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姓不婚,指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先秦至兩漢的倫理和法律都反對同姓通婚。
同姓不婚始於中國西周初期,是周人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的規定。 春秋時,人們對同姓婚配會造成後代畸型及不育已有進一步認識,但同姓婚配仍在貴族中時有發生。戰國後,以氏為姓,漢代以後,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對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亦依唐律,同姓為婚幹杖而離之。明、清時地域更大,人口眾多,早成為以地域為基礎的社會,取代了原先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
這段記載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在周代以前,夏、商時期還有同姓成婚的存在,而從周代開始,從制度上嚴格禁止同姓成婚。另據史料記載,從周代往後,諸朝歷代都對「同姓不婚」有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大多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定下來,凡對違反規定者,都要採取強制措施,其中不乏一些體罰、判刑或勒令離婚等條例。修家譜,找九親。
為什麼要禁止同姓結婚呢?對於這個問題似有多種看法存在。
同姓結婚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近親繁殖,這與遺傳基因有著密切關係。據說在周代,人們就已經懂得了這個道理,認識到近親繁殖的危害。《左傳·僖公二十年》稱:「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不蕃意即不健康、先天不足。《國語·晉語》又稱:「同姓不婚,惡不殖也。」這句話說得也很中肯,同姓不婚,旨在避免婚後不育。
禁止同姓成婚,在客觀上會促進與異姓之邦的聯姻,以此擴大和加強與異姓集團的政治合作及軍事聯盟。其目的在於擴充勢力範圍,向一統天下邁進。應該肯定,「同姓不婚」的政策,在政治上還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九親雲譜,為您修譜。
古時大多把同姓看成血親,因此把同姓成婚與至親、嫡親兄弟姐妹通婚等同看待。《通典》一書,就將同姓嫁娶視為獸行,故而當絕。另外,《白虎通·嫁娶》也稱:「不娶同姓者何,重人倫,防淫佚,恥與禽獸同也。」這裡所說得似乎比較嚴重,因為它把同姓成婚視為亂倫。 其四,防止同姓內部爭鬥。
因為文化漸進,任何人之間,妒忌之心,漸次發達,爭風吃醋的事漸多,必有因爭色而致內鬥的,於是逐漸加繁其條例,最後,遂至一切禁斷。 呂思勉《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