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起床,一頓豐盛的早餐能讓沉睡一夜的上班族瞬間恢復生機,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單是各地的早餐,就足以讓人翻著花樣吃幾年都不帶重複的。
雖然我們經常說「南米北面」,但總有那麼幾樣吃食,油條包子豆漿粥,外加一碟小鹹菜,那是南北兼容的, 這其中還有一樣廣受喜愛的點心——燒麥。
燒麥,還是燒賣,亦或是稍麥,一直都有爭議,只是叫法不同,從模樣上看,都是皮子包餡、頂上敞口、個頭小巧的石榴形狀,北方大多遵循肉餡的傳統,南方則是在皮子和餡料上演化得千姿千面、爭奇鬥豔。
看看之前公布的北京確診肺炎打工人的通勤軌跡,不禁感嘆「人間實苦」,但是一頓熱騰騰的早餐,總能喚起人們對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出發前,吃籠燒麥吧。
上來就提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原由在於,民間關於燒麥的起源,有種說法是最早來自於清朝的綏遠,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直到今天,老一輩的呼和浩特人還流行「無燒麥、不青城」的說法。
在廣東,有「叄茶兩飯一夜宵」的飲食習慣,而在呼和浩特,「一兩燒麥半日茶」也是極流行的市井之樂。呼市的燒麥裡面必須是瓷實的羊肉大蔥餡,也有牛肉大蔥餡的,皮薄透亮,裡面隱隱透著紅色的肉餡和飽滿的湯汁。
羊肉燒麥的吃法和江浙的灌湯包有些像,一籠屜八個燒麥,要先咬個小口,把湯汁吮出來,再大快朵頤,才不會燙著舌頭。
餡料中的大蔥生薑去除了羊肉的羶味,胡麻油讓燒麥變得特別香濃,蘸著山西老陳醋和辣椒醬一起吃,冬天吃很暖和。當地人通常還要一杯磚茶可以解膩,退休的老人圍坐一桌,邊吃邊聊,愜意的生活絲毫不遜色南方的早茶。
北京燒麥以「都一處」最為出名,好吃與否嘛,千人千味,難得的是從清朝乾隆年間一直延續至今,也算是中華老字號了。
北京的燒麥,在顏值上很是下功夫,仍然是牛羊肉大蔥為主的餡料,頂上的皮要捏出十幾個褶來,蒸熟端上桌,一個個燒麥看著像綻開的蓮花,皮薄餡大,味道很鮮美。每年秋高蟹肥的時節,「都一處」還出售蟹肉餡的燒麥
如果不講究清真的人,肉三鮮燒麥一定要嘗嘗,豬肉、海參和蝦仁混合而成的餡料,一籠10個,肥瘦適中,和牛羊肉餡又是不一樣的味道。
要是吃素,就選素什錦口味的,「都一處」在餡料上不斷推陳出新,韭菜、西葫蘆、鮑魚,奧運五彩燒麥,蒸著吃、煎著吃,價格不算很美麗,但是值得去嘗嘗鮮。
切餡燒賣是河南的名小吃,以豬肉餡居多,和大蔥、筍丁拌勻了,奢侈些的還會摻入蝦仁,吃起來就像開了口的肉餡包子。
湖北人也崇尚「過早」,早餐品類極其豐富,除了眾人皆知的熱乾麵,重油燒麥也極受歡迎。燒麥的頂部像梅花,當地也有人稱之為「重油燒梅」,餡料不是純肉餡的,而是糯米、大塊豬肉丁、還有香菇丁拌了大量的豬油混合而成,蒸熟之後看著油亮亮的,吃起來倒不算油膩,就著豆漿吃最合適了。
當地人除了蒸著吃、煎著吃,還有一種特有的吃法,就是將熱騰騰的燒麥夾在炸得金黃的油餅裡,混著一口下去,外酥裡嫩,滿滿的碳水高熱量。
合肥人愛吃鴨子,鴨油燒餅自然也是街頭一景,個頭不大的橢圓形燒餅,裡面是千層酥一樣的脆皮,裹著鴨油、芝麻、蔥花等等,烤得焦黃,趁熱吃味道很棒!
除了當家頭牌鴨油燒餅,鴨油湯包和鴨油燒賣也是人氣,糯米肉餡用鴨油攪拌,包在皮子裡製成的鴨油燒賣,和豬油相比又是別有一番滋味。
以重油重辣重口味著稱的長沙,其實也有自己的小清新小吃,菊花燒麥便是其中一種。不要被騙了,菊花燒賣裡其實沒有菊花,以糯米豬肉餡為主,在燒麥的頂部開口處會用鹹蛋黃點綴,所以看起來像一朵朵盛開的菊花,頗為雅致,當然吃起來除了肉香、糯米香,又增添了流油蛋黃的香氣。
四川的燒麥和川妹子一樣皮膚白皙、嬌俏可人,因為麵皮晶瑩透亮,因此得名。皮子薄而輕,裡面的豬肉白菜餡吃起來就顯得特別瓷實,當地人喜歡蘸著辣椒油吃,再加上餡料中本就摻了胡椒末,讓本來毫無攻擊性的燒麥「小白兔」瞬間變成了麻辣鹹香的勁爆「俠女」。
翡翠燒麥是揚州點心「雙絕」之一。一般選用新鮮菠菜或小青菜為主料,加入其他配料及適當的調味品,尤其不能少了重油和糖,蒸出來才能鹹中略有甜味。因為燒麥外白內綠,像翡翠一樣,因此被稱為「翡翠燒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