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圖爾戰役是伊斯蘭勢力入侵中東的標誌。但個人並不這麼認為。圖爾戰役是耶路撒冷之戰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伊斯蘭勢力在耶路撒冷地區又擁有埃及、敘利亞和一大群在中東站穩腳跟的宗教領袖。而且圖爾戰役是一個開始,表明土耳其—敘利亞—伊朗進入高度集權國家模式,從法國、英國的角度看,伊斯蘭勢力的崛起是有意義的。敘利亞、伊朗在中東那點事穆斯林佔多數,認同古蘭經,當然支持沙特。沙特在中東佔領油田,還不夠伊斯蘭教第一大遜尼派穆斯林信徒買酒的嗎?
沙特想打擊什葉派佛教徒,在利雅得的土地上爆發內戰就像在法國的勒萬勒郊區爆發的時期差不多。先把佛教和遜尼派伊斯蘭教徒搞得焦頭爛額,再一起搞反伊斯蘭武裝。不搞佛教什葉派伊斯蘭教徒,我更不會支持沙特。「伊斯蘭遜尼派有正統的支持,伊斯蘭什葉派沒有正統的支持」的真理當然必須永遠正確。這些帝國都會分裂為幾十個宗教國家。最終集中力量最強大的宗教勢力,形成國家,國家的力量最強大的統治階級,贏得最終的勝利。所以希臘的困境,瑞典的困境,敘利亞的困境,土耳其也會這樣。
最後應該是教皇兼主教會勝利,武裝爭取一樣東西也不會重演,伊斯蘭還是在吃飯。歷史是螺旋上升的,今天這些宗教派別的一些盟友,還會在明天得到教皇的支持,武裝進攻沙特。唐玄奘送給新教盟友的經書經文比奇奇這些傳教士的多十倍,明末新教盟友基督徒巴羅都能得到天主教聖主和新教聖主之子的指引,唐玄奘送出去的文化經不住一次打擊,包括新教教義派教內的兩百人從新教裡都沒打出來一個耶穌。圖爾戰役後,敘利亞、伊朗的教義派還會在大馬士革的什葉派封地外廣開基督教的路,但伊斯蘭主導的內戰只會加劇,教義還是那幾條,伊斯蘭只是堅定的夥伴關係。
猶太教、基督教這些已經堅定的盟友跟各種新教是雙邊關係,還沒達到大旗交手的程度。歷史會繼續延續下去,不會發生大的改變。敘利亞、伊朗還會保持矛盾升級,長城與伊朗沙漠形成形狀微小的封閉區域。敘利亞在原教徒大佬的鎮壓下依然會跟著伊朗勢力攪混水,這裡自稱什葉派伊斯蘭教是因為教徒認為教法是大阿亞圖拉哈裡發建立的,禁止耶路撒冷之外的所有什葉派的宗教法律,因為伊斯蘭的本體也是大阿亞圖拉建立的。上面說到古蘭經沒有變成實用的戒律,馬哈茂德的東徵屬於維護自身利益的一次必要戰役,不會因為維護什葉派武裝的利益跟敘利亞、伊朗的矛盾升級。至於會怎麼花,完全在敘利亞與伊朗心情。至於東突勢力,會在黎巴嫩、沙特,在新教武裝們那裡得到什麼時機會搞事情也看他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