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共青團中央
陪你青聽 臧柯
今日配樂《三度和弦》
歡迎到網易雲音樂
關注@共青團中央
收聽更多團團推薦的歌兒
宅家季,我們似乎實現了「睡眠自由」,心心念念的睡夠8個小時不是夢。可是,我們似乎並沒有睡好。
1
更傾向晚睡晚起
調查顯示,宅家前,90%的人在晚上8點到12點間就寢;宅家期間,零點以後就寢的人超過50%。
都知道早睡早起身體好,然而很多人的困惑在於:道理我都懂,為什麼還是睡不好這一覺?
影響睡眠的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內在的生物需求;二是外在的社會因素,比如上學、上班。
這天白天,蓓蓓已經斷斷續續睡了三覺。夕陽西下,她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都亂了,上班時候最晚8點要起,現在9、10點鐘才起。白天太好睡,晚上捨不得睡。午夜兩點,我扭頭問她怎麼還不睡,她才恍然大悟,還眼冒金光,興致勃勃」。
因為疫情,人們已經在家宅了兩個多月,即便復工也有很多人在家辦公,失去了上下班時間的嚴格限制,實際上就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會因素,讓人更接近「自由運轉」。
2
睡得多並不代表睡得好
斯琪是一名媒體編輯。她說,最近關於疫情的新聞太多,結束一天的工作可能就到了午夜時分。「我都幹了一天活兒,得有點自己時間」,於是刷刷微博、朋友圈,看看劇,就到了凌晨兩三點。
亞男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原先孩子上學,只需要準備早餐和晚餐,白天都是自己的時間。現在孩子在家上網課,她不僅要「伺候」一日三餐,還要「陪讀」。
好不容易忙完一天,感覺屬於自己的時間終於來了,於是不想睡覺,看書聽歌看電影,直到午夜。
睡前這段時間究竟有什麼魔力,讓人們捨不得去睡?
疫情期間,有的人關注公共衛生消息,有的人刷微博、微信關注時事和娛樂消息,更多的人用微信聊天。此外,對「如果睡不著會幹什麼」這一問題,61%的人選擇「玩手機」。
人本來就有晚睡晚起的習慣,加上又有對新奇事物感興趣的傾向。種種因素疊加到一起,給我們一個錯覺,睡前這段時間真是十分美好。
第二天也許起床的時候會有點後悔。
「在平時,職場人士往往一覺難求,但宅家期間睡覺似乎不是問題了。通過對不同類別人群的調研發現,睡覺時間基本都超過8個小時,甚至達到9個小時。然而,調查結果同樣顯示,睡得多並不代表睡得好。」
主觀感受會欺騙我們。當人處於一些危險境地時,比如災難、戰爭,這種欺騙是有幫助的,讓人保持清醒。但在正常生活中,欺騙性讓我們覺得能壓縮自己的睡眠,其實不是,對身體的不良影響在持續中。
3
合適的時間睡覺
與大自然合拍
健康的睡眠,不僅是睡夠時長,還要在合適的時間睡。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上一次通宵夜班,白天就算補睡8個小時,身體也未必舒服。因為人的睡眠要和大自然的節律合拍。
白天的「覺醒時間」和晚上的「休息時間」是相互影響的,我們每天去上學、上班,構成了白天的節律,宅在家裡,這些活動都減少了。自然,睡眠的質量也就降低了。
所以,即便宅在家中,白天還是要保持比較規律的生活狀態,也要做一些事、做一些運動,保證身體的節律和大自然相匹配。
睡眠是一個逐漸放鬆的過程。對於實在不得不熬夜的人,可以在白天補覺前,先衝個涼吃個飯,讓身體保持放鬆舒適;然後,拉上窗簾,讓家裡儘量黑,營造類似夜晚的環境;最後,進入睡眠。
當然,還是希望更多人能夠按時睡覺。睡前一小時,可以做一些相對固定讓人鬆弛下來的事情,比如準備第二天上學上班要用的東西,翻翻紙質書,或者瑜伽、冥想。
今晚,享受美好的睡眠。
周六、周日主播投稿郵箱:
tuantuanfm@163.com
發送內容:個人簡歷+音頻小樣
郵件標題請註明「青聽-主播」
陪你·成長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致敬所有奮鬥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致敬所有堅持在崗位上,努力維持著國家秩序的每一個人,為武漢加油!
灰老闆,叄夜子 - 逆行的光來自共青團中央00:0004:13
演唱者:灰老闆、叄夜子
有你真好,有你真好,是你詮釋愛的味道。再大的困難也不放棄,真情永恆天荒地老……
選題:盧雨荷編輯:盧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