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魯迅有一段更清晰的分辨,他說,如果你吃苦,你熬著,你反抗也沒有用,那你還是奴隸。然後很多做奴隸的覺得自己在做主人,因為他在做下面一個奴隸的主人。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的制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
但如果你能在這樣的生活當中嚼出甜頭來,品出快樂來,好,然後你還懂得欺負別的人,你就是萬世不竭的奴才了。
中國清代不是隨便什麼人可以叫奴才的,只有滿族人在皇帝面前,他們才能這麼稱呼自己奴才,漢族的大臣們想這麼說也不行,他們不能自稱奴才,有很多漢人也想假冒。奴才是個尊稱。
讀經典好書——《燈下漫筆》魯訊
騰訊視頻:《一本好書》選
到了已有赴宴的資格的現在,而還替我們詛咒中國的現狀者,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
魯訊畫像 (選自網絡)
《燈下漫筆》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的作品。這篇文章通過銀票貶值時期折現銀的小故事作為引子,講解了人們在危難之中容易」降格以求「的保命心態,引申到中國自古以來的歷史現狀,判斷出中國歷史中人民「做人而不得,只能做奴隸,甚至常常連做奴隸也不得」的處境;並從勞動人民地位的角度,將中國歷史分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作者通過「同化」「生活美」等實例,指明中國人民歷史地位形成原因是「中國固有文化中的『禮教綱常』」。作者認為這種文化培養著中國人民的忍辱,苟安,壓制的社會性格。由於這種文化在古代中國獲得長期廣泛認同,給人民帶來畸形的滿足感:「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的制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作者比喻:「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由此,作者認為:在中國社會文明中,有人能「到了已有赴宴的資格的現在,而還替我們詛咒中國的現狀者,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表達出作者批判封建文化,希望青年擺脫這種文化束縛,拋棄這種文化的想法。
這篇文章帶著「進取之心」,對中國封建文明進行反思批判,反映了魯迅「以人民地位為角度的」歷史觀點,對中國封建文化持否定態度的變革精神。
請轉發轉發您的朋友圈
歡迎關注魯旭安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
點好再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