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而神秘的琥珀,自古就被認為具有趨吉避兇、安神定性的功效,是吉祥的象徵。琥珀成為佛教七寶之一,是為修行之人加持賜福的聖物。
琥珀確實是神奇的,它是中生代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松柏科植物釋放的樹脂,經石化和地質作用而形成的生物化石,距今已有幾千萬年的歷史,與珍珠、珊瑚並稱三大有機寶石。
琥珀中包裹的各種動植物,更是琥珀形成時環境的記錄者,被稱為「時光膠囊」,地球歷史的「時光機」,使人們好奇與敬畏,也是研究古生物的特殊媒介。
琥珀在《山海經》中被稱為育沛,《漢書》稱為虎珀,《後漢書》稱為琥魄。關於其名字含義,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說:「虎死則精魂入地化為石,此物狀似之,故謂之虎魄,俗文從玉,以其類玉也。」
「掌中琥珀鍾,行酒雙逶迤」,光澤美麗的琥珀很早就成為豪門貴胄炫耀富貴和身份的飾品或玩件。唐代的《西京雜記》中曾記載,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就是用琥珀枕頭來攝取芳香。李白詩作「且留琥珀枕,或有夢來時」就是芳華不再的慨嘆。清代的官員,琥珀被做成官帽上的頂珠。這時的琥珀,已不僅僅是裝飾品,而成為權貴和力量的象徵。而當唐德宗敲碎名貴的琥珀劍匣為戰士治療刀劍創傷的時候,不僅註定他將被諡號為「德」,更說明人們知道了琥珀作為「神藥」的作用。
琥珀作為中藥使用,始載於《名醫別錄》,列為上品;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說:「主安五臟,定魂魄,殺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生永昌。」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琥珀氣味甘平、無毒,能安五臟,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壯心明目,止痛安神,破血生機;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風癲癇,月經停閉,小便澀痛,瘀血等。」
琥珀從中藥功效分類來說,屬於重鎮安神藥。本類藥物多為礦石、化石、介類藥物,具有質重沉降之性,重可鎮怯,故有重鎮安神、平驚定志、平肝潛陽等作用。
中醫認為,琥珀味甘性平,入心、肝、小腸經;有鎮靜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的功效。
傳說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遠出行醫,途經河南西峽,遇一產婦暴亡,下葬時,他見棺縫中滲出鮮血來,斷定此人可救,便叫死者家人急取玻珀粉灌服,又以紅花煙燻死者鼻孔,片刻,死者復甦,眾人皆稱他為神醫。孫思邈道;「此乃神藥琥珀之功也。」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的兒子孫和,不慎用刀誤傷了夫人的面頰,傷口很大,醫生用琥珀末、硃砂及白獺的脊髓等中藥配成外用藥敷治。數日後夫人傷口癒合,不僅不留疤痕,臉色反而更加白裡透紅,嬌豔可愛。從此,琥珀又成了古代婦女「嫩面」的常用之藥。
為古代松科植物的樹脂埋藏地下經年久轉化而成的化石樣物質。主產於雲南、廣西、遼寧、河南、福建等地。
1. 用於心神不寧,心悸失眠,驚風癲癇。治心神不寧,心悸失眠,健忘多夢等,常與茯神、遠志、石菖蒲等同用;治小兒驚風,高熱,神昏抽搐,以及癲癇發作,痙攣抽搐等,常與天南星、天竺黃、硃砂等同用。
2. 用於血滯經閉,心腹刺痛,癥瘕疼痛。治血瘀氣阻之經閉痛經,常與當歸、莪朮、烏藥等同用。
3. 用於淋證,癃閉。治石淋或熱淋,常與金錢草、海金沙、木通等利尿通淋之品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