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遇到這4種不良夫妻溝通模式,放手是最好的方式

2022-01-17 深圳卓越教育

在家庭關係裡面,夫妻關係,永遠都是第一位。(中國家庭健康模式:夫妻第一,孩子第二)因為沒有夫妻關係,自然也就不存在親子關係了。

曾經有一個來訪者談到:自己每天回到家,看見丈夫就一肚子氣,總是忍不住吵架,吵著吵著兩個人甚至會打起來。兩個人平常除了吵架,根本無話可說,這段婚姻還值得繼續嗎?


面對這個問題,著名兒童教育專家、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婚姻是複雜的情感問題,有時候放手是最好的方式。」在她看來,「戀愛很容易,婚姻卻需要選擇。」

誠然,如果夫妻關係不好,那麼將會毀壞整段婚姻關係,而受到影響的,就不僅僅是您和您的另一半,們的孩子,也無法倖免於難。


所以希望家庭和諧,夫妻關係才是核心。那麼夫妻關係的核心又是什麼呢?那就是夫妻溝通,準確來說,應該是夫妻間的有效溝通。只有夫妻溝通順暢,才能營造良好的家庭氣氛。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夫妻想要有效溝通,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很容易發生溝通誤解。例如妻子明明是想得到丈夫的疼愛,卻硬生生把丈夫給罵走;又比如丈夫想要敞開心扉與妻子溝通,卻使得妻子誤會重重。



本來最親密的兩個人,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歸根結底是不良的溝通模式導致的。

如果說,您或您的愛人處於下面4種不良溝通模式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會對您們的婚姻造成極具破壞力的影響。這或許就像李玫瑾教授所說的,放手是最好的方式。

薩提亞是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專家,在她看來,夫妻溝通涉及到三個重要的要素:自己、愛人和情境。而這三個要素處理不當,就會出現下面四種不良的溝通模式。

第一種不良溝通模式就是指責型溝通,這種溝通模式,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

 

「您從來沒考慮過我的感受」

「都是您的錯」

「您究竟怎麼搞的」

「如果不是您,事情就不會這樣」

……

 

使用指責型溝通模式的人,常常會忽略他人的感受,習慣於攻擊和批判,喜歡指責和埋怨,把所有的過錯都怪罪到愛人頭上。而這種溝通方式,往往會使得問題在相互指責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第二種不良溝通模式是討好型溝通,這類型的溝通模式,一般只關注他人。

 

「我知道我不該這樣」

「我只想您開心」

「都是我的錯」

「都是我拖累了您」

……

 

使用討好型溝通模式的人,一般自我價值感都比較低,會把自己放在一個較低的位置上,過度和善,習慣道歉,然而這種卻會造成自我壓抑。同時,這種溝通方式,往往會使得問題被隱藏起來,表面上一團和氣,但是等到爆發那一天,就會造成無可挽回的局面。

第三種不良溝通模式,是超理智溝通,這類型的溝通模式,只關注情境,不關注人,不管是自己還是愛人。

 

「相信科學」

「人要保持理智」

「道理是這樣的」

「按照規定,您應該……」

……

 

使用超理智溝通模式的人,過度注重邏輯,忽略了作為人的價值和感受,只關心事情合不合理,有沒有符合規定。這種溝通方式,會使得愛人感受不到您的關心,也感受不到您的愛,會使得Ta離您越來越遠,覺得您無情冷血。

最後一種不良溝通模式,就是打岔型溝通。這類型的溝通模式,即不關注自己,也不關注他人,更不關注情境,是屬於一種三不關注的溝通方式。

 

「我們來聊點別的」

「想那麼多幹嘛」

「做人最重要是開心」

「我跟您說……」

……

 

使用打岔型溝通的人,喜歡通過「插嘴」或者轉移話題的方式,來減少衝突,減少對自身的壓力。這時候會忽略掉每個人的感受,也會忽略客觀的情境,使得問題只是被逃避掉,而不是被真正去解決。

那怎麼樣的溝通模式,才是有效合理的呢?

薩提亞所倡導的,是一種稱為表裡一致型的溝通模式。這種溝通模式,是讓「自己、他人和情境」三者和諧互動,屬於一種合理且和諧的溝通模式。

如果夫妻之間的溝通,能掌握這個模式,那麼您們的婚姻,也就會更幸福,而那所謂「消逝了的愛」,也能夠得到重燃。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要做到表裡一致型的溝通,首先需要分析整個情境和氛圍。您要意識到您所處的情境,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

像丈夫回到家不做家務,就癱在沙發上。

就這件事來說,您希望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呢?

是想把丈夫罵一頓發洩一下,還是說希望他能夠一起幫忙做家務呢?

不同的問題對應不同的情境,自然對應著不同的溝通方式。所以,先確立要解決的問題,這點很重要。

接下來,您需要察覺他人感受,共情他人。這一步,是以他人為核心,還是以剛才丈夫回到家不做家務這件事來說。

您需要嘗試察覺和理解丈夫為什麼不去做家務。是因為累?還是說他覺得這不是他該幹的事?還是沒有人和他說這需要去做?或者他根本就不懂如何做家務?

這時候您需要去察覺和共情,以您對愛人的了解,感受他的感受,思考他是怎麼想的。

最後一步,回到自己身上。當您分析了情境,察覺了感受,最後一步就是提出自己的需要。

這個需要,是針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例如,您分析了情境之後,是希望老公多做家務,那麼您提出的需要,也就是要讓丈夫多做家務,這需要一致。

這時候,三步串聯起來, 可以嘗試這麼表達:

看到老公回到家,躺在沙發上刷手機(情境-問題)


您可以對老公說:

「老公,我知道您回到家裡會很累,因為已經忙了一整天了,可能會有點辛苦」(他人-感受)


「但是我也剛下班回來,也很累。接下來我想去煮飯給您吃,您可以幫我把那邊的衣服扔進去洗衣機裡洗了嗎?」(自己-需求)


通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以一種更加和諧的方式來溝通,使得夫妻溝通更和諧,夫妻關係也就更好了。

只需要做到這三步,您就能夠把那四種不良的溝通模式,調整為合理的、和諧的夫妻溝通模式了。同時在這種一致性溝通中,您會發現您越來越容易找到自己,也找到您的愛人,因為您不再壓抑,您也不用壓抑愛人。

不過,夫妻能夠進行良性溝通,只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事實上,家庭教育還有很多東西是需要注意的。

我們都知道,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難的職業,卻也是世界上最突如其來的職業。您可能沒有接受過任何培訓,就上崗就業了。不過沒關係,現在免費的培訓來了。

我們針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現的N大領域16個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解答,做成了一套培訓內容。

點擊就可以免費收聽了。當您有疑問的時候,可以加小助手微信進去解答群,裡面有著跟大家一樣,想成為好父母的家長,您們可以在裡面交流經驗,提出疑問,有專業的家庭教育導師和心理諮詢師進行解答。


您,準備好做一個好爸爸好媽媽了嗎?


【限時福利】添加小助手入群做免費測試,測測自己和伴侶是什麼溝通模式吧!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家長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圓桌派》這個節目上,李玫瑾教授說到:很多家長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他開始管。 在這裡,李玫瑾教授重點提到了一個年齡段:1-6歲。 李玫瑾教授也說:「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這時候管孩子效果是最明顯的。 那麼,這段時間家長們最該管孩子什麼?
  • 夫妻溝通不良怎麼辦?
    夫妻溝通不良是眾多婚姻家庭問題的「禍根」,它常引發各種婚姻家庭的矛盾衝突,甚至導致婚姻危機。那麼,夫妻溝通不良怎麼辦呢?
  • 李玫瑾教授:孩子進入青春期會出現這幾個信號,家長要做好準備
    其實只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青春期是有跡可循的,當出現這3個信號,家長心裡要有數,孩子進入了青春期。這三個信號是我以前看過一場李玫瑾教授關於青春期的講座,總結出來的,分享給大家!一、身高變化為第一個信號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提到,孩子的身高變化是進入青春期的第一個變化,可能孩子一年就長半個頭十幾公分的身高。
  • 李玫瑾教授:一個自信心強的孩子,都來自於什麼樣的家庭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根本,要讓孩子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的學習成績的確很重要,但成績不是一切,家長應該更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但是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教出又陽光又自信的孩子。一般都是這四種家庭。
  • 李玫瑾教授:如果你有兒子,四種能力要教會他,最好別晚於6歲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網絡發達的今天,各個地區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相繼發生並暴露在人前,從大方向上來看,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最大元兇,就是教育缺乏和不良信息幹擾。01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對每個孩子而言,3到6歲是性格養成的重要階段,這印證了我們常說的一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 李玫瑾教授告訴你
    根據李玫瑾教授的解釋,暴力的孩子都是內心沒有力量的孩子,這個孩子就會比較容易失控。他會覺得別人對他不好,他就特別生氣,但是他又拿這些人沒辦法,他不會表達,所以他就會選擇用暴力來解決,這就是很多暴力發生的原因。
  • 李玫瑾:家裡這4種東西別早早斷掉,不然孩子發育會受影響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深入孩童犯罪心理學研究時,發現成年人的犯罪多半是受年幼時的成長、教育環境影響,因此想要孩子智商更高,更有出息,還需要科學教育孩子才行。如今撫養一個孩子的開支非常大,吃喝玩樂都要最好的,本身孩子的東西就不便宜,再加上教育上也要花上不少錢。
  • 李玫瑾教授:有兒子的家庭要教會孩子這4種能力,最好別晚於6歲
    父母給予了孩子生命,同時也承擔著管教的責任,能夠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才,這是父母們養育子女的初衷,可是如果父母教育引導的方式錯了,那麼很有可能會親手把孩子養廢了。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提到,父母管教孩子應該趁早,尤其是在6歲之前。3到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在此階段,父母們能夠給予孩子恰當的管教,那麼,父母對孩子以後的教養將會簡單許多。
  • 李玫瑾:這4個能力孩子受益一生,12歲前必須學會!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十二歲之前,是孩子培養性格、品行的重要時期。此後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的種子。」在孩子十二歲之前,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四種能力,受益一生。抗挫力,人生的底牌李玫瑾教授說:挫折訓練對於孩子的性格形成非常重要。
  • 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如果藉此討論家庭教育,我們需要討論:不良的夫妻關係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否定並迫使孩子壓抑負面情緒,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一味要求孩子聽話、孝順、乖,限制孩子伸展自我,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高焦慮時遇到李玫瑾教授支的招兒,自然覺得特別受用,而意識不到背後給孩子造成的深遠傷害。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根本沒問題,只是展現了正常的身心發展特點。比如:3歲左右,孩子表現出明顯的自我意識,會反抗父母(青春期同理)。這時父母不僅無需生氣,反而應該高興——你的孩子是心理健康的!
  • 李玫瑾:孩子「害羞」見人就躲,家長做好這4點,幫你養成外向娃
    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膽小的孩子就一點,缺練。孩子無疑能讓家庭變得更加歡樂,他們的活潑好動雖然有時候讓爹媽很無奈,但是終究還是個快樂源泉,不過也有一些孩子很安靜,走到哪裡話都特別少,見人害羞躲閃。
  • 聽到李玫瑾教授的解釋,家長不用再糾結了
    不打孩子真的是對他們最好的教育方式嗎?其實,回想起我們的長大過程,基本上都是所有的孩子都被父母揍過,甚至是被父母用棍子打過,可很多人的內心中並沒有多麼的記恨父母。在成為了母親之後,我也曾因為一些事情打過孩子,雖然和當代的教育模式背道而馳,但實際上,孩子該打就打也是一種教育。
  • 越調皮的孩子越聰明,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經常有3種表現值得誇
    當你先了解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知道,究竟什麼樣的方法能讓他乖乖聽話,以及什麼樣的事情會讓他瞬間炸毛,這都是育兒的關鍵。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生活中多觀察,孩子在小的時候,每天都和爸媽一起生活,在了解起來也是比較方便的,看事情別只看表面。
  • 夫妻間的這些不良溝通方式,千萬不能要
    許多不和諧的夫妻之間並不是沒有溝通,而是採取了不良的溝通方式。例如,總是以責備的語氣說話,挑剔對方、語氣尖刻,不可寬恕的針對配偶,總是針對配偶的某個特別行為,或者整天抱怨對方這也沒做對,那也沒做好,而且都是對方的責任。使對方強烈感覺到問題不是出在某件事情或日常的衝突上,而是都是對自己。
  • 李玫瑾直言:養男孩的家庭,要教會他4種本事,最好不要晚於6歲
    知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一直強調,3-6歲是一個孩子開始有自己想法的重要時期,如果家長正確引導孩子,能夠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說:「家中有男孩的父母,要孩子將來出人頭地,必須教孩子4個技能,最好不要晚於六歲。」
  • 李玫瑾:生女兒最好這樣教,長大更容易成大事,會感謝父母一輩子
    李玫瑾教授教你這樣做。一年學費3.2萬竟教出了弒母女兒今年5月25日,警燈閃爍,在青島市體育街附近某小區,從某單元四樓帶走了15歲女孩一靈(畫面)和她媽媽的遺體。原來就在三天前,一靈謀殺了自己的媽媽,這讓小區裡相熟的人感到不可思議。
  • 李玫瑾教授:別把孩子打扮太好看,特別是女孩,並非「信口開河」
    李玫瑾專家告誡:家長不要太看重孩子的穿衣打扮,尤其是女孩,這可不是「信口開河」李玫瑾是公安大學教授,長期從事青少年犯罪心理學研究,並且在教育孩子的領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很多家長在聽過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講座之後都有所心得。
  • 李玫瑾:6歲前「嚴抓」這4方面,孩子長大情商高,做事也更省心
    李玫瑾教授在一個節目中提到過關於孩子教養的問題,明確地提出了"3歲之前有恩與他,6歲之前立規矩"的教育理念。為什麼管教孩子要在6歲之前?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是6歲之前?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就提出了一個很好的針對亂發脾氣的孩子的教育方式:A是讓孩子生氣的原因;B是孩子對此事的態度是什麼;C.是由此產生的孩子不好的行動和情緒。家長應該圍繞ABC理論,首先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其次要明白孩子對此事的態度,最後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並且教授孩子控制情緒的方式。
  • 李玫瑾教授坦言:是性格而非智力
    「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話聽起來霸氣,那你是否思考過「我」中有哪些因素最終決定了你的命呢?我年輕的時候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人到中年我就在「稟性難移」這四個字面前低了頭,也隱隱約約感覺到性格對於人生的影響,直到聽了李玫瑾教授的講座,這種觀念越來越強烈。
  • 李玫瑾教授直言:長大後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多半有「4個特徵」
    李玫瑾是一位大學教授,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對青少年兒童心理問題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她的家庭教育講座往往能一針見血,指出孩子教養問題的根源所在。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長大後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多半有「4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