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說三點。
第一,在上品上生說比較方便。
為什麼呢?
因為三心通九品,也含攝定善。
如果就九品來講,在另外的第二品、第三品、第四五六七八品這麼說算什麼呢?那就顯示不出能夠通九品。既然通九品,就在九品的一開始——上品上生來說,以這個貫通九品。
同時,上品上生是九品跟十三定觀交接的地方,在這裡說也可以通攝十三定觀。
那為什麼不在十三定觀一開始的日想觀就說三心呢?不會那樣的。
因為十三觀表面看來是就韋提希夫人請求定善——這個時候韋提希夫人的心中還有自力的執情,是順她這個心講的。三心是要導入念佛的,是要從自力轉入他力的。
所以,先就韋提希夫人請求定善,專門就講定善,在講定善的過程當中,把這個三心的內涵藏進去;如果從一開始就說,那就不善巧。
可是散善是釋迦牟尼佛自開的,自開的目的就是通過散善導入念佛。所以,在這時候來講,能夠隨順釋迦牟尼佛的佛意,隨順自意就很方便。
因為十三定觀是隨他意,隨他意就不能把自己的話全說出來。而散善是隨自意所開,隨自意所開還是有方便引導,所以在上品上生的時候就講三心。
因為這個三心是從隨他意轉入隨自意,通入念佛的關鍵之處。
其實我們看十三定觀,它有一個順序。
從前面一觀一觀地觀到第十二觀普觀的時候,就說作自往生想:「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自往生想」當然就是回向發願心。
在十三觀中雜觀的時候,一開始就說「若欲至心生西方者」,這裡講的「至心」也就是至誠心;欲生西方,是欲生心。
所以,等於是三心呼之欲出,但是還沒有總結性地說。
底下又說到「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這裡提出阿彌陀佛的「宿願力」,以佛的願力,必定成就。
這都是要導歸佛的願力,是以三心導入的一個前奏。
所以,十三定觀到這個位子,在開說散善的時候,再說三心就非常順。
不過,這些都是我們凡夫依據文字這一面的解釋。至於說釋迦牟尼佛甚深不可思議的佛智,我們就不能測度了。
南無阿彌陀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