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納的千層底兒,華州人你還記得嗎?

2020-12-21 騰訊網

渭南日報 記者 姜曉 周佳

從打漿子糊袼褙、拓鞋樣剪裁,到沿口縫合、楦鞋定型,那雙曾流傳在歌詞中「媽媽納的千層底」的手工布鞋,要經過十二道工序,才成了兒女們穿在腳上的情懷。

「老手藝不能失傳,小情懷也能做出大文章。」李寧軍是地地道道的關中人,土生土長的北方漢子,他曾穿著土布鞋「走天下」,現如今,他也要帶領那些做布鞋的母親們闖出更廣闊的天地。

身雖在外,心念故土

1976年出生的李寧軍是華州區人,學校畢業後按照家人的規劃,他在當地當起了醫生。沒有太大壓力,收入又穩定,原本,生活按照預定的軌道在正常進行著。但2003年與同村發小的一次談話卻打破了這原本平靜的生活。

在發小的描述中,李寧軍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原來可以那麼多姿多彩!

一直心懷大夢想的李寧軍瞬間動了心,不顧家人的反對,他依然辭去了原本穩定的工作,想去更大的地方闖一闖。就這樣,他隻身去了省城西安,做起了銷售、策劃,一幹就是十多年,這在外謀生的苦辣酸甜,如今也只能化作李寧軍口中長長的一聲嘆息。

身雖在外,心繫老家。2014年,由於孩子上學的緣故,李寧軍又決定回到他朝思暮想的故鄉,在外拼搏了這麼多年,他終於明白,「在家鄉,依然能幹出自己想要的事業!」

有次和幾個朋友閒聊,大家都激烈地討論如何才能做出一番大事業。李寧軍說,「其實在哪都能做事情,我就打算把目光投向農村,帶領咱的相親們一起致富!」

到底要在農村幹什麼?李寧軍想起來,有朋友來家裡走動時送來的幾件工藝品,其中有雙土布鞋,簡樸而又實用,如果再結合現代人返璞歸真的養生理念,這肯定會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小情懷,做大文章

2018年年底,李寧軍把他的想法告訴了好友牛紅波,兩人一拍即合,這就轟轟烈烈地幹起了「大事業」。

「媽媽納的千層底」,首先保證必須是百分之百的純手工打造,這就需要一大批農村婦女的加入。這時候,臨渭區崇凝鎮政府向李寧軍拋出了橄欖枝。

崇凝鎮地處秦嶺北麓,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村民勤勞善良,千百年來逐漸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和特色農產品,其中,手工布鞋就是代表之一。

當地屬於旱塬地區,靠天吃飯,收成幾乎沒有保障。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婦女,除了農忙時節大多時候都閒置在家,「如果能把我們鎮上的這些婦女組織起來,茶餘飯後幹她們本來就熟絡的活,不但給生活找到了一些樂趣,更增加了她們的收入,這肯定是好事情,我們作為當地政府,肯定是大力支持的!」崇凝鎮黨委書記馮宏康和鎮黨政辦主任杜衛剛看到了這個「小產業」背後的「大實惠」,他們願意以政府名義牽頭,帶領鎮上的留守婦女,一起加入到李寧軍的隊伍中來。

就這樣,李寧軍通過「關中布鞋」這一產業鏈,帶動以崇凝鎮為核心輻射渭南市農村留守婦女、年齡在50歲以上、不能進行重體力勞作的婦女、有手工製作能力的貧困戶、帶動貧困村脫貧致富,將「關中布鞋」這一關中民俗產物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讓更多的農村留守人員以家庭手工作坊的形式增加收入。

通過整合產業鏈,讓所有參與這個產業群的個人、行政村、鄉鎮以品牌塑造為市場背景,以手工產品為賣點,以歷史文化為載體,將小、散、廉價的關中民間傳統手工布鞋塑造成有品牌、多品類、純手工、有親情的關中文創產品。

小產業,大帶動

今年65歲的常會冉是崇凝鎮靳尚村人,以前家裡縫縫補補的衣服實在不能穿了,就會納成鞋底,給孩子們穿,儘管不如賣的鞋時尚,但舒適又透氣的感覺一直深受家人們的喜愛。做了幾十年手工布鞋的她,如今年老了卻未曾想,「我們農村婦女人人都會的這個本事還能掙錢!在家孫子看了,一天兩頓飯做了,月底還把工資拿了,真是美得太!」

同常會冉搭檔的還有同村的杜瑞玲、張雪稠,裁剪鞋底、鞋樣、搭配每雙鞋的工料,還要定期為新加入團隊的村民們培訓,她們忙得不亦可乎。

2020年1月8日,新一批的培訓會如期舉行。吃過晌午飯,靳尚村的婦女們三三兩兩走進村委會會議室,杜衛剛在會上簡單介紹了公司化手工布鞋對於村民的切實意義,常會冉又手把手給村民們培訓。61歲的王淑霞學的很認真,她認真地給記者算了一筆帳,「這都是我們輕車熟路的活,簡單了解下就能上手,納個鞋底10塊錢、做個鞋幫10塊錢,還有鞝鞋、沿口,一雙鞋下來咱至少掙四五十沒問題,一個月時間至少都做十來雙鞋呢!平時看孫子,娃一上學咱就沒事幹了,現在多少掙一點,給娃買零食、自己吃個羊肉泡饃,不用向兒子伸手要錢,多好的事情!」

關中布鞋採用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由公司統一供應原材料,提供製鞋樣品,及技術支持和指導,由公司統一按標準回收,計件付酬,讓村民無後顧之憂。

眼看著布鞋在自己的帶動下發展的規模越來越大,周邊受益的群眾也越來越多,李寧軍和牛紅波還有更長遠的打算,在沿用經典傳統款式的同時,他們還將聘請專業的設計團隊,設計「關中八大怪」「秦風『盛唐』」「關中印象」等歷史為軸線的產品。同時,銷售渠道採取下線線上相結合的方式,要讓「關中布鞋」成為渭南的代表,走向更大的舞臺。就像他們創作的《關中老布鞋》歌曲中所唱的那樣「聽渭水我來到這世上,平川峁梁老布鞋是最美行裝,情作鞋底愛是幫,步步踏在娘心上,走完日頭走月亮,腳跟總沾著黃土香,關中老布鞋,走千山走得人生坦坦蕩蕩……」

來源:渭南日報

相關焦點

  • 涇陽老媽納的布鞋,誰還記得?
    客觀真實、記錄身邊發生的一切 涇陽老媽納的布鞋,誰還記得? 百層千層萬裡行 不變是母親對孩子的愛
  • 媽媽納的千層底
    現在的鞋子種類多,棉皮鞋,翻毛鞋、保暖鞋;可我就是鍾愛母親納的千層底鞋,穿在腳上暖和,輕巧舒適,感覺走路都踏實。每每冬季換鞋子,總會想起給我納千層底鞋子的母親:她的音容笑貌,納鞋底時額頭滲出的細密汗珠,時不常的抬頭叮囑我穿鞋要節省……不自覺的,思念的淚水就會迷濛了雙眼。
  • 【法苑文化】媽媽納的千層底
    :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站得穩走得正,踏踏實實闖天下……想起了童年時媽媽做的那雙千層底鞋,我頓時思緒萬千,猶如翻開塵封的記憶。鄉下的日子總是很漫長,時間在這裡幾乎是靜止的,人們有更多耐心去精雕細琢平淡的生活,也就有了一針一線納牢的千層底布鞋。九十年代初,在那個並不寬裕的年代,農村裡巴掌大碎片布頭都是好東西,勤勞純樸的人們利用零碎的布頭就可以納出一雙耐磨的布鞋。在某些歲月裡,春天就是從人們腳上的布鞋開始的,我們鄉下的農人是喜歡穿土布鞋的,自家粘成的料子,自家納成的鞋底,破了就補補也不肯換新的。
  • 媽媽的手工活:納鞋底兒
    媽媽的手工活:納鞋底兒 文 | 阿呆她爺爺說你叫她搞啥?我知道現在這個社會,孩子也有自己的流行與時髦。 想想幼時光腳丫,沒有「腳氣」病,也是一種幸福。 小時候,有一雙鞋穿,也是一種奢侈和滿滿的幸福感。登草絨的布鞋穿在腳上也是一種很有「面兒」的事。這得母親在空閒的時候一針一針納出來。
  • 你還記得母親納的千層底鞋嗎?
    龍哥告訴大家,利川人製作千層底布鞋十分講究用心,為追求鞋子的舒適度,還添加了的本地原生態材料。山裡竹子掉下來的筍殼,撿回來裁剪後加入到鞋底裡,防潮透氣,穿著軟和。做鞋底首先要量足取樣,依腳樣剪出適合的鞋樣,再將一層筍殼、三十多層的棉布棉紗勻稱地疊在一起,修齊周邊,蒙上一層白布成形後,再用麻繩一針一線地納。納鞋底是重頭戲,最費功夫。
  • 忠孝窗前小鳥依人——華州九十六歲的媽媽與八十歲的女兒
    都是需要人照顧的人。但是漫長的歲月裡, 照片上滿頭銀髮飄繞的是媽媽,身旁站的是女兒。女兒寸步不離媽媽,在女兒的精心、耐心照料下,九十六歲的媽媽還能穿針引線,刺繡,剪紙,繪畫,繡花,捏花饃。所有的非遺工藝品到過北京,上過大雅之堂,得過大獎。中華民族善心為上,尊老愛幼從這些照片上可以彰顯出來。
  • 【視頻】河北永清:粗針麻線千層底 納就一雙老布鞋
    【視頻】河北永清:粗針麻線千層底 納就一雙老布鞋 2020-09-05 1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愛穿的鞋子,還是媽媽納的千層底!
    小時候,每當打春(天氣暖和時)都渴望著能穿一雙媽媽親自做的千層底(布鞋),這種鞋子具有舒適透氣不臭腳、柔軟耐磨吸腳汗的特點。穿上硬邦邦地踩上幾天,就會有一種專屬的貼腳感,那種滋味著實舒坦,你品,你細品。
  • 筆耕在華州情懷中的遊子——吉建軍
    從小生長在這裡的吉建軍承襲了杏林人憨直無畏的秉性。這種秉性猶如五龍山泉水,以甘冽之勢奔流不息;有毗鄰古老州城人的優越睿智,更抹不去當年二天門的皇家霸氣。這種秉性最終造就了吉建軍如今的創作風格和為文處世之道,而這一方水土人文更全方位地呈現在他以華州農村為背景的《南何村記事》中。 說起《南何村記事》,不得不提起十多年前的「華州論壇」。
  • ~魔幻千層饞嘴餡餅~美餐19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
  • 唐耀輝‖媽媽納的布鞋
    唐耀輝‖媽媽納的布鞋 媽媽納的布鞋 我不知走了多少步 酷暑燥熱 腳底如在家鄉的暖鍋蒸煮
  • 遍布在華州的神靈廟宇溯源及其它
    華州神靈廟宇溯源及其它 作者 秦獲幸 在華州地區歷史上,曾經存在過名目繁多、五花八門、林林總總、三教九流的寺廟道觀。
  • 崇陽的小夥伴,你還記得當年媽媽給你打的毛線衣仔嗎?
    有一種寒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有一種溫暖叫做你媽打的「毛線衣仔」那些年,崇陽大街上賣的毛衣還比較少,縣城裡人冬天穿的毛衣,都是人工織出來的,現代社會,偶爾看見年輕人打毛線,都稱得上是一件稀奇的事兒。崇陽的小夥伴們,你還記得那些年嗎?
  • 一方水土 華州竹編:指尖縱橫的鄉愁技藝
    正在編制竹製品的,是70歲的省級非遺項目華州竹編技藝傳承人邢都看。歲月在指尖流轉,一件件竹製品無聲地「訴說」著這裡的人們與竹子的故事。「我從14歲開始,就跟著家裡的長輩學竹編,已經做了50多年了。」邢都看告訴記者,村裡老一輩人都會做竹編,竹製品也深受當地群眾喜愛。以竹為伴,華州兒女堅守並傳承著久遠的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 華州竹編 指尖縱橫的傳統技藝
    我國是一個竹編大國,渭南雖不像南方有的地區「山上清泉山下流,村村竹樹自扶疏」的景象,但華州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著指尖技藝。 竹編作為華州的一項傳統手工技藝,在塬區廣為流傳。從明代至新中國成立之初,華州竹編多散於鄉村,為家庭副業,主要生產床、椅、桌、書架等二十多種日常用品,20世紀70年代後竹產品增至百餘種,銷往全國各地,竹門帘更是遠銷日本等周邊國家。如今,成立了竹藝社,在編制傳統農業生產生活工具的基礎上實現了升級改造,創新推出竹編燈具、竹編包具、新型竹家具等200餘種產品,供不應求。
  • 媽媽的棉布鞋
    ◇廖洪成  在農村生活過的孩子,對棉布鞋(千層底)有一段深厚的感情,那是媽媽對兒女的關愛,是母愛無私的奉獻。它伴隨著我們的長大,勾起一段鄉情與思念。首先,根據家裡每個人腳的大小、長短用棕纖做成一個固定的底樣,再將平時收集的布條,一條條一層層地墊在底樣上,到一定厚度,表面和底面用上腳掌大一整塊白布覆蓋,簡稱千層底;通過壓制、定形後,再用自製的麻繩穿納,叫納鞋底;納鞋底是個費體力、費時間,並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活兒,如果一不小心,針會穿到手指上或者針尾會扎到手上。
  • 《遙遠的鄉愁》:北方女人閒時打袼褙、納鞋底的光景,你還記得嗎
    人活著,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切記不要打破這些天規。因為,人生沒有後悔藥,過去就不再來:自己的人生,要活成自己的模樣;再好的東西,過度也是毒藥;學會說話,決定你一生的成敗;交友不交心,過後一場空;先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別人。我們用一年學會了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習說話。因為會說話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而往往成功者,都屬於那些會說話的人。
  • 一納藥妝-孕媽媽的孕期護膚首選
    十月懷胎,足以讓每一位準媽媽體會到為人母的艱辛與喜悅,她們變得格外的溫婉動人同時又勇敢堅韌;她們甘願收起軟肋,變成寶寶最強大的盔甲;她們放棄了輕盈的身姿同時也捨棄掉了彩妝和高跟鞋。       當準媽媽們把全部的目光都放到寶寶身上時,脆弱敏感的孕肌卻鬧起了「小情緒」,這是因為準媽媽們體內的激素水平會隨著孕月的增加而產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引起一系列肌膚問題。
  • 上海人記憶中的36款冷飲,你還記得幾個?
    上海人記憶中的36款冷飲,你還記得幾個?上編為大家總結了這些上海小寧從小吃到大的36款冷飲看看你還記得幾個?和路雪千層雪千層雪可以說是小時候最愛的雪糕了口感綿密奶油味重這麼多款棒冰你都吃過嗎?哪一款是你小時候的最愛?
  • 參加婚禮看到的華州高塘風情!
    一場婚禮中的華州高塘風情 作者 湛藍的天空 新郎的家鄉在華縣,距港口大概四十多公裡。小夥子姓高,婚禮現場就設在他家村落裡,遠遠就看到喜氣洋洋的彩虹門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