或者脂肪細胞因子),會引起血管炎,還會削弱胰島素的功能,從而導致癌症、高血壓、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

  2、無處不在的空調,使體溫調節中樞不再敏感

  專家認為,除了肌肉質量下降外,空調導致的出汗困難也是現代人體溫下降的一大原因。

  人們長期在空調屋工作和生活,大腦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失去了接收刺激的機會,久而久之,體溫調節中樞將對外界溫度不再敏感,從而導致體溫降低。

  3、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皮質醇過量分泌導致肌肉分解

  此外,越來越複雜的人際關係、財務問題和家庭問題等生活壓力,也和體溫降低有關。

  在壓力狀態下,人體處於應激狀態,身體會分泌一種叫「皮質醇」的激素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但是,皮質醇是一種分解代謝激素,不僅會分解肌肉,還會促進脂肪儲存,優先把脂肪存儲於內臟。

  生活壓力導致皮質醇長期過量分泌,一邊分解肌肉,一邊儲存脂肪,基礎代謝率一降再降,體溫也就隨之降低。

 

 

  中醫理論下,陽氣是人體抵禦外邪的能力,它有「衛外」和「固密」的作用。

  把人比作地球,陽氣就相當於大氣層,一方面阻擋外來的有害物質(如紫外線)不能順利到達地球——衛外;另一方面可以守護地球上的物質(如氧氣、水分、熱量),使其不流失——固密。

  陽氣就是這麼兢兢業業,努力維護人體內部的穩定,陽氣充足的人往往身體好,生病少。

  而陽氣不足的人,經常有各種體寒,手腳冰涼,臀部寒,腰部寒,局部體溫偏低等等。

 

  體溫高的人,生病時身體往往反應劇烈,病也來得快去的快。

  所以生病不可怕,只要體溫沒問題,免疫力正常,很多時候疾病都是不治而愈,哪怕年紀大了也能身體健康。

  要讓體溫維持正常,或者適當升高,就需要補陽氣,要補陽氣,就需要艾灸。

  自古扶陽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在「天之陽」不夠給力的情況下,我們尤其需要藉助艾灸這個「地之陽」來補「人之陽」。

  如何艾灸升溫呢?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個方法:

  ①灸督脈四穴:大椎、風門、身柱,命門

  督脈為「陽脈之海」,在督脈艾灸好比「文火燉肉」,藉助督脈總督陽氣的作用,激發人體自身的陽氣積聚,並將艾火的熱力和藥性沿經絡傳遞至全身,溫煦臟腑,扶助正氣,起到御邪防病的作用。

  風溼及類風溼關節炎、頸肩腰腿痛、支氣管哮喘、慢性胃病、慢性腹瀉、腎虛、痛經、卵巢早衰、不孕不育,以及手足發涼、畏寒喜暖等其他陽氣虛衰、寒邪侵襲之證,都適合艾灸督脈。

  ②兼顧艾灸神闕,關元2個任脈穴位

  單獨艾灸督脈可能導致陽氣過盛,上火,艾灸這兩個穴位則有助於維持陰陽平衡,培補元氣。如果是上熱下寒體質則要兼顧以下腿部。

網上預約:www.yqgyt.com

業務諮詢:029-85277569

特色診療諮詢:029-81779916

煎藥/製劑/寄送:029-85278548轉804

門診地址:西安石油大學東門南側/電子二路和含光路十字西北角

特色診療館地址:西安市電子二路和含光路十字向西50米

公交車路線:1.含光路南口站下車後十字西北角即到(公交:5、210、212、605、908)  2.二府莊站下車向南行50米即到(公交:46、204、410、706、217、709、710、716、726、教育專線)  3.東儀路站下車從西安石油大學南門口向東步行100米十字向北5米即到(公交:219、905、917、204、709、726、教育專線)



相關焦點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怎麼提高免疫力?
    但是,近年來,許多科學家認為人類體溫在不斷下降,37℃已經成為歷史。 很多朋友都知道,蝙蝠免疫系統強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體溫能保持較高的40℃。 而正常狀態下的人類體溫,此前公認的看法是不超過37℃。我們使用的體溫計上,37℃處都有一個明顯的標記(通常是紅色),意在提醒用戶,超過37℃意味著你的身體出現了某些問題。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可是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無獨有偶,就在一個月前的1月7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 · 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 深度好文: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就在一個月前的1月7日,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 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 37℃正常體溫已成為歷史!人類體溫越來越低,意味著什麼?
    對人類體溫,最深刻的印象就是——37度是正常的。但如今因為疫情,每天測體溫時發現基本在36度多,為什麼人類體溫會下降?體溫下降是好還是壞?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降低會讓你百病纏身....
    37℃作為標準正常體溫,已經沿用了近200年,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近年來,許多統計數據表明,健康成年人的體溫正在降低。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體溫下降到底好不好呢?研究顯示,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體溫每升高1℃,免疫力就會提升5~6倍.
  • 37度正常體溫成為歷史,人類體溫出現下降,這意味著什麼?
    37度正常體溫成為歷史,人類體溫出現下降,這意味著什麼?自從體溫這個概念被提出來之後,37度在200多年的時間當中,都是人類的正常體溫,但是近些年來,人類的正常標準體溫卻發生了改變,變成了如今的36.7度,要知道,我們人類本身是恆溫動物,所以不管是體溫上升還是下降,對於人體來說,都會有很大的影響,而在過去的200多年當中,人類的體溫在持續的下降,身體的免疫功能也在下降。
  • 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
    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都要測三次體溫,卻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在36.3℃左右,夜晚略高。家人的體溫也很少會高於36.7℃。我就有點納悶了: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於是,求知慾旺盛的我馬上去網上查了相關資料。
  • 37℃體溫已成為歷史:目前人類體溫普遍偏低,這意味著什麼?
    新冠病毒疫情仍在持續中,口罩、消毒液、量體溫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備的物品。現在無論出入哪裡都需要測量體溫,但是有時體溫在37攝氏度左右,有時候卻只有35度多,這是為什麼呢?體溫低的原因有是什麼?體溫的高低對人體的影響有哪些?
  • 人類正常體溫可能不再是37度?這意味著什麼?
    人類正常體溫可能不再是37度?這意味著什麼?沒有想到今年人類的體溫竟然突破了一個新的「高度」,當大家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體溫已經低於37度時,心情是美好的,但是自己的體溫如果高於37度,那麼這也意味著自己將會受到一種特殊的「保護」。
  • 人體溫度37℃或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原始點】就是給身體加溫的最好方法!
    我就有點納悶了:「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於是,求知慾旺盛的我馬上去網上查了相關資料。       那麼,現代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會降低呢?
  • 黃金體溫37℃已成歷史!人類越來越涼,是壞事嗎?
  • 37℃已成為歷史:人類體溫越來越低,意味著什麼?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1851年,一位名叫卡爾·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的德國內科醫生,收集了25000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7 ℃,這種說法一直延續至今。但是,近年來,許多科學家認為人類體溫在不斷下降,37℃已經成為歷史。前幾天,餃餃寫過一篇關於蝙蝠的文章,講到蝙蝠為何能把上百種病毒封印在體內?
  • 體溫越低(<37℃)免疫力就越差?
    人類的體溫37℃, 已成為歷史。體溫越低, 免疫力越差。 疫情期間, 很多人把一輩子需要量的體溫, 都量完了。但你知道嗎,人類的體溫37℃, 已成為歷史。體溫越低, 免疫力就越差。那麼, 我們體溫普遍降低, 對我們的免疫力意味著什麼?
  • 涼涼|「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37℃是個美妙的溫度,人類在這樣的平均體溫下,活蹦亂跳地生存著。但是如果超出或低於這個溫度太多,那你可能就要面臨「生命危險」啦!為什麼「37」能從無數個數字中脫穎而出,和我們的身體健康緊緊聯繫在一起呢?
  • 體溫偏高是發熱,那體溫低意味著什麼?
    起床測體溫,出門測體溫,買菜測體溫,上班測體溫,睡前測體溫…體溫不但能反映出我們是否發熱,還是衡量機體免疫的重要指標。「體溫在36℃以下怎麼辦?這正常嗎?」「正常體溫37℃怎麼降到36.6℃?」1851年,一位名叫卡爾·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的德國內科醫生,收集了25000 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7 ℃,這種說法一直延續至今。
  • 人類的正常體溫升高了1℃會怎樣?
    人正常體溫不是一個具體的溫度點,而是一個溫度範圍。臨床上所指的體溫是指平均深部溫度。一般以口腔、直腸和腋窩的體溫為代表,其中直腸體溫最接近深部體溫。正常值:口腔舌下溫度為36.3~37.2℃,直腸溫度36.5~37.7℃比口腔溫度高(0.2~0.5℃),腋下溫度36.0℃-37.0℃。
  • 以前人類體溫37℃才是正常,而如今竟然這麼低!
    早上體溫比較低,下午體溫高,相差大約0.5℃。進餐、運動以後體溫就會比較高,變化一般不會超過1℃。嬰幼兒體溫高,老年人體溫低。在排卵期、妊娠期的時候,體溫也會比較高,高約0.6℃。氣溫低則體溫低,氣溫高則體溫高,一般不會超過0.5℃的變化。我們都知道,一個健康人的體溫是36.7℃,但其實在一個半世紀前的研究表明,37℃才是正常的體溫,這是怎麼回事呢?
  • 人的體溫為何是37度,而不是27或47度?
    只要是進入大型封閉的公共場所,都會有工作人員拿著測溫槍主動上來進行測量,如果體溫過高則不許進入。在這個特殊時期,正常的體溫成了必不可少的通行證之一。然而什麼樣的體溫才正常呢? 但書上並沒寫數字的來源,孩子們不知道,這個37度的標準其實是從樣本中歸納計算出來的。從1851年開始,一位名叫卡爾·溫德裡希的德國內科醫生用了17年時間,分析了2.5萬名患者的上百萬份腋下的體溫數據,他得出一個結論:人的正常體溫為37攝氏度。這個標準被無數醫學文獻引用,逐漸成為人類的標準正常體溫。一代又一代家長以37度作為標準體溫來判斷孩子的健康狀況。
  • 成年人體溫為多少度,算發燒?體溫一直是37度,正不正常?
    到底體溫超過多少度算發燒?37度是不是正常體溫?關於這個問題,不妨一起來了解下。成年人體溫超過多少度,算發燒?37度是正常體溫嗎?我們測量體溫,一般都是測量腋下體溫,正常的腋下體溫是36—37度,腋下體溫超過37.3度,就算是發燒了。
  • 重磅:提升體溫有什麼好處?蝙蝠40℃的超高體溫告訴你!
    中學生物和醫生們曾講過,人類的正常體溫應該是在36.0℃-37.2℃之間,我們現在這種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的現象,是正常的嗎?0137℃已經成為歷史1851年,來自德國的內科醫生卡爾·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通過收集了25000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6-37 ℃,這項數據一直延續至今。但是,近年來,許多科學家都認為,人類的體溫正處於不斷的下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