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神經概述與診療分析

2022-01-03 疼痛康復研究

收錄於話題 #神經反射療法 97個

絕大多數累及顱外副神經的損傷都是醫源性損傷。

最常見引起副神經損傷的手術是淋巴結活檢術,其他的主要醫源性因素包括腫瘤切除術、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面部除皺術和放療。

非醫源性損傷病因包括牽拉傷/挫傷、刀或玻璃刺傷、槍彈傷無論是為避免在手術中損傷該神經,還是對傷後無恢復副神經進行探查,必須注意仔細辨別相鄰組織的解剖關係。

應注意鑑別副神經麻痺所引起的翼狀肩和胸長神經或肩胛背神經麻痺所引起的翼狀肩的區別。

臨床上,根據病史、受傷機制、對肩胛帶的詳細體格檢查以及前次手術瘢痕位置等方面不難做出判斷。

損傷機制

第11對腦神經(副神經)的顱外損傷不常見,但確實有一定的發病率。其首要的致傷因素仍是醫源性損傷和手術。多數病例與淋巴結活檢術有關,但其他的手術方式如頸部腫瘤的切除、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整形外科手術及放療也可導致副神經損傷。醫源性損傷的神經當中以副神經最為常見。

雖然累及頸或肩部的牽拉傷通常不致於損傷副神經,但有時副神經也可伴隨頸叢牽拉受損或單獨牽拉損傷。刀、玻璃等所致的穿通傷有時也可累及該神經。由於卡壓、強體力活動和 Parsonage- Turner症候群變異類型所引起的副神經損傷更是少見。

副神經麻痺也常伴發於結核或頸部的腺體病以及頸部的血管擴張性疾病壓迫副神經。以往頸部腫瘤的根治性手術常被迫犧牲副神經,但近年來不少術者在此類手術中已經重視對該神經的保護。

應用解剖

副神經根絲起源於低位延髓和頸部脊髓上4個節段。脊髓根在脊髓腹側管上升與下行的延髓根匯合形成副神經,經頸靜脈孔出顱。在顱底平面下方,副神經毗鄰頸內靜脈,可位於其前方或後方。其後走行於莖突舌骨肌與二腹肌的後方,寰椎側塊前方。

副神經繼續穿經胸鎖乳突肌近端並發出肌支支配該肌。在此區域,來自C2、C3甚至有時包括C4的神經纖維支配胸鎖乳突肌,故有時很近端的副神經損傷也不會使該肌肉癱瘓。

副神經沿胸鎖乳突肌後方或外側緣下行,易於辨別。近來屍體解剖研究顯示其距離鎖骨8.2±1.01cm,大概位於從乳突至鎖骨的胸鎖乳突肌後緣1/4~1/3長度處。副神經緊鄰包繞胸鎖乳突肌上行的耳大神經。

屍檢證實副神經絕大多數情況下均位於耳大神經的頭側大約2cm範圍內。這兩條神經的解剖關係構成一重要的標誌。副神經的體表投影通常是:胸鎖乳突肌邊緣捫及C2椎體橫突向肩峰的連線。

副神經斜向越過頸後三角,位於肩胛提肌表面,到達斜方肌上部後發出肌支支配該肌。其短支在頸部沿斜方肌後上緣向後走行,長支下行進入胸腔(也有學者稱為斜方肌的脊柱部)。偶見副神經分叉,有一近端分支或上部斜方肌肌支。

部分病例中,C2甚至C3的脊神經分支可直接發出肌支支配斜方肌,尤其是該肌的下部或脊柱部大部分證據表明斜方肌的主要運動功能由第11對腦神經支配。

該神經位於頸後三角時,應為支配斜方肌的唯一運動神經。無論該神經是否在進入頸後三角前有頸叢神經的分支匯合,只要在該區域受傷,患者均可表現出斜方肌主要運動功能喪失。

副神經臨床上一個解剖要點是其位於頸後三角僅由頸部的皮膚和筋膜覆蓋,故極易在手術當中損傷頸部淋巴結可位於該副神經深部,故能託起該神經,因此副神經在頸後三角內穿過淋巴結周圍脂肪組織團塊。此解剖學關係能解釋為何頸部淋巴結活檢術是醫源性副神經損傷的主要原因。

在診斷頸後三角部醫源性損傷所致的翼狀肩病因時,應注意從解剖學關係上鑑別胸長神經與副神經損傷。胸長神經由C5、C6和C7脊神經發出,在C6神經根後方匯合,此三條神經支匯合於中斜角肌表面,而胸長神經走行於頸後三角下部。

所以在頸後三角副神經走行區很難選擇性地損傷支配前鋸肌的胸長神經,除非頸從本身嚴重受損。相反,在副神經的走行線路上做切口很容易損傷副神經。

臨床表現與體格檢查

副神經麻痺最初常合併疼痛,可能是由於相對較大的肩背部肌肉(斜方肌)萎縮所致。肩下垂對頸部軟組織形成牽拉,也可能是導致或部分導致疼痛出現的原因。患者多描述有頸部的牽拉感,且可合併上肢疼痛以及枕後區、頸後部的不適感。

患者可能會把手術後最開始出現的異常症狀認為是手術本身所致,如淋巴結活檢術。臨床上患者常常是(甚至是典型的)在受損後幾天或幾周才發現異常。

開始幾周。如果患者還沒開始嘗試使用肩關節完成一些日常家務,疼痛可能會被掩蓋。患者逐漸會發現其患肢的力量減弱,一些日常動作如梳頭、穿衣、上肢抬高到90°等出現困難。

伴隨著嚴重甚至是完全癱瘓,翼狀肩開始出現,患者還可出現肩下垂,上肢不能自如外展,尤其是不能外展超過90°。

醫源性副神經損傷,患者出現右側翼狀肩,合併上肢帶下垂

做肘關節屈曲位前推動作或是抗阻力胸前交叉動作,可使翼狀肩及斜方肌癱加重相反,在肩關節屈曲且肘關節充分伸展時做抗阻力的前推動作,則不會出現明顯的翼狀肩,如果胸長神經麻痺則此時會出現翼狀肩。

部分患者發現側向肩外展時,如果將掌心從向下方向旋轉至向上方向,可使肩外展超過90。另一部分患者發現儘管合併有翼狀肩及肩胛骨側向分離,在外展方向甩出上肢同時使用肩外展初始的力量也能使外展超過90°。

儘管肩胛提肌能代償部分功能,尤其是部分肩內側的功能,但患者的聳肩功能依然不佳。偏內側的斜方肌可能還有收縮功能,因為支配該部位肌肉的神經分支可能發自胸鎖乳突肌後發的副神經近端,故副神經在常見的偏外側處損傷時,此部分肌肉可倖免癱瘓。

視診可見斜方肌上部失營養及部分(通常不是完全性的)翼狀肩(圖19-3B),其翼狀肩程度與前鋸肌癱瘓相比要輕。肩關節疾病(包括斜方肌癱瘓)的一個常見併發症是輕度的岡上、岡下肌萎縮(可能是失用的原因)。檢查者應注意避免將這種非特異性的肩部肌肉萎縮誤診為臂叢神經損傷、肌萎縮病或肩胂上神經損傷。

右斜方肌嚴重失用性萎縮,導致肩胛上緣突出

斜方肌的功能減退會導致斜方肌/前鋸肌協同功能障礙,而這種協同功能在肩關節外展超過90°時肩胛骨的旋轉中發揮作用。患者的主訴可能會反映這種功能損傷。岡上肌和三角肌可外展肱骨到90°位置,但進一步外展則需要旋轉肩胛骨。

這種旋轉主要來源於斜方肌和前鋸肌的協同運動。雖然三角肌和岡上肌的功能得到保留,但這些肌肉工作於一個不穩定的平臺,致使這些肌肉功能的發揮受到限制。一個穩定的肩胛骨是支撐肩關節周圍短肌功能發揮的重要平臺。

斜方肌癱瘓引起的肩胛骨不穩定可導致肩關節周圍的短肌協同運動功能障礙,並可能出現肩關節不穩定。患者描述在嘗試旋轉肩關節時,可突然出現特徵性的肩胛骨「咔」的沉悶響聲。從後面看患者的肩胛骨上緣常突顯出來,且與健側相比會出現特徵性的患側鎖骨後軟組織變平。

這種斜方肌的癱瘓應與單純肩胛背神經受損引起的菱形肌癱瘓相鑑別。人在立正姿勢時,正常菱形肌會牽拉靠近雙側肩胛骨,菱形肌的癱瘓可導致肩胛骨內側緣更加突出,從而呈現一種特徵性的扇形外觀。菱形肌癱瘓所致的翼狀肩僅影響肩胛骨內側緣。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詳情)

相關焦點

  • 脊神經概述
    一、概述(一)脊神經的構成、分部及纖維分布
  • 內臟疾病——迷走神經診療方案
    腦神經概述 支配來自大腦、腦幹的神經,稱為腦神經。腦神經沿著腦脊髓縱軸,由上而下,成對地往外延伸。腦神經共12對,分別從顱底穿過腦膜層,再從各個孔縫穿出顱骨,如動眼神經。
  • 副神經解剖及功能
    副神經只含有運動神經纖維支配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副神經核位於延髓脊髓灰質前外側角
  • 副神經解剖及功能,圖文並茂!
    很多地方是寫副神經包含顱根和脊髓根,顱根神經纖維出顱後加入迷走神經纖維,支配咽喉肌,脊髓根神經纖維出顱後支配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另外有些地方認為副神經只包含脊髓根,支配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顱根屬於迷走範疇!
  • 副神經解剖及功能,圖文並茂
    很多地方是寫副神經包含顱根和脊髓根,顱根神經纖維出顱後加入迷走神經纖維,支配咽喉肌,脊髓根神經纖維出顱後支配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
  • 梨狀肌損傷診療分析
    ⑵ 中度:下腰部疼痛,沿坐骨神經放散,長期表現為坐骨神經痛;彎腰拾物實驗、直腿抬高實驗均可出現陽性、臀大肌萎縮。⑶ 重度:下腰部疼痛沿坐骨神經放射,功能 障礙、難以步行。彎腰拾物實驗、直腿抬高實驗陽性;臀大肌萎縮。四、診斷(二)2、觸診定位:⑴梨狀肌或周圍肌肉壓痛。
  • 神經解剖——副交感神經
    副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在腦千和脊髓骶部(第二、四骶髓側角的下中間外側核或副交感核),因而副交感神經也稱自主神經腦(頭)骶部。
  • 副神經解剖及功能,圖文並茂(精)
    副神經只含有運動神經纖維支配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副神經核位於延髓脊髓灰質前外側角
  • 釋疑: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迷走神經、植物神經到底怎麼區分?
    但是通常我們僅指傳出神經而不包括傳入神經,它是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組成的,分布至內臟、心血管和腺體,並調節這些器官的功能,其還會受到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故自主神經系統並不完全自主。交感神經的分布較廣泛,幾乎支配所有的內臟器官,而且一根節前纖維往往有許多分支,分別與不同節後神經元發生突觸聯繫,節後纖維也有許多分支分別支配效應器的不同細胞,因此刺激交感神經能夠產生「彌散」興奮的效果;副交感神經的分布則比較局限,有些器官甚至沒有副交感神經的支配,如皮膚和肌肉的血管、一般的汗腺、豎毛肌、腎上腺髓質、腎等,僅受到交感神經的支配;副交感神經的節前纖維和節後纖維發生的突觸聯繫也較少,因此副交感神經興奮時的效應是比較局限的
  • 迷走神經VS副交感神經
    ,在腦幹有四對副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1、動眼神經副核,它發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隨動眼神經分布於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2、上泌涎核,發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隨面神經分布於淚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等。3、下泌涎核,發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隨舌咽神經分布於腮腺。4、迷走神經背核,發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隨迷走神經分布於胸、腹腔,在骶髓2-4節灰質內有一對副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稱為骶副交感核,它發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隨脊神經分布於結腸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和盆腔臟器等。
  • 副交感神經
    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Division) 是植物性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發自中腦、橋腦、延腦及脊髓的骶部。它的節前纖維在副交感神經節中交換神經元,再由此發出節後纖維,至平滑肌、心肌和腺體。副交感神經節一般位於臟器附近或臟器壁內。
  • 什麼是副交感神經系統?
    副交感神經供應通過三個主要方面產生:顱骨中的某些顱神經,即節前副交感神經(CN III,CN VII和CN IX)通常來自中樞神經系統(CNS)中的特定細胞核和四個副交感神經節之一的突觸:睫狀體,翼顎,耳聾,或下頜下。從這四個神經節中,副交感神經通過三叉神經分支(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完成他們到目標組織的旅程。
  • 神經系統之副神經
    副神經副神經為運動神經,支配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
  • 我們一同認識——副神經
    副神經(accessory nerve)是第11對腦神經,由顱根和脊髓根組成。
  •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區別一、人體神經系統分類:(一)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二)外周神經系統1. 傳入神經:感覺神經2. 傳出神經:(1)運動神經(軀體神經,非自主神經)(1)植物神經(內臟神經,自主神經):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
  • 人體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區別一、人體神經系統分類:(一)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二)外周神經系統1.交感神經由側角發出的節前纖維隨脊神經前根和脊神經一起出椎間孔後離開脊神經,到達交感幹神經節。一部分在節內換神經元後,其節後纖維離開交感幹返回脊神經,隨脊神經分布到四肢和體壁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大部分節前纖維在交感神經幹內換神經元後,其節後纖維不再加入脊神經,而在各動脈周圍形成神經叢,隨動脈分布到頭、頸和胸腹腔的器官和腺體。2.
  • 北京協和·面神經聯合診療中心:三叉神經的分布圖
    下面由北京協和·面神經聯合診療中心——太原紡織醫院梅興旺主任為我們作出了詳細解答 三叉神經痛的主要表現為患者的三叉神經分布區內有短暫的反覆發作的劇烈疼痛,可以說這種疾病給患者帶來了難以承受的痛苦。那麼三叉神經分布在什麼位置?該怎麼辦?
  • TA溝通分析概述
    TA溝通分析概述 安妮,女,26歲,未婚。碩士畢業後在一家大公司做財會工作,除了按部就班的職位提升和出色的工作使父母高興之外,總感覺沒實現自身的價值,生活無樂趣。她對父母和上司的讚揚感到壓力大且不舒服,人際交往緊張、焦慮。她希望能有親近的人際關係,有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 如何調節副交感神經
    其實除了交感神經外還有的就是副交感神經,它能舒緩我們的心情,也能擴張血管,那怎麼樣通過運動來調節副交感神經呢?人可經由呼吸調整來提升副交感的科學原理現代成人大部分都是陰虛(副交感低)的體質,陰虛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失眠、焦慮、憂鬱等疾病的起始點,因此如何提高副交感神經活性(養陰)就成了養生、促進健康的首要重點。
  • 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起自此核的細胞,因此交感神經又稱交感部或胸腰部。 交感神經的周圍部包括交感幹、交感神經節,以及由節發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經叢等,根據交感神經節所在位置不同,又可分為椎旁節和椎前節。 中樞部為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位於脊髓胸段全長及腰髓1~3節段的灰質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