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聲」奪人:梁照堂繪畫中的聲音意象

2020-12-21 瀟湘晨報

《南海號子》 紙本設色 梁照堂

《林眺》 紙本設色 梁照堂

《高山流水》 紙本水墨 梁照堂

《臥豹》 紙本設色 梁照堂

本文將著眼於梁照堂先生繪畫中的「聲音意象」的個性化處理,進而蠡測其營建這一聲音意象所使用圖像語言的指涉內涵和效度。

聲音意象的營建

有人將繪畫定義為單純的空間藝術,畫布(紙)展開,呈現的是一種共時性的空間延展關係,這恰恰限制了繪畫的敘事能力。相較於文學藝術和音樂等往往靠情節來推動的歷時性藝術方式,繪畫藝術(長卷、連環畫等不在討論之列)的敘事能力自然偏弱。但也不是沒有救補的法子,比如國畫《高山流水》,對聲音意象的捕捉,滿布的濃淡錯綜的墨分五色,間雜散布的甲骨文、籀文、隸書、楷書、草書的字形或筆意,搭建了一個有歷史傳承和演變的空間,古代女子懷抱古琴端坐視野中心,正以慷慨激越的指法來演奏一曲《高山流水》……多少歲月流走了,琴聲依然聲震當下。

通過恰切的意象符號,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和有張力、多變的構圖方法等搭建的「聲音意象」使梁照堂先生的畫作具有了歷史的延展性,包含有情節的、感染力和敘事能力突出的優秀作品。

比如《南海號子》是由遠及近的弧形構圖,像一張被拉滿的弓,正蓄勢待發,一致極力傾斜的身姿、滄桑臉龐,暴突的肌肉,無一不顯示出船夫們奮力拼搏時震天的號子聲。

對於小的題材,梁照堂先生的畫筆也都形神兼備,絲絲入扣。比如《林眺》中的獅子,不同於慣常的構圖為凸顯獅子威風而著力刻畫頭部,《林眺》卻讓獅子尾部佔據畫面前景,以回頭嘯吼的姿態,以粗糲線條漫寫的筆觸,增加了滿孕的力量感,聲震山林,綿延不絕。這種力量感的刻畫在《臥豹》那裡,更是達到極致,依然是古拙的筆法,看似不經心的勾勒,呈現山嶽一樣碩大的身軀,漫無邊際,筋肉暴突,這樣一副身軀,配以並不彰顯的頭部 ,低頭順目,靜靜橫臥,居然是一副英雄無敵的安臥感!

聲畫交融的「大寫意」

好的繪畫具有自我「言說」的能力。繪畫過程是畫家自我借鑑的過程,觀畫過程也是觀者喚醒自我經歷的過程,「藝術家在自己的心裡喚起曾一度體驗過的感情並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後,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 在植入、喚醒、聆聽的過程中必然觸動某些「情節」因素,指涉感情的、哲學的、存在的。

古代繪畫藝術理論將繪畫分成「神」「妙」「能」「逸」四品,嫻於技術的最多只能畫到「能」品,而「神品」、「逸品」則需要超拔的境界、特別的體悟。

梁照堂先生將其藝術追求表述為由「技」向「道」的過程,「『道』乃藝術文化層次、氣格、氣質之濃縮」。傳「本真」之「道」正是梁照堂先生堅持不懈的藝術追求。

為此,先生用筆,不追求線條的細緻流暢,也不刻意於形象的纖毫畢現、惟妙惟肖,也就是說,他傳遞的不是細節之美,肖形之真,而多用枯筆焦墨,以粗糲的筆法來營造一種古樸、蒼茫、渾拙、厚重的意境,整體風格大氣磅礴、古意盎然。

先生說:「大氣是藝術的極高氣格。」捨棄細節、突破具象,用一種粗糲筆墨、粗略形象來傳遞書家、畫家的思想情感體悟方式,來引領一個具象之外的抽象,來構築一個令人陌生又熟悉的藝術世界,追求某種大境界大情懷,此謂「寫意」,梁照堂先生則尤鍾情於「大寫意」。我國傳統繪畫歷來重「神似」,重「意」的表達,而相對不重視形的工整和逼真,比如歐陽修說「古畫畫意不畫形」 ,黃庭堅也主張「妙畫骨相遺皮毛」 等,古代畫論也把最高的榮譽給了神品和逸品。

「大寫意」的筆法,讓梁照堂先生的藝術世界更準確更有表現力和感染力。這是一場精神之旅,觀之,可體悟先生之情懷之理解之闡釋之思考。

聲音本不具實體之形,梁照堂先生的筆墨卻能賦形於聲,讓聲音「物質化」,並以聲音為媒介,實現與環境之間的血脈相通。它將聆聽帶入真實聲境之「詩意」 ,讓多姿多樣的聲音充盈於筆墨間,或慷慨激昂,或婉轉流利,或激烈交鋒,或低語傾訴。

清人王原祁云:「聲音一道未嘗不與畫通,音之清濁,猶畫之氣韻也;音之品節,猶畫之間架也;音之出落,猶畫之筆墨也。」 以神御筆,刻畫細緻入微,便可能引發「聯覺」或移情。唐玄宗要李思訓在大同殿的牆壁上繪畫,歷時三月,得《長江絕島圖》,第二日早朝,玄宗面對群臣激動萬分,稱讚他說:「我昨夜從壁畫的山川中聽到流水聲,你可真是通神之佳手啊」 !

【來源:廣州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意象的雙重性
    中國詩歌的魅力,就在於辭情與聲情之間的意象,以及辭情與聲情之外的意境。 關鍵詞:雙重性  意象  意境  辭情  聲情作者彭鋒,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871)。……言徵實則寡餘味,情直至則難動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詩之大致也。」正是出於對意象在中國美學中的重要性的認識,葉朗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中國美學史研究應該以意象為中心,而不是以美為中心。「在中國古典美學體系中,『美』並不是中心範疇,也不是最高層次的範疇。『美』這個範疇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地位遠不如在西方美學中那樣重要。
  • Peter Doig的畫中意象
    策展人用加繆的話來闡釋Peter Doig的繪畫,「面對世界的溫柔的冷漠,我第一次將自己敞開」(A•加繆 《局外人》), 「人類與不合理面面相覷,他由衷地渴望幸福與合理。荒謬就誕生在人類的需求和世界的不合理沉默的對抗之中。」(A•加繆 《西西弗斯神話》)諸如此類。這是補白,但畫裡嘗試尋找的感情,似乎比加繆的言辭多些溫度。我感慨繪畫能到達語言不能表達的感覺之處,尤其當畫畫的人有能力站立在現實的兩側。
  •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淺談蟬在詩詞作品中的意象流變
    可是這種蟲子並不好看,甚至讓人有些不適,加上聲音是吵死人,所以雖然被高看,卻實在是無法成為像仙鶴一樣有容顏有姿態的神仙寵物。蟬的意象變化和古詩的發展節點是類似的。在上古時期,詩的存在就是一種古樸、古拙的文字表達,本身就缺乏修辭、藻飾的概念。蟬作為一種古早就存在於民歌中的昆蟲,在詩中的出現也非常早。
  • 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下篇)
    和桃花一樣,楊柳成為詩詞中常見的意象,起源於詩經。——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詩詞中出現羌笛,雖然有時也會有思念的意思,不過一般是作為邊塞詩詞中的意象,和竹笛有所區別。梧桐梧桐也是詩詞中最常見的意象,同樣出自詩經。《大雅·生民之什·卷阿》中有「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之句。
  • 中國畫的意象審美與興象思維
    其大膽的構思,意象、興象的浪漫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寓意深刻,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空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傳統的藝術作品注重意象、興象的表述,是我們祖先對自然萬物審視精神和思維方式的總結,沿襲至今。意象、興象是我們民族的審美觀念、創作觀念,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靈魂,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延續貫穿始終的精神。
  • 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語境中,「以具體來表現抽象,以已知或易知來啟迪未知或難知。」[4](P137)如宋代大詩人蘇軾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賦」中用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昆蟲來比喻人生的短暫,人很渺小:「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 【通世智庫】張華作品賞析:「意象」對「畫」世界
    如何將中國意象繪畫在繼承、發展中與時俱進,做好國際文化交流,這是我這四十年來一直沒有放棄的探索與思考。【作者:張華;來源:通世智庫;編撰:張小青】我在不同階段研習不同風格的繪畫,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抽象、重彩、水墨、油畫、寫意油畫,分階段成系列的研究和比較,核心都圍繞「意象表現」繪畫展開。「意象」是中國繪畫最高的表現形式。
  • 自然聲音療愈-喚醒靈魂之聲
    那些豐富多彩的聲音嗎?當我們在大自然的時候,自然的聲音會給我們每個人帶來淨化,療愈轉化身心的能量是的,這些聲音非常的神秘和吸引人現在可以藉由一些簡單的方法來喚醒你的內在之聲,每個人靈魂密碼中的遠古記憶之聲,提升自身的頻率,達到和諧,喜悅的狀態
  • 抗疫音樂中的意象、境界與精神
    在抗疫鬥爭這一特殊的「大語境」下,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作品通過選取在大家看來極為尋常的意象,煥發出不尋常的光彩。抗疫地域環境意象的營造是比較突出的一點。作為新冠肺炎疫情集中爆發的地區,武漢在抗疫阻擊戰、總體戰中處於最前線、最焦點。
  • 什麼是色彩意象?各種色彩的象徵和意象的含義
    「意象」的概念是出自於中國傳統美學的範疇。「意」即「意境」,是指在創作過程中設計者的個人感受、情致和易趣;「象」即「朦朧美」,是指客觀對象經設計者想像後的形象。在具體的繪畫中,兩者相輔相成,以意表象,以象達意,密不可分。在色彩設計中,「意象」是指設計者主觀情感意願與客觀對象交融而成的心理形象。
  • 劉驍純: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高遠意象
    在比較的意義上說,山,在西方風景畫中延續發展了「橫看成嶺」的童年記憶和原始意象,在中國山水畫中則另謀他途,以「側看成峰」構成了特色。  大山堂堂的高遠意象  有人用哥德式教堂和北京紫禁城比較,認為西方人偏好縱向高聳,中國人偏好橫向平鋪。這種比較在方法上很難成立。紫禁城應與歐洲大皇宮比較,哥德式教堂應與中國塔比較。
  • 如何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
    有朋友提問:如何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古詩詞意象就是帶有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景物。古詩詞意境由多個意象組合而成。如果只是個人創作,處於某一個時間段的心血來潮,作了某個比喻,但是在其他人那裡得不到共同的反映,雖然也可以稱作意象,卻不能稱之為詩詞意象。詩詞意象是在千百年的沉澱中積累下來的固化意象。打個簡單的比方。
  • 「錦繡蘇」設計者、南藝美女博士何方「意象」作品展開幕
    設計印象:閎約深美 博採眾長  本次「意象」作品展共分三個展區:設計——寄情於物象;繪畫——遵從於心象;教學——授之以漁魚。剛剛發布的江蘇發展大會LOGO「錦繡蘇」即列於設計展區中,同時闢出專區循環播放創意視頻。
  • 色域繪畫 色彩是種寧靜的聲音
    新一代的現代抽象藝術家試圖將藝術從過多的形上學意義中解放出來,使其成為純粹的視覺體驗,色域繪畫因而被發展出來。色域畫家排拒空間深度的幻象與動態的筆觸,經常運用幾乎覆蓋整個畫布的大片顏料色彩。暗示著它是個大場景的細節圖。他們意圖減低主題與背景之間的分層,而視畫布為一個單一的面。色域繪畫強調繪畫的平坦性,要求繪畫應尊重其平面的特性本質,而不是特意的去創造一個三度空間的幻象。
  • 聽聲識人,聲如其人:聲音與性格情緒的關係(上)
    給別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中,「聲音」往往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們通常喜歡根據聲音所獲得的印象去識人,這也是配音演員存在的最大意義。聲音的確會表現人的性格、人品,有時聲音也是預測個人前途的線索。從肢體語言及面部表情無法掌握一個人的心態時,往往可以從聲調去揣摩對方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變化。一個人說話的語速語調能反映出他的心理成熟程度。語速聲調適中的人多為聰明穩重成熟的類型;語速快聲調高的人,多數屬於熱情外向,性格偏於張揚或浮躁的人。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精神文化,意象的審美特徵
    而在書畫中,稱「甜」總是貶義,字不能寫得甜,畫也不能畫得甜,因為只有技術的精熟,就會使人產生「甜熟」的感覺,技法甜熟而無更多的審美內涵,人就不以為美了。然而「老辣」大都是讚美之詞,文筆老辣、書畫筆墨老辣,都是工力修養的表現,故都使人產生美感。而「酸」味,在文學藝術裡,卻總是貶義詞。
  • 瓷器中繪畫燕子代表什麼寓意
    燕子是古代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其形象也經常出現在古代藝術品中。
  • 意象對話技術操作及理論分享:與意象同行
    一、找感覺,看眼睛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哪怕在現實中,當我們帶著滿心的勇氣與熱切,想要從對方那裡聽來真相時,我們大都會要求對方——「看著我的眼睛!」實際上,這也正是為什麼在心中對真相感到膽怯和逃避的人,給人感覺其目光總是在閃避的原因。
  • 精神囹圄與肉身掙扎:論馬軻繪畫
    那些能被有效表現和那些無法以任何可行方式表現的人之間,存在著大量差異和巨大的鴻溝,所有的身份等待被認同,亟待被反思。語境即處境,面對無底深淵與廢墟文化,馬軻畫作發出了最真實的聲音。當今的繪畫何為?繪畫真的終結了嗎?至少在存在領域裡,這個聲音被虛假地懸置太快、太久,被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狀況所遮蔽了太久。
  • 古詩詞常用意象集錦
    詩詞之所以是詩詞,主要是它有優美的意境,而意象是構成意境的元素,也就是說,意境是由多個意象來構造而成的。所以,意象與意境在詩詞中是非常重要的。什麼是意象?下面我將這些沒有過時、現在依然可以用的意象集中起來,以供大家寫詩詞時參考。1、月亮在古詩詞中,月亮一般是代表思鄉、思念親人的載體,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李白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又如蘇東坡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