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逛超市,都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打折,特價商品,尤其是碰上節假日,店周年慶,減價促銷的力度好像更「大」了。一看到「全場最低5折」的宣傳海報,不禁讓消費者心生澎湃!
超市不需要盈利嗎?為什麼頻繁打折、特價、還買一送一?
根據每個消費者的經濟水平不同,購買習慣不同,可粗略地分成兩撥人。
一撥是有選擇困難症,比較完美主義,或是受到經濟制約,在超市裡要經過多方挑選、比對,很久才肯出手購買,追求高性價比商品,大多偏向於女性;
另一撥則是比較忠誠,換句話說,就是懶於挑選的消費者,認準一個地方買買買,大多以男性為主。
所以對超市來說,用高價套住忠誠的消費者,再用低價吸引便宜貨買家;這就是為什麼超市願意犧牲掉高利潤,而頻繁打折、搞特價、還買一送一的原因了。
可超市作為如此大的日常售貨渠道,怎麼可能做到只賠不賺呢?其中的套路消費者又能摸清多少?
不 採 用 中 間 價 位
超市雖明碼標價,但一件商品絕不採用中間價位,而是在所獲利潤最高的價位與折扣最低價這兩個極端之間跳來跳去。
如果商品始終保持中間價位穩定不變,首先價格不夠高,難以從忠誠的消費者兜裡多賺錢,倘若價格不夠低,又對便宜買家沒有吸引力。
時間久了,即便對價格不敏感,不常逛超市的消費者,也有了貨比三家的判斷能力,很容易知道在哪裡能買到便宜的商品。
超市裡打折促銷的商品總是在變化,消費者不可能在同一時間買到多個自己所需的特價商品。
購物和買衣服又不一樣,很少有消費者願意一次跑多家超市,且消費者也無法提前預測特價商品。
恰逢大型折扣活動,譬如店周年慶,排隊結帳的隊伍直接延伸到貨架區。雖說為了撿便宜也情有可原,但實際並沒有想像中的省錢。
因為超市是按每件商品所獲利潤最高的價格來打折的,而非根據平時的價格進行促銷,所以大多數折後商品僅在中間價位的基礎上多便宜了一兩塊錢。
商 品 價 格 以 9 結 尾
每次逛超市,你會發現,價格湊整的商品實在太少見了。
然而,有實驗證明,以9結尾的價格與以0結尾的價格,比如9.9元與10元,雖然兩者僅差一毛錢,但前者給人感覺不足10元,而後者卻被認為多於10元,正是消費者產生的特殊心理效應,這種非整數定價法已被廣泛運用到了商業社會中。
非整數定價法有兩大優點,一是給人一種精確計算,給人以最低限度價格的心理感覺;二是數字差異給人的便宜感。
準確地說,帶了尾數的定價使消費者認為,這件商品是經過認真分析,兼顧了成本利潤等各方面計算,而最終給出了此價。
而且某些數字還常常被賦予一些特殊的含義,不少商品常以「6,8,9」結尾,卻少以「4」結尾,這也是迎合了中國消費者討福氣,圖吉利的心理,能更好地促進商品銷售。
買 一 送 一 的 捆 綁 銷 售
通常折扣特價都是以單件計,但買一送一的活動,在某種角度來看,看似打了「骨折」,但這種捆綁銷售的背後,可能大多是消耗品,例如牛奶,酸奶,大米,洗衣粉等等,這些東西消費者用的比較多、勤,而且都有固定的選擇,故對價格也是灰常敏感的。
既然天天都離不開,一旦有了買1送1的活動,就會一次性多購入幾件,不僅方便了消費者,對於超市來說能更快地減少貨物庫存量。
但要注意的是,若是食品類的,千萬不要忽略了保質期,大多數買一送一的食品往往是臨保商品(尤其是送的那件)。
還有些超市巧立名目,先把價格提高,再進行兩兩捆綁銷售,其實消費者並未得到很大的優惠。
逛 超 市 的 小 技 巧
1.大包裝不全比小包裝划算
「買的多一定比買的少划算」,這大概是很多人都有的慣性思維,這主要體現在休閒類食品。大包裝的克數多,一包頂兩包的量,價格還稍稍便宜些,有時候仔細一算,還真是這麼回事兒。
久而久之,消費者容易養成了「寧可買大不買小」的習慣,但有時候包裝大小沒變,可包裝的小角落裡標註的克數卻默默減少了。
2.不要只挑貨架上觸手可及的商品
超市商品擺放的門道不是隨便就能看透的,除非是品牌方投入了資金;一般超市必然選擇將利潤較高,或庫存多,臨保商品放在1.5米到1.7米高度的貨架之間,故消費者第一眼看到,觸手可及的商品永遠都是他們最想賣出的。
3.日期最新鮮的牛奶通常放在內側
其實,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了,一般適用於速凍食品。這類產品擺放方式是超市的營銷策略,大多消費者習慣於用右手拿取(左撇子例外)食物,於是超市會將高利潤的商品放在右側,而那些需要立即出售的食物通常也放置在該位置。
總之,消費者永遠鬥不過市場營銷模式,所謂商品性價比高,那都是花錢後自我安慰和調節的一個說辭罷了。
在生活中,一些購物小技巧還是可以學以致用的,其中最有用的大概就是這句「超市貨品多,採購少逗留」。
眼不見心不煩手不動,這才是最有效且最省錢的方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