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根損傷的節段評估-臨床應用

2021-02-23 脊椎健康聯盟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方藍字「脊椎健康聯盟」快速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關注公眾微信號spine666

【更多資訊】打開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

頸椎包括7個椎體,8對神經根。其中第1神經根位於枕骨和C1椎體之間,第6 神經根位於C5和C6椎體之間,第8神經根位於C7和T1椎體之間(圖1-32)。

突出的椎間盤從上方壓迫自椎間盤上方發出並行經椎旁椎間孔的神經根,並導致相應神經節段受累。如 C5和C6椎間盤突出將從上方壓迫C6神經根(圖1-33 )。

C5~6節段與其餘頸椎節段相比,活動度較大(除枕骨與C1及C1和C2間的特殊關節) (圖1-34和1-35),而較大的活動度導致相應節段發生退變、椎間盤突出及骨關節炎機率增大。微信公眾平臺:脊椎健康聯盟

另外, C6~7椎間盤突出發生率隨著患者年齡增大逐漸增高,具體原因尚不清楚。

椎間盤只有向後方突出才壓迫神經根,解剖學上椎間盤纖維環前方強度大於後方,而且前縱韌帶也比後縱韌帶寬大和強韌。因此,椎間盤受外力作用後,勢必向較為薄弱的後方突出。由於後縱韌帶本身為菱形並位於椎間盤後方中央,因此椎間盤常向一側突出(圖1-36),而中央型突出比較少見。

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常導致沿受累神經支配區域至手部的放射性疼病,但也可局限於肩部。咳嗽、 噴嚏或者用力時均可加重疼痛,並使疼病感放射至整個上肢。

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症狀與突出的部位有關。常見是椎間盤向側方突出,直接壓迫於神經根上,造成明顯的根性症狀。如椎間盤為中央型突出,可引起上臂和腿部症狀(圖1-37 )。

而椎間盤膨出但未完全突破纖維環時可能引起背部中央靠近肩胛骨內上部疼痛(圖1-38)。側方膨出則引起沿肩胛骨嵴部的疼痛(常見在內上角部),可伴隨上臂的根性痛,但通常沒有神經功能障礙。

有時,査體可發現與神經根支配區域不一致的神經病學表現。臂叢神經通常包括C5~T1神經根,但有時其起始神經可能會有往上或往下一平面的變異,導致査體結果與上肢神經支配區域存在差異。明顯的神經平面不一致也可由臂叢神經或者外周神經損傷導致。

採用下述神經功能檢査方法即可確定椎間盤突出的相應平面(圖1-39至1-43)。

表1-1 歸納了頸椎各平面的神經功能檢査方法, 同時也總結了其在頸髓病變尤其是頸椎間盤突出症中的臨床應用。

1.脊髓造影:

該技術可以明確壓迫脊髓、神經根或馬尾神經的椎間盤平面。該方法是檢測椎間盤突出最準確的方法, 但只能作為最後手段而非常規手段(圖1-44)。

2.肌電圖:

該技術能準確地檢測運動電位。神經損傷2周後即可檢測到靜息肌肉的不自主放電反應(肌纖維顫動電位和正尖波)。微信公眾平臺:脊椎健康聯盟

肌電圖還可檢測出肌肉的去神經化表現,這可由椎間盤突出、神經根撕裂傷或者脊髓損傷導致, 亦可由神經叢成者外周神經損傷引起。在臨床檢査時,對判斷神經節段(肌節)的代表肌肉應進行完整的評估(詳見表1-1 )。

Valsalva試驗陽性只提示椎間盤突出。對每個神經節段的檢查能更精確地定位病變的平面。

Valsalva試驗: Valsalva試驗能增加硬膜囊內的壓力 。 倘若頸椎管內存在佔位性病變, 如椎間盤突出或腫瘤, 患者可繼發於椎管內壓力增加而出現頸椎疼痛 。 疼痛還可沿著相應受累節段的上肢神經分布區域傳導。

Valsalva試驗具體檢査方法如下: 囑患者屏息時用力行排便動作(即屏息時用力行呼氣動作),增大胸腔壓力,然後詢問是否出現頸部或上肢疼痛加重(圖1-45 )。Valsalva試驗是主觀性試驗,需要患者的主動配合,如患者無法或不願配合,則本試驗無法進行。


患者常由於在車禍時頸部急劇往前、後甩動(揮鞭樣損傷)或者扭轉而導致頸部疼痛(圖1-46)。這種損傷會造成神經根牽拉並撞擊至周圍骨贅上, 或直接導致椎間盤突出。 

有神經受累的患者主訴頸痛,範圍可涉及肩胛骨內緣和不同程度的上肢放射痛,並可伴有肢體麻木及肌無力等症狀。但是,需注意單純頸部肌肉損傷也可出現相似症狀。

神經損傷與軟組織損傷的鑑別需要進行全面的上肢神經系統體格檢查。由於可能存在遲發臨床症狀,因此患者每次復査時均需重複進行神經系統體格檢查。

兩次檢查結果亦可相反: 住院患者接受治療後, 肌力可能改善, 感覺和反射功能可恢復正常。

許多患者在外傷後會出現頸部疼痛,症狀可持續半年至一年,但無明顯神經功能障礙或者影像學佔位,原因可能是存在永久性軟組織損傷,此類患者應予保守治療(非手術)。

頸椎鉤突為C3~C7椎體上部兩側向上的嵴狀突起。鉤突增加椎體的穩定性,並構成椎間孔的前內側界(圖1-47)。鉤突骨質增生時可累及椎間孔,直接壓迫神經根或限制神經根的活動(圖1-48)。

在頸椎的斜位片上可以更好地判斷椎間孔和鉤突累及情況(圖1-49)。

需注意,神經根可出現在脊髓和椎體的45°角上, 同樣的角度也存在於椎間孔和椎體之間。鉤突的骨質增生除非產生症狀,否則並無重要的臨床意義。

但當發生車禍時,由於頭部和頸部劇烈伸展或彎曲可導致繼發的神經根反應性水腫,使得本已狹窄的椎間孔壓迫神經根。狹窄的椎間孔常如圖1-48所示,這種結構使創傷後水腫的神經根失去活動空問而導致疼痛。疼痛和上肢的神經系統査體通常即可明確受累神經根。

如創傷引起的C6神經根損傷可導致前臂外側的感覺減退,伸腕肌肌無力和肱橈肌反射消失(圖1-40)。但也可出現唯一症狀: 肩胛骨的內上角和內側緣疼痛。                          

活動的範圍越大,受傷的機率也越大,,骨關節炎導致的鉤突骨質增生常發生在C5~C6水平。微信公眾平臺:脊椎健康聯盟

頸椎牽引試驗陽性為牽引頸部向上可以緩解疼痛。牽引可緩解神經孔狹窄引起的疼痛, 主要是因為擴大神經孔、降低小關節關節囊壓力及緩解頸部肌肉痙攣。

檢査方法: 檢査者一手託住患者頦下,另一手託住患者枕部,然後逐漸向上牽引頭部(圖1-50),如患者出現頸部和上肢的疼痛減輕,即為陽性。

頸椎擠壓試驗陽性為頸椎被動向下擠壓時疼痛增加。該試驗的目的是使椎間孔變窄、 小關節壓力增加或肌肉痙攣,從而加重對頸神經根的刺激, 出現疼痛或放射痛。該試驗可準確誘發上肢疼痛,有助於定位病變節段。

檢査方法:患者取坐位或臥位,檢査者雙手手指相扣,以手掌面壓患者頭頂,觀察頸椎或上肢疼痛是否加劇,並注意疼病的具體分布是否與先前描述的皮節一致(圖1-51 )。

在摩託車交通事故中,頸神經根經常會從脊髓上撕裂。當駕駛員從摩託車上摔下時,頭部和頸部側方著地與地面撞擊後肩部壓低,導致神經根拉伸,嚴重時導致撕裂,C5 和C6神經根損傷最為常見(圖1-52)。

體格檢査即可明確結果: C5神經根功能喪失,C5支配區域會出現運動障礙及感覺缺失,如三角肌癱瘓,上臂上外側角觸覺障礙或麻痺,肱二頭肌反射(C5~C6)減退或消失,脊髓造影可示撕裂點一C5神經根的起源點(C4和C5椎體之間)。這種永久性損傷無法手術修復,通常無恢復可能。

儘管C5、C6神經根是最常撕裂的神經根,但C8和T1也可撕裂,如摩託車駕駛員撞擊地面時,肩過度外展,管叢神經的最下位神經根通常損傷,而C5、C6神經根則完好無損。

版權聲明:  本平臺旨在傳播醫文化知識,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神經綜述:肌萎縮側索硬化下運動神經元損傷臨床評估方法進展
    LMN損害與ALS病情嚴重程度和病程進展密切相關,評估LMN損害可以幫助診斷、臨床分型、判斷預後,並且能夠評估藥物試驗的療效,對臨床和科研均有重要意義。目前在傳統肌電圖檢查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一些新的檢查和評價方法。本文對ALS下運動神經元損傷的臨床評估方法研究進展進行綜述。ALS起源於上運動神經元還是下運動神經元仍然存在較多爭議。
  • 神經損傷患者的呼吸和氣道評估
    另外,如果迷走神經完整,即便是腦橋橫斷,也可存在正常呼吸。如果迷走神經損傷,可出現長吸氣呼吸或持續的呼吸肌痙攣。腦橋中段橫貫性損傷影響自主呼吸,出現慢且不規則的呼吸。腦橋延髓連接處橫貫性損傷出現不規則、共濟失調樣呼吸。吸氣和呼氣終末為主動運動,由頸胸運動神經元控制(C3-C5的膈神經以及T6-T12的肋間神經)。
  • 腰交感神經微創介入治療下肢疼痛的研究進展(二)
    (1)穿刺節段:可以選擇單一節段,也可於多節段進行神經阻滯。Ji Hee Hong等認為,在L2水平施行腰交感神經阻滯腰大肌損傷的發生率最低。Ranson等於MRI下測定椎旁肌肉橫截面積,測得腰大肌的橫截面積在L2水平(9.75,左側)小於L3(16.26,左側)及L4(24.11,左側)。Ji Hee Hong等推測,L2水平腰大肌橫截面積最小與該部位腰大肌注射損傷發生率低相關。
  • 脊髓損傷平面確定神經學檢查及圖解
    脊髓包括縱行脊髓傳導束(白質),它圍繞於中央區域(灰質)。大部分脊髓神經元位於灰質。  灰質包括運動和感覺神經元節段。進入感覺神經元的軸突和發自運動神經元的軸突經由節段性神經或神經根進出脊髓。  頸椎有8對神經根。C1-C7的神經根根據其下方的椎體進行命名(即C1神經根從C1椎體上方和顱骨下方發出,而C6神經根從C5和C6椎體之間發出)。
  • 脊髓損傷的臨床表現與診斷定位
    脊根從椎間孔穿出脊柱。脊髓在腰1脊椎平面下終止,在腰1到骶5的脊柱之間只有脊神經根。脊髓末端稱為脊髓圓錐。脊髓圓錐下方脊根的形狀由於和馬尾相似,因此稱為馬尾神經。雖然幾乎每一個人都知道脊髓損傷會導致截癱,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脊髓同樣也控制大小便、性功能、血壓、皮膚血流、出汗以及體溫調節。 1、脊髓震蕩:脊髓損傷後出現短暫性功能抑制狀態。
  • 坐骨神經損傷
    無論是在臀部還是在大腿水平,一般將坐骨神經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以利於分別進行評估和修復,這對於修復神經連續性存在的神經損傷很重要。如果是銳性的切割傷,應儘可能快地修復神經,其治療效果也比較理想。脛神經的治療效果一般都較好,即使有時需要行神經移植術來修復。
  • 尺神經損傷啥表現?這根「麻筋兒」不簡單!
    尺神經損傷也很常見。>尺神經損傷後,小指和無名指的皮膚感覺障礙,有時手腕皮膚也會出現感覺障礙,主要包括麻木,疼痛,和感覺減退。神經肌電圖,通過神經肌電圖能直接檢查出尺神經的傳導功能是否受損,醫生再結合患者傷後的臨床表現,能幫助判斷尺神經是否有損傷。
  • 【微創腰椎椎間融合術】雙側肌間隙入路通道下椎弓根釘棒復位融合固定治療腰椎滑脫症
    兩組患者術中、術後均未發生腦脊液漏、神經損傷和椎弓根骨折,術後亦未出現神經症狀加重現象,切口均無感染。隨訪期間兩組均未發現椎弓根螺釘鬆動、移位、斷裂或椎間融合器移位現象,亦未觀察到固定融合部位鄰近節段的明顯退變。
  • 創傷性脊柱脊髓損傷康復治療專家共識
    1 TSCI的定義 TSCI指各類創傷因素導致脊柱結構的完整性被損害或破壞,包括椎骨、椎間盤、穩定脊柱的韌帶及椎旁肌肉的損傷導致椎管內神經結構(包括脊髓和神經根)及其功能的損害,出現損傷水平及以下脊髓功能(運動、感覺、反射等)障礙。
  • 簡述肋間神經痛的病因、症狀和治療
    肋間神經痛又名肋間神經炎,是一組症狀,指胸神經根(即肋間神經)由於不同原因的損害,如:胸椎退變、胸椎結核、胸椎損傷、胸椎硬脊膜炎、腫瘤、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或肋骨、縱膈、胸膜病變,肋間神經受到上述疾病產生的壓迫、刺激,出現炎性反應,而出現以胸部肋間或腹部呈帶狀疼痛的症候群。
  • 副神經概述與診療分析
    非醫源性損傷病因包括牽拉傷/挫傷、刀或玻璃刺傷、槍彈傷無論是為避免在手術中損傷該神經,還是對傷後無恢復副神經進行探查,必須注意仔細辨別相鄰組織的解剖關係。應注意鑑別副神經麻痺所引起的翼狀肩和胸長神經或肩胛背神經麻痺所引起的翼狀肩的區別。
  • 針刀臨床中頸椎神經高清解剖圖(珍藏版)
    膈神經中的運動纖維支配膈肌,感覺纖維分布於胸膜、心包及膈下面的部分腹膜。一般認為右膈神經的感覺纖維尚分布到肝、膽囊和肝外膽道的漿膜。    膈神經損傷的主要表現是同側半膈肌癱瘓,腹式呼吸減弱或消失,嚴重者可有窒息感。膈神經受刺激時可產生呃逆。    頸叢與其他神經之間還存在一些交通支,包括頸叢與副神經、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之間的交通支等。
  • 神經根型頸椎的臨床應用指南
    神經根型頸椎的臨床應用指南 大家好,我是墨言老師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神經根型頸椎病,要知道在上幾節文章推送的時候,講到頸椎病,我把頸椎病的分型告訴大家了。
  • 手部神經損傷
    另分成3條指掌側總神經,支配橈側3個半手指掌面和近側指間關節以遠指背的皮膚。典型症狀: 手部神經損傷的總體臨床表現是感覺、運動和交感神經功能障礙,以及神經損傷部位的Tinel徵陽性。交感神經的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神經分布區的泌汗功能障礙。由於不同神經的支配區各不相同,具體表現也各不相同。
  • 手部外周神經損傷的康復
    臨床上常會見到因外傷所致手部神經受損,導致手部功能障礙的病例,如槍傷、燒傷等;或手部骨折導致神經受損,亦或急慢性疾患,如腕管症候群、關節炎等。無論是哪種原因造成的神經受損,都會伴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但是不同神經不同程度的損傷,其臨床表現和治療康複方法都不同。一、正中神經損傷正中神經在腕部水平損傷後,由於大魚際肌肉麻痺萎縮,拇指不能對掌以及第一、第二蚓狀肌麻痺致使示指和中指關節過度伸展,形成手部畸形,就是我們常說的「猿手」。正中神經損傷會使手的精細動作受到嚴重影響,喪失大部分日常手部動作。
  • 2020.專家共識 外周神經阻滯併發症防治專家共識
    手術麻醉後(無論有無外周神經阻滯),神經損傷的總體發生率<1%,經常難以預料和預防。而外周神經阻滯後神經損傷更加少見,約為0.03%。雖然有一些研究顯示,外周神經阻滯並不增加術後神經損傷的發生,而術後大多數特別是嚴重而持久的神經損傷多與手術本身有關,神經損傷依然會影響此技術在臨床的推廣應用,應予以高度重視。
  • 尺神經臨床表現和檢查
    為了確定尺神經損傷平面,評估指深屈肌功能是比較重要的。指深屈肌功能存在,而手內肌功能喪失提示神經損傷平面在前臂遠段或腕關節平面。一個例外的情況是,在肘部的尺神經卡壓,手內肌功能傾向於下降,而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功能相對影響不大。尺神經的手背支支配手背部的感覺和一部分小指、環指背部的感覺,有時也支配中指尺側半的感覺。如果在發出該支的近端和遠端附近部位尺神經損傷需要修復,可將該支切除用於修復主要的運動纖維和更重要的感覺神經纖維。
  • 原發性顱腦損傷:臨床表現&護理措施
    原發性顱腦損傷始於致傷外力作用於頭部所導致的顱骨、腦膜、腦血管和腦組織的機械形變,損傷類型則取決於機械形變發生的部位和嚴重程度。原發性顱腦損傷主要為神經組織和腦血管的損傷,表現為神經纖維的斷裂和傳出功能障礙,不同類型的神經細胞功能障礙,甚至細胞的死亡。這些病理生理學變化是由原發性損傷所導致的,反過來又可以加重原發性損傷的病理改變。
  • 臨床探究:幹細胞促進腦卒中後的神經修復
    臨床手段主要採用溶栓方法,但由於溶栓時間窗短、出血概率大,多數患者預後較差。NIHSS評分量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評價神經功能缺陷嚴重程度的一種表格,也可用於判斷神經功能恢復的情況。評分範圍為0-42分,分數的高低與神經損傷成比例,分數越高神經受損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