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人都愛看災難片?

2020-12-18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電影情報處」(ID:dianyingqingbaochu),作者:無念,36氪經授權發布。

想必沒有人會否認,2020年簡直是個多災多難的一年。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世界按下了暫停鍵,無數人的生活就此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從現實世界望向平行的電影世界,整個電影產業也遭到了史無前例的重創。

在這樣的基礎上,《末日逃生》在國內的上映某種程度上讓銀幕內外達成了連結,甚至具備了一絲現實意義。

一方面,由於疫情的影響,本片已放棄了北美地區的院線發行,和眾多其他影片一樣,加入了「院轉網播」的大軍;另一方面,打著「2020年首部災難片」的旗號,儘管豆瓣5.7分的成績並不亮眼,但上映兩天仍然取得了超過千萬的票房成績。

銀幕上是無助的人們面對即將毀滅的地球踏上逃亡之旅,銀幕外是疫情仍有可能捲土重來的現實處境。不管是現實還是幻象,人類似乎都「無處可逃」,甚至可以開玩笑地說,生活簡直就是一部最棒的災難片。

為什麼觀眾如此熱愛災難片?災難片經歷了怎樣的發展?不同國家之間的災難片又有什麼樣的差異?以及,國產災難片的時代——來臨了嗎?

國內市場對災難片的類型需求很大

在聊災難片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界定一下災難片的定義。

《電影藝術詞典》裡對於災難片的解釋是:「以自然或人為的災難為題材的故事片。其特點是表現人處於異常狀態下的恐懼心理,以及災難所造成的悽慘景象,並通過特技攝影造成感觀刺激和驚懼效果」。

整體而言,我們可以將災難片大致分為三類。第一是表現現實題材或自然災害的災難片,比如地震、海嘯、洪水、風暴、雪崩、火山噴發、泥石流,如《龍捲風》、《天崩地裂》、《活火熔城》、《完美風暴》等;以及一些人類或有意或無意的行為所導致的災難後果,包括火災、空難、海難、礦難、病毒傳播等,如《摩天樓》、《迫降航班》、《海神號》、《傳染病》等。

第二是基於想像空間的、定位於未來的某種超現實的人類遭遇,如隕石撞地球、世界毀滅、大陸沉沒、外來生物入侵等,這類災難片主要集中於控訴當今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過度開採和破壞,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如大名鼎鼎的《後天》、《2012》、《天地大衝撞》,以及《哥斯拉》、《漢江怪物》等。

最後一類則圍繞災難發生前的一系列漫長鋪墊,或是災害發生後人們漫長的療愈過程展開,多聚焦於人們內心世界的準備及重建,真正的災難場景甚至不正面展現,直接退化為一個模糊的背景或最終結果。比如:《神秘代碼》講述了災難發生前的故事;《93航班》緊張還原了美國「911事件」被劫持的飛機上發生的場景;中國的《唐山大地震》則花大量篇幅展現一家人在地震之後歷經多年後終於重聚,彼此尋求諒解的故事。

《唐山大地震》劇照

根據上面這樣的分類,情報君總結了近幾年來,國內公映的災難片,統計了下面的表格。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災難片在國內市場表現一直都相當強勁,除了少部分由於質量較差,或是宣傳不夠,導致最終票房成績不理想,剩下的大多數都取得了千萬級以上的票房,甚至不乏10億級體量的商業大片。

從出品的國家來看,好萊塢當仁不讓是這類商業大片最大的產地,無論從類型的成熟度還是市場的號召力上來看,一直都具備很強的實力;即便是一些口碑並不出眾的中等體量影片,也仍然擁有千萬級的票房底盤。不過,這兩年中國也開始嘗試類型片的市場化拓展,將主旋律題材和災難元素相結合,同樣創作了一批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作品,且市場表現出色。

好的災難片無一例外都是在寫人

一部好的災難片,應該具備哪些元素呢?

電影是造夢的藝術,觀眾們走進影院,在黑暗中度過這兩個小時,除了是對現實世界的某種「逃離」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滿足內心對於另一重世界的期待。這其中,既有精神層面的,也有審美層面的。

對於類型片而言,它不僅僅是作者根據一定的創作觀念和既有範式創作而成,同時也蘊含了觀眾們的某種審美預期,災難片則是其中最直觀地展現作者和觀眾雙向交流的類型之一。人們渴望從災難片中看到日常生活中難以實現的「奇觀」,天崩地陷、高樓倒塌、人類在難以抗衡的巨大災難面前,渺小無助,但同時又展現出驚人的生存毅力。

隨著數字影像和電腦特技的發展,昔日那些不得而知或難得一見的災難場景在電影裡「復活」,無論是熊熊大火還是洶湧巨浪,災難場景給人帶來了最直觀的臨場感和刺激的視聽體驗,某種程度上既喚起了人們表面的恐懼心理,同時也滿足了內心深處的破壞欲望。

災難發生過後,主角們歷經浩劫,災後重生,這時往往也可以給觀眾們帶來某種滿足和撫慰。如果把災難片看作是一個關於「拯救」的故事的話,那大多數災難片除了描繪「自救」,還會展現有關「救人」的場景,甚至後者要比前者,更能喚起人們的共鳴。

《鐵達尼號》的經典故事為什麼可以代代傳頌,除了宏大的場面以外,更重要的是它描繪了一段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影片的最後,Jack把只能承受一個人重量的木板讓給了Rose,自己卻沉入冰冷的大海。很難說這究竟是愛的力量還是人性的偉大,但不管出於什麼理由,這樣「捨己救人」的場景,無論何時都令人感動。

《鐵達尼號》劇照

朝夕相處的情侶、至親至愛的母子、萍水相逢的路人,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構成了我們所處的社會關係網。有人能把火海中逃生梯的最後一個位置讓給陌生的孩子,就有人會為了減輕負重將毫不相識的孕婦推下火海。儘管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但是在災難面前,總是檢驗人性最好的時機。

可以說,好的災難片都是在寫人。只有人,才是故事的核心;也只有人,能讓平凡的事件變得不平凡。

「英雄」之所以值得被歌頌,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做了很多人不敢也不願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在於他們的出現是在展現人性的美好,在災難當頭給予人們希望,鼓勵人們「成為這樣的人」。災難片中的「英雄」們,其實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但是他們展現出的人性光輝,讓他們的存在變得不普通。

地震中的志願者、火海中的消防員、預測危險的科學家、守護孩子的平凡母親……無知面前有科學的警示、混亂面前有冷靜的指導、危難面前有正義的堅守,而這些,或許才是我們喜愛災難片的最大原因。

災難片的差異化道路:好萊塢重視效,日韓紮根現實

災難片這個類型概念,最早被提起還是在西方,尤其是好萊塢。早在電影誕生之初的那幾年,默片裡就出現了一些具有「災難想像」的短片,比如經典的《月球旅行記》,可能是最早的科幻題材+災難元素的融合作品。

直到20世紀70年代,「災難片」作為一個電影術語正式開始盛行,同時也成為了一種新的類型樣式開始獲得一定的商業回報。到了90年代,隨著特效技術的發展及數碼影像的普及,災難片更是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股熱潮,題材也進一步擴大。

1970年的美國電影《國際機場》標誌著災難片的成型,緊接著,《波塞冬歷險》(1972)、《火燒摩天樓》(1974)不僅為災難片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商業成績顯著的同時,也獲得了奧斯卡的青睞。從90年代中後期至21世紀初,《獨立日》(1996)、《龍捲風》(1996)、《完美風暴》(2000)、《後天》(2004)、《世界之戰》(2005)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災難片開始對地球進行著輪番的「摧殘」。

《獨立日》中的震撼一幕

有學者總結了好萊塢災難電影史上發生的三次創作浪潮,分別是20世紀的30、70及90年代。共同點在於,這些時間大多由於社會動蕩,民眾內心的不安和恐慌情緒佔據了主要因素,因而投射在了災難片的類型創作上。進入21世紀,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世界範圍內災害頻發,災難片在形式風格和視聽表達上不斷拓寬,而主題也從早期的呈現奇觀、激發恐懼到後來的喚醒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題材也變得愈發豐富。

2009年,一部帶有「啟示性」意義的超級大片《2012》誕生,這部災難片預測地球將在2012年迎來末日,引起了全球觀眾的熱烈討論。影片幾乎集合了所有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洪水、海嘯、地震、火山噴發,人類文明在頃刻之間毀於一旦。這部電影無論在視覺呈現還是商業回報上,都達到了災難片的一個高峰,在全球收穫了7.4億美元票房,2012年還以3D格式在大陸重映。

除了好萊塢以外,韓國的災難片在吸收了好萊塢的類型化發展,並融入了自己的本土化故事後,同樣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無論在影片的質量還是國內的市場收益來看,都獲得了較高的肯定。

《漢江怪物》、《摩天樓》、《潘多拉》、《隧道》,這些影片不僅在豆瓣上都有很高的評價,國內觀眾都很熟悉,而在韓國本土的票房成績也十分喜人;2016年的《釜山行》更是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喪屍狂潮,至今豆瓣評分高達8.5;而今年的疫情又讓2013年的《流感》「火」了一把,電影和現實生活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一定的觀照。

《流感》劇照

相比好萊塢特效大片裡的「狂轟濫炸」和「天崩地裂」,災難場面往往並非韓國災難片裡最重要的一環。儘管目前韓國的工業特效水平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但在這些災難片中,很多時候還是能夠看到創作者對於現實的關懷態度。無論是對於人性的深刻剖析,還是對於政府行為不遺餘力地抨擊,這都使得韓國災難片在借鑑了好萊塢類型片的大框架下,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本土化道路。

此外,我們還可以在韓國災難片中看到創作者們的憂患意識,以及對於社會的責任感。

《漢江怪物》在類型化的敘事中融入了民族性的集體記憶創傷,也是本土敘事向西方類型化敘事的一次抗衡;《流感》除了對當下社會弊病的影射,以及對於統治階 級的批判之外,還包裹了創作者的個人關懷:「如果未來有一天真的發生這樣的災難,我們應該怎樣預防?」《潘多拉》則是根據日本福島核洩漏事件誕生的靈感,導演認為這樣的危機並不遙遠,因而這部電影或也可看作是向更多人亮起的一盞警燈。

2019年,韓國本土電影票房的前十名裡,有兩部災難片,分別是排在第三的《極限逃生》和排在第四的《白頭山》。這兩部電影都獲得了超過800萬的觀影人次,且口碑出色,既有類型創新,同時也做到了商業開拓。可以說如今的很多韓國商業片,已經完全達到了和好萊塢大片相抗衡的地步。

除了好萊塢和韓國,日本也曾經是災難片大國。早在1973年,一部名叫《日本沉沒》的電影就激起了全體國民的恐懼。出於日本國民性中的憂患意識,整部片子都以一種嚴肅壓抑的氣氛來講述,情感樸實,且十分真實。這部片子也獲得了1974年的本土票房冠軍。

在那之後,災難片開始成為日本影院的主角。《新幹線爆炸案》(1975)、《東京灣炎上》(1975)、《復活之日》(1980)、《黑雨》(1989)等片均從不同的視角展現了人們在面臨災難時的恐懼、思考以及彼此的救贖。

到了21世紀,災難片的形式和題材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除了《天咒》(2003)、翻拍版的《日本沉沒》(2006)、惡搞版《日本以外全部沉沒》(2006)、《252生存者》(2008)、《感染列島》(2009)、《希望之國》(2012)、《請叫我英雄》(2015)、《生存家族》(2017),還有著名的《哥斯拉》系列、《海猿》系列等等,其中也不乏本土票房大獲全勝的作品。

《日本沉沒》(2006)劇照

至於歐洲地區,也有不少國家都在積極開發災難片的創作,但幾乎都沿襲了好萊塢災難片的類型化模式,整體的情節發展也圍繞著基本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邏輯。比如挪威,這幾年也有不少取得了不錯票房成績的災難片,比如《海浪》(2015)、《大地震》(2018)、《奪命隧道》(2019)、《破浪而出》(2020)等,雖然大多比較套路,但整體質量也算是差強人意。

國產災難片正迎頭趕上

回顧中國本土的災難片創作,相比較西方或鄰國來說,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似乎都還有一定的距離。不過國內災難片從誕生之初,就展現出了和西方類型片完全不同的差異性表達。

國內的第一部災難片可追溯至1957年的《霧海夜航》,在那之後,《飛越天險》(1959)、《戰洪圖》(1973)、《大氣層消失》(1990)等一系列災難片都不乏強烈的意識形態的展現,多是以展現具體的事件和人物為主,災難場景大多相當簡陋,人物塑造也比較單調。直到世紀之交的《緊急迫降》(2000)成為了國產災難片發展的首次飛躍。

進入新世紀後,國產災難片發展仍然緩慢,且質量良莠不齊。《極地營救》、《驚濤駭浪》、《極度險情》、《大沙暴》等一系列災難片的嘗試,雖然也多是以現實題材搭配災難元素,但是在類型化以及整體的影像質感上,仍不免較濃的粗糲感。甚至,2008年的《超強颱風》直接被網友戲稱是「五毛特效」。

雖然一直以來,國產災難片就不是以視效取勝的一種類型,且國內發展災難片也存在著一定的限制,但可喜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國產災難片仍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從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屢次刷新國內票房紀錄,讓人們看到了災難片這一類型巨大的市場潛力;再到《逃出生天》、《救火英雄》等一系列港產災難片,聚焦現實災難場景的正面描寫,同時豐富人物的內心塑造,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

近幾年,國產主旋律題材結合不同的類型風格,相互融合,誕生出一批受觀眾喜愛的作品。如去年的《烈火英雄》、《中國機長》、《攀登者》等,再比如以一己之力帶動國內科幻潮流的《流浪地球》等等。

這些電影從「小人物,大事件」的角度切入,同時敘事風格上儘量貼近本土化口味,既有場面的呈現,也有對於人性的歌頌和情感價值觀的傳遞,最大可能地喚起了觀眾們的共鳴。

科技發展到現在,中國的電影工業已經相當成熟,而隨著國內類型化市場的進一步細分和多元發展,同時也出於觀眾們普遍對於災難題材的喜愛,我們或許已經到了一個災難片創作最好的時期。

國產災難片若想要走出一條和西方敘事不同的道路,除了要在類型化的方向上不斷精進以外,更重要的,還是要集中對於人的刻畫,人性的描寫,以及情感的真實體現。我們從不缺緊張刺激的事件和素材,我們需要的,是創作者更多地站在普通大眾的角度,去儘可能喚醒人們的共情,發掘人類共通的樸實情感。

總而言之,國產災難片在經歷了起伏的發展之後,正在逐漸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本土化類型趨勢。至於接下來,《緊急救援》、《中國·醫生》、《驚天救援》、《絕地追擊》……未來仍有一系列災難題材的電影在等著我們,搞不好下一個票房爆款就在其中。

參考資料:

1.仝長青:《中國式災難片:災難類型的本土化發展》

2.馬迎:《人類反觀自身的明鏡——災難電影類型模式分析》

3.機核:《<日本沉沒>,從科幻災難的經典,到跌宕離奇的冒險》

相關焦點

  • 討厭,為什麼人人都愛伏地魔
    為什麼人人都愛伏地魔?因為這屆觀眾不好帶了,高大全的主角已經吸引不了我們的興趣。最好嗑的人設還是:美強慘的反派。毫無疑問,伏地魔佔全了這三條討喜定律。很多觀眾都具有慕強心理,不自覺為強者所傾倒。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我們期待伏地魔這樣的強大反派,而非某些電影裡掉鏈子的弱智反派。
  • 盤點全球40部災難片,狂風暴雨也阻擋不了我的愛!
    你們不是最愛那些空調電暖氣防塵面罩麼?你們在毀滅我,卻要求我以美好的姿態呈現給你們的子孫後代。公平一點的說,這可能嗎?3、《日本沉沒》看了地震再來看這個,嚇死個人啊。想不到現實版的居然正在上演。天災人禍啊。這部確實是日本難得一見的大製作,災難情景做得很真實,直升機、軍艦和潛水艇都用上了。
  • 十大經典災難片,都言人定勝天,卻不知天威難測
    誰也不知道實驗室裡面,到底會有什麼東西,而在史蒂芬的筆下同樣有過一部讓人揪心的類似的災難片,那就是07年上映的《迷霧》,很多人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年紀並不大,所以對於其中的情節可能已經模糊了。當然,不是每一部災難片結尾都是這種悲傷的情節,04年的《後天》和09年的《2012》都是很不錯的災難電影,而且商業元素基本都齊全,觀影門檻不高的同時,也告訴人們,在災難來臨的時候,人間還是有愛的。
  • 《末日逃生》:披著災難片外衣的家庭公路片
    鑑於今年人們對《傳染病》這類涉及病毒或流行病情節的電影的熱切關注,可以想像災難片正是現在大家所需要的。畢竟,在看到別人的境況比我們的現實世界更糟時,我們會感到一定的安慰。這就是為什麼川普想買下格陵蘭島原本應該繞過地球的彗星「克拉克」改變了方向,徑直朝我們飛來。這意味著自恐龍滅絕以來最大規模的災難即將降臨。這顆彗星來自於一個全新的星系,所以實際上科學家們對其並不了解。
  • 佳片推薦:最好看的災難片
    災難片是指以自然界、人類或幻想的外星生物給人類社會造成大規模災難為題材,以災難性景觀為主要觀賞效果的類型電影自然類部分災難片表現小群體範圍內的災難、困境,如鐵達尼號、薩利機長部分災難片與科幻片、戰爭片、恐怖片、驚悚片等其它類型相雜糅,如剛才的異形或是《南京!南京!》
  • 六部你沒有看過的韓國頂級災難片,絕對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韓國在特效方面的電影有,比如說災難片也是非常出色的。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六部韓國頂級災難片。《恐怖直播》 可以算得上業界良心了,由河正宇主演的這部電影,與其說他是災難還不如說是人禍,這一切的源頭都是由於人性的醜惡。在韓國首都首爾的某一個早晨,一個電視臺接到了一通電話。
  • 四十年前最震撼的5部災難片,部部都是經典!
    之前我們已經分三期,推薦過1990年~2019年的三十部災難片了,在以往的推薦中,我們都是每十年推薦10部災難片。>不過災難片本就屬於電影中一個較小的類型片,限於技術水平1990年以前拍攝的災難片更是非常少,最後我們只精選出了5部電影進行推薦。
  • 為什麼人人都愛紅燒肉?
    紅燒肉這道菜足夠平民,各地都有,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逢年過節也少不了它的身影;紅燒肉也足夠傳奇,蘇東坡和毛澤東都無意中為它做了代言;紅燒肉有時甚至還有點八卦,無論是姚晨做公益還是王石泡姑娘,都會端出一盆紅燒肉。講道理,紅燒肉食材本身並不金貴,技法上也沒有什麼出奇之處,難度也只是家常菜水準。可是,為什麼紅燒肉能名揚全國、大紅大紫、人人都愛呢?
  • 推薦8部韓國高分災難片:災難前人性展露無遺,最後一部最真實!
    之前給大家分享了不少的高分經典電影合集,但都是以歐美為主。當然,好的片子也不都是歐美全包攬了,在亞洲這片土地上,有咱們國產影片,日本片,泰國片,韓國片都比較能夠吸引觀眾。尤其是韓國片,別看國家不大,但是拍的片子風格比較獨特。他們引用的題材敏感度可謂超前,尺度的巨大也是內陸無法比擬,所以拍出的電影很多都使觀眾得到深刻的反思。今天,捕影者專門盤點韓國8部精品高分災難片。
  • 為什麼人人都愛G-Shock?
    再也沒有哪一個電子表能像 G-SHOCK一樣矚目了,基本上玩卡西歐的表友,基本上人人都會或最終都會選擇G-SHOCK。有人說,卡西歐的手錶,G-SHOCK才是精華,也不算誇張之言。為什麼人人都愛G-Shock?G-SHOCK的G是gravity的第一個字母,代表重力,SHOCK是打擊、衝擊的意思,在醫學上是休克。
  • 看看這部喜劇災難片,讓林允兒帶你逃出生天
    這片子雖然內心像是災難片,但是其實本質是揭露現實社會的一些東西以及人性的一個展示,但是它的表現形式是通過喜劇,結合災難來表達的。為什麼今天給大家推薦這部電影呢?因為結合昨天推的《生存家族》啊,災難類型的喜劇電影,我想給大家做多一點的推薦。
  • 電影推薦|5部看完令人絕望的災難片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災難片電影裡的那些災難的、痛苦的、悽慘的東西強烈戳中我們的感官警示我們珍惜環境保護自己的家園今天介紹的就是五部這樣的災難電影
  • 韓國災難片(流感)
    今天來聊一聊韓國的災難片(流感)電影的開始是一群東南亞偷渡客歷經艱險來到韓國,但是整個貨櫃內的偷渡客幾乎全部死亡,只有一人拖著羸弱的身體僥倖逃入鬧市之中。殊不知此人身上攜帶致命豬流感病毒,短短一天時間,病毒迅速蔓延城市的各個角落。
  • 火山爆發 超強地震 韓國最新硬核災難片《白頭山》
    前兩天離拾給各位觀眾老爺推薦了十部韓國災難片,排在前幾位的《釜山行》《流感》相信各位觀眾老爺都非常熟悉了,不管是影片質量還是觀眾口碑都非常好。但榜單中有一部電影票房很好,甚至在韓國周票房一度超過拿了四座小金人的《寄生蟲》,但口碑確實直線下降,評分僅僅6.4分,對於喜歡災難片觀眾來說影片中的一些硬傷確實是個「災難」。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這部高票房低口碑的硬核災難片《白頭山》。電影《白頭山》的背景設定真可以說腦洞確實大。
  • 從《薩利機長》看災難片存在的意義!
    它不可能像以往的災難片一樣搞出多少激情四射的劇情,驚心動魄的一波三折,中間還摻夾著多少英雄與美人的動人故事。最主要的是它的真實性:空難,但凡聽到這個消息大家的心頭往往一緊。從比例上來說,飛機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一旦發生事故,能夠有生還者已經是幸運無比。155名乘客加機組成員全部生還,是能夠載入史冊的光輝奇蹟。但故事的精彩之處,並不是著墨於機長如何完成這偉大奇蹟的,而是在於質疑。
  • 聚焦核事故,這部韓國災難片,很難得
    很多類型電影都非常不錯。恐怖題材。愛情題材。現實主義題材。當然了,還有災難題材。《潘多拉》韓國的災難片和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一樣。直白又露骨。甚至涉及國家和政府問題也毫不顧忌。《極限逃生》而今天小嗨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部韓國災難片,也非常不錯。——《潘多拉》。
  • 6部韓國高分災難片,除了震撼,每部都能戳中你的淚點
    提到災難片,觀眾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好萊塢,好萊塢災難片憑藉強大的特效場景,為觀眾奉上了眾多優秀的災難片,如《後天》、《2012》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其實除了好萊塢,盛產偶像明星的韓國也拍出過眾多優秀的災難片,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6部韓國高分災難片,每一部都值得一看。
  • 日本網友吐槽:本想拍玩偶一家開心看煙花,結果拍成了災難片
    我的朋友裡有不少人是動漫愛好者,現充也比較多,一些人除了平時喜歡待在家裡看動漫作品,出去玩也不少,不過,一般選擇的旅遊目的地都是動漫中出現過的名場景一類,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帶著自己的手辦、玩偶一塊兒,去合影留個念,甚至很多時候自己都不出現在照片裡的,只是把玩偶放在畫面中間,代替自己完成這次留影
  • 人人都愛的下酒菜
    家常菜做法大全 人人都愛的下酒菜3.鍋中水開後,下入脆筍焯燙20秒。4.撈出後,過涼瀝乾水備用。5.大碗中加入蒜汁,小紅椒,鹽,糖,再倒入鮮醬油。家常菜做法大全 人人都愛的下酒菜4、把醃漬好的雞翅中控淨水分,鍋裡倒入油油燒至5成熱時倒入醃漬好的雞翅中,小火炸至表皮微焦顏色金黃後撈出控油。
  • 細數韓國前五災難片,第一部堪稱經典
    災難片普遍分為「天災」和「人禍」,韓國電影由於其寬鬆的制度,在災難之餘衍生出很多劇情,影片在劇情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發揮,讓人性在「天災」下至真流露,讓社會陰暗在「人禍」中暴露無遺,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五部心目中優秀的災難片,有別的推薦下方評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