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讀者反映,收不到文章的推送,為讓咱們不再錯過,請大家看完文章多多敲擊【點讚】、【在看】和【轉發】~
2021是特殊的一年,由於疫情,很多在外工作的人回不了家,選擇「原地過年」。當然,我喜歡一個人,或者在當地友人陪同下,找尋那些隱藏在巷陌的特色料理,一邊體驗「發現」的心跳,一邊滿足口腹之慾,就著清淡暖胃的美食小酌幾口,內心溢出別樣的人生況味。
我以為,日本料理是一種極簡卻不單調的美食,是日式生活美學的集中體現。
無論是選材、烹製、擺盤,處理全程克制,這份小心翼翼,來自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來自對食材的珍惜敬重。當料理擺放於眼前,我們常常會驚豔,這分明就是藝術品。在最終的呈現中,大廚將食物本味發揮到極致,品嘗者自是無暇他顧,全身心專注於口中綻放的新鮮味覺。
日本料理注重季節感,四時風物皆入盤。
不久前日本友人石塚英樹邀請我和小林等漫畫界友人前往其總領事官邸,品嘗江戶懷石料理,感受美食中「秋天的味道」。石塚先生寫得一手好字,是書法家,也是美食家,他曾這樣介紹眼前食物:
「小柿子」是鵪鶉蛋做的,在味增醬裡醃製三天後的蛋黃做成「蜜柑「,白糖灑下「地上霜」,幾片紅黃青椒切的「楓葉」飄落在上面……
這樣的描述,讓人品出秋之詩意。
我熟悉的一家日料店,進入冬季之後供應了「小雪鍋」,引發石塚英樹關注,他隨即奉畫讚頌,偶然遇之,令我會心一笑,哈哈,多麼寫意的禪意畫作!
石塚英樹先生的畫作
平日與JC小夥伴吃飯,常常會選擇附近的日料店,金井,梅屋、小山,我們都是常客。同事了解我對日本料理的熱愛,便向我賣起安利:「金老師,您可以看看一部日劇,叫《孤獨的美食家》,評分很高的哦!」
其實,《孤獨的美食家》漫畫對我而言,並不陌生,曾經在日本舉辦的國際漫畫家峰會上,與它的繪畫作者谷口治郎同桌吃飯,有過一面之緣。
這部漫畫很經典,相較其他美食漫畫而言,也是很獨特的存在。
張愛玲曾在《談吃與畫餅充飢》裡說道:「報刊上談吃的文字很多,也從來不嫌多。中國人好吃,我覺得是值得驕傲的,因為是一種最基本的生活藝術。」當然,日本人也很好吃,這個漫畫大國甚至發展出來一個熱門的題材——美食漫畫。好友日本美食漫畫家倉田芳美為我的《金城的漫畫散步》繪製親筆插畫若論日本美食漫畫的悠久歷史,應當追溯到二戰結束後的上世紀40年代,當時日本的孩子們還無法吃飽飯,漫畫家就用美食故事來滿足飢餓中的孩子們,各種糕點以及盛饌,伴隨著對未來的憧憬出現在漫畫作品中。1949年,漫畫家倉金章介創作的《甜甜公主》(あんみつ姬)中,所有人名都是糕點的名字,充滿強烈的食慾幻想。此外,在杉浦茂、赤冢不二夫的戲謔漫畫作品中,「食物」也是重要的故事要素。到了上世紀70年代後期,「烹調」、 「食物」開始成為漫畫的一個重要選材,故事情節隨著孩子們的成長而發展,主人公從兒童長大為青年,進而開始走上社會。於是,漫畫也開始表現青年主人公們所從事的各種各樣的職業故事,其中便包括了廚師。
20世紀70年代,牛次郎、ビッグ錠創作的《包丁人味平》,講述的是一個立志成為一流廚師的少年,在各種競爭中磨練烹調技術並走向成功的故事。
《包丁人味平》
美食漫畫的出現,為充斥著體育競技、科幻格鬥的「少年漫畫」帶來了新意,並大獲成功。事實上,早期美食漫畫雖然以食物為題,但內裡還是「少年漫畫」最熱衷的戰鬥、比拼的熱血套路,只是把主角成長的舞臺,從競技場拉回到廚房而已。
到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社會開始走向富裕,美食漫畫開始嘗試一些新表現手法。雁屋哲、花咲昭共同創作的《美味大挑戰》就是其中的一例。這部以「食」為題的作品除了美食以外,還大量地選擇了食品安全和有關倫理的話題,甚至把現實生活中的製造商和產品品牌拿來,在作品中進行無情的批判,使美食漫畫熱潮開始形成,單行本的累計銷量突破1億冊之多。
在日本經濟走向低落的20世紀90年代,注重烹調技巧展示的美食漫畫熱潮開始告一段落。但是,「食」依然還是漫畫故事的熱門素材,期間還出現專門著眼於拉麵、「車站盒飯」、麵包、葡萄酒、日本酒等單一品類的漫畫作品,《西洋骨董洋果子店》《中華小當家》(原名:中華一番)《日式麵包王》《美味關係》《將太的壽司》《吉祥寺咖啡屋》《華麗咖喱食桌》《神之水滴》都是當中的佼佼者。
這些帶有科普功能的漫畫也被輸出到世界各地,我的一位臺灣老友黃鎮隆便是《神之水滴》的出版者,我每次前去拜訪,在一番天南地北的暢聊之後,他都會從酒櫃中挑中一款特別推薦的紅酒,伴我們度過一個微醺的晚上。
與「烹調」類題材相區別的是,新時代的美食漫畫更注重人與食物之間的交流,往往讓食客從一種味道引發出對家鄉抑或是對生活的情感。
近年來受追捧的美食漫畫,應該是《深夜食堂》,美食映襯下的人間百態帶給讀者揮之不去的特別感受。
不被時間和社會束縛在所有美食漫畫中,《孤獨的美食家》是屬於稍顯獨特的那一類。
這部漫畫由久住昌之擔任作者,谷口治郎負責作畫,前者被譽為「治癒系美食漫畫始祖」,後者作為享譽世界的漫畫家,曾經被授予法國騎士勳章,兩人的合作成就了這部漫畫。漫畫最初於1994年至1996年在扶桑社的《月刊PANJA》連載,2008年在《SPA!》一次性全部刊載,2015年又在《SPA!》登載新作。2012年,它被改編為電視劇,由松重豐主演,第一季在東京電視臺播放,至今已經播放至第八季。相比其他美食漫畫,作者將主題回歸到「吃飯」這件事情上。主角井之頭五郎由於獨自經營著一個雜貨店,每樁生意他都親自上門拜訪客戶,因此能走遍日本各地。每當完成工作任務後,五郎總是會去找尋街頭巷尾的那些美食小店。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沒有複雜的人物關係,每一章講的只是主角覓食,品嘗,飽腹後欣然歸去的過程。《孤獨的美食家》是一部很真實的漫畫,不僅因為在作品中登場的餐館全部都是實際存在的,更在於兩位作者對「身臨其境」的追求。
雖然日劇版的特寫鏡頭十分誘人,但原版漫畫也毫不遜色。谷口治郎筆下的食物真實得仿佛正冒著騰騰熱氣,非常生活化。
同時,谷口治郎用極濃筆墨去刻畫主角的心理,還有人與周遭環境的呼應。引領讀者身臨其境般完成美食體驗,清新淡雅而又引人思考,估計這和他偏歐美的畫風,文藝的氣息,成年人的思考方式和樸實的敘述方式有關。五郎的美食探險非常有儀式感,他像一個禮貌的闖入者,去觀察市井人群的模樣和小細節,或是別桌人們的議論,或是街上婦女的閒聊,感受那個地域民眾的味蕾記憶。每進入一家店,會細心觀察菜單,將美食調試出自己獨有的自認為最合適的吃法,動筷前像欣賞一件藝術品一樣,細心觀察著擺在面前的美食。
「我只是對獨自吃飯的人的內心感興趣。在我看來,大多數美食漫畫都不是很有趣,可能是由於大家光顧著追求表現食物的美味。還有作品中的遣詞造句和繪畫表現過於認真寫實,有時就會顯得『普通』。而我希望能讓內心深處上演的小劇場,被用略微古怪的畫風描繪出來。」——久住昌之
比起其他美食漫畫裡注重對烹製過程和故事情節的描繪,久住昌之為什麼那麼關注「吃飯的人的內心」?
大概是因「吃」這件事,基本等同於「活著」。
人與食物的羈絆極其緊密。肚子餓了,大口咽下眼前的食物,但不因為過於飢餓而放棄講究,心靈餓了,吃到美味,就有了重新打起精神的動力。
孤獨地享用美食,並不是被動的遭遇,而是一次主動的人生選擇,一份美麗的邀約,在孤獨的時光中,你只是你自己,只需要與美食對話。
這是我們承受孤獨,享受孤獨的方式。
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走向低迷,誕生於這一背景下的《孤獨的美食家》漫畫有著應援「平成大蕭條」的使命。1994年到1996年間進行連載,以井之頭五郎的覓食為主線,描繪很多處於逆境中但絕不放棄向前的眾生相,如同一部平成大蕭條時期日本民眾生活的紀錄片。在動筆之前,久住昌之在日本各地進行了實地取材和走訪,所以每一話中的人和事,都真實地體現了不同的人生。
默默承受的職場壓力的年輕人,
這些都是谷口治郎標誌性的「非虛構創作」,也是90年代平成大蕭條時期日本人真實生活的寫照。反觀現在,經濟飛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也加劇了人們的孤獨感。情感的匱乏依舊是我們面臨的困境,似乎只有在最簡單的一蔬一飯面前,人才能卸下所有的偽裝,不再需要扮演任何角色,不必在意自己的家庭責任、社會身份,而是回歸人類最基本的訴求,如同初生嬰兒般成為無差異的、完全平等的個體。
這或許是由漫畫改編的日劇,能引起廣泛共鳴並備受好評的原因。對每個承受著孤獨的個體說,「好好吃飯」,是最樸實的關懷。「我並沒有過分吃驚,但是掛掉電話,一如既往地工作了一會兒後,一股冰冷而沉重的思緒從我的腹部擴散開來。那天夜裡,我在工作的書桌前坐立不安,漫不經心地踱到屋外,只見一輪滿月高掛天邊,為大地灑下潔白的銀輝。」
漫畫作者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他所創作的故事,會代替他一直生活下去。如今,《孤獨的美食家》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
日劇版拍攝至今已經是第八季,在豆瓣上的評分一直保持在9分以上。
久住昌之仍會在每一集結尾出現當「白吃作者」,與製作團隊打哈哈。
《孤獨的美食家》不孤獨,它陪伴許多觀眾,將漫長歲月的苦辣酸甜,就著盤中餐細細咀嚼,再咽下肚。通過美食,觀照自身,是這部漫畫生命力長盛不衰的真正原因。綾小路義行《好吃是因為餓、谷口治郎聲援平成大蕭條的非虛構漫畫<孤獨的美食家>》金城
代表作品:《明姑娘》《人間四月天》《極簡少女》系列微信公眾號:金城漫與畫(ID:jinchengmanyu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