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的時候,小寬老師給我發微信,告訴我陳曉卿老師那邊《風味原產地·雲南》成片出爐等待上線。
我心領神會,從辦公室出發直奔稻來,沒有片刻遲疑。
看樣片——這事可能大伙兒不太理解,基本就相當於是原價搶鞋,雖然到頭來東西都是一碼事兒,但總有一種佔了大便宜的沾沾自喜。
在路上的時候一直回想起今年年初上映的第一季潮汕的時候,正值春節假期好多外賣店都沒開門,我看到興奮之處大半夜打開外賣軟體一無所獲,哆哆嗦嗦鑽進廚房自己熬了鍋粥。
好在這一次播出時夜宵店都開門,根本不慌。
所謂真香,就是還沒看完一集就明確意識到這次夜宵也救不了我——最近得飛一趟雲南。
《風味原產地·雲南》一共十集,每集15分鐘,依舊是按食材分集,顧問還是敢於胡亂老師。
毫不誇張地說:每集都能看得去過雲南的人想再去,住在雲南的人想鑽大山。
雲南德宏,一個普通的傣族人家正在準備喃撇。這是一種介於蘸水和涼菜之間的神奇食物,如果從形態上對它歸類,更像一種醬。
*《風味原產地·雲南》
能做成喃撇的食材很多,常見的樹番茄、馬鬃魚和苦子都有獨自擔任主角的能力。
△樹番茄
*《風味原產地·雲南》
△馬鬃魚
*《風味原產地·雲南》
△苦子
*《風味原產地·雲南》
配角的選擇同樣不能馬虎,河谷以及熱帶地區,小米辣基本替代了煳辣子;蒜的加入既能提味又能殺菌;大芫荽、苤菜、香蓼……雲南的深山中每一花每一葉都有獨特的秉性。
*《風味原產地·雲南》
院子裡的那口石臼沒閒著,每一次舂搗都是讓食材風味充分釋放的過程。萬物皆可舂,昆明人熟悉的舂雞腳不過是傣族菜中的冰山一角……
雲南有一張火腿地圖,很多城市、村落都有做火腿的習俗,但是由於每個地區陽光、溫度、海拔、溼度的不同,做出來的火腿風格也大不相同。
比如在宣威地區,冬季陽光充足,溼度較大,溫度較低,製做火腿的時間比老窩地區更短。在風格上,前者用「風乾法」,後者則用「煙燻法」——這是兩地根據自然環境做出的最優解。
*《風味原產地·雲南》
從一隻豬的養殖,到一條火腿的誕生,外人看來理所當然的整個發酵過程,在制腿師傅的眼裡其實是和大自然的一場博弈。
乳扇和乳餅,看似兩種親兄弟般的食材其實最多只算遠方老表——大理的乳扇多用新鮮牛奶,而昆明的乳餅則用山羊奶居多。
*《風味原產地·雲南》
同樣是用發酵過的乳清助凝,得到的一個是擠壓水分後形成的整塊軟酪,一個是拉扯風乾後製成的片狀乾酪。
走在大理古城酒吧街,四處傳來烤乳扇和玫瑰醬的香氣,但這不是大理人唯一的吃法,沾蜂蜜生食已經足夠美味。
△烤乳扇
*《風味原產地·雲南》
在昆明的大小餐廳不難點上一道「火夾乳餅」。火腿和乳餅隔水同蒸,同屬雲南的兩種食材共治一爐,油脂豐腴乳香四溢,蘸上一點兒花椒粉,霎時間所有風味都在口腔中難分難解……
對於「我愛吃芭蕉」這句話,外地人和雲南人會有截然不同的解讀。
外地人說這話時表達的多是對一種水果的喜愛,但是對於雲南人來說,其描述主體顯然指代不清。芭蕉、芭蕉花、芭蕉芯皆可成菜。
雖然芭蕉葉並不適合咀嚼,但是雲南人也沒浪費——拿來包裹食材。
*《風味原產地·雲南》
細分之下,光是芭蕉葉就能用於包蒸和包燒,芭蕉花更是可醃可炒可湯可涼吃……
芭蕉芯這種神奇的食材在雲南人的餐桌上看起來比芭蕉果實更美味。按圖索驥在雲南找到這些食材,和想像中的味道一一比對,這是屬於吃貨的集郵樂趣。
△芭蕉芯
*《風味原產地·雲南》
對了,不用擔心那些轟然倒塌的芭蕉樹,它們的根系非常發達,砍砍燒燒,來年愈發茂盛……
這並不是《風味原產地·雲南》的全部,還有更多神秘的食材穿插其間輪番撩撥食慾。
如果充了會員,一晚看完,那麼只要能熬過當晚訂機票的衝動,基本就沒事了。如果不充會員得煎熬兩周,架不住心裡一直惦記。
對嗜吃如命的人而言,為何雲南這地方能常去常新?
一方面是因為那裡的植物動物都汲取著彩雲之南的靈氣,在大山深處、川流之間野蠻生長;另一方面,由於不同宗族文化下的烹飪手法各異,最終呈現出食物風格也如萬花筒般絢爛。
*《風味原產地·雲南》
對紀錄片愛好者而言,在新一季的《風味原產地·雲南》中,航拍、特寫、鏡頭的每一次推拉,不僅在宏觀上承載了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也在中觀上闡明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共融格局;微觀上……
微觀不用說了,食材在鏡頭前嬌豔欲滴的樣子,在鍋中輾轉騰挪的氣勢,看過《風味人間》或者《風味原產地·潮汕》的朋友都懂。
*《風味人間》
一部好的美食紀錄片不僅要普及關於食物的知識,還要探究人和食物間的聯繫,當這一切業已成型,剩下的就只有等待了。
像我,現在就等待錯峰出行,機票早日降價。
文丨陳不謅
圖丨《風味原產地·雲南》
《風味原產地·潮汕》
《風味人間》
視頻丨《風味原產地·雲南 預告》
一大口美食榜
愛吃的人總會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