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以後,不再討好別人
人在什麼時候最明白?
往往是在「一無所有」的時候。
因為一無所有,才知道需要費力討好的關係,都是錯的,最終的結局必定是分道揚鑣。
因為一無所有,就不會再害怕失去,更不需要再對任何人抱有期待。
人與人之間最長久的關係,靠的不是一味的付出和道德式的自我感動,靠的應該是共性和吸引。
40歲以後,告訴自己:沒有回應的熱情,就適可而止;捂不熱的心,就及時止損。
一切只有在剛剛好時才是最好,別討好他人,別委屈自己,別辜負真心。
50歲以後,不虧欠生活
電影《飛屋環遊記》裡說:
幸福,不是長生不老,不是大魚大肉,不是權傾朝野。
幸福是每一個微小生活願望的達成,當你想吃的時候有得吃,想被愛的時候有人來愛你。
人到中年,我們可以浪費時間,但不能消耗生活。
可以把時間浪費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但不能讓自己困在討厭的生活方式裡。
50歲以後,告訴自己:人生不過三萬天,與其虛度光陰,不如好好生活。
養一盆植物,讀一本好書。一盞茶的時間,或許就是最難得的歲月。
生命中有多少時刻,你特別希望有人能懂你的悲歡,知你的難過。
可直到最後孤立無援時,才會發現:有些事無人能懂,有些苦無人關心。
有些話根本沒辦法用言語告知他人,有些痛只有自己能夠理解。
所以走著走著,慢慢學會了把滿腹委屈埋在心底,把救命稻草交給自己。
然後去做一個波瀾不驚的人,或許這就是一個中年人最能感同身受的情緒。
三毛說: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橫亙千裡,其中並無舟子可以渡人。
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為什麼年齡越大,越不喜歡沉溺在朋友圈裡?
或許是因為:朋友圈只能是一個櫥窗,你最終需要面對的還是自己的生活。畢竟,人來人往,只是日常。
有句話說的很對:朋友也好,戀人也罷,能走過三五年已是不易,能堅持十年二十年的都值得珍惜。
那些半路離開的朋友,不如好好道別,說一聲「珍重」,然後轉身奔赴新的人生。
那些陪伴一生的朋友,記得好好珍惜,道一生「感謝」,然後攜手共度美好餘生。
這一年,我們看到了生離死別時的悲痛萬分,也見了太多意外來臨時的難捨難分。
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也永遠不知道說完「再見」還有沒有再見的機會。
凡事順其自然,才能事事圓滿;做人懂得知足,才能活得順心。
跌宕起伏本就是人生的常態,唯有永久保持一顆平常心,才是應對變故的萬全之策。
當你明白了無常,希望你已不再張揚。
人生下半場,不論在什麼年齡,都要活出不一樣的精彩。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