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 子 筆 記|P e a C H S a Y S
情 趣 世 界 復 興 計 劃
我們的徵途是——「復興情趣世界」,集合全宇宙最獨立又最柔軟,最朋克又最詩意,最覺醒又最精怪的人類。
大家肯定還記得,前段時間,微博上一則消息炸了鍋!
義大利兩位不同政黨的男議員,在議會洗手間發生「不可描述之事」!報導稱,「尚不清楚他們在洗手間的交會是無法抑制的激情,還是兩黨的聯姻」,不過他們兩個皆是「高大美貌的男人」!
誒呀呀…這簡直瞬間點燃了腐女們熊熊燃燒的八卦之魂,堪稱「脆皮鴨界」的大狂歡啊。大家吃瓜的吃瓜,寫文的寫文,紛紛露出老母親般的微笑~(咦…哪裡亂入的脆皮鴨女孩!)
其實腐女心理是人類天性的體現,那是一種對情感自由的嚮往,無關性別無關社會標準。但在人類社會中,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盡情去擁抱自己內心的野獸,所以我們謹以此文來給一些正處於「困獸」狀態的人類一點點力量。
👨❤️👨
「我是愛男人的男人,這沒有問題」
你可能看過許多清新文藝的美少年之戀電影,比如桃子的男同啟蒙片《暹羅之戀》,還有今年人氣巨高的《call me by your name》…《莫裡斯》這部影片的名字你可能聽都沒聽說過,甚至聽說過也不會有興趣(聽著就很性冷淡的片子)。
- 《莫裡斯》電影海報,1987。休·格蘭特的顏狗速歸位 -
但除了沒有一個文藝戳人的劇名,《莫裡斯》值得被人了解並熟知。因為這部電影的所有劇情都是真實的,並且還是當事者親自操筆把自己的同性情慾經歷寫了寫成了劇本。
故事開始於小帥哥莫裡斯的少年時代,他在劍橋大學與同學克萊夫偶遇並相愛。畢業後,克萊夫為了仕途坦蕩,與一位門當戶對的女子結婚,拋棄了莫裡斯。(渣攻!憤怒臉)莫裡斯由是跌入痛苦的深淵, 不管宗教或醫學都無法給他帶來安慰。
- 《莫裡斯》,克萊夫和莫裡斯的相視一笑 -
克萊夫莊園的獵場看守艾列愛上了莫裡斯, 在一個寂靜之夜爬入了莫裡斯的房間。兩人都好似找到了生命中空缺的那一部分。最終,他們放棄了各自的前程, 緊緊擁抱, 永不分離。
- 緊緊相擁的莫裡斯和艾列克 -
沒錯,作者 E.M.福斯特正是一枚貨真價實的 gay。現實中的他曾有過三段感情,然而皆以悲劇收場。
- E.M.福斯特 -
劍橋大學期間,他愛上了同班同學 H.O.馬裡帝斯,但無疾而終。這大約就是克萊夫的原型。1917 年, 福斯特在埃及認識了電車司機默哈默德·艾爾·阿多,可惜阿多在1919年結婚,並很快因肺癆去世。1930 年,時年 51 歲的福斯特結識了 28 歲的警察羅伯特·巴金漢,可巴金漢也在不久後組建了家庭。唯有福斯特一人,孤獨終老。
時年艱險,冷戰加劇了大西洋兩岸對同性戀者忠誠度的懷疑。政府設立機構,開展了一項名
為「薰衣草恐慌(Lavender)」的行動,誘捕同性戀男子。(Yes,「基佬紫」就是這麼來的…哭唧唧)成千上萬的人遭到迫害甚至殘殺,其中就有對二戰勝利做出巨大貢獻的數學家艾倫·圖靈。
- 圖靈和同性戀解放前線徽章 -
也許青年福斯特還曾經相信「見聞可以帶來理解」,但這殘(cao)酷(dan)的現實終於讓他意識到,「公眾態度只是從『無知和恐懼』轉變為『熟悉和輕蔑』」。福斯特的悲哀和憤怒可想而知。
《莫裡斯》的故事裡隱藏了太多福斯特的個人印記。那些歡笑和悲傷,疼痛和偽裝,希冀與成全,掙扎與渴望。或許書中的莫裡斯,正是作者本人更希望成為的那個自己。
- 左三為E.M.福斯特 -
福斯特死於 1971 年,英國取消對同性戀刑事處罰的第二年。《莫裡斯》終於伴隨著巨大的爭議降臨人間。然而當喧囂散去,人們才真正讀懂了他的選擇。在福斯特漫長的一生中,他一直生活在一個對同性戀充滿偏見的世界裡。但他從未灰心,也從未懷疑,致力於把《莫裡斯》奉獻給「一個更快樂的年代」。在那個年代裡,人們不用再擔驚受怕,可以無拘無束地去擁抱最真實的自我。
👩❤️👩
「我是女人,遇見她我才遇見愛情」
當一個女人愛上另一個女人,我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她們的愛情,那就是——柔軟。
世上最柔軟的愛情一定是在女人之間發生的。尤其是當兩個女人都完全美貌,完全優雅時,她們的愛情畫面就只能用絕美來形容。《卡羅爾》正是這樣一部關於lesbian的真實電影。
- 《卡羅爾》電影海報,2015 -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紐約曼哈頓的一家百貨公司,金髮貴婦卡羅爾在售貨員特芮斯的櫃檯上留下了一副手套。由此,兩人開始頻繁相見,並迅速墜入愛河。此時,卡羅爾與丈夫哈奇陷入離婚糾紛,和特芮斯一起前往西部旅行。
- 《卡羅爾》,命中注定的相遇 -
可哈奇卻派出私家偵探竊聽到了她們「背德之戀」的證據,以此爭奪女兒的撫養權。兩人被迫分離,卻從未停止思念。特芮斯進入報社,終於成為獨當一面的攝影師。漫長的拉鋸戰後,卡羅爾也選擇了放棄女兒的撫養權,只為和特芮斯光明正大的相愛。
- 軟萌可愛的特芮斯(魯妮·瑪拉飾) -
- 攻氣十足的卡羅爾(凱特·布蘭切特飾) -
而這個故事的靈感正是來源於編劇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早年在百貨公司工作時的一段暗戀經歷。
- 《卡羅爾》編劇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
海史密斯在百貨公司工作時,她遇到一位為女兒買禮物的優雅女性。這位夫人令她一見傾心。通過帳單,她得到了這位夫人的地址,曾兩次暗中尋訪和觀察她。可囿於 50 年代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和偏見,海史密斯始終沒能表露出自己的感情。為了彌補這份遺憾,她寫下了小說《鹽的代價》(2015年改編為電影《卡羅爾》)。
- 海史密斯阿姨的龐大後宮 -
《卡羅爾》是一段成全自我的旅程。特芮斯就像她賣出去的玩具火車,看似不斷前行,卻始終原地打轉。因為愛情,她一腳踢掉了事兒逼男友,義無反顧地去追隨卡羅爾;也是因為愛情,她終於擺脫了「玩具櫃姐」這個傻乎乎的頭銜,進化成了高冷的新聞攝影師;更是因為愛情,她第一次正視了自己隱秘的欲望,堅定地選擇和卡羅爾生活在一起。
相比於「小家碧玉」特芮斯,卡羅爾這種「霸氣御姐」更是令人深深著迷。她的金色捲髮,誘人紅唇,嫋嫋煙霧中迷離的眼神,無一不是勾引,無一不是欲望。
- 卡羅爾與特芮斯 -
在那個男權至上的時代裡,卡羅爾無疑是個異類。她毫不迴避自己的性向,敢於跳出家庭的樊籠,對所謂的「道德條款」嗤之以鼻(老娘根本不 care 你們這些渣渣,好伐?)。卡羅爾最終放棄撫養權的舉動,雖然看似殘忍,但其本質正是她對於回歸自我所做出的努力:我不僅是琳狄(女兒)的母親,更要做特芮斯的愛人。
同性之愛,不僅意味著禁忌和勇氣,更在於衝破了這道世俗的枷鎖。
👯♂️ 👉🏻 👯♀️
「我想做另一性別的自己,這沒錯」
《迷戀荷爾蒙》是一個關於美國大兵和「後天小仙女」的真實故事。
- 《迷情荷爾蒙》,2003 -
年輕的美國大兵巴利在好朋友費希爾的慫恿下,結識了變性酒吧裡的美豔舞者卡麗。他被風情萬種的卡麗迷得神魂顛倒。短暫的適應之後,他完全接受了卡麗的跨性別者身份。
- 魅惑的卡麗(李·佩斯)-
可兩人的交往卻遭到好友費希爾地極力反對。巴利為了留在軍隊,選擇息事寧人,不斷忍耐退讓,更是絲毫沒有向卡麗透露半個字。然而費希爾又把目標轉移到新兵格拉瓦身上,一步步誘導和挑起他對同性戀的厭惡和仇恨。
直到 7 月 4 日,格拉瓦終於在費希爾的教唆下,對睡夢中的巴利舉起了堅硬的棒球棍。伴隨著卡麗選美比賽中悠揚的歌聲,愛人的鮮血染紅了軍營的牆…
- 《迷戀荷爾蒙》,2003 -
跨性別者,一個長久以來一直被汙名化的身份,一群始終默默壓抑、見不得光的社會邊緣人。可當你看到卡麗,一定會像我一樣大聲驚呼,「誒呀媽呀!靚妹兒!」哦,不!是小仙女!
她性感而優雅、魅惑又高貴,眼波流轉間,似水般的柔情滿溢出來,淹沒你我。上帝在造人時開了個玩笑,把水做的靈魂裝進了泥娃娃的軀體,她是比任何女人都要迷人的存在!
- 天使般的卡麗 -
- 卡麗的男性身份 -
「我為他(卡麗的男性身份)感到難過,但我現在只想成為我自己。」
卡麗無疑是勇敢的。她不停地向前奔跑,把所有偏見、阻撓、謾罵、嘲諷都狠狠甩在身後。這條路遍布荊棘,她一路涉血而行,去觸碰最真實的自我。在路的盡頭,愛情如鮮花上的露水般單純而美好。
- 動人心弦的對視 -
費希爾則是在社會的夾縫中被異化的犧牲品。他拼命地扼制住自己內心深處的女性化欲求,甚至來到軍營就是為了糾正這種不良癖好。
深深的恐懼滋生有毒的藤蔓,壓抑的渴望蘊養成可怖的心魔,就連最後的善念也被一點點吞噬殆盡。或許他自始至終都不敢承認,他對巴利的關懷生於心底的愛慕;他對卡麗的憎恨源自同類的嫉妒;而他對這段感情不遺餘力的破壞,更脫胎於那悲泣的靈魂中不可言說的痛苦。因為得不到,所以想毀掉。
他看似掌控了別人的命運,但其實卻是最無能的人。因為他無法面對自己的靈魂,更無法掌控自己的靈魂。費希爾才是真正的弱者。
- 真實的卡麗(左),電影中的卡麗(右)-
俄羅斯有一檔長盛不衰的綜藝——《通靈之戰》。來自全國各地的女巫、男巫、異能者、靈媒齊聚一堂,同臺競技,那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桃子看得可開心了~)
- 俄羅斯綜藝《通靈八戰》 -
在第十七季第四集中,主持人請各位參賽者從六個男人中找出一個同性戀。他們有的感知、有的做法,有的選對了、有的選錯了。而其中的正確答案正是他,努爾別克。
這個小哥是天生的同性戀。因為性取向,他在大學被全校孤立,也曾遭人暴打以致毀容,整張臉只有鼻子還是原裝的。極度痛苦之下,他吃了大量安眠藥,可惜被人發現給救了回來。他鼓起勇氣來到這個節目,就是想通過靈媒改變自己的性取向。
可是,靈媒告訴他:
「改變性取向雖然可行,但並不能保證幸福。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力量。你是什麼樣的,就要愛那樣的自己。」
永遠不要害怕去發現、去接納、去擁抱最真實的自我。那是你的一部分,它怎麼捨得傷害你?
不管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無性戀還是跨性別者,歸根到底,我們不只是為了給某個群體平權,而是為了給自己平權。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註定要面對各種懷疑和打量的目光。
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首先都是作為「人」而存在的,這份「人權」始終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雖然我們沒辦法完全獨立於這個世界而存在,但是我們若想真正地站起來,首先就是要自己接納自己。
P e a C H S a Y S
作者 米糯
出品 桃子筆記
— 你可能錯過的近期推文 —
— 訂閱「桃子筆記」,復興情趣世界 —
— 桃子的店「桃桃好物」,有範兒的姑娘都逛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