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講:「人老腿先衰,樹老根先枯」,雙腿是身體的樞紐,養好雙腿是養生健身的一大關鍵。
腿部既要注意保養,又要加強鍛鍊。小郎中就教大家如何養腿~
●腿部保養7要素●
熱水泡腳
用熱水泡腳,特別是用生薑或辣椒煎水洗腳,可較快地擴張人體呼吸道黏膜的毛細血管網,加快血液循環。
適度甩腿
一側手臂輕靠牆體,對側的腿以胯部為軸輕輕甩動,5次後換另一條腿,早中晚三次。
搓揉腿肚
雙手掌緊夾一側小腿肚,邊轉動邊搓揉,每側揉動20次左右。
乾洗腿
用雙手緊抱一側大腿,稍用力從大腿向下按摩,一直到足踝,然後再從踝部按摩至大腿根,重複10~20遍。
踮腳除疲勞
將雙腳併攏,提起腳跟,保持1~2秒鐘,然後放鬆,為一次,每天連續做數10次,能有效而快速地減輕疲勞。
別光腳穿鞋
儘量不要光腳穿鞋,雙足在鞋內無法得到固定,走路時會有更多重量分給雙腿,增加關節磨損。
腰酸腿疼按摩合陽穴
取穴:找到膝蓋背側的膕(guó)窩,也就是平時俗稱為「腿彎兒」的地方,在其橫紋的中點處取委中穴,然後在委中穴直下2~3指處即是合陽穴。
具體方法:患者可請家人用力點按合陽穴,使局部出現酸脹感,然後上下按壓,直到小腿出現麻感,點按穴位的同時,患者可做輕微晃腰動作,使局部得到放鬆,緩解腰腿痛。需要提醒大家,點按合陽穴採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交叉取穴法。
●正確認識下蹲●
下蹲運動是保養雙腿、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腿部肌肉的一大利器。當人蹲下時,雙腿和臀部肌肉受到擠壓,下肢血液會快速回流到心臟,起身時,血液又快速返回,這一蹲一起有利於氣血流暢,可起到養生、抗衰老的功效。
此外,下蹲運動還可加強下肢肌肉力量、鞏固膝關節穩定度、降低血脂、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延緩腦功能衰退、提升性功能等。
下蹲看著簡單,講究可不少!其中姿勢不對的深蹲將對膝蓋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害,甚至還有可能威脅腰椎!
不正確的深蹲鍛鍊容易給身體帶來一些傷害。
損傷難修復
深蹲給相關韌帶、骨關節、軟骨等帶來的壓力很大,不悠著點兒就會傷害到它們。由於沒有血供,損傷將無法修復。
發生關節退變和關節炎
很多深蹲過多的人更容易發生膝關節退変及骨性關節炎。因為反覆的軟骨損傷導致軟骨面不再光滑耐壓,還會把關節內其他正常組織磨壞。
影響腰椎
如果控制不好,還會出現腰椎屈曲,骨盆後翻的情況。
結論:相較於平行蹲的高效和低風險,深蹲並不是最佳的選擇。
●如何做下蹲訓練●
對於膝關節沒有傷病的人來說,如果訓練目的僅僅是為了健康,增加關節穩定性,更加推薦平行蹲而非深蹲。
無論是平行蹲還是深蹲,都必須要有專業科學的指導。
1.進行專業評估
進行功能狀態評估,評價是否可以進行深蹲訓練。那些存在下肢柔韌度不足、膝關節軟骨損傷、脊柱穩定性不足等問題的人不可以直接進行深蹲訓練。
2.動作必須標準
訓練時必須儘可能地做到標準動作。運動前做好充分熱身準備,儘量包含一些牽伸、跳躍、慢跑以及其他柔韌性訓練。
3.常見問題
腳後跟離地、身體前傾、下蹲深度不夠深蹲時,如果發現腳後跟離地、身體前傾或晃動、下蹲深度不夠等問題,說明身體可能存在踝關節活動度、平衡協調能力、核心肌力方面的問題,需要在深蹲運動之前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
4.必須循序漸進,切不可大運動量衝擊式訓練。
做下蹲動作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建議先1天做4組,每組15個,然後逐步增加數量。
下蹲的節奏標準大致為5秒鐘1次,運動量要自己把握,以每次活動之後有氣喘,脈搏跳動120~140次/分鐘為宜。
患高血壓、糖尿病和有關節疾病的人不宜做;老人或體弱者可先採用半蹲或「1/4」蹲,膝關節彎曲角度依個人身體狀況和感受而定,下蹲時需緩慢平穩,鍛鍊時可手扶床頭或門框,一次做10個,每天不超過5次,也可根據自身條件適當調整。
如果在練習之初出現肌肉疼痛,不必擔憂,這是由於肌肉中乳酸堆積引起的,繼續堅持幾天,酸痛就會消失。下蹲練習應遵循持續性原則,每天堅持才有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