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譜中的同姓不婚,漢族傳統的婚姻禁忌

2021-03-05 宗族宗親

同姓不婚,指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先秦至兩漢的倫理和法律都反對同姓通婚。

同姓不婚始於中國西周初期,是周人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的規定。 春秋時,人們對同姓婚配會造成後代畸型及不育已有進一步認識,但同姓婚配仍在貴族中時有發生。戰國後,以氏為姓,漢代以後,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對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亦依唐律,同姓為婚幹杖而離之。明、清時地域更大,人口眾多,早成為以地域為基礎的社會,取代了原先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

這段記載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在周代以前,夏、商時期還有同姓成婚的存在,而從周代開始,從制度上嚴格禁止同姓成婚。另據史料記載,從周代往後,諸朝歷代都對「同姓不婚」有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大多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定下來,凡對違反規定者,都要採取強制措施,其中不乏一些體罰、判刑或勒令離婚等條例。修家譜,找九親。

為什麼要禁止同姓結婚呢?對於這個問題似有多種看法存在。

同姓結婚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近親繁殖,這與遺傳基因有著密切關係。據說在周代,人們就已經懂得了這個道理,認識到近親繁殖的危害。《左傳·僖公二十年》稱:「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不蕃意即不健康、先天不足。《國語·晉語》又稱:「同姓不婚,惡不殖也。」這句話說得也很中肯,同姓不婚,旨在避免婚後不育。

禁止同姓成婚,在客觀上會促進與異姓之邦的聯姻,以此擴大和加強與異姓集團的政治合作及軍事聯盟。其目的在於擴充勢力範圍,向一統天下邁進。應該肯定,「同姓不婚」的政策,在政治上還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九親雲譜,為您修譜。

古時大多把同姓看成血親,因此把同姓成婚與至親、嫡親兄弟姐妹通婚等同看待。《通典》一書,就將同姓嫁娶視為獸行,故而當絕。另外,《白虎通·嫁娶》也稱:「不娶同姓者何,重人倫,防淫佚,恥與禽獸同也。」這裡所說得似乎比較嚴重,因為它把同姓成婚視為亂倫。 其四,防止同姓內部爭鬥。

因為文化漸進,任何人之間,妒忌之心,漸次發達,爭風吃醋的事漸多,必有因爭色而致內鬥的,於是逐漸加繁其條例,最後,遂至一切禁斷。 呂思勉《中國通史》。

相關焦點

  • 同姓不婚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婚姻禁忌
    談談家族家規的一些基本常識——同姓不婚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婚姻禁忌一,為什麼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同姓不婚,是指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先秦至兩漢的倫理和法律都反對同姓通婚。同姓不婚始於中國西周初期,是周人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的規定。
  • 古人為何「同姓不婚」?
    「同姓不婚」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一條婚姻禁忌。它規定,凡同姓者不問遠近親疏,有無血緣關係,一律不得互相婚配。這一禁律創自周代,《魏書·高祖紀》記載:「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絕同姓之娶。」自周以降,歷代相承,不僅為禮教所倡導,而且從唐朝開始還被規定進了法律條文。唐代法律規定,同姓相婚的處徒刑二年(《唐律·戶婚》),宋代法律規定與唐相同。
  • 「同姓不婚」是怕生的孩子笨嗎?
    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編輯 | 趙英雄同姓不婚:政治資源開發"最大化"為了與分封制相配合,周公在婚姻制度上也進行了調整,首先就規定同姓男女百世不得通婚。"夏、殷五世之後則通婚姻,周公制禮,百世不通,所以別禽獸也。"——《太平御覽·禮儀部·卷十九》"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究竟啥意思?古人認為同姓不能結婚?
    從古至今,有很多關於婚俗方面的禁忌,一旦違反了這些禁忌,不僅會給自己惹來很多麻煩,甚至還會對子孫後代有不良影響。古人講「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說的就是有關婚姻方面的禁忌,蕃是繁盛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同姓男女不能通婚,否則子孫後代不會繁盛。很多人看到這句俗語之後,可能都會產生一些疑問,為什麼同姓人不能結婚呢?這本根不符合常理。
  • 在古代為何近親可以結婚,同姓卻不能結婚?原因主要有這兩點
    在我國流傳數千年的婚姻習俗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可以接受近親結婚,卻有同姓不通婚的規定。如漢惠帝的皇后張嫣居然是他姐姐的女兒,就是說漢惠帝娶了自己的外甥女。大詩人陸遊也是近親結婚的,他與妻子唐婉是表兄妹關係。在當代,受中國文化影響頗深的韓國,也是在2005年才徹底廢除同姓不通婚的制度。其實從遺傳學來看,近親婚姻危害更大,為什麼在古代近親結婚不禁止,而同姓結婚卻不可以呢?
  • 請回答,「同姓」為什麼不能結婚?
    其實你也別笑,「同姓不婚」制度始於我國周朝,《魏書》有「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絕同姓之娶。」東漢《白虎通·嫁娶》中有:「不娶同姓者,重人倫、防淫,佚、與禽獸同也。」的說法。因此,能否遵守同姓不婚的原則具有非同小可的倫理意義,它是人與禽獸的分界線,並且成為儒家道德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歷朝歷代的婚姻制度都有「同姓不婚」的禁止性規定,比如《唐律》就有相關的刑律規定:緦麻(喪服名,「五服」直到《大清律例通考》仍有「同姓為婚…各杖六十。離異。
  • 為什麼說,同姓之間不可以結婚
    男女婚姻要辨別姓氏,這是禮儀的大事。如今國君的宮內有四名姬姓女子,大約他的病就是源於此吧……去掉這四名姬姓女子還可挽回,不然一定會加重病情。」叔向說:「說得真好啊!我聞所未聞。這些話都說得很對。」 這裡說的是,姬妾不能有同姓的,不然子孫不能昌盛。
  • 為什麼說同姓之間不可以結婚?
    這種說法就是,同姓之間不能夠結婚。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結婚都是大事。同姓之間不可以結婚,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中。《左傳》中記載了兩次同姓之間不能夠結婚的話。另一處是「內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盡矣,則相生疾」,這就是說姬妾不能有同姓的,不然子孫不能昌盛。
  • 為什麼有人說,同姓之間不能結婚?為什麼現在同姓可以結婚了?
    《通志.氏族略》開篇寫到「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 中國傳統婚姻制度
    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求。雖然古代男子可以有妾有婢,但法定的妻子只能有一個。
  • 中國古代房事禁忌大全 之一
  • 乾貨 | 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則
    我國古代婚姻制度制度的基本原則主要形成於西周時期,西周的婚姻制度受禮的影響體現了宗法禮教對家庭的影響,維護了男尊女卑的等級觀念。西周時期婚姻家庭制度已經較為完備,而在西周時期形成的婚姻基本原則對之後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各朝代的婚姻制度都有深刻的影響。後經漢唐宋明清演變形成了受儒家思想影響特有的婚姻制度。
  • 古代封建婚姻制度都有哪些奇葩規定?適齡不結婚就是「犯罪」?
    婚姻從單純的繁衍到具備政治性同姓不婚的舉措在現代看來不要太高明!大概意思就是同一家族的同一個姓氏是不能夠通婚的,同姓是母系社會的標誌,說明是源於同個女性祖先,而經過人們漫長的繁衍生息的過程,人們已經意識到近親結婚後代產生各種疾病、甚至畸形的可能是非常大的,為了保證自己孕育的是有效性的後代,並且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來壯大族群力量,因此,就限制了同姓通婚。
  • 辛亥百年後的滿族姓氏與家譜
    2、借用漢族姓氏。 在滿族六百餘姓氏中,有馬佳、佟佳、黃佳、齊佳、董佳、楊佳、鮑佳、方佳、姚佳等等。光看頭一個字,其與漢族姓氏多麼相似,來源於漢姓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考慮「佳」「家」同音,則變成馬家、佟家、黃家、齊家、董家、楊家……,這些滿族姓氏借用了漢族姓氏是無疑的了。
  • 中國婚戀禁忌 | 大梁如姬
    而社會文明進步的特徵之一,就是把婚姻禁忌從「別禽獸」,一直延伸擴大到各種條例細則,那麼,哪些人可以通婚,哪些人不能彼此嫁娶呢?同姓不婚首先最著名的是同姓不婚。魯國人也實在不好意思,就想給這樁婚姻蓋一層遮羞布——給她改姓,叫吳孟子。按原來的規則,孟是排行,子是宋國的姓,所以,魯昭公對老百姓宣傳的是,他娶的是人宋國公主。而晉國在破壞禮儀的道路上基本是撒丫子狂奔的,到晉平公時期,老少邊窮的吳國發展進入中原文化圈,但他才不管什麼中原禮儀,直接向晉國求婚。晉國為了拉攏吳國壓制楚國,也顧不上啥「同姓不婚」的規則,直接選了一個女兒出嫁。
  • 【西南研究】佤族男性婚姻擠壓的社會性別研究
    「婚姻擠壓的矛盾還在地區間轉移,使一些地區的婚姻矛盾進一步升級」;邊疆少數民族不可避免地捲入了有關婚姻擠壓的連鎖反應和討論中,[②]學者指出,「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男性成為婚姻擠壓後果無辜的承擔者」。[③]馬健雄從人口學統計所提供的數據中漢族的性別偏好以及漢族與少數民族地域分布差異入手,論證了內地部分漢族農村嚴重失衡的適婚男女性別比例是引發少數民族婦女外流的主要原因。
  • 比武招親:楊康與穆念慈婚姻合同
    那時沒有今天的專業婚介機構,婚姻主要依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楊鐵心與養女在江湖上漂泊多年,沒有固定資產和居住地,屬於江湖中人,當然,也就沒有通過傳統民間的「媒妁之言」來解決穆念慈的婚姻問題。沒奈何,楊鐵心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比武招親。一則可以為曾在武學博導洪七公處進修過的女兒找個志趣相投的人,二則可以不通過中介,節省了手續費和人情等成本。
  • 結婚禁忌
    婚姻禁忌諸煥燦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兩姓之好,人生歷程中最重要的大事。
  • 傳統民俗中的婚姻禁忌,你知道多少?
    婚姻是人生的頭等大事之一。俗話說:先成家,後立業。儒家思想中也明確指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