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親戚家一個孩子今年高考,前兩天剛旅遊回來,家裡開始琢磨她大學選專業的事情了。
孩子是文科生,爸媽建議她學經濟管理或者會計,她不喜歡,跑過來問我,大學什麼專業不需要學數學。
數學是這個孩子的心魔,我是知道的,她從小就不愛學數學,初中高中補課幾乎全都是補的數學,但數學成績就是提不上來。
她爸媽總說她不用功,但她說自己就是沒有數學思維,做過的練習題稍微變換一下,她看到題目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遇到解不開的題,想破腦袋也想不到解題思路。
其實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很多人不愛學數學,而且一旦落下一點數學,再上老師的課就像是在聽天書。
所以數學這一門課程,也淪為所有課程中最「難」的一門。
但同時,數學學得好的孩子,卻覺得數學一點也不難,為什麼不同的孩子之間對待這個問題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其實,這和孩子的數學思維缺乏有關係。
很多孩子在初學數學的時候就學得很機械,完全沒有理解數學到底是一門怎樣的科學,而是像學語文一樣,通過記憶來掌握數學知識點。
一,讓孩子感受數學有趣味性
很多孩子不喜歡數學,是因為覺得數學太過抽象,理解不了只能死記硬背,趣味性大大降低,加上畏難情緒,孩子就不願意學數學。
其實,數學應該感受著去學。
我後來買過一本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由衷的感受到了數學的美妙和神奇,而這種神器,本應該是孩子小時候最應該接觸的。
所以說,用數學的有趣之處去吸引孩子,應該是走進數學的第一步。
小時候爸爸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一塊豆腐,怎麼樣切可以只用3刀切成8塊。
我就拿了一隻筆去畫,怎麼算都是只能切6塊,所以我一直問,是不是題出錯了。
爸爸笑而不語,然後去拿了一塊真豆腐過來,遞給我一把水果刀,我拿到豆腐就明白了,豆腐不是一個平面,它是一個正方體,我可以先把刀橫過來,把豆腐分成兩層,然後再橫著一刀豎著一刀,這樣不就8塊了嗎?
然後爸爸從不同角度跟我延伸了數學知識點:
一刀可以分成2塊,也就是n刀可以得到2的n次方塊,那麼你看,8是不是2的3次方?平面圖形就像是立體圖形的一個俯視圖,一條線可能代表一個面。……
這樣的一次教學,讓我若有所思,好像突然get到了數學的奇妙之處。
而數學的有趣遠不止這一點,就拿初高中孩子幾乎人手必備的一本教輔資料《五年高考(中考)三年模擬》來說,每一頁的下面都有一個知識延伸,講的就是數學中的一些有趣的現象和定理,但是孩子們都沒有時間看。
那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多找一些這樣的知識點,用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既能拓展孩子的知識面,又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孩子加深對數學的理解。
二,對孩子進行開放式引導
數學考試考的不僅是知識點和公式,還有孩子的思維方式,而孩子如果在面對考題的時候無法發散思考,就很想到正確的解題思路。
以前很多人孩子去學奧數,奧數中的很多經典題型,就可以幫孩子進行數學思維的拓展,父母可以利用起來。
比如雞兔同籠問題,對小學的孩子來說,在沒有接觸之前,想到正確答案是很難的,而在學習解題方法的過程中,理解起來也有些困難。
但是在家長引導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這個解題過程變成遊戲,慢慢啟發孩子理解,進度不用太快,也不用給孩子壓力,不用考奧數的方式來教,而是給孩子時間充分理解這些「數學中的奧林匹克」式思維,逐漸幫孩子打開思路。
三,知識點和基礎的踏實訓練
很多人提到數學思維,總覺得應該是靈活的,但其實,想要學好數學,讓孩子數學思維更加系統和熟練,也離不開枯燥的訓練。
孩子新學的課程,知識點要記住這是必須的,必要的記憶是思維的基礎,只有理解了核心概念,才能更加靈活的去運用這些概念。
而且這些概念是學科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節點,是組成學科的骨架,只有理解這些基本的概念,才能對數學這門學科的整體有更深的了解。
另外,增加熟練度的運算過程也不能省略。
就像100以內的加減法,孩子掌握了計算方式還不算什麼,只有紮實的訓練,才能讓孩子快速口算,並且減小失誤率。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介紹了一本叫做《媽媽教的數學》的書,書中講的一些東西,讓我對數學有了新的思考,我想如果家長們在教孩子學數學之初就用這樣的方法來教孩子了解數學,恐怕孩子就不會覺得數學難了,而且會對數學充滿興趣,感興趣的爸媽們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