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國人越來越忙了嗎?近日,《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9—2020)》(以下簡稱《大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每天的平均休閒時間是2.42小時,每天休閒時間在1-3小時的人最多,佔四成,緊隨其後的是休閒時間在3-5小時的人。
時間都去哪兒了?
「休閒時間是指除去工作、家務勞動和生理時間之外的時間。」中國人民大學休閒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我國歷史發展來看,最早沒有設置休息日,建國初期規定了每周休息1天的單休工作制,到了1995年,才正式建立了雙休工作制並沿用至今。
記者注意到,過去一年中,中國人每天的平均休閒時間相較於2018—2019年少了9分鐘,比2017—2018年少了25分鐘。
大家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在王琪延的研究中,他發現導致休閒時間減少的主要原因,並非工作時間的增加,而是由於個人生理時間在增加。
「前些年大家睡眠時間都不足,這幾年個人睡眠時間和個人衛生時間都在延長,從而壓縮了休閒時間。」王琪延說。
記者在採訪中還了解到,除工作外,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佔用了民眾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
根據《大調查》提供的數據,2019年,有61.08%的中國人努力工作是為了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剩下排名較高的兩項,分別是養兒育女和贍養老人,各自的數據是58.77%和43.76%。
企業應注重提升
內部勞動生產效率
事實上,2.42小時取得是平均值,在不同行業工作的人,休閒時間可能存在較大差距。
王琪延表示,很大一部分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勞動者群體,以犧牲自己休閒時間來推動社會生產率提升。
「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這一群體各有迥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金融家、本世紀初的程式設計師,一直到今天的『網際網路+』業界的精英,他們在不均衡的社會生產力發展中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工作和勞動,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整體進步,成為某一時期表現突出的創新者和弄潮兒。」王琪延說。
在北京某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的孟先生告訴記者,單位正常下班時間就是晚上9點,凌晨到家是常態,回家之後基本就是「洗洗就睡」。「雖然擁有雙休日,但由於工作日過於疲憊,到了周末基本都在補覺,積蓄能量準備開始下一周的『戰鬥』。」孟先生說。
「兩年沒有出行旅遊了。」在天津市某醫院急診科工作的小程告訴記者,職業發展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來積累經驗,而且作為一名在急診科工作的醫務人員,要做到隨叫隨到,犧牲休閒時間雖然無奈,但也是職責所在。
當人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高訴求,勞動者的休息權、幸福感如何與單位發展實現共存?
發達國家社會發展經驗已表明,在提高現代社會生產效率方面,科學技術進步和先進管理方式比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更具動能。
王琪延認為,企業應著眼於提升內部勞動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而不是用制度直接或間接去約束勞動者「自覺」加班。
王琪延建議,企業應更注重保障勞動者尤其是科研創新人員的身心健康,在給予其標準化「時間服務付費」的同時,採取更加積極的態度,努力提高該群體單位時間內的休閒消費支付能力。
專家:休閒時間減少只是階段性
值得一提的是,《大調查》顯示,石家莊、鄭州、西安、呼和浩特、西寧、廣州、哈爾濱、烏魯木齊、南京和銀川是最「忙碌」的十大城市,休閒時間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在最忙碌的人群中,「80後」壓力最大,其次是「70後」「90後」。
「城市越小,休閒時間相對越多。不過需注意的是,如果拿單位時間的花費來衡量休閒時間的質量,那麼大城市雖然休閒時間少,但休閒質量遠高於小城市。」王琪延說。
在王琪延看來,休閒時間減少只是階段性的,隨著社會平均生產效率的提高,會讓更多人從繁忙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獲得更多的時間去休閒。
「未來人們的休閒時間會增加,休閒產業大有可為。」王琪延說。
■作者:鄭新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