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靈格去世:給家庭排列位置的人,終於回到了自己最終的「位置」|全民心理獅優選

2021-02-19 全民心理獅訂閱號

 ↑點擊上方「全民心理獅訂閱號」關注我們

 


來源|本文獲授權轉自公眾號:一杯咖啡(coffeecenter)作者:Arthur Chen(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編輯: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禾沐

編輯|全民心理獅品控中心 Evan Zhou

圖片|網絡

加入社群、開白名單、課程推廣合作|添加 psy_lion 客服微信

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追蹤了十幾個來自不同階層和家庭的孩子,想了解原生家庭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結果得出了結論:沒有一個孩子能夠超越過原生家庭給自己限定的階層和生活狀態,再次證明,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之深遠。

2019年9月19日,德國心理諮詢師、家庭排列創始人海靈格去世。

海靈格大概是為數不多被許多中國人所熟知的心理大師了。十幾年前,他的《誰在我家》等著作就已經風靡全國。讀者絕對不限於專業人士。

而他開創的家庭排列,素不相識的一群人,在一個活動場,被選中,有人扮演媽媽,有人扮演爸爸,有人扮演……,然後從自然站位到調整位置,其不同於一般心理治療的手法,頗有儀式感的作法,引起許多人的關注,當然也飽受爭議。

在正統心理諮詢領域,海靈格和家庭排列長期處於邊緣化的境地,其學說長期被作為批判的靶子存在。

然而,對於許多自小起飽受家庭創傷的人來說,海靈格讓他們第一次知道,自己長大後的痛苦,都和早年家庭,甚至和他們父母的父母、家族有關。

可以說,這些年,國內對原生家庭的關注,離不開海靈格及家庭排列巨大的影響力。沒有海靈格,就不會有這麼多人關注和反思原生家庭問題。

而這位94歲老人,在為無數家庭成員排列好各自「位置」之後,2019年9月19日,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回歸到屬於自己的歷史「位置」之中。

而在他身後,許許多多受困於原生家庭,已經或者即將遭遇家庭創傷的人,還在痛苦中掙扎。

謹以此文,緬懷海靈格。

歷史學家一直在爭論,到底是風雲人物塑造了歷史,還是歷史催生了風雲人物,這個類同「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一直也沒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上世紀的兩次大戰期間,誕生了許多赫赫有名,並且影響深遠的人物。

迄今影響心理諮詢領域的泰鬥,叫得出名字的,人生履歷都和兩次大戰不無關係: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弗洛姆……

兩次大戰,世界格局大變,人口結構大變,原本不出世的人物得以有露臉的機會。

這樣大的變局,也比任何平和時期,對一個人思考關乎人類命運的大問題——當然也包括人類精神層面的大問題,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外界刺激。

海靈格出生(1925年)的時候,正值一次大戰之後,國內經濟陷入蕭條的德國。

戰爭的失敗,生活的艱苦,讓整個德意志民族陷入了巨大的失望之中,亟需精神排解。

年僅5歲的海靈格,也有了成為神職人士夢想。

在他10歲的時候,爭取到了到寄宿制教會學校上學的機會,系統學習宗教知識。特別指出,在那個時候的德國,上此類學校還是需要自己掏學費的。

這種社會氛圍,除了容易產生宗教人士,也極其適合搞民粹的人物上臺。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教會學校也不再是世外桃源,不久二次大戰開啟,正是適齡青年的海靈格也「不得不」加入「保家衛國」的軍隊。

海靈格,大概是西方主要心理學家中,唯一一個屬於軸心國陣營的大咖人物。

所以,有人說他是「納粹」。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在希特勒統治下,人們無論是出於「真誠相信」,還是「迫於形勢」,加入納粹組織都是更多人的選擇。

但是,海靈格一家都沒有積極向納粹組織靠攏。海靈格本人確實端起過槍枝,朝向反法西斯的隊伍,但是他並沒有加入納粹。

這場大戰的結局,人們都知道。

戰爭快結束的時候,他被美軍俘虜,關在戰俘營裡。很多人都想辦法逃離,然後又被抓了回去,然後遭受到更為苛刻的對待,不少戰俘就這樣死去了。

然而,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海靈格卻倖存了下來。

後來他才知道,是自己的「同理心」救了自己一命:

原來負責看管他們的一個美軍的軍官,因為外形等因素,被這些戰俘背地裡用德語取笑是「同性戀」。而在這個時候,海靈格都會站出來,告訴其他戰俘,不能用別人的性取向侮辱人。

然而,實際上這個美軍的軍官是懂德語的德國猶太人。戰俘們怎麼罵他,他都聽得懂。而海靈格怎麼幫助他,他也心領神會。

就是這麼一個善舉,讓他獲得了特殊待遇,得以倖免。

在那個族群獨立、民族情緒高漲的時候,能夠排除雜音,還能「同理」他人,大概也是海靈格日後成為心理專業人士的潛質。

一場戰爭,發動戰爭的,當然是加害者,而另一方是受害者。然而,身在其中的人大概才能體會到,自己是怎麼變成加害者,而對方是怎麼變成受害者的。

那個時候,全體德國人,包括海靈格自己,是如何被捲入其中,成為「加害者」,同時也成為這個體系內的「受害者」,也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體會。

海靈格本人對希特勒政府的宣傳部長、很有名的戈培爾說過的一句話推崇備至:

「人只是歷史事件的工具,這與他對此是否有意識毫無關係。」

若干年後,中國大陸有一個偉大人物,也有一句類似的話,廣為流傳「人的命運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海靈格的家庭排列,是心理諮詢體系中家庭治療的一個分支,特別強調從一個家庭系統之中看一個人,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看家庭的歷史對一個人現在的影響。

很多人覺得家庭排列很「神奇」,但是如果你了解海靈格早年的特殊歷史,從大歷史的角度審視,你可以鮮明地看到,他的家庭排列學說,源自他對自己早年生活、德國歷史、那個大時代洪流的理解:

在大歷史的洪流中,每個人都不由自主地被歷史推動到了一個位置。

正是這股洪流,決定了誰是加害者,誰是受害者,誰與誰在相互傷害。

任何試圖微觀、具體,只看樹木、不見森林的做法,都不能解釋本來面目。

而要改變這種狀態,還是得回到大歷史的洪流之中去理解。

若干年後的海靈格,把這些早年的歷史經驗,運用到家庭歷史之中。

二戰之後,海靈格去了非洲。以一個神職人員的身份。

在那個百廢待興、滿目瘡痍的時代,他遠離母國,來到異國他鄉的南非,傳播他的信仰。

我個人認為,家庭排列很講儀式感,離不開海靈格的神學基礎。

我曾經在南丫島旅行的時候,出於好奇,參加過一場天主教的彌撒活動。我是無神論者,一進入那個場,不自然地聯想到的是和一些心理活動相似的一面:

安靜聆聽,類似冥想,一同站起來唱歌,然後有負責的人一個一個派發小物品,再然後,一個又一個走到面前等等……

這些儀式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把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他們雖然各自目的不同、背景不同、經歷不同,卻能在短時間凝聚在一起。

用家庭排列的話,是形成了一個「場域」

我雖是中途加入,且坐在最後。但是依然強烈地感到,如果我提前拔腿就走,就會「破壞」現場的。

何況其他投入的人呢?

從宗教人士跨度成為心理工作者,當然是很大的跨越。但是海靈格的職業轉型,卻告訴每個想進行大跨度職業轉型的人:過去的經歷,都不是白費的。

他20多年的宗教人士工作經歷,對於他之後帶領心理團體,帶領家庭排列工作坊,研發家庭排列,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有一位業內大佬個人觀察總結道,海靈格在現場進行家庭排列,就有效果。其他人依樣畫葫蘆,卻沒什麼效果。

我想,或許這跟其他人只是形似,但是沒有這種營造氛圍的經驗和能力有很大關係。

有不少人質疑,海靈格並沒有很好的學過心理學,更像個宗教人士。

其實這並不符合事實。

海靈格踏上心理治療之旅,和他參加過的一個宗教團體發起的團體動力學習有關。

通過這次的學習,他對團體動力非常感興趣。由此踏上了學習心理學的「不歸路」。

說出來也許會讓許多國內草根學習者倍感親切,海靈格不但是中途轉行,他學習心理學的一路,和不少人估計類似:

與那些用政府錢包參加各類培訓的體制內人士不同,海靈格是純自費參加各類心理學課程的。

他曾經為期一年,專門跑到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

因為對完形感興趣,又專門系統學習了完形。

他還很喜歡米爾頓·埃裡克森的催眠,非常欣賞埃裡克森對肢體動作的關注。

如果你了解上述的流派,就會發現,家庭排列相當程度化用了其中的精華。

而海靈格就是這樣一個學霸,而且是能夠「乾坤大挪移」的學霸。

海靈格曾說:

心理治療師的訓練跟成為神父的訓練有點相似。接受心理治療師的訓練也有可能存在因為理想而被犧牲的危險。接受訓練的人,其思想行為必須符合特定的規範,偏離這些規範是不被允許的。

他自費學習成才,並且最終開宗立派的傳奇經歷,值得後來人學習。

誰說人到中年,不能轉行,不能成才?請告訴他海靈格的勵志故事。

晚年的海靈格,寫了幾本書,也開了一些培訓班。在國內他的弟子、擁躉相當多。

當然,這也是包括家庭排列在內的家庭治療最好的時代之一了。

這幾年,原生家庭成功出圈,從只有心理諮詢領域、社會學領域關注的專業名詞,成為一個大眾化的名詞。

有人把原生家庭當做一切問題的根源。有人反對把原生家庭當做問題的根源。

兩方對罵,各有支持者。

當然,最開心的恐怕是流量。

因為不管你怎麼說,關於家庭的問題,都有著最多的關注度。

這幾年火熱的電影,不管是科幻題材還是現實主義題材,抽絲剝繭到最後,都在講原生家庭的問題。

今年年初最火的《流浪地球》中,屈楚蕭和吳京飾演的父子,如果來一次家庭排列,把吳孟達,還有那個死掉的媽媽等人一併加進去,會是很精彩的家庭治癒戲。

電影無非是更戲劇化、更具張力的家庭排列。其實質,還是在講家庭創傷、家庭創傷療愈。

然而,伴隨著中國人對家庭問題的關注、對家庭排列的熱衷的是,這些年在國內,「家庭排列」的名聲一直都不太好。

這當然不能怪海靈格。

本來心理學就不是一個很容易進入的行業,海靈格自己也花了這麼多年時間接受專業訓練,而國內一些沒有受過良好教育、也沒有多少人生經驗的人,通過聽幾次課、看幾本書,怎麼可能就操刀給人的家庭療傷?

但是,所有的責任又恐怕只能歸咎於海靈格。

所謂,粉絲行為,偶像埋單。

雖然這些作為,恐怕也不見得是真粉絲,多數也是借個名頭,方便行事。用道上的話,黑粉、營銷粉、反串粉,是也。

海靈格自己說:

即使他們使用海靈格這個名字,我也不覺得沿用這套治療方式的人就是我的學生。


與這些沒有學好就隨意為人做「家庭排列」類似,有些活動參加者也對「家庭排列」過於頂禮膜拜,認為只有這種方式,才能幫他擺脫家庭創傷的困擾。也有不少文宣,從自身立場角度,也在推波助瀾。

而這點,海靈格自己是這麼說的:

要是有人來問,我只想做家庭排列,其他的通通不考慮。我會說,我目前不做。因為你只是想利用我。

不管別人怎麼看,他還是堅守著自己作為一個專業心理工作者的操守。

其實,海靈格的理念並不玄乎:

從海靈格家庭療愈學的角度出發,每個處於家庭創傷之中的人,都有過以下與家庭有關的四種無意識主題之一的經歷:

1、與父母一方界限不清。

2、排斥父母一方。

3、早年經歷與母親的分離。

4、對家庭中某一成員產生認同,但那個不是自己的父母。

而以上任何一種情況,都會讓我們在成年之後,存在各種心理問題,或反映到我們的親密關係之中。

而這些主題,放在歷史之中,都與我們(我們的家族)經歷過的創傷有關。

而處理創傷的最大障礙,是往往我們也不知道問題的根源。

這也是我們一直受困於此的原因。

而海靈格家庭療愈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人們找到創傷的根源,找到我們與其他人的聯繫。

甚至,有的時候,只要把經歷和家庭的創傷聯繫在一起就可以了。

這讓我又想起地鐵上的那個小女孩。或許有一天,你會知道你媽媽的家庭,你媽媽家庭的創傷。當你受困於和媽媽兩人之間的情感糾葛之際,你會看得更清楚、更通透,這或許會幫助你,從當年的創傷之中走出來。

而這,值得你謝謝,這位遠在德國的海爺爺。

作者: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25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絡時代人際溝通。

延伸閱讀


點擊☞ 《全民心理閱讀會試聽》,跟隨「全民心理閱讀會」6月「安全感」、7月「情緒生產力」和8月「自尊」主題提升自我功能。


訂閱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註冊後於首頁選擇「心理閱讀會」支付即可,選擇首頁「分享"可生成邀請卡邀請更多朋友加入,獲取影響力獎學金!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點擊文章右下底部「在看」,任何想法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家族系統排列,家族系統排列如何釋放家庭愛的力量
    家族系統排列是過去十幾年間在歐洲發展得最快的心理治療方法,創始人是伯特·海靈格先生(Bert Hellinger)。海靈格第一次來中國時,曾經提到自己在飛機上讀《論語》,發現他說過的話,孔子在兩千年前已經說過。只不過,他發現了一種方法,令愛的序位能活生生地呈現我們的眼前,這就是系統排列的方法。
  • 家庭系統排列個案
    為眾多的家庭問題,提供解答;3. 為自己在家庭中找到合適的位置;4. 學到伴侶之間、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間和諧共處的新方法;5. 解決自己跟其他家庭成之間的問題;6. 體驗到自我提升和成長;7. 與深層的自己重新連繫;8. 大大提高洞察力和深度;9. 掌握很多高效能的助人技巧;10.
  • 家庭排列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自從學習了家庭系統排列,從一點都不懂的懵懂狀態到慢慢的對家排有了一定的認識,這一路走來,收穫不少,也體驗到了家排在我的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當我們的生命不再和諧,發生了家庭糾紛、夫妻失和、心靈困境,感情挫折、肉體上的痛苦和疾病、事業失敗等問題,其實都不是偶然的。常常是因為違反了這隱藏的規律所致。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家庭好幾代都生活在爭吵、傷害,各種令人心碎的事件中,儘管他們都覺得用盡了全力去愛。
  • 家族排列 | 為什麼要做家族系統排列?
    『家庭系統排列』的功能,可以協助我們辨認出這個隱藏的規律、揭露問題的根源,然後隨著治療師的引導,重新調整這個被擾亂的系統,恢復身體健康,解決生命中困難的問題,並且使它不會傳遞給無辜的下一代,而讓生命恢復和諧的次序,讓愛回到其自然的位置,並且能更豐富與流動。
  • 家庭系統排列——解密您不為人知的命運
    並深受中國道家思想的影響,一經面世便引起強烈反響,在各流派中脫穎而出,迅速成為近20年來快速增長並普及全世界的心理療法。系統排列的技巧,用在企業管理、人事糾紛、未來選擇等需求上,稱為「組織系統排列」;用在心理治療方面,則能夠把一些深層的家族困擾找出和化解,稱為「家庭系統排列」。
  • 你的家庭排序,藏著你的命運
    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電視劇《都挺好》裡的蘇明玉,親媽重男輕女,父親懦弱,她從小就是家裡最被忽視的存在。成年後,明玉花了許多年自我改造。她拼命工作,獨立生活,住上大房子,光鮮亮麗,以為終於能擺脫親媽趙美蘭的陰影,卻有一天,發現,自己和趙美蘭那麼像。
  • 海靈格:男女之間的性慾以及深層的雙重錯置
    在這裡遇到靈魂自由的自己文作者:海靈格  轉自海靈格學校
  • 學霸去臺灣德國參加海靈格家排工作坊後的分享
    今年9月和11月,她分別去臺灣和德國待了一陣,參加了海靈格家排工作坊。今天小編邀到她來為這2次的心靈成長之旅做個分享。家庭系統排列是為和平服務的,首先為自己靈魂的和平服務,然後為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和平服務,再是為孩子們的和平服務。成功的家庭系統排列從哪開始呢?永遠是從注視當事人的母親開始。一個有療愈效果的排列是從哪開始呢?
  • 誰可從家族排列中獲益?
    家族系統排列則和將「身——心」看做一個動力系統的整體醫學一樣,看的是全貌。家族系統是一個有機的單元,以這樣的方式運作,而家族系統排列的目的是將個體看做家族系統的一部分。排列過程中,治療師會更換家族成員的位置,或是改變他們對彼此說話的方式,這麼做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個體會受到何種影響。
  • 愛的序位經典語錄 | 伯特·海靈格-家庭排列的創始人
    在接受心理分析、完形療法、原始療法及交流分析等訓練後,他發現很多個案皆跨越數代並涉及家庭其他成員,進而發展出「家庭系統排列」的許多新洞見與新技巧。「家庭系統排列」,影響了全球數千萬人,也為現代心理治療開啟了全新的篇章,為全球數百萬家庭帶來愛與和平。著有《愛的序位》、《誰在我家》、《心靈之藥》、《在愛中升華》、《心靈活泉》、《成功的人生-系統排列中的隱秘力量》等數十本心理治療作品啟示後人。
  • 海靈格美電器:誠信贏市場 質量鑄品牌
    聊起自己主營的個人護理用品行業,海靈格美電器創始人蔡正浩做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愛美是人的天性,隨著物質財富的不斷豐富,這會是不斷發展的朝陽行業。」海靈格美電器是一家具有現代銷售概念和立體銷售方式的企業,主營剃鬚刀、電吹風、直發器、電推剪、毛球修剪器、電熨鬥、掛燙機等小家電,產品質量好、款式多,價格也頗具競爭力。
  • 《跑跑卡丁車》手遊在獅城裡搜尋寶藏位置攻略 在獅城裡搜尋寶藏在哪
    ,那就是獅城狂飆,下面小編帶來的就是跑跑卡丁車手遊在獅城裡搜尋寶藏位置分享的一些... 跑跑卡丁車手遊在獅城裡搜尋寶藏位置任務攻略 【在獅城裡搜尋寶藏(限多人競速)】 地圖:獅城狂飆(R) 重點:寶藏、獅城狂飆、多人競速: 建議:在多人競速模式中選擇地圖「獅城狂飆」(房間>1)
  • 《海靈》
    你自己去不就行了。」「兄弟,我之前自己去過一次,我自己去過一次,你絕對不相信我在那看見了什麼。」「你什麼意思?」「我在那片海上看見了海靈!他們成群結隊在冰海裡洗澡!那些東西和瓷器一樣白,一直笑,那個笑聲能把人骨頭都聽酥了。」
  • 泰安芮愛心理:家排工作坊與培訓第三期
    在研究家庭超過50年後,海靈格(家庭系統排列創始人)發現,發生在人身上的種種問題,例如焦慮、抑鬱、罪疚感、孤獨感、酗酒、吸毒、病態賭博、犯罪、自殺、問題青少年、伴侶關係緊張、親子關係不和、甚至身體疾病等背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很多人承接了家庭中上一代或前幾代的"問題模式"、遭遇,或命運,在現在的生活表現出來,用共同受苦、共同負罪的方式,暗地裡表達對家庭的忠誠。
  • 不去面對和接受內疚,人就不可能成長
    海靈格:不去面對和接受內疚的話,人就不可能成長,內疚是難以逃避的,當孩子離開家庭結婚時就會發生,有時雖然兩人互相深愛,但雙方家庭可能不接受。孩子要結婚,就要違背父母的原則標準。在成長階段中,每個小孩子都要「越界」,才能進步。
  • 4D靈體釣人方法8:偽心理學(家庭系統排列,Oh卡,偽心理諮詢)
    ——趙三藏圖作者WLOP 侵刪家排背後有4D靈體雙蛋視頻 :牽引參與者的,不是愛的序位,也不是宇宙能量,而是一群靈體。阿飄讀你的記憶就能知道哪件事最能引起你的共鳴,通常你越在意的事情他們越容易讀到。我們不排除治療師有運用技巧來引導個案,或者整理事情的關係,可這些治療師給予的方向、意念往往是靈體給的。不排除家排的引導著有專業的心理學背景,但很多家排是坊間的身心靈老師在操作,學這個課程可能短短幾天、幾個禮拜,就能帶領大家。而這些身心靈老師往往本身已經接觸過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中地雷的概率很大,自然而然他們操作的家排也很有問題。
  • 家庭系統中的長幼有序
    在過去漫長的世紀裡,每一個人通常都接受了這種秩序的有效性。當這基本的長幼有序的階層性秩序被打亂的時候,例如,通過了一項不公正的遺產分配,不當得利的事實,將會為這位子女帶來一些始料未及的困難。這個秩序的實相,意味著父母其實是無法以一視同仁的方式來對待每一個孩子,因為每一位孩子都誕生在其獨特的位階處境裡。誕生的時機點和順序,都決定了每一個孩子在這個家裡擁有一個適得其所的位置。
  • 夫妻關係優於親子關係的家庭,孩子的心理更健康
    在一個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關係要有優先權,否則,家就會傷人!德國著名心理治療師海靈格將孩子稱為「家庭中的救世主」,就是因為孩子天生有一種本能,要犧牲自己,以平衡父母的關係。《為何家會傷人》作者,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認為:孩子樂於看到父母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