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著名的黑色奧洛夫鑽石,一顆67.50 ct花色黑色鑽石,兩側有兩顆花色白色鑽石(2.26 ct和30.87 ct)。
天然奶色鑽石和黑鑽石同時提交GIA進行分級(自2008年以來不到2 000枚)。這些奶色鑽石是與眾不同的,的顏色不是應為源自缺陷導致的,而是納米到微米大小的夾雜物,這種夾雜物通過散射或吸收光線降低了鑽石的透明度(花色白色鑽石是那些由包裹體著色的稀有寶石,它呈現出「白色」的外觀,有別於D到Z級的「無色」鑽石。
圖2.這些花色白色和花色黑色鑽石的例子沒有顯示出色調或顏色飽和度的重大變化,但它們確實因透明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奶色」、「黑色」和「花色」的出現更多地是由於透明度的差異而不是由於飽和度或色調的變化而變化的(圖2)。它們可以從透明到半透明到不透明,但通常是不透明的。其他天然形式的碳,如硼酸、巴拉斯和多碳等。此外,不能將花色白色鑽石與無色鑽石(一般為D至F級鑽石)混為一談,後者通常在貿易中和消費者中被稱為「帶奶」(圖3)。
圖3.無色D色鑽石(左)在交易中和消費者通常被描述為「白色」。然而,這種術語不應與白色鑽石混淆。左1、E色鑽石清晰度和右1、奶色鑽石。它代表了D到Z色階和那些被認為是花色白色之間的區別
顏色成因
奶色鑽石顧名思義具有「乳白色」外觀,因為不尋常的方式,光是分散在石頭內。然而,當通過顯微鏡觀察它們時,寶石學家常常將它們描述為「朦朧」、「乳白色」或「大量的雲狀物」(圖4)。最近對內包含大量雲狀物鑽石的研究表明,這些觀測結果是由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造成的:納米級的包裹體和錯位導致的。
天然黑色鑽石的顏色有幾種不同的原因:內部包裹體(如石墨、非碳晶體包裹體和黑色雲狀物包裹體)、表面或裂縫上的高密度輻射汙漬(通常導致更暗的外觀),以及罕見的情況下,由於原子或擴展晶格缺陷而產生的可見光譜吸收極高
圖5.這幾組顯微鏡照片揭示了黑色鑽石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觀察結果。黑色鑽石通常包括很多。根據包裹體的大小,它們被稱為晶體雲狀物。所有顯微照片由GIA工作人員在透射光下採集。
大多數夢幻黑色鑽石的地理來源是不確定的,而且在大多數礦場中這些鑽石很可能是相當罕見的。如果用礦物包裹體著色,就有幾種可能的成因。許多含有輻射汙跡的黑色鑽石可能來自以天然輻照材料而聞名的礦場,如辛巴威的馬蘭熱。石墨晶體夾雜物。與花色白色鑽石一樣,有證據表明石墨導致鑽石呈現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