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庭!

2020-12-16 月亮到十五自然圓

中國農村有很多地方的風俗習慣是新年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庭,這種門風機本上紅遍了整個大江南北,只能是少數地方沒管那麼多的事,初一初二一樣地去給人家拜過年,那麼一般出現哪些地方最為隆重,四川重慶有一部份地方拜年,走娘家有爸媽在世的時候必須背上一根豬腿子,外達給爸媽一點紅包錢,一個一套衣服和一雙鞋子娃子全身一整套準備齊,有兒子的家庭討媳婦沒過門的時候也是一年一根豬腿子,外達糖食果品準備齊,給老親爺屋準備一壺酒,一條煙,這表示對老親爺屋的尊重,也是對媳婦的尊重!

給老親爺屋準備的豬腿腿

在中國還有一些地方拜年也就不同了,準備一套衣服買點高檔補品,比如老百金,安基酸,什麼燕窩,黑芝麻糊,各種地方拜年的風俗習慣就不一樣了,還有些地方拜年拿一塊豬肉寶脅,比如親身父母,么爸么娘之內的大伯大媽,這樣的叔子間才拿一塊保脅肉,其它的七大姑八大姨就拿點簡單點的糖食果品!還有其它的地方也就拿法不一樣,直接去一家送一百元或兩百元的錢,有的地方就買一袋米,買一桶油,加點其它糖食果品,:

直接送人民的二百元

還有地方就送花生,送雞蛋,送養的雞或鴨子,反總各個地方送的東西不一樣,還有送一件王老吉或提一件牛奶,就弄去拜年,在說拜年的時間都基本上定在新年初二,初一是犯紅沙不能走,如果初一走動了那就會黴一年了!所以初一般不會出門去拜年!好今天的文章就寫在這裡,下次再見希望喜歡!

相關焦點

  • 土家族苗族拜年習俗: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門,初三初四拜丈人
    正月裡是新年, 妹娃子去拜年,妹娃要過河 ,哪個來推我嘛? 我來推你嘛。這首《龍船調》是全國人民非常熟悉的民歌,這首歌來自武陵山區的鄂西地區,歌中講述了一個姑娘拜年途中乘船過河的故事。除夕過後即是新年,人們就開始了一年之中最為密集的走親訪友活動,人們把這個活動稱為拜年。拜年在時間上很有講究,從新年第一天開始到元宵節是最佳的拜年時間,當然也有更晚的。俗話說:「有心拜年,端午不遲」,因事或不在家的人,拜年時間可以延遲到端午,不過這種情況幾乎沒有出現過。
  • 中國民間習俗,大年初一對出門有什麼說法,這天有什麼禁忌?
    然後家主帶著家庭成員先往東走幾步,邊走嘴裡邊念:「新年出門大吉,行東利東,動步生財,百無禁忌,大吉大利。」所有人向東方作三個揖,然後退回到中心部位。接下來向南、西、北的方向走幾步,口中的念詞一樣,只是把東改城南、西、北。如此,四個方位都走一遍,謂之為「新年出行走四方」。按民間說法,只要舉行了「出行」儀式,新年裡隨時都可出遠門,包括大年初一均可。
  • 拜財神!回娘家!大年初二都幹啥?
    正月初二,是女兒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即是女婿給嶽父母拜年,俗稱「迎婿日」。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後才能回娘家。在臺灣有這樣的民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門擔擔。」意思是說有父母的女兒,在年初二以後,娘家人必然來接回去團圓,只有無父無母的女兒,沒有親人想念,娘家也就不派人來接了。
  • 為什麼回娘家要在正月初二而不能正月初一呢?
    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麵的。初二的面講究也不少呢。據說,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必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後要用冷水浸過。現在的人們一般都打個滷兒或者炸點醬做成打滷面或者炸醬麵,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初二面」的風俗。
  • 春節民俗日曆|正月初一:拜大年
    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因此,這一天是春節慶祝中最隆重的一天。辛亥革命之後,將西曆1月1日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新中國成立之後,保留了這一做法。因此,春節作為農曆新年是比較新的說法。
  • 春節出去拜年,初一初二和初三分別去誰家?都有什麼講究?
    大家好,這裡是百家號,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是,春節出去拜年,初一初二和初三分別去誰家?都有什麼講究?春節拜年是春節必不可少的一個活動,在我的家鄉初一到初三拜年活動最密集的時候,也是小朋友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可以在不同的親戚家吃到各種不同的點心糖果還可以收到多多的壓歲錢。
  • 正月初二,拜年習俗知多少
    中國人的餐桌是一個交流的平臺,不要悶頭吃不說話,但也不要高談闊論。讓菜不夾菜、祝酒不勸酒,春節的飯菜講究年年有餘,所以不要吃光桌上的菜餚。新年裡要多說讚美的話,讚美老人的氣色、健康,多給老人講話的機會;對中青年要多讚美事業、健康、家庭關係;對孩子要多讚美聰慧、學業、禮貌懂事。多談快樂的事情,少談抱怨牢騷的話題,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
  • 初一到十五:九種習俗,九種禁忌,一定要了解
    正月初一是新年,新的一年從一句喜氣洋洋的問候開始吧。3、初四迎接灶王爺按照民間傳說,初四灶王爺要清點人口,所以人人都要在家不出門源自於明末清初人們懷念舊朝,以不剃頭表示思念舊朝。過年期間別向別人借錢,也別催債,新年開始就被金錢糾纏,一年都會過的不順心。
  • 2020新年祝福語,大年初一祝福語大全
    三、辛辛苦苦又一年,忙忙碌碌過新年,大年初一頭一天,快樂家家慶團圓,發發簡訊拜大年,開開心心過新年,身體健康如意年,事業輝煌成功年,家人平安幸福年!四、歡歡喜喜迎新年,萬事如意平安年,揚眉吐氣順心年,夢想成真發財年,事業輝煌成功年,祝君歲歲有好年!
  • 初一到十五:九種習俗,九種禁忌,一定要了解|可讀
    九種習俗等你記1、初一拜年「新年好」正月初一是新年,新的一年從一句喜氣洋洋的問候開始吧。正月初一挨家挨戶拜年是一種習俗,晚輩給長輩拜年,不僅是一種問候,同時也是一種祝福。拜年吉祥話後,長輩也會給晚輩紅包,當做新一年的彩頭。
  • 初一到十五:九種習俗,九種禁忌,一定要了解!(漲知識)
    九種習俗等你記1、初一拜年「新年好」正月初一是新年,新的一年從一句喜氣洋洋的問候開始吧。正月初一挨家挨戶拜年是一種習俗,晚輩給長輩拜年,不僅是一種問候,同時也是一種祝福。給親戚朋友拜完年後,左鄰右舍也相互拜年,希望新的一年大家都能萬事順心。2、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二回娘家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古代,女兒嫁出去了一般不會輕易回娘家,兄弟姐妹間也很難團聚。
  • 中國農曆新年飲食:初一到初七吃什麼?
    中國農曆新年稱為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象徵團結、興旺同時對未來寄予新的希望的佳節。在這個舉國同慶、歡天喜地的節日裡,初一到初七吃什麼呢?
  • 正月初一「拜大年」的習俗源於何時?大年初一還有哪些風俗習慣?
    這種習俗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可見大年初一「拜大年」習俗,在我我國民俗史中的重要地位。實際上所謂的「拜大年」,就是晚輩給長輩拜年,由於古代人將初一至初五定為「拜大年」的日子,所以初一作為「拜大年」的頭一天,也會格外隆重和喜慶。
  • 春節那些事兒:小年、掃塵、祭灶、除夕,初一去拜年、初二回娘家
    「噼裡啪啦」的炮竹聲中辭舊迎新,又是一年新年到。春節在中國算得上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民間百姓相效仿,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老傳統。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節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 新年想要招財運 要拜哪些神明?
    那麼怎麼拜,拜哪路財神好呢?謝沅瑾老師,在本臺《順風順水》節目中,提供一些意見供大家參考,請戳下面小視頻。  順風順水好運來! 在新的一年裡,要如何加強自己的財運呢?哪些風水開運物可以招財呢?  敬請留意收看今晚澳亞衛視播出的《順風順水》!  節目中,謝老師建議,求財可以拜土地公,因為常言道「有土斯有財」。那麼如何拜土地公才正確呢?
  • 大年初二 | 拜財神!回娘家!這麼做最吉利....快看看!
    怎麼不先給你公婆磕頭,而大老遠地進宮先拜我們呢?去!去先去給你公婆拜年,老老實實在家待一天伺奉他們,明天再來給我們拜年吧!」說著就把女兒攆了出去。打那時起,大年初二才回娘家拜年,就成了民間習俗,延續至今。
  • 為什麼回娘家要是正月初二?初一為什麼不能住娘家?
    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卻反映了漢族勞動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的思念。回娘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風俗。每年正月初二,幾乎全國各地出嫁的女兒都在這一天回娘家,夫婿也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 初一「鐵」 、初二「鋼」 、初三才能「響噹噹」!
    做好初二銜接才能完勝中考 升入初二的同學馬上能感覺到初二知識的難度和初一不是一個級別,比如初二數學含中考 初二孩子成績滑落主要原因 1. 初二一年的知識量要超過整個小學六年的二倍,不努力是學不好的。這對之前靠聰明就能輕鬆得高分的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 春節習俗:為何出嫁女兒要在正月初二回娘家,初一、初三不行嗎?
    從此之後,紅綢和鞭炮都成為了過年的一個重要的標誌,其實不僅如此,過年還有很多不一樣的習俗……二、大年三十走親訪友就是過年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習俗,而年後每一個走親訪友的日子都有特定的對象。比如,初二這一天,就是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
  • 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 !危險的「初二現象」,家長需警惕!
    來源 | 初中生家長(ID:czsjz100) 教育界有句諺語: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行業公認,初二是孩子成績下滑的高危期!很多孩子在小學、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學生」,怎麼一到初二成績就滑落下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