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課程教材研究所和電子工業出版社主辦,鄭州高新區管委會承辦的「科學技術實踐創新實驗室」項目首次師資培訓會議在鄭州高新區舉行。
「創辦科學技術實踐創新實驗室,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科技素養,加強實踐能力,對於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基礎教育課程》雜誌社社長鄭疆說。鄭州高新區科學大道第三小學「科學技術實踐創新實驗室」揭牌,標誌著全國首批「科學技術實踐創新實驗室」項目正式落地鄭州高新區。
啟動儀式後,來自重慶江津實驗區、北京王府教育實驗基地、碧桂園教育實驗基地、河南省部分地市以及鄭州高新實驗區110餘名教師代表參加了此次培訓。
「科學技術實踐創新實驗室」項目首次師資培訓設專家講座六場,涵蓋科學教育、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書法教育四個方面。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劉守印從技術與工程教育的概況、重要性、主要目標、現狀與問題、課標修訂中5個方面進行闡述。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高軍法,現場講解並示範書法的「四法」——筆法、字法、章法、墨法。全國青少年編程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東南大學客座教授馬利榮,依據科學實驗室項目從背景、理念、定位、規劃和課程資源方面進行講解,創意科學實踐著力於培養學生學業綜合能力,促進發展創新思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熊璋表示,在線社會悄然而至,人工智慧與教育的融合給師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時代賦予教師新的責任和使命,簡單重複的教學工作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教師需要提高信息素養中的計算思維。東南大學腦與學習科學系博士、教育部國培計劃講座專家夏小俊在《基於計算思維的中小學人工智慧課程設計》報告中提出,在人工智慧時代,教育目標已從單一的知識獲取轉向思維能力的培養,計算思維就是人工智慧時代的素質教育,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多創新型和高科技人才來推動。中小學智慧書法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方義,針對智慧書法實踐教育,強調「科技為先、傳統為基、教育為本」的理念,發揮書法學科的育人價值,更全面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科學技術實踐創新實驗室」項目通過創新基地、示範中心、展示中心、交流中心、評測中心和資源中心的「一五平臺」,探索中國中小學師生在科學技術教育實踐中創新、發展思維的新路徑。首次師資培訓的舉辦,旨在促進中小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逐步滿足國家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責任擔當的複合型、高精尖人才的需求。同時,此次培訓也為鄭州高新區的教育發展帶來了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