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全民心理獅訂閱號」關注我們
來源|本文獲授權轉自公眾號:一杯咖啡(coffeecenter)作者:Arthur Chen(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編輯: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禾沐
編輯|全民心理獅品控中心 Evan Zhou
圖片|網絡
加入社群、開白名單、課程推廣合作|添加 psy_lion 客服微信
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追蹤了十幾個來自不同階層和家庭的孩子,想了解原生家庭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結果得出了結論:沒有一個孩子能夠超越過原生家庭給自己限定的階層和生活狀態,再次證明,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之深遠。
2019年9月19日,德國心理諮詢師、家庭排列創始人海靈格去世。
海靈格大概是為數不多被許多中國人所熟知的心理大師了。十幾年前,他的《誰在我家》等著作就已經風靡全國。讀者絕對不限於專業人士。
而他開創的家庭排列,素不相識的一群人,在一個活動場,被選中,有人扮演媽媽,有人扮演爸爸,有人扮演……,然後從自然站位到調整位置,其不同於一般心理治療的手法,頗有儀式感的作法,引起許多人的關注,當然也飽受爭議。
在正統心理諮詢領域,海靈格和家庭排列長期處於邊緣化的境地,其學說長期被作為批判的靶子存在。
然而,對於許多自小起飽受家庭創傷的人來說,海靈格讓他們第一次知道,自己長大後的痛苦,都和早年家庭,甚至和他們父母的父母、家族有關。
可以說,這些年,國內對原生家庭的關注,離不開海靈格及家庭排列巨大的影響力。沒有海靈格,就不會有這麼多人關注和反思原生家庭問題。
而這位94歲老人,在為無數家庭成員排列好各自「位置」之後,2019年9月19日,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回歸到屬於自己的歷史「位置」之中。
而在他身後,許許多多受困於原生家庭,已經或者即將遭遇家庭創傷的人,還在痛苦中掙扎。
謹以此文,緬懷海靈格。
歷史學家一直在爭論,到底是風雲人物塑造了歷史,還是歷史催生了風雲人物,這個類同「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一直也沒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上世紀的兩次大戰期間,誕生了許多赫赫有名,並且影響深遠的人物。
迄今影響心理諮詢領域的泰鬥,叫得出名字的,人生履歷都和兩次大戰不無關係: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弗洛姆……
兩次大戰,世界格局大變,人口結構大變,原本不出世的人物得以有露臉的機會。
這樣大的變局,也比任何平和時期,對一個人思考關乎人類命運的大問題——當然也包括人類精神層面的大問題,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外界刺激。
海靈格出生(1925年)的時候,正值一次大戰之後,國內經濟陷入蕭條的德國。
戰爭的失敗,生活的艱苦,讓整個德意志民族陷入了巨大的失望之中,亟需精神排解。
年僅5歲的海靈格,也有了成為神職人士夢想。
在他10歲的時候,爭取到了到寄宿制教會學校上學的機會,系統學習宗教知識。特別指出,在那個時候的德國,上此類學校還是需要自己掏學費的。
這種社會氛圍,除了容易產生宗教人士,也極其適合搞民粹的人物上臺。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教會學校也不再是世外桃源,不久二次大戰開啟,正是適齡青年的海靈格也「不得不」加入「保家衛國」的軍隊。
海靈格,大概是西方主要心理學家中,唯一一個屬於軸心國陣營的大咖人物。
所以,有人說他是「納粹」。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在希特勒統治下,人們無論是出於「真誠相信」,還是「迫於形勢」,加入納粹組織都是更多人的選擇。
但是,海靈格一家都沒有積極向納粹組織靠攏。海靈格本人確實端起過槍枝,朝向反法西斯的隊伍,但是他並沒有加入納粹。
這場大戰的結局,人們都知道。
戰爭快結束的時候,他被美軍俘虜,關在戰俘營裡。很多人都想辦法逃離,然後又被抓了回去,然後遭受到更為苛刻的對待,不少戰俘就這樣死去了。
然而,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海靈格卻倖存了下來。
後來他才知道,是自己的「同理心」救了自己一命:
原來負責看管他們的一個美軍的軍官,因為外形等因素,被這些戰俘背地裡用德語取笑是「同性戀」。而在這個時候,海靈格都會站出來,告訴其他戰俘,不能用別人的性取向侮辱人。
然而,實際上這個美軍的軍官是懂德語的德國猶太人。戰俘們怎麼罵他,他都聽得懂。而海靈格怎麼幫助他,他也心領神會。
就是這麼一個善舉,讓他獲得了特殊待遇,得以倖免。
在那個族群獨立、民族情緒高漲的時候,能夠排除雜音,還能「同理」他人,大概也是海靈格日後成為心理專業人士的潛質。
一場戰爭,發動戰爭的,當然是加害者,而另一方是受害者。然而,身在其中的人大概才能體會到,自己是怎麼變成加害者,而對方是怎麼變成受害者的。
那個時候,全體德國人,包括海靈格自己,是如何被捲入其中,成為「加害者」,同時也成為這個體系內的「受害者」,也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體會。
海靈格本人對希特勒政府的宣傳部長、很有名的戈培爾說過的一句話推崇備至:
「人只是歷史事件的工具,這與他對此是否有意識毫無關係。」
若干年後,中國大陸有一個偉大人物,也有一句類似的話,廣為流傳「人的命運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海靈格的家庭排列,是心理諮詢體系中家庭治療的一個分支,特別強調從一個家庭系統之中看一個人,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看家庭的歷史對一個人現在的影響。
很多人覺得家庭排列很「神奇」,但是如果你了解海靈格早年的特殊歷史,從大歷史的角度審視,你可以鮮明地看到,他的家庭排列學說,源自他對自己早年生活、德國歷史、那個大時代洪流的理解:
在大歷史的洪流中,每個人都不由自主地被歷史推動到了一個位置。
正是這股洪流,決定了誰是加害者,誰是受害者,誰與誰在相互傷害。
任何試圖微觀、具體,只看樹木、不見森林的做法,都不能解釋本來面目。
而要改變這種狀態,還是得回到大歷史的洪流之中去理解。
若干年後的海靈格,把這些早年的歷史經驗,運用到家庭歷史之中。
二戰之後,海靈格去了非洲。以一個神職人員的身份。
在那個百廢待興、滿目瘡痍的時代,他遠離母國,來到異國他鄉的南非,傳播他的信仰。
我個人認為,家庭排列很講儀式感,離不開海靈格的神學基礎。
我曾經在南丫島旅行的時候,出於好奇,參加過一場天主教的彌撒活動。我是無神論者,一進入那個場,不自然地聯想到的是和一些心理活動相似的一面:
安靜聆聽,類似冥想,一同站起來唱歌,然後有負責的人一個一個派發小物品,再然後,一個又一個走到面前等等……
這些儀式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把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他們雖然各自目的不同、背景不同、經歷不同,卻能在短時間凝聚在一起。
用家庭排列的話,是形成了一個「場域」。
我雖是中途加入,且坐在最後。但是依然強烈地感到,如果我提前拔腿就走,就會「破壞」現場的。
何況其他投入的人呢?
從宗教人士跨度成為心理工作者,當然是很大的跨越。但是海靈格的職業轉型,卻告訴每個想進行大跨度職業轉型的人:過去的經歷,都不是白費的。
他20多年的宗教人士工作經歷,對於他之後帶領心理團體,帶領家庭排列工作坊,研發家庭排列,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有一位業內大佬個人觀察總結道,海靈格在現場進行家庭排列,就有效果。其他人依樣畫葫蘆,卻沒什麼效果。
我想,或許這跟其他人只是形似,但是沒有這種營造氛圍的經驗和能力有很大關係。
有不少人質疑,海靈格並沒有很好的學過心理學,更像個宗教人士。
其實這並不符合事實。
海靈格踏上心理治療之旅,和他參加過的一個宗教團體發起的團體動力學習有關。
通過這次的學習,他對團體動力非常感興趣。由此踏上了學習心理學的「不歸路」。
說出來也許會讓許多國內草根學習者倍感親切,海靈格不但是中途轉行,他學習心理學的一路,和不少人估計類似:
與那些用政府錢包參加各類培訓的體制內人士不同,海靈格是純自費參加各類心理學課程的。
他曾經為期一年,專門跑到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
因為對完形感興趣,又專門系統學習了完形。
他還很喜歡米爾頓·埃裡克森的催眠,非常欣賞埃裡克森對肢體動作的關注。
如果你了解上述的流派,就會發現,家庭排列相當程度化用了其中的精華。
而海靈格就是這樣一個學霸,而且是能夠「乾坤大挪移」的學霸。
海靈格曾說:
心理治療師的訓練跟成為神父的訓練有點相似。接受心理治療師的訓練也有可能存在因為理想而被犧牲的危險。接受訓練的人,其思想行為必須符合特定的規範,偏離這些規範是不被允許的。
他自費學習成才,並且最終開宗立派的傳奇經歷,值得後來人學習。
誰說人到中年,不能轉行,不能成才?請告訴他海靈格的勵志故事。
晚年的海靈格,寫了幾本書,也開了一些培訓班。在國內他的弟子、擁躉相當多。
當然,這也是包括家庭排列在內的家庭治療最好的時代之一了。
這幾年,原生家庭成功出圈,從只有心理諮詢領域、社會學領域關注的專業名詞,成為一個大眾化的名詞。
有人把原生家庭當做一切問題的根源。有人反對把原生家庭當做問題的根源。
兩方對罵,各有支持者。
當然,最開心的恐怕是流量。
因為不管你怎麼說,關於家庭的問題,都有著最多的關注度。
這幾年火熱的電影,不管是科幻題材還是現實主義題材,抽絲剝繭到最後,都在講原生家庭的問題。
今年年初最火的《流浪地球》中,屈楚蕭和吳京飾演的父子,如果來一次家庭排列,把吳孟達,還有那個死掉的媽媽等人一併加進去,會是很精彩的家庭治癒戲。
而電影無非是更戲劇化、更具張力的家庭排列。其實質,還是在講家庭創傷、家庭創傷療愈。
然而,伴隨著中國人對家庭問題的關注、對家庭排列的熱衷的是,這些年在國內,「家庭排列」的名聲一直都不太好。
這當然不能怪海靈格。
本來心理學就不是一個很容易進入的行業,海靈格自己也花了這麼多年時間接受專業訓練,而國內一些沒有受過良好教育、也沒有多少人生經驗的人,通過聽幾次課、看幾本書,怎麼可能就操刀給人的家庭療傷?
但是,所有的責任又恐怕只能歸咎於海靈格。
所謂,粉絲行為,偶像埋單。
雖然這些作為,恐怕也不見得是真粉絲,多數也是借個名頭,方便行事。用道上的話,黑粉、營銷粉、反串粉,是也。
海靈格自己說:
即使他們使用海靈格這個名字,我也不覺得沿用這套治療方式的人就是我的學生。
與這些沒有學好就隨意為人做「家庭排列」類似,有些活動參加者也對「家庭排列」過於頂禮膜拜,認為只有這種方式,才能幫他擺脫家庭創傷的困擾。也有不少文宣,從自身立場角度,也在推波助瀾。
而這點,海靈格自己是這麼說的:
要是有人來問,我只想做家庭排列,其他的通通不考慮。我會說,我目前不做。因為你只是想利用我。
不管別人怎麼看,他還是堅守著自己作為一個專業心理工作者的操守。
其實,海靈格的理念並不玄乎:
從海靈格家庭療愈學的角度出發,每個處於家庭創傷之中的人,都有過以下與家庭有關的四種無意識主題之一的經歷:
1、與父母一方界限不清。
2、排斥父母一方。
3、早年經歷與母親的分離。
4、對家庭中某一成員產生認同,但那個不是自己的父母。
而以上任何一種情況,都會讓我們在成年之後,存在各種心理問題,或反映到我們的親密關係之中。
而這些主題,放在歷史之中,都與我們(我們的家族)經歷過的創傷有關。
而處理創傷的最大障礙,是往往我們也不知道問題的根源。
這也是我們一直受困於此的原因。
而海靈格家庭療愈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人們找到創傷的根源,找到我們與其他人的聯繫。
甚至,有的時候,只要把經歷和家庭的創傷聯繫在一起就可以了。
這讓我又想起地鐵上的那個小女孩。或許有一天,你會知道你媽媽的家庭,你媽媽家庭的創傷。當你受困於和媽媽兩人之間的情感糾葛之際,你會看得更清楚、更通透,這或許會幫助你,從當年的創傷之中走出來。
而這,值得你謝謝,這位遠在德國的海爺爺。
作者: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25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絡時代人際溝通。
延伸閱讀
點擊☞ 《全民心理閱讀會試聽》,跟隨「全民心理閱讀會」6月「安全感」、7月「情緒生產力」和8月「自尊」主題提升自我功能。
訂閱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註冊後於首頁選擇「心理閱讀會」支付即可,選擇首頁「分享"可生成邀請卡邀請更多朋友加入,獲取影響力獎學金!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點擊文章右下底部「在看」,任何想法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