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對父母的樸素情感,隨著社會的發展被有意識的系統化和理論化

2020-12-17 魚兒讀書會擺尾

孝乃人之天性,即使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對於生養自己的母親也有著孝的天性,就像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一樣,人們對父母的孝也是一種天性使然,這種天性並不是說到了商代、周代才開始表現出來。

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剩餘物品的增加,人類的生活逐漸穩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現象幾乎不復存在,出現了獨立的個體家庭,父子之間的親親之情也逐漸加深。《詩經·小雅·蓼莪》中有: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段詩句中所表現出的父子、母子之間的親親之情,正是孝觀念產生的基礎。

在個體家庭的基礎上發展產生的這種孝觀念,是非常樸素與自然的,是人們在家庭生活中,在父母的養育過程之中自然產生的對父母的感恩與尊敬。孝在產生之初的本義是指子女善事父母,這是人在家庭生活之中自然產生的一種樸素情感,也是符合歷史發展實際的。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史書《尚書》中便有關於此的記載。《尚書·酒誥》中載:「妹土,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牛車,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厥父母慶,自洗腆致用酒。」《爾雅·釋訓》中載 「善父母為孝」。

《說文解字》中有:「孝,善事父母者。從老者,從子,子承老也。」

但是這種對父母的樸素的情感,隨著社會的發展被有意識的系統化和理論化了。早在春秋時期,以孔子和曾子為代表的早期儒家,就將孝上升到了理論高度「孔子從以宗族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度和家庭社會組織中,抽出一種基本的道德要素——『孝』,並視之為最高道德原則『仁』之『本』。進而他把這種道德要素推廣到更龐大的社會組織中去,主張『親親』之『孝悌之道』,建立起一套維護宗法秩序的『仁學』思想體系,使宗族血緣關係上升為普遍的社會組織原則。」

後經過孟子、荀子和兩漢時期儒家學者的進一步闡發,形成了一整套的孝的理論,孝的地位和作用也進一步加強與提高。

隨著孝觀念系統性的形成與發展,其理論體系日漸清晰,同時上層統治者也意識到了這些理論體系在加強統治的過程中所能發揮出來的積極作用,但這些理論觀點卻難以以文本的形式在民間傳播。在我國古代,大部分的民眾都不識字,即便識字,也很難接觸到這些理論性的典籍。而作為一個直觀的表現形式,圖形圖像具有形象性、直觀性、故事性等特點,更易被民眾所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圖形圖像就成為這些理論的重要傳播載體之一。

相關焦點

  • 隨著「孝道」思想成熟,為何說合乎「仁」的思想,才能實現權威?
    「孝」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當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是普遍被認可的一個道德理念,「孝」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以來,它一直作為中華民族所崇尚的美德,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基本的特徵之一。和所有的文化一樣,「孝」文化也是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著,不同的時代,對其理解也是不同的。
  • 唯諾情感始終堅持服務的產品和質量
    婚姻家庭諮詢師為情侶、夫妻感情問題提供專業而及時的服務,結合理論知識,更加系統化,並更有針對性的解決情感問題。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大約需要100萬名「婚姻家庭諮詢師」,迎來了情感諮詢行業的爆發。「情感諮詢」一詞起源於德國,發源於二戰時期,戰爭對軍民家庭的心理創傷,催生了情感諮詢行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率先發展諮詢業,並將其納入社保體系。
  • 感恩母親節:孝與養 一種萬世共通的道德情感
    事實上在中國,每日都是「孝」之節。在傳統孝道中,孝乃做人之根本道理、根本人倫和根本共識。這從我們今天閱讀「好人365」時,那些與孝有關的故事仍能一如既往地打動、直擊人心中得以體現——其與「百善孝為先」的情感魅力和道德力量之深厚、久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為人父母者,有著天然撫育兒女之情愫。父母之慈愛,其言傳身教,就如人類固有的愛之基因,會薰陶、傳遞給下一代。
  • 網絡表達中的樸素道德正義及其升華
    樸素在哲學上被界定為日常、非反思、非系統化和非嚴密推理。樸素道德正義是人內心對道德正義直接簡單的推崇,是人們心靈的「善端」。樸素道德正義是社會正義的基本要件、良法善治的心理基礎、法治建設的道德根基和文明建設的基礎資源,需要培育、鼓勵和珍視。
  • 四大孝、五小孝,把父母孝順好
    孝順父母有四大孝、五小孝,大孝是總綱,小孝是細節。
  • 東方網:贍養父母莫忘"上孝養色"
    讀來有種震憾感。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夫孝,德之本也。」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孝敬,還能愛他人、愛人民、愛祖國嗎?現在講「孝」,自然不是倡導那種「父為子綱」的封建性愚孝,而是要不忘父母養育之恩,尊老、敬老、養老、送老,不可視年老父母為包袱而任意擲棄。 按照我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子女對父母的贍養,包括三方面內容: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
  • 《殯葬倫理專題》第一期:「孝」為德之本——殯葬從業者的初心
    由於中國初民在走向文明社會時的特殊生存境遇和道路,孝成為了中國人最初的哲學思考和文明建構的價值原點,因而形成了中國傳統社會「以人倫為出發點,以禮儀為中心,天人合一,家國同構」的特殊的文明形態,孕育了中國人獨特的生命意識、歷史意識和道德意識。這些乃是建構中國現代文明不可忽視的文化基因,也是有助於擺脫所謂「現代化困境」的歷史價值力量。
  • 【朗誦】兒女安身立命,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兒女孝敬父母,是天職的秉承,良心的使然,使命的擔當。一個孝字,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父母在不遠遊是為孝;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是為孝;為父母洗衣做飯捶背揉肩是為孝;父母生病精心照料陪護更為孝……歷史上流傳的24孝的故事,最具典型意義的孝。無疑,這些孝都是應該傳承光大和堅守的,特別《24孝故事》中的其人其事堪稱精神典範,甚至稱得上偉大。
  • 經典導讀之論語:孔子論孝
    而在所有的關係中 ,特別提出一個孝。是因為其他的關係未必人人都有,比如,有人無子,所以,父親的慈就不是所有人通用。有人無妻或無夫,所以,夫婦之道的義不是對所有人通用。但人人皆有父母。人人皆有對父母的情感。所以孝就是通用的大道。儒家以孝的基本情感出發,感而旁通,發展出其他的情感。論語把孝提到成就仁道的根本的這個地位。邏輯推論非常有說服力。
  • 張晨鈺:讓樸素愛國主義情感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張晨鈺:讓樸素愛國主義情感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2020-10-10 1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為何是一個以孝著稱的國家?因為孝在古代被寫進了法律
    孝的觀念淵源於夏商周三代。「孝」字最早見於商甲骨卜辭。《尚書周書酒浩》說:「其黍藝稷,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牛車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西周時期孝道的主要內容是對去世父母以及先祖的祭祀、守孝、對父母的奉養、精神上的安慰、服從父母和繼承父母之志。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政治結構發生了變化,個體經濟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個體家庭的出現。
  • 新「24孝」之十一,十二:關愛父母說出口,溝通父母心結扣
    中華民族是個非常講究孝道的優秀民族,在我國傳統的歷史文化中,就有著名的「24孝」,它們分別是: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裡負米、齧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等24個感人至深,關於盡孝道的故事。
  • 楊迪下跪感謝父母,羔羊跪乳尚知孝,一生難報父母恩
    有楊迪媽媽的地方,楊迪似乎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楊迪的生活態度比較樂觀,這是眾所周知的,你不知道的是,楊迪媽媽比他還樂觀,她總會給大家帶來很多意外的驚喜,逗得觀眾和嘉賓哈哈大笑。因為這次去的是楊迪的家裡,不常露面的楊迪爸爸也是不得不出現。到了家裡能幹什麼呢,聊聊家常肯定是必要的啊。
  • 孝養父母做到「三養」,你是孝子!
    一、孝養父母之身 孔子的學生子路,出身貧寒,經常吃野菜度日。 二、孝養父母之心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姓萊的人,年紀七十了,大家都叫他老萊子。
  • 「色難」——不該僅是子女對父母的孝,也該是父母對於子女的育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可是隨著,年齡,閱歷,知識面的增長,我們不可避免地與我們之間開始有了思維、思想、知識水平上的代溝。那個時候思想碰撞和間隙,不可避免我們的行為和思想會讓他們不安和擔憂。這也不可避免讓我們陷入「不孝」的處境。我們心目中追求著遠方和夢想,父母更想讓我們有個鐵飯碗能夠安度晚年。要遠方,還是放下父母;放棄夢想,還是讓他們安心。忠孝自古難兩全,套用現在好像就成了夢想和老媽你必須先放下一個。
  • 孝為百善之首,不孝父母,拜佛無益!
    小孩若是哭一聲,父母會察顏觀色,說我的孩子餓了,或者是冷了,趕快給他奶吃。抱在懷中暖暖,給他穿上點衣服,不轉眼珠地瞅著,恐怕小孩受屈。兒子大了,在父母面前說話不管不顧。父母告訴的話,當了耳旁風,說的遍數多了,還起厭煩心,甚至說出冒犯父母的話,對嗎?再想想老人生我以前,懷胎十月,提心弔膽,惟恐傷著兒胎。兒子降生之時,正是母親過閻王關之時。
  • 《人間正道》連載:第四章 孝的四個層次 | 孝養父母之慧——孝的最高境界(中)
    我問他,你孝嗎?沒想到我這一問不要緊,本來他頭抬得挺高的,一下子就耷拉下來了,半天不吭聲。他告訴我,他別的都行,就是對自己父母不好。這是什麼話!別的都行,就是對爹媽不好,失道了,失道就會缺德,缺德了老天能給你報酬嗎?勤勞能解決問題嗎? 你說小偷勤勞不勤勞?我們半夜三更睡覺的時候,小偷還在冒著生命危險上班,爬高樓,撬鐵窗。
  • 力行孝道—孝的四個層次(2)
    可是我要告訴諸位,孝養父母有四個層次: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孝養父母之慧。物質層面僅僅是做人的底線,您判斷一個人夠不夠資格,算不算人,這是一個判斷的標準。他如果不贍養自己的父母,這個底線都守不住,對不起,我們給他冠一個名叫禽獸不如。聽起來很難聽,但難道不是嗎?烏鴉知道反哺,羊羔知道跪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