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印江」昔日伐木,窮!今朝護林,富!三花山「蝶變」

2020-12-15 天眼新聞

策劃人語

張勇

「退」出一片新天地!以退為進,這是嶺峰村鄉親們用實踐帶來的啟示。

「退」出一片新希望!以退為進,這是三花山的人家用微笑告訴未來。

挖窯,伐木,燒炭;封窯,護林,保山;坐山,養山,靠山!回過神來的嶺峰村民依託國家優惠政策等利好,投身保護森林的主動性越來越強烈,從而揮手告別曾經的苦楚,他們依林傍山日子越來越有盼頭、甜頭!鄉親們換個思維「坐山、養山和靠山」帶來了「蝴蝶效應」,有幹勁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山,還是那座山;人,還是那些人。走過「彎路」的嶺峰村鄉親們,如今已徹底放棄了過去的行為,正在用實幹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思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動力。初嘗甜蜜,他們只是銅仁堅持綠色發展的生動註腳與縮影。在此,期待湧現更多類似三花山「蝶變」的村寨,源源不斷為多彩貴州和大美中國添彩。

初夏時節,坐車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羅場鄉集鎮出發往東一路沿著鄉村路行進,沿途繞過條條彎道、翻過重重大山,來到梵淨山西麓名為嶺峰的村落。

村裡有座山,據當地老人廖恩生介紹,因山腰有三個聳立相連形似三片花瓣的土坡,嶺峰村的祖祖輩輩環坡而居,故取名三花山,這裡的人又自稱「三花人家」。

這裡層林盡染、萬木爭榮,蒼翠挺拔的大樹聳入雲天,更是增添了三分詩意、七分翠綠,如世外桃源般吸引各地的人們紛至沓來。

過去,這個村數代人靠砍伐森林燒炭為生;現在,這裡的人以護林為己任。過去,他們靠林吃飯;現在,他們依然靠林吃飯。不同的是,他們從吃「黑炭飯」變成吃「生態飯」。

為什麼這個村過去要伐林燒炭,現在卻要大力護林?……帶著重重疑問,記者走進這個藏於深山的閨閣村莊,踏尋曾經燒炭的殘跡,從村民口中開始一探究竟。

挖窯,伐木,燒炭!過去,艱難的日子過得越來越苦楚

圖為廢棄的炭窯子

「以前我們大寨子有十多個炭窯子,山上樹木都砍光了!」60年前村裡面燒炭伐木的場景,82歲的老人代傳書至今還記憶猶新,那時的他不過才20出頭的年紀。

嶺峰村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過去這裡溝壑縱橫、林多地少,人均耕地僅一畝出頭,加之土地貧瘠,糧食產量更是少得可憐,緊靠耕田墾土遠不能維持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如不食之地。

那時,嶺峰人心中有怨恨!「恨」老天爺給了自己一片綠水青山,卻沒有賞給自己一片良田沃土。

民以食為天。田土稀缺,嶺峰村的人還得生存,鄉親們只能另謀出路。思來想去,只能對村裡的森林「下手」,以木為材,開窯燒炭。於是,鄉親們紛紛開始選窯址、運木材,木頭一根接一根地丟進窯基裡,木頭上面鋪上厚厚的一層樹葉,鋪上土,封好窯門,點上火,第一窯暫時告一段落。緊接著便是第二窯、第三窯……

圖為廢棄的炭窯子

燒炭人白天重複著同樣的勞動,夜晚還得去巡查炭窯的燃燒進度,火勢小了,就往點火口添木材。要是哪窯冒青煙,便封上點火口與煙囪,否則整窯的炭就會化成灰燼,前面的努力就白幹了。

封窯大約一周後,打開煙囪和點火口,拆開窯門,光亮的木材已煉成烏黑的幹炭出窯。等到趕集那天,天還沒亮就要肩挑背馱四五個小時翻山越嶺,把木炭運到離村數公裡的集鎮,大街上吆喝一整天才賣完,回家已累得精疲力盡。

上世紀80年代,村民便把村裡的山林承包下來,按照「四六」比例分成,燒炭者佔大頭,大家幹得比以往更賣力,森林卻猶如「失血」加速減少。

「一窯炭要燒一個星期,能燒出1000斤左右碳,但是要3000斤木材,差不多要砍光四分地的山林,一斤才賣幾毛錢的價格!」在村民代方會的記憶中,燒炭雖能餬口,但代價太大,錢也沒掙到多少。從部隊退伍的他本打算在家鄉燒炭,但村裡的山林都被承包完了,燒炭賣在村裡成了熱門「職業」,他只能選擇到外村承包土地燒炭為生。

十餘個窯子晝夜不停地燒,濃煙味瀰漫在嶺峰村的山山嶺嶺,浩浩蕩蕩的伐木燒炭「大運動」在全村展開。

這裡貧瘠的山嶺因砍伐變得光禿禿,顯得格外刺眼。水土流失導致田土越來越少,原本耕田種土的人也紛紛加入燒炭隊伍,陷入了惡性循環。時有山洪爆發,村民們心有餘悸又毫無辦法,大多數人只好遠走異地他鄉打工養家餬口。

封窯,護林,保山!如今,村民保護森林的主動性越來越強烈

鬥轉星移,歲月更替。2003年1月20日,《退耕還林條例》正式施行。憑藉此利好,嶺峰村許多荒地陸續被納入了退耕還林的範圍,開始植樹造林,由國家向退耕農戶提供種苗造林補助費。

窯子全部依法關閉,光禿禿的山嶺迎來轉機,逐步又變得鬱鬱蔥蔥。經過十多年的復甦,瀕危植物逐漸煥發生機,野生動物重返家園……

2018年7月,梵淨山自然保護區「申遺」成功。次年1月,《銅仁市梵淨山保護條例》正式施行。位於梵淨山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核心區域的嶺峰村,和木材聯繫更加「緊密」。

「今天組織大家來學習梵淨山保護條例,就是為了動員大家一起保護好我們家鄉的綠水青山,建設美好家園,希望每個人都盡一份責任,不能亂放火,不能濫砍森林。」

「好,講得好……」5月的嶺峰村經過春風的洗禮,目之所及一片蒼翠。村黨支部書記廖家鵬一有時間就把在家的村民聚集在一起,講解《銅仁市梵淨山保護條例》,宣傳綠色發展理念,動員大家主動參與保護山林,村民們都紛紛表示支持。

護林員入戶講解《銅仁市梵淨山保護條例》

「保護森林不是某一個人的責任,是大家的責任,我們都要行動起來,尤其是參與過燒炭的!」76歲的廖恩雄也來到現場,老人家的房子就坐落於三花山山腰上,房屋周圍被銀杏大樹「包裹」著,一家人多年來一直享受大樹帶來的「福氣」。

為了讓條例的內容走進每家每戶,由村幹部、在家黨員、村民組長和護林員組成的宣傳隊,每天行走在村裡的通組路和連戶路上,挨家挨戶進行宣傳,逢人便遞上一本宣傳手冊。「這是冷杉、紅豆杉、珙桐,這些都是國家保護植物,大家要保護好!」村民不識字沒關係,每天和森林打交道的護林員就地當起了「講解員」。

護林員入戶講解《銅仁市梵淨山保護條例》

同時,嶺峰村組織起了護林隊,護林員每天拿著護林專用工具從早到晚來回穿梭在山林深處,巡查是否有病蟲危害、盜伐樹木現象,充當這片綠林的「守護者」。「我是一名黨員,大家認可我選我當護林員,我就多了一份責任,再苦再累也要把這些山林管理好。」曾親自參與過燒炭的代方會對當年砍伐森林的後果最清楚不過,多年來一直主動參與村裡的護林工作,保護好山林變成了他對自己、對村民、對森林的承諾。

嶺峰村護林工作也並非一帆風順。據護林員代方會回憶,7年前,村裡總有少數村民偷偷上山砍樹建房及養牲畜的圈,護林隊趕到現場時往往是人走樹空,護林隊經過商量決定每天輪流進行蹲點監督,好不容易才把盜伐樹木的人逮個正著,經現場苦口婆心教育一番,如此反覆了數月,情況才得到好轉。

每年9月是森林火災易發時期,也是廖林松家辣椒豐收的季節,現在的他都是把辣椒枝拔在莊稼地裡任其腐爛再用作天然肥料。兩年前,他可是護林員眼中的「刺頭」,辣椒枝在地裡曬乾後廖林松就地點燃,也不管大火會不會引燃周邊樹枝,拍拍屁股就直接收工回家。多次被護林員現場教育時滿口答應下次不燒,過後又是一把火,嘴上還會吐些「我沒享受政策,我憑什麼不燒……」之類的話,護林員只能白天到地裡現場監督、夜晚到其家裡耐心宣傳教育。

如今,通過護林隊多年的巡山和宣傳,村民們漸漸意識到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大部分村民還自覺加入護林隊伍,連廖林松都變成了村裡的護林積極分子。每年春季,嶺峰村比往常更加忙碌,群眾自發扛起鋤頭、挑著水到公路沿線和荒地植樹造林。挖坑、澆水、蓋土;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四五周歲的小孩齊「上陣」,好生熱鬧。

通過鄉親們的努力,現今嶺峰村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9.2%。

坐山,養山,靠山!明天,依林傍山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山中歲月長,林深不知處。」在磕磕碰碰中,鄉親們始終期待日子紅火起來……

圖為嶺峰村

2017年是嶺峰村值得銘記的一年。這一年,嶺峰村把退耕還林與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相結合,發展了300畝板慄、60畝黃桃、90畝銀杏樹,徹底摘掉了產業空殼村的「帽子」。

村民不僅可以在家務農,還可以到基地務工,勞動力得到徹底釋放,拓寬了增收渠道。嘗到了發展產業的「甜頭」後,嶺峰村還計劃發展100畝食用菌壯大產業規模。

僅2019年,嶺峰村土地退耕還林500餘畝,政策補貼15萬餘元;公益林17300餘畝,補貼18萬餘元。

鄉親們換個思維「坐山、養山和靠山」帶來了「蝴蝶效應」。退耕還林釋放了嶺峰村的森林資源,村寨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水土流失減少,山泉直奔谷底,昔日荒山披綠裝,貧瘠之地變清秀。每家每戶通上自來水、安裝農電網,組組通、聯戶路直通屋門,移動、電信網絡全覆蓋,戶戶實現安全住房,文化廣場,太陽能路燈、衛生室、活動室應有盡有,勾勒出一幅美麗和諧的鄉村新畫卷。

圖為嶺峰村

家鄉變美,一些在外青年也紛紛選擇了回鄉發展。多年在外打拼的廖葉林,看到家鄉變好,2018年回村發展起了稻田生態養魚,第二年又開起了「三花人家」農家樂,生意越來越紅火,一大家人團聚著,日子過得很舒心。

端好「生態碗」,吃上「生態飯」。「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群眾一起致富。」綠水青山讓廖葉林找到了實現夢想的希望。而今,他希望正在逐一實現,日子過得越來越有盼頭和甜頭。

現如今嶺峰村綠樹環繞

廖葉林家的變遷,只是村裡舊貌換新顏的生動註腳與縮影。如今,村民依託青山綠水,因地制宜發展精品水果、食用菌生態農產品等「山貨」。

初夏,正午的陽光撒在嶺峰村裡一棵大櫸樹上,讓這棵見證了鄉親們由窮變好、由好變富奔小康過程的參天大樹越發青翠挺拔,它依然在作證村民未來的日子。

村裡的百歲老人都不知曉大櫸樹到底有多大多老,只知道他們記事以來就像現在這般高大,如同華蓋的樹冠四季鬱鬱蔥蔥,吸引了慕名而來的遊客前來參觀……由此,鄉親們一如既往呵護著它!因為,它與它的森林「家族」為村民帶來希望、甜蜜與幸福。(張麗玲、聞松松、梅亞軍)

來源:梵淨雲天

相關焦點

  • 羅場鄉嶺峰村:昔日伐木工 今朝護林人
    據印江網消息 坐車從印江自治縣羅場鄉集鎮出發往東一路沿著鄉村路行進,沿途繞過條條彎道、翻過重重大山,來到名為嶺峰的村落。村裡有座山,據當地老人廖恩生介紹,因山腰有三個聳立相連形似三片花瓣的土坡,嶺峰村的祖祖輩輩環坡而居,固取名三花山,這裡的人又稱呼自己為「三花人家」。
  • 大畈鎮鹿眠塘村:農旅融合 閉塞窮山溝蝶變世外桃源
    大畈鎮鹿眠塘村:農旅融合 閉塞窮山溝蝶變世外桃源 2020-11-02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貴州印江:青山新語
    是昔日昔蒲村的真實寫照。近年來,該村圍繞「山上綠色屏障、山中經果飄香、山下美麗鄉村」目標,持續實施退耕還林項目,貧瘠的荒山變成了生機盎然的綠色產業園。 如今,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成為昔蒲村的代名詞。昔蒲村黨支部書記田井付說:「目前,全村以柑橘為主的經果林3500多畝,年產值1500多萬元,人均年增收1000多元。」
  • 為什麼老人們常說:「豬來窮,狗來富,貓來頭上頂白布」?
    民間有「貓衰犬旺」的說法,人們對於不請自來的狗特別喜歡,會好吃好喝地供著,而貓來了則會立即攆走。因此,還有「狗來富,貓來窮」、「狗來進財,貓來帶孝」、「豬來窮來,狗來富來,貓來孝來」等說法。豬來窮,主要是說豬偷懶,一天就知道吃,不幹活,在農村,人懶不勞動就會變窮。「豬」在大家心中就是好吃懶做的形象,這樣不就是「豬來窮」最好的說明嗎?
  • 「我的扶貧故事」他們是我深深的牽掛|印江自治縣羅場鄉佐坪村駐村...
    我們準備去銅仁去看看我爸。」「有時間,有時間……」楊澤衛是我的另一戶幫扶貧困戶,因患精神病在銅仁西南精神病醫院住院治療。自接到幫扶任務以來,一直都是與其女楊敏聯繫。在銅仁西南精神病醫院,終於見到了我的貧困戶楊澤衛,在他女兒的介紹下,我們正式「認識」了,我一邊削蘋果一邊與他交談,問及他的身體狀態。通過向主治醫院了解楊澤衛病情後,知道他還需繼續住院治療,今年回家過年應該沒問題。當把這消息告訴他時,他嘴角露出一絲微微的「笑容」。「探望時間到了,病人請回寢。」
  • 科左中旗:昔日鹽鹼地 今朝米糧倉
    科左中旗:昔日鹽鹼地 今朝米糧倉 2020-09-12 1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夏西吉:鄉村旅遊讓昔日窮村「火」了
    寧夏西吉:鄉村旅遊讓昔日窮村「火」了 2020-09-09 16:04:21 於晶 攝   中新網寧夏西吉9月9日電 題寧夏西吉:鄉村旅遊讓昔日窮村「火」了  中新網記者 於晶  9月9日,記者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驅車沿著盤山公路一路向西便來到了六盤山腳下的龍王壩村。從山頂向下看,梯田、窯洞賓館等大好風光一覽無餘;古樸的農家大院、大紅燈籠、石磨、碾子,原生態的物件隨處可見。
  • 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
    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  「以前的山興村是『眼看甸溪河,有水喝不著;姑娘往外嫁,媳婦討不著』,現在好了,處處『小橋流水映人家,花開庭內滿園香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
  • 銅仁至長沙高鐵明天正式通車,一文提前帶你暢遊銅仁
    明天銅仁至湖南長沙高速直達動車組列車開行是銅仁首次開行直達長沙跨省高鐵列車銅仁長沙兩城間鐵路據悉,該次高鐵車次為G2133/2131次,晚上19時10分從銅仁站開車,列車由滬昆高鐵沿途停靠銅仁南、新晃西、懷化南、邵陽北、婁底南五個車站,於當日晚上22時14分到達長沙南站,全程運行3小時4分。沿途可以觀賞到銅仁開門能見綠、推窗可見景的自然風光,享受到"採菊東籬下"的悠閒,又能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 凝聚鄉村振興的磅礴精神力量|銅仁「五變」促「五破」縱深推進新...
    銅仁「五變」促「五破」,縱深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讓黨的理論落地生根有新載體、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有新陣地、黨的群眾工作有新方法、基層群眾有新風貌,有效凝聚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磅礴精神力量。印江自治縣」文明儲蓄所」文明積分兌換物質小」禮」。
  • 「 今朝有書今朝看,今夜有酒今夜醉 」
    今朝有書今朝看如果「讀書」已經不再是父母的叮囑或是老師的功課,你又能否在閒暇的時刻放下手機,拿起書本?「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邀請了XH55大家庭中的成員們,誠心向你推薦我們的「黃金屋」與「顏如玉」,分享我們所愛所想所得。
  • 男抖窮,女抖富
    「體欲常勞,勞勿過極」,適度的運動,不耽誤時間,反延長壽命。 男抖窮,女抖富 經常有人在問,你看我這手老抖,水杯端不了,用電腦打字手直哆嗦,繡花更繡不了,什麼都弄不了,這手抖得厲害是什麼毛病呀?抖其實是屬於腎精不足的象。
  • 貴州銅仁:培育旅遊產業 提升綜合實力
    銅仁地區是貴州省東部的重要特色旅遊區,境內風光旖旎,聚集了80多處省級以上風景名勝,6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9家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間文化也十分發達,區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達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多達28項,還擁有1個國家藝術之鄉和10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今年,銅仁地區進一步加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 許冠傑用歌曲詮釋昔日香港人生活的點點滴滴
    在許冠傑的歌曲中,我們可以留意到較為突出的題材,那就是反映出昔日的香港。歌詞中反映了香港人的生活,他的歌能夠顯示出香港的歷史,可算是「專屬香港人」的歌。而他在1974年的一首歌名為「制水歌」,反映了香港昔日發生的制水事件。昔日,香港淡水缺乏,因而發生多次水荒。
  • 徐州豐縣:黨建引領樹旗幟,窮村寨「蝶變」幸福寨
    整潔的鄉村小道、幸福的農家小院、熱鬧的百姓大舞臺.....在黨建旗幟引領下,昔日「晴天一身灰
  • 印江:「1+1」對口幫扶沿河助推鄰邊鄉鎮「聯動發展」
    在如何快速落實市委、市政府脫貧攻堅「一盤棋」的戰略目標,連日來,印江自治縣以優勢互補、合作交流、攜手共進、資源共享為目標,充分利用該縣現有的食用菌、生態茶、辣椒產業發展資源優勢,通過「1+1」對口幫扶模式,幫助沿河縣全面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產業現代化水平,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 「盤點!」2019年銅仁職院十大年度新聞事件
    NO.4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籤署合作協議    2019年5月27日,在2019年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籤署了合作協議,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院黨委書記楊春光代表學院與華為貴州企業業務經理陳超出席籤字儀式並作了講話
  • 印江一男子用假車票傳播疫病防治...
    1月28日,銅仁市印江自治縣楊柳鎮在開展新型冠狀性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排查過程中,接到群眾舉報,楊柳鎮中心村九嶺崗組雷某在微信上發布一張自己從武漢站至銅仁南站G231「高鐵票」,並配文字「我在想,回家會不會被隔離」和兩個笑哭的表情後發布在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