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內側結構的解剖

2021-03-05 大醫聯盟

膝關節內側的解剖已經在質量上有描述,但是內部的主要結構附著點還沒有報導。研究的目的是定性膝關節內側結構的解剖,對膝關節解剖附著點及相關骨性標誌的關係做數量上的評估。

方法 共有8個不成對的新鮮的冰凍屍體膝關節, 應用電磁的三維跟蹤傳感器對切面進行觀察和測量。

結果 除了內側髁和內收肌結節,第三個骨性突起腓腸肌結節,與內側腓腸肌的附著部位相當應經鑑定。表面的內側副韌帶得到長度平均是94.8mm.內側副韌帶表面的近段股骨附著點是3.2mm長,內上髁後方4.8mm.內側副韌帶表面在脛骨上距離關節61.2mm.深層的內側副韌帶由半月板股骨部分和半月板脛骨部分組成。後方的斜韌帶股骨附著點距離內收肌結節遠端7.7mm,後方6.4mm,距離腓腸肌結節遠端1.4mm和前方2.9mm.內側髕股韌帶在股骨上附著點距離內收肌結節前方1.9毫米和遠端3.8毫米。4月6日頸肩腰腿痛綜合療法公益研修班(鄭州)←點擊連結查看

結論 膝關節內側韌帶結構有一致的附著類型。


臨床證據 腓腸肌結節和數據關係對於解剖修復和重建膝關節內側結構複雜的韌帶損傷是有的來源於來源於股骨樣本的照片(遠端內測觀,右膝)指針表明內上髁(ME)內收肌結節(AT)以及腓腸肌結節(GT)之間的關係。4月8日全國針刀微創屍體解剖高級研修班(鄭州)←點擊連結查看


股骨的骨性標記和膝關節內側主要結構的附著位置示意圖。內收肌結節(AT),腓腸肌結節(GT),內上髁(ME),AMT=大收肌腱,MGT=內側腓腸肌肌腱,sMCL=淺層內側副韌帶,MPFL=內側髕股韌帶,POL=後斜韌帶,

膝關節內側主要結構示意圖。VMO=股內側肌 ,MPFL=內側髕股韌帶,POL=後斜韌帶,sMCL=淺層內側副韌帶,SM=半膜肌,MGT=內側腓腸肌肌腱,AMT=大收肌腱。4月12日整脊手法結合影像臨床實踐配訓班(鄭州)←點擊連結查看


淺層內側副韌帶的示意圖(s MCL)(內側面,左膝關節)。近端的鉗子在股骨部分的前緣,遠端的止血鉗子在近端和遠端脛骨附著部位之間。SM=半膜肌,POL=後斜韌帶


內測深層副韌帶的半月板股骨(MF)和半月板脛骨(MT)部分(左膝 內側面觀),帶有後斜韌帶並去除內測關節囊。星號表示淺層內側副韌帶股骨上的附著位置。MM=內測半月板後面,MFC=內測股骨髁的後面,MTP=內測脛骨平臺的後面


後斜韌帶三個臂的示意圖(右膝,後內側),sMCL=淺層內側副韌帶,SM=半膜肌,MGT=內測腓腸肌,OPL=膕斜韌帶



7-A和7-B 表示後斜韌帶的中央臂(右膝 內側面觀),星號表示淺層內側副韌帶的股骨附著點,已經移除,鉗子的尖端在內側腓腸肌的附著部位,MGT=內測腓腸肌腱,SM=半膜肌肉肌腱,MFC=股骨內側髁的前面,ME=內上髁,POL=後斜韌帶,VMO=股內側肌肉

Fig. 7-B

後斜韌帶三個臂的示意圖(右膝後內側面),sMCL=淺層內測副韌帶,SM=半膜肌肉肌腱,MGT=內測腓腸肌腱,OPL =後斜韌帶


用後方股四頭肌纖維(抬高已經分離的內側髕股韌帶(MPFL)(右膝內側觀)圖像。針在內側髕股韌帶下方,所指在內側髕股韌帶的遠端。已經去除深部內側關節囊。AMT= 大收肌腱 p=髕骨,SM=半膜肌腱


圖像 股骨的附著點包括 內收肌拉大的肌腱(AMT)及其附著到內側腓腸肌(MGT)上的擴展部分(箭頭)和後內側關節囊(PMC)(右膝,內側觀)。鉗子正在夾住淺層內側副韌帶(Smcl)的前緣。


示意圖 內側腓腸肌和大收肌腱的附著部位,它們與內收肌結節和腓腸肌結節之間的相關性 右膝 內側觀。肌腱與它們的骨性附著點分離。AT=內收肌結節,GT=腓腸肌結節,MCL=內側副韌帶,ME=內上髁,MFC=內側股骨髁。MPFL=內側髕股韌帶,POL=後斜韌帶,VMO=股內側斜肌


示意圖 鵝足的側緣,表明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分離的附著部位(左膝內側觀)。止血鉗在淺層內側副韌帶(S MCL)近端和遠端止點之間的空隙下方。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如侵版權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鄭州站 《頸肩腰腿痛特色診療技術公益班》報名活動火熱進行中!由廣州普濟骨傷醫藥研究院主辦,莫失良機!

講授內容:

1、液針刀微創療法

2、液針刀的基礎理論

3、傳授三氧綠色療法

4、三維正骨手法

5、中醫火針特色療法

6、傳授八髎穴獨家火針技巧

地址:河南.鄭州市

時間:2019年4月6-7日(5日現場報到)

所需費用:本培訓班是免收學費的,僅交教材費及會務費一共600元即可,需提前預交100元

住宿可協助安排,也可自行安排,費用均自理。

溫馨提示:本培訓班需要提前通過電話/簡訊/微信等形式中的一種進行登記報名,謝絕空降!

諮詢/報名方式:13189671354 曾老師

微信:13189671354 醫夫者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覺得實用的話,請轉發

不要自私,轉發朋友圈,朋友愛死您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動動手指轉發到你的朋友圈,讓更多人受益,收穫知識與健康喔!

相關焦點

  • 膝關節解剖圖解
    膝關節的主要結構包括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及髕骨之間關節面;膝關節能活動自如又不會發生脫位,主要是因為前、後交叉韌帶、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關節囊及附著於關節附近的肌腱提供了重要的穩定作用。此外,位於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平臺之間的半月板,它們亦可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另外,關節前後肌肉群的拉動,膝關節可以完成彎曲、伸直及小腿的內旋、外旋等動作。今天就為大家詳解膝關節解剖高清圖解,值得大家學習參考!
  • 膝關節解剖和9種膝關節結構正常聲像圖
    滑膜:裱襯除關節軟骨及半月板以外的所有結構。前、後交叉韌帶將關節腔分為內、外兩部分,半月板將關節腔再分為上下兩層,上、下、內、外各部彼此相通。膝關節韌帶:包括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前交叉韌帶、後交叉韌帶、髕韌帶、髕內側支持帶、髕外側支持帶。見下圖。
  • 膝關節解剖-膝關節的四面觀
    膝關節伸膝裝置:股四頭肌肌腱、髕骨及髕韌帶組成了伸膝裝置。膝關節內側支持結構:第一層是包裹縫匠肌的深筋膜;第二層脛側副韌帶淺層;第三層是關節囊。膝關節的外側支持結構:第一層是筋膜層,第二層是腓側副韌帶,第三層是關節囊。
  • 膝關節(骨結構)
    外側半月板:較小,近似「O」形,外緣亦與關節囊相連。膝關節腔:由股骨、脛骨、髕骨的關節面和周圍的滑膜圍成。膝關節的滑膜是全身關節中面積最大者,本身形成一些皺襞和絨毛,分泌滑液。滑膜中分布有豐富的感覺神經終末,受到刺激時可引起痛感。
  • 膝關節解剖及常見損傷
    解剖皮膚神經支配隱神經髕下支隱神經髕下支分布在膝關節內側到膝前區。膝關節內側手術入路需解剖分離隱神經髕下支,這可能是經此入路術後出現麻木的原因。髕下皺襞的形狀不定,從薄薄的一束到完整的片狀結構,這在膝關節鏡手術時可能會阻擋器械的置入。當髕下皺襞較粗大時, 可能將其誤認為前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就位於髕下皺襞的後方。內側皺襞位於中線的前方,從內側翼狀襞至髕上囊。有時內側皺襞可能因急性或慢性創傷而感染、增厚。髕下脂肪墊是滑膜外周脂肪墊最大的部分,圍繞著髕骨緣延伸。
  • 骨科暨運動傷害檢查學丨大腿與膝關節的解剖結構
    膝關節周圍有數條韌帶用來維持穩定,內側副韌帶(或稱脛骨副韌帶)連接股骨和脛骨,用來限制膝關節產生過度外翻,是維持 膝關節內側穩定的主要結構;外側副韌帶(或稱腓骨副韌帶)連結股骨和腓骨,用來限制膝部產生過度內翻,是維持膝關節外側穩定的主要結構。
  • 膝蓋的解剖結構
    膝蓋的解剖結構膝蓋是人體最容易受傷的關節。
  • 《人工膝關節設計》一4膝關節假體的結構設計
    一般地,現代人工膝關節的總體設計原則是:依據人體膝關節解剖、運動和力學參數,分析現有人工膝關節的結構和手術方法,結合假體的失效和穩定性改進措施,通過順應膝關節雙關節面的解剖結構,改善膝關節穩定性,減少關節組件之間磨損、鬆動、脫位,再現自然膝關節運動功能,以滿足患者長期的滿意度和更長的假體存活期。
  • 膝關節內側痛,多半是鵝足肌腱炎?
    各位小夥伴們今天又來勸大家且行且珍「膝」了今天帶大家了解的是膝關節內側痛的原因之一
  • 膝關節解剖結構分享給大家
    膝關節半月板膝關節完整的關節囊股內側肌起自粗線的內側緣和小轉子的下方收肌管位於股內側肌和長收肌之間的溝槽半膜肌和半腱肌起自坐骨結節止於膝關節內側
  • 人體解剖——膝關節解剖
    [1].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一般認為OA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為核心,累及骨質並包括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其他結構,全方位、多層次,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2].我們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根本原因是膝關節力平衡失調,使膝關節內部產生了高應力點,形成了骨刺。我們在採用針刀治療膝關節力平衡失調時,既要注意局部因素,更要注意整體因素。
  • 膝關節內翻畸形的內側松解
    當採取髓內定位裝置時,如果股骨遠端截骨的外翻角度可以調節,那麼基於對膝關節正常解剖以及畸形的了解,術者可以稍微增加股骨外翻截骨角度。對於嚴重畸形的病例來說,這樣做能有效地幫助術者實現軟組織平衡。3 手術技術3.1 入路最常用的入路為膝關節前正中入路,切開皮膚後再行內側髕旁支持帶切開。
  • 膝關節內側副韌帶的損傷及康復
    我們的膝蓋一共有5條主要的韌帶,分別是前交叉韌帶、後交叉韌帶、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以及髕韌帶。每一個韌帶在膝蓋的功能行使過程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膝關節內側副韌帶解剖:內側副韌帶(MCL)位於膝蓋的內側,連接著大腿骨(股骨)和小腿骨(脛骨)。內側副韌帶分為深淺兩層,其間無明顯間隙。
  • 鵝足滑囊炎(膝關節內側痛)
    ■局部解剖學  鵝足(goose foot)指由縫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的聯合腱組成,由於聯合腱是以三叉式⽌於脛骨近端前內側面,三個肌腱之間有緻密的纖維膜相連,形狀酷似鵝掌而得名。鵝足肌腱分為兩層:表層為縫匠肌肌腱,下層為部分重疊的股薄肌和半腱肌肌腱。
  • 膝內側疼痛及相關解剖(三)
    書屋理念--精通解剖 精確診斷 精簡治療
  • 膝關節肌動學
    但是因為其結構、功能、位置的緣故,膝關節也極容易受傷。股骨、脛骨與髕骨相連在一起,讓膝關節可以彎曲與伸直、同時讓脛骨相對於股骨進行轉動與細微地前後滑動。膝關節主要的動作均在矢狀面上進行(屈曲、伸直),當膝關節彎曲時,也伴隨著轉動的動作。
  • 膝關節的解剖學構造
    讓我們先進一步的了解一下膝關節的解剖學構造:        膝關節的連結形態屬於鉸鏈狀,這種連接狀態使膝蓋在推動身體向前使提供了更大的穩定性。膝關節也是身體最長股骨、脛骨和髕骨的聯合處,這使得膝蓋處會產生很大的力。髕骨起一個導向作用,為股骨和脛骨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正位。如果說踝關節承受身體98%的力量,膝蓋處則可能承受人體重量的80%。
  • 【基礎解剖】膝關節基礎解剖(骨骼肌肉)彩圖詳解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且最複雜的關節。膝關節的主要結構包括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及髕骨之間關節面;膝關節能活動自如又不會發生脫位,主要是因為前、後交叉韌帶、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關節囊及附著於關節附近的肌腱提供了重要的穩定作用。此外,位於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平臺之間的半月板,它們亦可增加關節的穩定性。
  • 基礎解剖 | 膝關節基礎解剖(骨骼肌肉)彩圖詳解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且最複雜的關節。膝關節的主要結構包括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及髕骨之間關節面;膝關節能活動自如又不會發生脫位,主要是因為前、後交叉韌帶、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關節囊及附著於關節附近的肌腱提供了重要的穩定作用。此外,位於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平臺之間的半月板,它們亦可增加關節的穩定性。
  • 膝關節內側疼痛的常見原因及處理方法
    經常碰到一些膝關節內側疼痛的患者,有年輕人也有中老年人,膝關節內側的疼痛有很多種原因, 最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