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會在你身上,留下它走過的痕跡」,這句話聽起來充滿了詩意。可要是把這句話用在油畫作品上,就詩意全無了。隨著時間的流逝,油畫藏品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損壞,比如畫布底層發黴、龜裂,灰塵、細菌的汙染,都會使得油畫的顏料受到侵害,導致畫作變形。於是,一種新型的職業油畫修復師就誕生了,對於這些價值連城的作品,修復師們究竟是怎樣工作的呢?
世界名畫: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去年年底,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宣布,其館藏的「世界三大名畫」之一,荷蘭畫家倫勃朗的《夜巡》,將會在今年7月開個直播通道,專門直播修復過程。按館長的說法,這將會是該館「有史以來最大的保護和研究項目」。
不要小瞧館長這聽起來好像有點誇張的說法。要知道,《夜巡》自打被館藏以來,就從未外借過!連隔壁法國羅浮宮的《蒙娜麗莎》都出過兩趟遠門,在4家展館中待過一段日子。而《夜巡》卻是一直宅在館中,作為「鎮館之寶」的稀罕程度,就不用多說了。
再說這聽起來很時髦的「直播修復」。這回可不是演習,荷蘭國立博物館實打實地將《夜巡》放在玻璃房中修復,參觀者可以從旁觀看,而更多的人,可以通過網絡,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360度無死角地見證整個修復過程。
可是,修復油畫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啊?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只看過西方名畫在屏幕裡的樣子。印象中,這些作品似乎收藏得還不錯,沒看出有什麼問題。
但實際情況往往是,這些名畫自誕生起就命中注定,會在時間的「洗禮」之後,面對自己的「滿目瘡痍」。
油畫的前身,是早期畫家拿蛋黃或蛋清,來調和顏料作畫,也叫「蛋彩畫」,或者「坦培拉」,這樣的畫法,可以讓顏料在帶石膏的底子或木板上,顏色更鮮豔,不容易龜裂掉色。
但是,蛋彩畫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調配顏料的程序、繪製的技巧都十分複雜,不同的比例配方等,都會帶來不同的畫面效果。畫的時候更是要一層層由淺入深,用小頭筆細細描畫。
15世紀,揚·凡·艾克大膽改進顏料的調和劑。用一些快幹油,比如核桃油、亞麻仁油加水稀釋的調料液,代替蛋清和蛋黃來調和顏料。這樣不僅調配過程更方便,還能滿足不同筆頭的描繪,可以不斷覆蓋、修改,使畫得更精準,細節更豐富,畫面也更富有光澤。這就是之後幾乎取代了蛋彩畫的「油畫」。
儘管油畫至今風靡了500多年,但由於油本身的氧化作用,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空氣品質,溫溼度變化,灰塵附著,昆蟲侵害等各種因素作用下,油畫仍然容易產生黴變、褪色、剝落等現象。
油畫修復 看似簡單實際非常複雜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油畫修復師就成了博物館的一種剛需。
「 這是一場風險挺大的賭注 因為不能有犯錯的餘地 如果顏色不配 或者質地不搭 被修復這件事情就會被眾人察覺 然後畫作就會被當作二等潤飾售賣」
聽起來後果相當嚴重!所以,越有名的畫作,修復起來要求就越高!
位於英國倫敦的考陶爾德藝術研究所,就是一個世界頂級藝術修復的研究中心。
毫不誇張地說,每一張油畫的修復師,甚至都比創作該畫的藝術家,還要了解這件作品。他需要列出修複方法和材料,預估修復時的問題等,並實時用影像和文字,記錄下修復過程中每一個細節的變化。這樣繁瑣詳實的準備,就導致有些畫,從批准修復到著手開始修復,都能間隔好幾年。
幸好隨著科技的發展,修復師們藉助高科技工具,能夠讓這個時間縮短很多。
另外,通過特製相機拍攝出的紅外照片,也能看到畫作空白處背後的東西,比如說繪畫層下面的筆跡,或者是畫中畫,又或者是被另一幅畫完全覆蓋的畫。
只有充分了解了畫作以後,修復師們才會開始下筆修復。一般來說,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基底修復
油畫保存的時間越長,畫布背面就越容易積攢灰塵和汙垢,而畫布的表面,也會變得非常粗糙。這樣一來,就給微生物、寄生蟲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
這些微生物,上可破壞顏料層,下可通過織物縫隙,穿透畫布,減化顏料和畫布的粘合度。時間一久,顏料就容易脫落。
所以,一般的基底修復都是從清潔開始的。
接下來就是微生物的防治和平整畫布了。對於那些補丁或裝裱的地方出現老化、變形問題的,畫布就要拆掉,對應畫布原來的作品材質,重新加襯。
第二步——顏料層修復
底子準備好了,就需要進入「彩妝」部分。顏料層一直是問題最多,也是最容易致命的一環。刮痕、破裂、蟲蛀、灰塵、復繪等統統是這一層的集中問題。如果碰上刮痕,嚴重的就需要用和原作相一致的填充物,去添補刮槽。
第三步——油層修復
經過多次修復的油畫,都會有一層「上光油」,也就是「保護層」的意思。有了它,可以防止空氣中的水分、灰塵或者其他物質直接侵蝕畫面。
在這一步,修復師必須小心翼翼,因為他們的職責,就是按照藝術家的想法來修復油畫,而不是將自己的想法添加到裡面。
雖然這些步驟看起來並不複雜,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異常繁瑣和專業。因為油畫修復是一門非常複雜的綜合性學科,不僅需要對藝術史了如指掌,更要對修復類的化學、材料學、檔案學一清二楚。另外,他們需要懷有對作品、藝術家們的強烈的敬畏之情去修復畫作,因為除了作者,他們可能就是第二個觸摸這幅作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