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
咖喱、肉骨茶、印尼九層塔...
牛奶咖啡的這首《咖喱咖喱》隨著抖音的風靡早就為大家所熟知。今天,我們熱別為大家製作1分鐘咖喱飯小教程,還會帶大家去了解咖喱背後的那些「醇香辛辣」的小故事。
你知道咖喱的發源地是哪裡嗎?是泰國還是印度?
根據大多數史料記載,其實咖喱的發源地是印度。歷史學家莉齊•克林漢姆(Lizzie Collingham)在研究中發現,咖喱的真正來源是中亞的伊斯蘭飲食文化。它在印度紮根的故事,其實是莫臥兒王朝的巴布爾、胡馬雍、阿克巴這些統治者所帶來的中亞、波斯飲食文化,和印度本土的婆羅門階層遵循的素食主義碰撞融合的產物。
但誰又能想到,在發源地印度原來竟然沒有一個詞叫「咖喱」。「咖喱」(curry)一詞實際上是外來詞,由英國人發明。我們查閱在權威《牛津食品指南》(The Oxford Companion of Food)發現,咖喱在書中被定義為「包括許多種世界各地的菜餚,其共通特徵是鹹味,並添加香料。」
而追根溯源,英語中的curry源於印度南部的泰米爾語kari,意為「醬汁」,指一種用香料調味的燉菜。自17世紀起,來到印度的英國人開始用這個詞描述當地的各種加入香料的食物,之後, 「咖喱」逐步演變成印度菜餚的通稱。
歷史學家莉齊介紹說,不同的咖喱美食也會有各自不同的名稱,比如咖喱燜飯就叫biryani,而藏紅花咖喱雞,英文則是saffron chicken korma。
biryani燜飯是波斯肉飯和印度米飯融合的產物。這道特色菜是一道經典莫臥兒風格美食,因為「波斯烹調術最與眾不同的技巧是用凝乳(酸奶酪)醃浸肉類」,而要做比爾亞尼,從食材的準備到製作都比較複雜,光是醃泡汁就需要姜、蒜、綠辣椒、小豆蔻粉、小茴香粉、胡荽粉、桂皮、檸檬汁、番茄等配料,做的時候,還要放洋蔥、丁香、藏紅花、雞蛋、薄荷、杏仁等。這麼豐富的味覺體驗,想想都會口水橫流,也難怪它會是在印度婚禮上最受歡迎的一道菜餚。
波斯肉飯早前被稱為pilau, 土耳其人稱其為pilav。它在摩爾人統治伊比利亞半島的時候,傳入了西班牙,配上海鮮和藏紅花後,變成了海鮮飯paella,在莫臥兒時期的印度,又變成了biryani。這道源自波斯的菜餚,隨著帝國的徵服者在歐亞大陸的不同地方散播開來,在融合各地的不同食材後,變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此外,在印度,咖喱雞叫korma。它的製作方式也遵循波斯傳統,即把嫩雞肉或羊肉在放了姜、蒜、洋蔥和各種香料的酸奶中浸泡,然後在油中慢燉。
早在18世紀,英國食譜中就出現了「印度咖喱」這個菜,但最初的菜品僅僅是加了胡椒和芫荽籽的燉肉而已,還談不上真正的地道。後來,一些英國菜譜才開始逐步加入多種香料。為了讓廚師們掌握印度菜的做法,香料磨粉混合的「咖喱粉」開始在1790年代出現,並很快在英國流行,隨之傳到了世界各地。
據了解,真正的印度咖喱粉有多達49種調料:以薑黃為主加入白胡椒、小茴香、桂皮、乾薑、花椒、八角、茴香、芫荽籽、甘草、肉豆蔻……
在印度等地人們並不使用「咖喱粉」做菜。製作正統的南亞咖喱時,各種香料是分別添加的,南亞地區盛產各種香料,一道咖喱常常會用到十幾種甚至更多的香料。根據菜色的不同和烹飪者的個人喜好,每種香料也有不同的使用方式,有些直接加入,有些經過爆香或烤香後加入;有些磨粉,有些保留原形。
儘管都被稱為「咖喱」,但實際上南亞各地的咖喱風味差異極大,完全不亞於中國四大菜系之間的區別。在海外的印度餐館中,最經常出現的是北印度(包括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的咖喱。這類咖喱經常使用酸奶或果仁糊等增稠劑,口感較為醇厚,辣度也比較低。北印度咖喱與南亞其他地區相比更常使用肉類,一般搭配各種餅食用。
東南亞各國的文化深受印度文明影響,同樣也體現在飲食上。咖喱是許多東南亞國家的典型菜餚,其中最為大眾熟知,也是最具特色的莫過於泰國咖喱了。
我們平常說的「泰國咖喱」在泰語裡稱為kaeng(แกง,讀音類似「坑」),統稱一類帶有一定量的湯汁,但又不像真正的湯那麼「水」的菜餚。而泰語裡的「咖喱」一詞,則是指類似南亞風格的「kaeng」。大部分泰國咖喱與南亞咖喱的區別在於泰國咖喱較少使用幹制的香料,而更多地使用香茅、檸檬葉、南姜等新鮮香料和香草。在製作泰國咖喱時,需要事先把各種新鮮香料和香草磨製成膏狀,用油炒過後再加入其他配料,而不需要像南亞咖喱一樣先炒制洋蔥。另外,在製作泰國咖喱時一般還需加入魚露、糖,有些還要加入椰奶,因而泰國咖喱的口味更偏於鮮、甜。
上面提到過咖喱粉其實是為了不會製作咖喱的英國人而發明的方便食品,但實際上在英國的印度餐館裡可以吃到非常正宗的南亞咖喱(英國的印度餐館多由孟加拉國移民開設)。另外,在英國也出現了不少獨特的咖喱菜餚。Chicken tikka masala是在英國最為流行的咖喱,甚至被許多人稱為英國國菜。它的做法是將印度烤雞(tikka)在以洋蔥、番茄、酸奶和奶油為基礎的醬汁中燉煮而成。
19世紀以來,伴隨著英國的商業活動和殖民擴張,咖喱也傳播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日本咖喱就是這樣一種在19世紀發展起來的食物。日本人最初接觸到的咖喱並非來自印度,而是由當時在日本居住的英國人製作的。二戰後,日本中小學校開始供應咖喱作為學生的午餐,方便咖喱塊和即食包裝咖喱也被發明出來,今天,咖喱已經成為日本的「國民食」。咖喱在日本大受歡迎的原因,除了經過改良的滋味和口感以外,也與明治維新時期將西方事物作為「文明開化」的象徵推崇有關。
印度文明很早就和印度洋對岸的非洲東南部有著密切的交流,另外,自19世紀以來,大批印度人移居到大洋洲的斐濟,加勒比地區的牙買加、千里達及托巴哥,以及南美洲的蓋亞那等地。在這些地區也流行著許多風格各異的咖喱。
「咖喱」一詞是文明交流的產物,通過殖民者,商人,勞工和移民之手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它就像一扇窗戶,一面是悠久的歷史傳統,另一面是全球化的當今飲食文化。儘管在今天,咖喱似乎隨處可得,但它依然以充滿異國情調的香氣吸引著大多數吃貨。曾經看到過一家餐廳的廣告語:「與咖喱對話,好像在談一場永遠都不會膩的戀愛」。
好了,
今天的「咖喱課堂」
就到這裡了。
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