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同姓不婚」?

2021-02-13 世界侯氏宗親總會

「同姓不婚」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一條婚姻禁忌。它規定,凡同姓者不問遠近親疏,有無血緣關係,一律不得互相婚配。

這一禁律創自周代,《魏書·高祖紀》記載:「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絕同姓之娶。」自周以降,歷代相承,不僅為禮教所倡導,而且從唐朝開始還被規定進了法律條文。唐代法律規定,同姓相婚的處徒刑二年(《唐律·戶婚》),宋代法律規定與唐相同。

元代規定:「同姓不得為婚,截自至元八年正月二十五日為始,以前者準已婚為定,以後者依法斷罪,聽離之(《元典章》)。」《明律例》與《清律例》也均規定同姓為婚的各杖60並勒令離婚。

那麼,周代為何要禁止同姓結婚,其原因何在呢?考察諸家所言,有多種說法。

這一觀點認為禁止同姓為婚是在於避免親近繁殖帶來的不利因素。周人已十分清楚同姓相婚會造成後代的畸型和不育,不利人口蕃衍和繼嗣,所以便作了同姓不婚的規定。

《左傳·僖公二十年》記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又《左傳·昭公元年》載:「僑聞之,內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盡矣,則相生疾,君子是以惡之。故志曰:『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違此二者,古之所慎也,男女辨姓,禮之大司也。」《國語·晉語》也說:「同姓不婚,惡不殖也。」

這一觀點認為,禁止同姓為婚是出於宗法原則考慮,其目的在於維護以男權為中心的宗族利益。

在周代盛行自上而下、完整有序的宗法制度,當時社會的基本組織是宗族,同一祖先的後輩們根據與其祖先血緣關係的親疏,形成嚴格的尊卑貴賤的等級,並由此享有相應的社會政治地位。因此,由血緣關係而產生的尊卑等級成為整個社會統治秩序的基礎。

為了維護這種秩序,周代採取一系列的措施。表現在婚姻制度上,即作出了同姓不婚的規定,以避免同姓結婚給這種等級秩序帶來的混亂。

因為同姓為婚,自然不能親兄弟姐妹結婚,而只能是嫡、長、親者與庶、幼、疏者之間通婚,但是,通過這一方式結成婚姻之後,「夫與婦齊」,就可能把同姓內部原來的嫡庶、長幼、親疏、尊卑秩序打亂。

相反,實行異姓通婚,則可以把兩姓間的嫡庶、長幼、親疏相對應,而又不損及本姓內的嫡庶、長幼、親疏秩序。並且異姓通婚結成兩姓間的姻緣關係後,兩姓間還可以藉此友好相處,互相支持、互相依靠。所以《禮記·郊特牲》說:「夫婚禮萬世之始也。取於異姓,所以附遠厚別也。」附遠「即指異姓間的依託」,厚別「即指同姓內的區別」。

這一觀點實際上是由宗法制度的原則衍釋並附之以倫常觀念而產生的。它認為同姓不婚的目的在於定名分、別男女、防淫佚。《禮記·大傳》認為同姓不婚是最根本的禮法,它可以起到維繫人倫的作用。

《白虎通·姓名》說:「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故禮別異類,使生相愛,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皆為重人倫也。」

又《白虎通·嫁娶》:「不娶同姓者何,重人倫,防淫佚,恥與禽獸同也。」《通典》在談同姓不婚的原因時也持此議,認為同姓相娶是禽獸行,故當絕。

這一觀點從「異類相生」的迷信觀點出發,認為「娶妻避其同姓,畏災亂也」。

《國語·晉語》云:異姓通婚,可以使「男女相及,以生民也」,而同姓相婚,則會「男女不相及,畏黷敬也。黷則生怨,怨亂毓災,毓災滅姓,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亂災也」。

這一觀點認為,周王朝同姓不婚之制主要是為了加強對異姓部族的統治而制定的。他們認為,周人原來只是一個小國,代商而有天下後,苦於兵力單薄,不足以鎮壓東方各族人民,於是一方面大封同姓,以作為周王室的「藩屏」。

另一方面,對異姓之邦則聯以婚姻,以此來維繫與異姓之間的政治、軍事聯盟,加強對異姓的統治。

《禮記集說》:「夏商以前,容取同姓,周公佐武王得天下,取神農、黃帝、堯、舜、禹、湯之子孫,列土封之,以為公侯,而使姬姓子孫與之婚姻,欲先代聖王子孫共饗天下之祿也,乃立不取同姓之禮焉。」

今人鄧偉志在《中國家庭的演變》一書中也講到,周人規定同姓不婚,「在統治者那裡,還有擴大異姓聯姻的用意。天子與諸侯,諸侯與大夫,以及士大夫之間盤根錯節、密如蛛網的聯姻關係,構成了天子的家天下」。即通過聯姻達到了統治全國的政治目的。

以上幾種說法,除了迷信原因說荒誕不經外,其他幾說都有一定道理。但周人在規定同姓不婚之制時究竟出於哪一種考慮呢?形成同姓不婚制度的是一種原因還是有多種原因呢?因沒有確切的史料,很難作出肯定的回答。

因此,這一創自周代,並為歷代遵守的婚姻禁例,其產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只能說仍是一個沒有定論的歷史之「謎」。

相關焦點

  •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究竟啥意思?古人認為同姓不能結婚?
    古人講「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說的就是有關婚姻方面的禁忌,蕃是繁盛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同姓男女不能通婚,否則子孫後代不會繁盛。很多人看到這句俗語之後,可能都會產生一些疑問,為什麼同姓人不能結婚呢?這本根不符合常理。深挖這句俗語背後的含義之後,就會發現強調的,並不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同姓婚姻,而是說同宗同族的近親婚姻,這樣理解就解釋的通了。
  • 古代家譜中的同姓不婚,漢族傳統的婚姻禁忌
    同姓不婚,指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先秦至兩漢的倫理和法律都反對同姓通婚。同姓不婚始於中國西周初期,是周人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的規定。 春秋時,人們對同姓婚配會造成後代畸型及不育已有進一步認識,但同姓婚配仍在貴族中時有發生。戰國後,以氏為姓,漢代以後,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對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亦依唐律,同姓為婚幹杖而離之。
  • 「同姓不婚」是怕生的孩子笨嗎?
    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編輯 | 趙英雄同姓不婚:政治資源開發"最大化"為了與分封制相配合,周公在婚姻制度上也進行了調整,首先就規定同姓男女百世不得通婚。"夏、殷五世之後則通婚姻,周公制禮,百世不通,所以別禽獸也。"——《太平御覽·禮儀部·卷十九》"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 同姓不婚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婚姻禁忌
    談談家族家規的一些基本常識——同姓不婚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婚姻禁忌一,為什麼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同姓不婚,是指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先秦至兩漢的倫理和法律都反對同姓通婚。同姓不婚始於中國西周初期,是周人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的規定。
  • 在古代為何近親可以結婚,同姓卻不能結婚?原因主要有這兩點
    「同姓不婚」的習俗原則大概始於周代,一直延續至民國年間。《魏書·高祖紀》記載:「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絕同姓之娶。」這段話被認為是同姓不婚的開始。周代同姓不婚是周先族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來的規定。由於周先族屬于氏族部落,所以實行外婚制一定要靠姓名來區別。春秋時代,對於同姓不婚,有人還從生理上做出了解釋。《左傳》記載,鄭叔詹曰:「男女同姓,其生不繁。」
  • 為什麼有人說,同姓之間不能結婚?為什麼現在同姓可以結婚了?
    同姓不同婚始於我國西周時期,《魏書·高祖紀》載:「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絕同姓之娶。」因為在當時姓是一種族號,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同姓之人可能有著同一祖先,兩人有著血緣關係,也就是一家人,所以姓是古人用來「別婚姻」,那為何在古時同姓之間不能結婚呢?同性不能結婚,是因為過去人們活動範圍比較小,有的人一輩子也沒出過一道溝,一輩子也沒邁出過一架山。
  • 為什麼說,同姓之間不可以結婚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晉國公子重耳到達宋國,宋襄公把馬八十匹送給他。到達鄭國,鄭文公也不加禮遇。叔詹勸諫說:「臣聽說上天所贊助的人,別人就趕不上了。晉公子具有三條,上天或者將要立他為國君吧,您最好還是以禮相待。父母同姓,子孫不能昌盛。晉公子是姬姓女子生的,所以能活到今天……」這裡說的是,父母同姓,子孫不能昌盛。
  • 古人為什麼同姓不能結婚
    同姓,可理解為,同本、同宗、同祖。姓者,是一種族號,統其祖考之所出,同姓之人可能有同一祖先,存在血緣關係,用現在的說法,是一家人。古人用同姓來約束「別婚姻」。那麼,古時為什麼規定同姓不能結婚呢? 「同姓不能結婚」,最早起於西周,據《國語•晉語》記載,理由是「同姓結婚,懼不殖也」。
  • 請回答,「同姓」為什麼不能結婚?
    同姓結婚的夫妻不僅本人受到社會的排斥,就連同姓同籍的夫妻所生的孩子也無法登記戶口,被當作「私生兒」看待。其實你也別笑,「同姓不婚」制度始於我國周朝,《魏書》有「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絕同姓之娶。」東漢《白虎通·嫁娶》中有:「不娶同姓者,重人倫、防淫,佚、與禽獸同也。」的說法。
  • 為什麼說同姓之間不可以結婚?
    這種說法就是,同姓之間不能夠結婚。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結婚都是大事。同姓之間不可以結婚,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中。《左傳》中記載了兩次同姓之間不能夠結婚的話。另一處是「內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盡矣,則相生疾」,這就是說姬妾不能有同姓的,不然子孫不能昌盛。
  • 秦始皇長子全名嬴扶蘇 為何都叫他公子扶蘇?古人不一定跟隨父姓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拿秦始皇來說更具有代表性,秦始皇明明叫嬴政,為何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呢?當然一般都會在前面加個公子。其實這個現象只存在先秦時期,那個時代的稱謂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是由姓、氏、名、字四個部分組成。就拿孔子來說,他氏孔,姓子,名丘,字仲尼。在夏商周三朝,姓、氏、名是分開的,一門大姓下面,會有很多氏。氏用來區分貴賤,平民有名無氏。
  • 日本年輕女性不婚人數20年增1.5倍,傳統婚姻觀已退出歷史舞臺?
    日本不婚戀女性比例增加引起網友熱議研究對象是日本18-39歲的年輕男女,對比1992年和2015年的情況,男性不婚不戀的比例從40.3%上升到50.8%,女性不婚不戀的比例從27.4%網友評論似乎不婚已經是一種深得人心的做法,難道傳統婚姻觀念已經落伍,正在慢慢地退出歷史舞臺嗎?
  • 日本夫妻同姓制度的由來和挑戰
    來源:中國婦女報夫妻同姓制度之下絕大多數情況是女性放棄了原本的姓氏。從目前來看,日本的夫妻同姓制度尚未被徹底撼動。
  • 古人的鞋子為何鞋尖上翹,它是如何體現古人的智慧
    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就拿鞋子這一項來說,從古至今就有一整套的「進化史」,時代不是一成不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一成不變。鞋尖向前翹起包含了先人們對羽化成仙的美好嚮往,古人以上為尊,鞋子上翹希望人生能夠像船一樣一帆風順、仕途節節高升、一步登天。雖然這是一種封建的迷信思想,但也可以看出人們對美好願望的寄託。第二:對腳的保護!古代的鞋子純手工打造,不像現在的鞋子加入了一些物體後可以防摔擋傷害!古人鞋子翹起的鞋頭和鞋底、鞋面合二為一是連在一起的,它可以有效防止腳在碰到重物時被傷害,能夠有效的緩衝疼痛感!
  • 為何古人寧可凍死,也不願挖地洞抵禦寒冷?答案來了!
    但是,問題也就來了,為何古人在寒冷冬天即便凍死,也不挖地洞生存起來呢?是因為懶嗎?可別說「懶」這個字了!「懶」好像是當今人們的專屬吧(狗頭保命),古人是非常勤快的,為何?沒有過多娛樂方式,每天下下田,幹活也成了樂趣嘛!之所以不挖地洞生存,是另有它因。古代人取暖一般是靠木炭。
  • 54歲周海媚回應逼婚,不婚關你屁事?不婚不孕與狗為生獨居很快樂
    我總在想,大清早亡了,為何還有那麼多老古董的思想裹挾女性?還有那麼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被迫心甘情願誠服?很快又要到春節,還沒結婚的年輕人又要被逼婚,被迫相親。沒生孩子的小夫妻也可能面臨「咋還不生孩子」的靈魂拷問,就問你們頭疼不疼?而對於逼婚,最近凍齡女神周海媚就非常霸氣的進行回懟,可以說非常值得讚賞!
  • 日民調:七成日本人贊成廢除「夫妻同姓」
    原標題:日民調:七成日本人贊成廢除「夫妻同姓」[環球時報記者 嚴明]日本《東方新報》18日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日本民眾要求就「夫妻同姓」制度進行調整。日本早稻田大學和一個市民團體進行的調查發現,逾七成受訪者希望廢除這一制度。報導稱,目前,日本法律規定,同一戶籍的夫妻須使用相同姓氏,且「冠夫姓」的情況最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