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報訊(本報記者 黃雅珊)18日晚,《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2」)在央視開播,首集《腳步》中便有泉州兩樣美食——潤餅和蘿蔔飯,這可樂壞了泉州人,大伙兒奔走相告,網上更是一片熱炒。
蘿蔔飯 遊子思念的家鄉飯
閩南一帶每家每戶基本都會做蘿蔔飯,為什麼用大米配白蘿蔔呢?原來以前物質條件較差,米貴白蘿蔔便宜,兩者相搭配,省錢又能填肚子。不過由於白蘿蔔會生水,放久了飯容易變潮,所以,現在很多人都用胡蘿蔔代替白蘿蔔。
由來 大米貴蘿蔔便宜 搭配一起填肚子
張猛祥是晉江深滬人,16年前,他到泉州市區府文廟旁經營起了一家專做各種深滬小吃的店。
說起蘿蔔飯,張猛祥說這是閩南人再熟悉不過的家常飯了。不過,現在的蘿蔔飯裡加進了三層肉、海蠣幹、蝦幹和香菇等各種料,貴氣了不少,但早先吃蘿蔔飯,可是為了填肚子的。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張猛祥10歲左右。「一早若聽到家裡要煮一頓飯,可得眼巴巴地一天都圍著灶轉來轉去。」他說,在當時,大米是極為難得的,若一個人一個月有24斤的糧食,其中能吃到5斤米就得偷著樂了,其他的就是各種粗糧,比如麵粉或地瓜。
而在當時,白蘿蔔作為當地產量較多的作物,比較易得,「一斤也就賣2-3分錢。」在這種情況下,白蘿蔔就被委以重任,和大米「攪和」在一起了。如若大米和白蘿蔔能夠對半下鍋煮是最好的,一般是大米放三分之一,白蘿蔔放三分之二,煮出來真的就是「蘿蔔飯」。
製作 上等三層肉滷好 蘿蔔切成小長條
早先,作為勉強用來填肚子的蘿蔔飯,自然就是蘿蔔加大米做成。當然,讓大人放得心疼的豬油還是要加一點的。「一般炒菜就是豬油皮在熱鍋上轉一圈,煮蘿蔔飯還是要奢侈地多放一點油。」
如今,這蘿蔔飯貴氣了不少,因為八分肥兩分瘦帶皮的肥肉加進去了,香菇、海蠣幹、蝦乾等也加進去了,料豐饒了不少,自然蘿蔔飯也就香了不少。
張猛祥介紹說,做蘿蔔飯前,就是要備這些讓蘿蔔飯貴氣的料了。比如,既然肉要八分肥兩分瘦帶皮,自然就要選擇三層肉了。將肉下鍋後,可加入八角、鹽、醬油和水滷一會,讓味道浸入到肉了。泡水後的香菇要切成碎丁狀,白蘿蔔削皮後也要切成小長條狀便於入味。
料備好了,就要做主食米飯了。首先,將油倒入鍋裡,加入鹽、醬油、糖和味精,稍微攪拌後倒入洗過的大米,「米不能泡,泡久後米就容易爛。」然後,將米炒至稍微有點粘鍋時,就把備好的料一起倒入,用鏟子炒兩三分鐘,讓米和備料充分混合。妥當後,就把它們倒入電飯煲內,加水淹沒,「水高於材料一兩釐米就好。」接下去,就可安心等蘿蔔飯上桌了。
品嘗 清甜蘿蔔豐腴肉 滿口漾著家鄉味
蘿蔔飯熟了,一掀鍋,清甜的蘿蔔味首先洋溢開來。嘗一口,三層肉溢著油,海蠣幹和蝦幹帶著海的味道,普通的一道家常飯就是可以做得這麼誘人,怪不得旅居海內外的泉州遊子都會思念這道家鄉味了。
張猛祥說,若是偷懶不願意自己做,在外面的店裡要吃到白蘿蔔飯還真不容易。原來,白蘿蔔水分多,若是煮一大鍋放著賣,白蘿蔔溢水後飯容易潮,味道差了不少,所以,現在外面做蘿蔔飯一般採用胡蘿蔔,「相比白蘿蔔飯,少了那股蘿蔔味」。
中醫認為,蘿蔔有消食、化痰定喘、清熱順氣、消腫散淤等功效,常吃可延年益壽,所以,果真不能不對蘿蔔飯刮目相看啊!
潤餅菜 一層薄皮卷盡美味
剛剛過去的清明節,若是泉州人就會知道,在這個傳統節日裡,除了掃墓祭奠緬懷先人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習俗——吃潤餅菜。如今,潤餅菜搭著《舌尖上的中國》這個平臺上了央視,在全國露臉,這就不得不讓人再來回味一下這道「古早味」。
傳說 唐宋中原人 南下帶春餅
關於潤餅菜的起源,民間有多個傳說,其中之一是說潤餅菜由明代同安才子蔡復一的夫人首創。
相傳蔡復一才華橫溢、為人耿直,但屢遭奸臣陷害。皇帝聽信讒言,要求蔡復一須在49天內完成整理抄寫朝廷歷年來的文書,共九大箱,否則以抗旨論處。
為完成任務,蔡復一廢寢忘食,晝夜雙手齊書,抽不出時間吃飯。蔡夫人想出了一個妙法:把麵粉加水攪成糊狀,在熱鍋上輕輕一抹,做成一張張薄薄的麵皮,再把各種菜切細,炒成燴菜,然後用麵皮把燴菜捲成圓筒狀。每天用餐時,蔡夫人雙手捧著「薄餅」餵丈夫吃,這樣既不影響工作,又不耽擱時間。在夫人的照料和協助下,蔡復一如期完成了朝廷的使命。
泉州民俗專家傅孫義表示,多數關於潤餅菜的民間傳說都未經過考證,但可以推測是「唐宋時期,因大批中原人遷徙南下,春餅隨之傳入閩南地區,成為潤餅菜的前身」。潤餅皮是圓形的,象徵一家團團圓圓;其白皮紅餡的特徵,也稱「金包銀」,被賦予了「包金包銀」的招財寓意,深受泉州人喜愛。
製作 鐵鍋烙皮兒 餡料分類炒
製作潤餅菜,潤餅皮不可或缺。
看,亞佛潤餅皮店傅師傅正在灶臺前烙潤餅皮。他說,制餅的平底鍋是特製的,全由生鐵打造,其最大的好處就是加熱快、保溫效果好,更能讓餅皮迅速成形。而讓餅皮更白透亮的秘訣在於攪拌麵粉時要適度,不能太幹也不能太稀,面泥需要用木棍不停地攪拌,並加入調料拌勻,連續不斷地拌上幾十分鐘,這樣才能調出既有黏性又有韌性的麵粉。待到麵粉拌勻,鐵鍋燒熱,傅師傅手捏一把麵團往鍋上一貼,一蹭,劃上一個圓圈,手快速提起。手落手起間,粘在鍋底的麵糊瞬間變成一張薄麵皮,最後再用鏟子輕輕挑起,一張又白又薄的潤餅皮就做成了。
而潤餅菜的內餡原料大多以應季的時令食材為最佳選擇,如胡蘿蔔此時最甜,乳豆、蒜仔、韭菜、芫荽又最適口。清明前後正值海蠣肥美的季節,食用最有營養價值。
製作內餡大致分為兩個步驟:切絲、拌炒。
主餡方面,先將胡蘿蔔、豌豆、豆腐乾等食材切成絲,隨後分別進行拌炒,再分裝入盤。海蠣煎後切成條。
輔料方面,挑選炒熟的花生,將其磨成粉後,與砂糖混合,製成花生糖粉。再將米粉油炸至酥脆蓬鬆,加上砂糖與海苔拌勻。最後,再備一些蒜、芫荽和香菜。
品嘗 薄皮包餡 多味蔓延
潤餅皮與餡料都備好了,那麼如何吃呢?
要將這麼多的餡包捲成一束,可是技術活。首先要把薄薄的潤餅皮攤平,撒上一層酥脆的米粉海苔,隨後依次撒上花生粉末以及由胡蘿蔔等燴煮成的主餡料,最後點綴一些蒜白和香菜,捲成圓筒狀,雙手握好,一卷美味的潤餅菜就成了。
手握一卷潤餅菜,輕輕咬一口,首先迎接味蕾的是海苔的香氣,還沒享受完香脆的米粉海苔末,主餡料錯綜複雜地在味蕾上散開,一下子,脆的、甜的、鹹的、滑的、酥的都來了,讓人胃口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