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手工活:納鞋底兒

2021-01-13 騰訊網

作者:阿呆

No.376 編輯/筱哥

豫南鄉愁 | 鄉韻鄉音 | 獨家原創

共 1080 字 3 圖 預計閱讀時間 3 分鐘

作 者 簡 介

阿呆(河南·羅山)

⊙阿呆,又名:隨遇而安·明,本名:楊安明,八零後,村醫,閒時湊字,嗜酒,爬山。喜愛文字,卻從來讀不完一片文章,記不全一首古詩,丟料一枚。

媽媽的手工活:納鞋底兒

文 | 阿呆

前幾天出診,見一孩子腳丫爛的嚴重。我說穿布鞋吧,好的快。她爺爺說你叫她搞啥?我知道現在這個社會,孩子也有自己的流行與時髦。

想想幼時光腳丫,沒有「腳氣」病,也是一種幸福。

小時候,有一雙鞋穿,也是一種奢侈和滿滿的幸福感。登草絨的布鞋穿在腳上也是一種很有「面兒」的事。這得母親在空閒的時候一針一針納出來。

早上母親攪一大盆漿子,卸下門板,清理一堆破布。一層漿子,一層破布,抹平,接著又是一層一層的,等太陽曬乾。

殼子備好了,母親從鞋筐子裡拿出鞋樣子,修剪出一家人大大小小的鞋底,鞋面子。再經過無數個夜晚,煤油燈下納出的千層底。用登草絨、鬆緊布做出來的鞋面子,再一針一針的上好,一隻登草絨的布鞋就完工了。當母親喊我們試鞋的時候,那種綿綿的,暖暖的感覺,是多麼的幸福。上學的路上走的是多麼輕快,「飄飄」的感覺,在人前一種美美的。

對於買鞋,總是一種渴望已久的感覺。星期天去街上買一雙黃球鞋,早就在兩個月之前就計劃好了的。跟母親背後跑了幾個鞋攤,終於在母親問好價錢後,開始試鞋,母親總選大一碼的球鞋。說小孩的腳長的快,穿著穿著就剛好了。鞋子買回來,母親還得藏好久,在雨天,母親才讓我們穿,臨走的時候千叮萬囑的,一定要好好的愛護,千萬莫打溼了。經過多次的承諾,才能出門。一雙鞋漸漸的磨出了洞,爬滿了補丁,大半年的時光也就度過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千層底淡出了視線。由黃球鞋、雙星球鞋、皮鞋、運動鞋、到任意鞋,穿出了「腳氣」。我開始懷念媽媽納的千層底,那更是一種奢侈,綿軟的幸福。

還記得第一次穿皮鞋到教室,輕輕地走,就發出「咚咚咚」聲音,驚擾全班同學的學習,那種瞬間就從臉紅到腳跟的感覺。

版權說明:配圖來自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

相關焦點

  • 我幫助母親納鞋底
    而我們兄妹幾人腳上穿的鞋尤其是單鞋,全靠母親用手工製作。母親做鞋的程序和付出的辛勞也成了我兒時最早的記憶。隨即剪成鞋底或鞋幫的半成品,再用麻繩將袼繃剪成的鞋底密密麻麻地納一遍。最後把鞋底、鞋幫用錐子扎眼上在一起,一雙新布鞋就做成了。新鞋剛穿時有擠腳之感,待穿幾日便很合腳了。那時,能穿上這種手工製作的布鞋,真的讓一些家境困難的小夥伴羨慕不已。
  • 做鞋:糊疙巴、製鞋底、納鞋底
    製鞋底和納鞋底 冬閒,媽媽要開始做鞋了,父親呢,很自然的就承擔起了家裡大部分的家務和地裡的農活。父母從年輕開始一直到現在還是喜歡抬槓,可他們一直在農活和家務上都配合的很默契。自己成家後就非常能體會夫妻過日子的不易,性情和生活習慣的磨合非常難,能相互配合做事就更是難上加難。父母窮盡一生的心血就是為了我們姐弟三個。
  • 一隻鞋底納千針,民治柏大媽的手工鞋陪伴兩代人成長
    大部分兒時的回憶,總是漸行漸遠,然而它們偶爾也會以不同的形式回到你身邊,也許是一個手工鞋攤,也許是一個爆米花機,也許是一個磨刀匠。這些老手藝以自己的姿態「生存」在這城市裡,並未強留,也不曾遠走,慢慢融入這座城市。寶安日報今開「城市裡的老手藝」專欄,敬請垂注。「三十年前給兒子做千層底布鞋,三十年後做給小孫女,希望能做到第三代。」
  • 媽媽納的千層底
    那時的冬天很冷,零下二三十度,外面滴水成冰;屋子裡要燒火爐取暖,媽媽和嬸嬸們也開始圍著火爐做針線活了:打革板,納鞋底,鞝鞋幫,做棉衣、縫棉褲,拆棉被。打革板,納鞋底,做手工鞋,是過去生活當中的手藝活兒,婦女們都會。
  • 媽媽納的千層底兒,華州人你還記得嗎?
    渭南日報 記者 姜曉 周佳 從打漿子糊袼褙、拓鞋樣剪裁,到沿口縫合、楦鞋定型,那雙曾流傳在歌詞中「媽媽納的千層底」的手工布鞋,要經過十二道工序,才成了兒女們穿在腳上的情懷。 「老手藝不能失傳,小情懷也能做出大文章。」
  • 【法苑文化】媽媽納的千層底
    【法苑文化】媽媽納的千層底 2020-07-13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時候,有一種陪伴叫:母親納鞋底的聲音
    先生說,他小時候是伴著「嗡兒,嗡兒」的陣陣紡車聲看書學習的。「我要是看書,母親就紡著線陪我;她要是紡線,我就看著書陪她。」讀著這些文字,突然覺得這場景是何其熟悉,何其親切。陡然間,小時候母親納鞋底的那「刺啦,刺啦」的聲音,一下清晰地迴響在我的耳邊,那段歲月也從記憶的最深處跳躍出來。
  • 河南老手藝千層底布鞋:粗針麻線納鞋底,老夫妻一天收入近千元
    河南老手藝千層底布鞋:粗針麻線納鞋底,老夫妻一天收入近千元這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年代,而在一些偏遠地區,由於地理的阻礙反而保留下來一些老手藝,比如河南質樸的千層底布鞋。「品味鄉情」在河南豫北西部小村莊,無意間碰到兩個老夫妻在加工千層底布鞋。
  • 世上最貴的鞋是母親納的布鞋!打鋪襯、納鞋底,一針一線都是愛
    待鋪襯曬乾以後,接下來就是做鞋最艱難的一步,納鞋底。一雙鞋的結實程度往往取決於鞋底的結實程度。母親把鋪襯取下來,拿出一本泛黃的厚書,裡面夾著的是全家人的鞋樣子,父親的最大,下來是姐姐們的,我的最小,但是我的又是最麻煩的,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母親每年都會重新給我剪一副鞋樣子。
  • 在永和農村,有一種愛叫媽媽做的布鞋...
    那些年,每到深秋,等收拾完地裡的莊稼,媽媽就開始張羅著為全家人做棉鞋了。先用一塊完整的布料鋪在炕上,均勻地塗抹上漿子,接著將事先準備好的碎布頭緊緊拼貼上去,最後一層再鋪上完整的布料,這樣就是做鞋底兒的第一道工序。
  • 即將消失的傳統手工布鞋,安嶽布鞋婆婆帶你走入冬天的溫暖
    即將消失的傳統手工布鞋,安嶽布鞋婆婆帶你走進那個年代的溫暖在機械化生產的今天,安嶽老車站旁邊的街頭有這樣一位布鞋婆婆,仍堅持一針一線地手工製作,用自己慢悠悠的時光,納出一雙雙舒適暖心的嬰兒布鞋。她們納出的鞋不僅舒適,還喚醒了很多人心頭那份溫馨而久遠的兒時記憶。小的時候,剛會走路,那時候穿的學步鞋哪兒裡有現在的那種那麼美觀,都是媽媽、奶奶自己親手縫製的學步鞋,厚厚的鞋底,密實的針線,越穿越舒服。
  • 手工鞋
    現在手工做的鞋子是越來越稀缺了,不僅是大人穿的鞋子稀缺,就連小孩子們穿的也很少了,都是機器代勞了。記得我小時候,冬天穿的棉鞋都是外婆手工做的,最常見的是黑色條絨布面,花布裡子,手工納的鞋底,春秋天穿單鞋,冬天穿棉的,一家四五口人穿的鞋子都是她親手做,所以,她只要不做農活,閒下來的時候,手裡都是在做鞋子。
  • 最愛穿的鞋子,還是媽媽納的千層底!
    小時候,每當打春(天氣暖和時)都渴望著能穿一雙媽媽親自做的千層底(布鞋),這種鞋子具有舒適透氣不臭腳、柔軟耐磨吸腳汗的特點。穿上硬邦邦地踩上幾天,就會有一種專屬的貼腳感,那種滋味著實舒坦,你品,你細品。
  • 《遙遠的鄉愁》:北方女人閒時打袼褙、納鞋底的光景,你還記得嗎
    因為,人生沒有後悔藥,過去就不再來:自己的人生,要活成自己的模樣;再好的東西,過度也是毒藥;學會說話,決定你一生的成敗;交友不交心,過後一場空;先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別人。我們用一年學會了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習說話。因為會說話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而往往成功者,都屬於那些會說話的人。
  • 羅山人,你穿過自家做的手工布鞋嗎?
    所以自己做的布鞋鞋底要求耐磨,當時沒有塑料的鞋底,農村婦女們只好用一些碎布頭用索線一層一層地納成厚厚的鞋底,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千層底」。布鞋由鞋底、鞋幫兩部分組成。最費時、最繁雜的是做鞋底,所以得在平時就把鞋底做好。做鞋底又分三個工序:制底樣、墊鞋底、納鞋底。首先要先用麵粉打漿糊!
  • 一雙走了很久的貓娃(兒)鞋……
    春夏秋冬我和美麗周至的故事講的的多是家鄉的福地樓觀拍的多的是家鄉美麗的沙沙河甜的還是家鄉的獼猴桃美的是家鄉的美麗鄉村暖的是家鄉美麗的農民舒服的還是母親做的手工布鞋漂亮的小布鞋您知道一隻鞋底要納多少針嗎大約300多針
  • 【市民視點】媽媽做的布拖鞋
    ,鞋子是媽媽納的……媽媽憑著心靈手巧、日耕夜織,把我們穿戴得齊齊整整。做布鞋是個工夫活,先要給每個人定鞋樣,再把破布用米糊一層一層粘貼起來,故有「千層底」之稱。然後是納鞋底,這可是個辛苦活,一針針靠手指頂過鞋底,若鞋底厚,就得用針錐鑽透,再用引線穿,用力拉緊,這樣納出來的鞋底才平整。
  • 「蒲劇才女」賈菊蘭:能寫會畫還會納鞋底
    「蒲劇才女」賈菊蘭:能寫會畫還會納鞋底
  • 菏澤巨野:老布鞋「納」出致富新路,網銷過百萬
    看到鞋子,崔化雷悲感交加,兒時的記憶開始浮現在眼前。崔化雷稱,小時候經常穿媽媽納的「千層底」,那時候從沒有仔細打量過它們,覺得只是一雙普通的布鞋。現在看來它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是凝聚著傳統工藝和母親辛勤勞動的結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養生。傳統工藝的老布鞋舒適透氣,不僅養生,還是一種美好的回憶。
  • 布鞋的面料有哪些 布鞋的鞋底是什麼材質
    這首先,純手工布鞋的種類包括:千層底布鞋、毛布底布鞋、全皮便鞋、皮底布鞋、膠底貼膠布鞋、皮底貼膠布鞋。就這樣用不稀不稠,粘性最好的糨子把布粘勻實,七八層就為一版,可以粘到房頂,可以糊到門板上,還有的直接沾到牆上,天氣好的話一天就可以曬乾,用五六版厚的袼褙按照鞋底樣裁剪,然後用白棉細布挽邊,六層大底袼褙五層小底袼褙疊加成一隻底,再一針一針的納,因為層層相疊,針針凝情,因此被形象的稱為千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