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後的花店花材種類豐富,銷售逐漸升溫。
15日,記者在位於綠博園的一家鮮花店內看到,不斷有顧客進店選購鮮花。顧客邱女士一次性買了五六種鮮花,「都是自己家用的,家裡的花瓶已經空了很長時間了,這次可以都插滿了」。
萬紫千紅,暗香浮動。記者近日走訪發現,恢復營業的鮮花店處處瀰漫著春天的氣息。之前因疫情錯過了銷售旺季,讓不少花商有些焦急。終於等到了恢復營業,他們幹勁十足。
店裡的鮮花都扔了
經營者損失慘重
情人節對於很多鮮花商來說,是一個營銷的大好時機。「今年的情人節是在春節假期以後,又趕上周末,應該有不少人會好好慶祝一下。」所以,很多商家從春節前就已經開始謀劃。但是,原本的旺季並沒有「旺」起來。
「春節前,我定了6件玫瑰,一共300多扎,準備做情人節的銷售。因為疫情的原因,只賣出了100多扎,其餘的都扔了。」綠博園內一家鮮花店的老闆趙文玉說,自己還不是最慘的,「任丘一家店進了200多件貨,一點兒沒賣,全都扔了」。
趙文玉說,以往正常情況下,店裡情人節期間的利潤能有兩三萬元,今年不但沒掙到錢,還賠了將近兩萬元。「我預訂了很多進口花材,基本上沒有賣出去。」
三八婦女節也是花商們比較重視的一個節日。今年的3月8日,已經有一些單位復工,也有人開始買花了,但「主題」與往年有些不同。
「以往這個節日,很多企業買花。今年的一個變化就是很多人買花送媽媽、送婆婆、送愛人,可能是這個疫情讓大家更深刻地感受到家人的重要。」趙文玉說,三八婦女節時,進的花材都賣完了,但和以往相比,訂單還是減少了三分之二,「而且運送完全是靠順豐,運費很高」。
其實不光是這兩個節日,每年春節後,從初二到初五,都是鮮花店的銷售旺季,有的店一天可以賣3000元—5000元,但是今年春節的銷售完全停滯了。「很多花材進不來,即使進來了也賣不出去,因為很多人不出門,畢竟鮮花不是剛需。」
鮮花市場逐漸回暖
進價不貴但運費偏高
14日,趙倩接到了花店復工後的第一個會場現場布置的訂單。記者採訪時,她正和店員忙碌地做著準備。
「各行各業受疫情的影響都不小,我們也是。春節前後,都是鮮花銷售的黃金時期,但是今年都錯過了,還有之前很多顧客定的寶寶宴也都取消了。」趙倩說,現在店裡的情況正在逐漸恢復,但是還沒有完全恢復到正常水平。
記者了解到,3月初,部分花店已經開始陸續復工,復工後的一段時間內,鮮花的進價便宜,但是運費很高。「平時我們空運運費是1公斤兩元,現在漲到4元至6元。有時候甚至出現花的成本和運費的成本是一比一的情況。」趙文玉說。
「這些花以前怎麼也要300元,今天花了240元。」邱女士覺得最近鮮花的價格很實惠。趙倩說,和前幾年相比,鮮花的售價越來越親民,這段時間更是如此。「花價偏低一方面是受疫情的影響,另一方面,家庭散花零售價格近兩年一直有低價的趨勢。」
不管怎樣,便宜的價格讓消費者的鮮花消費變得更日常。而且,隨著人們生活逐漸恢復正常,很多人對鮮花燃起了購買熱情。
在位於御河路上的一家鮮花店內,店主小田告訴記者,近期買花的市民逐漸增多,清明節當天售出了六七個花束。「像康乃馨、向日葵、洋牡丹等經濟型的花,大家的接受度都很高。」
最近幾周,尤其是周末,趙文玉的店裡也總是顧客不斷,基本上每個人都不會空手而歸。「這幾天鮮花的價格已經有了小幅度的上漲,這和購買人群的增多以及需求量增加有一定的關係。」趙文玉說。
開闢線上渠道
網購平臺衝擊實體店
一輛車、幾個桶、十幾扎鮮花……記者發現,這樣的鮮花「售賣車」出現在了很多小區門口。他們有的是自己經營花店,更多的則是「流動花商」。
「街邊賣散花的,多是以低價吸引顧客,大部分注重品質的顧客不會選擇。」趙倩說,這些「流動花商」對實體店的影響並不是很大,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現在人們對鮮花的需求不斷增長,同時購買渠道也更多了。
記者在一家短視頻平臺輸入「鮮花批發」等關鍵字進行搜索,出現了近三百個用戶,有的用戶粉絲量有6萬多。一位昆明鬥南的鮮花批發商告訴記者,他們不僅批發也可以零售,支持一件代發。
「我的一些顧客,現在已經自己從昆明買花了。」趙倩說,現在鮮花的網絡銷售越來越發達,除了短視頻平臺,還有社區團購、電商平臺等渠道。
網購平臺拓寬了消費者的購買渠道,也不可避免地對實體花店產生衝擊。「種類多、價格低、更便捷……這些都是網購平臺的優勢。」小田說,對以銷售散花為主的花店來說,網購平臺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正因為此,小田的花店現在慢慢轉向以禮品花銷售為主,「禮品花的價格要比散花高,因為花束賣的是技術和服務,講究包裝設計,這是網購平臺很難做到的」。
在趙文玉看來,網購平臺雖然對實體花店有一定的影響,但同時也是一個有益的補充。「網購平臺更適合一些鮮花『小白』,為他們的入門做了一個鋪墊,當他們在網購平臺培養出興趣之後,會更喜歡進入實體店進行體驗式消費。」
「雖然近幾年鮮花行業發展迅猛,但現在已經開始進入淘汰賽,只想靠低價留客的花店,會堅持不住的。」趙倩說,這兩年,關門轉讓的花店逐漸多起來。花店已經不是從前那種一間小屋、一個人、一個冰櫃、一張畫的年代了。花店生存和發展不能僅靠散花,更重要的是花藝師的技術和理念。
來源:滄州晚報 記者 肖紅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