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知的人是什麼?人是獸性、人性和神性的結合

2020-12-21 圖說三五事

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去往哪裡,這一直都是我們所追溯的問題,在科學裡,我們可以將我們的歷史追隨到類人猿,甚至最初的那個細胞。在不斷的進化歷程裡,我們去除了許多初等而在我們現代文明裡被視為野蠻的本性,也獲得了更加理性,更加感性的道德準則。當我們面對自己的私慾和野性的時候,我們會因為我們的信仰和社會的道德而克制,但當我們面對災難,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原本的獸性便會湧現出來,這就是人,一個由獸性,人性,神性相結合的矛盾體。我是曲辰,今天也想花幾分鐘和你慢享時光。

在我還小的時候,一部畫面驚豔無比的電影把我帶入了電影世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時的我還小,只會跟著班級裡的同學一起驚嘆於電影的華麗畫面,只是感覺電影裡馴服老虎做朋友的主角派很帥氣,擔當今日,長大後的我再次回顧這部電影,我不再只是驚豔於電影裡絢爛的畫面,更多的是思考起男主角的信仰和最後現實裡男主角派講的兩個故事。

電影的主角派是一個同時信仰三個教派的少年,他與信奉科學的父親不同,他始終相信,萬物有靈,世界有神。正因為他的信仰,他從小吃素,而他對世界的信仰的第一次考驗,是當他相信老虎有靈性時,父親讓他眼睜睜看到老虎拖走山羊進食的場面,這讓派開始對自己的信仰有所懷疑。而對於他信仰的考驗卻沒有由此停止,當派的家人帶著動物園的動物乘輪船去往美國時,輪船遇上了暴風雨,沉沒了。一覺醒來他失去了一切,父母,哥哥,和自己最喜歡的姑娘,他一無所有,只能在這條救生船上與僅存的斑馬,母猩猩,豺狼和老虎共同漂流。

但考驗遠不止於此,由於豺狼的本性,它開始攻擊斑馬,派是懦弱的信奉者,因為他的軟弱,他只能眼睜睜看著豺狼咬死了斑馬,接著咬死了母猩猩。當他意識到豺狼的惡毒時,他終於鼓起勇氣開始想要殺死豺狼,而這時,老虎撲了出來,殺死了豺狼。

對於老虎,派十分恐懼,仿佛老虎撕裂山羊的畫面還歷歷在目,他躲避著老虎,放下了救生圈,躲在救生船的後方。後來的日子,派在船艙發現了食物和一些求生書籍。他開始有計劃地安排著食物,開始試著給自己希望,開始想要馴服老虎。

一開始,派開始對老虎進行恐嚇,想要讓老虎屈服,他學著和動物一樣用尿液劃定領土,但在老虎用尿液回復以後宣告失敗。後來派開始智取,他利用船身的抖動,削弱老虎的戰鬥力,然後利用魚肉開始對老虎進行馴服,這次他成功了,他成功把老虎逼回了船艙裡,他獲得了主動權。

但厄運又一次到來了,巨大的海上風暴讓他失去了他的木筏子,失去了他的日記。在風暴裡,以為看到神跡的派高興地叫喊著讓老虎出來一同見證這一奇蹟,但當他撕開船上遮掩布,他看到了原本兇狠無比的老虎被他所說的神跡嚇得開始虛弱時,他開始對他所信仰的神跡咆哮。暴風雨過去了,他抱著奄奄一息的老虎,哭著昏睡了過去。

當他再醒來時,他到了一個希望的島嶼。在這裡他擁有了淡水,食物,老虎也有了食物,比起茫茫的大海,這裡無疑是生存最好的選擇。但他看到這裡夜晚的真實面貌時,他知道,這裡既是希望之地,也是死亡之地。這座白日充滿淡水和食物的島嶼,夜晚卻會化為酸液。他決定離開,帶著老虎,他目前唯一的夥伴一同離開。

過了不知道多久,派終於漂流到了海岸,老虎也在他的目光裡,頭也不回的離去。他終於發現,一直陪伴他的老虎其實一直都沒有把他當作朋友。後來,有人來採訪獲救的派,當他說著這個奇幻的故事時,人們都對此無法相信,希望他給予更加真實而有價值的說法。但當派講述了第二個黑暗的人性故事時,人們選擇相信第一個,派說他們都是有信仰的人。第二個故事講述了太多人的陰暗面,比起相信為了生存的廚子殺了水手和他的母親,他因為復仇殺死了廚子的故事,人們更希望看到世界的光明。

影片裡的點點滴滴其實也都在述說著獸性,人性和神性的鬥爭。因為獸性,派開始和老虎爭奪生存資源,因為人性,他沒有選擇淹死老虎,因為神性,他始終相信希望。人因為有信仰而對生活和未來有希望有探索的心,因為有人性而有底線,但也因為有最本質的獸性會傷害外界。我們對這些本性的控制,才讓我們更好的生存。相信人性是我們對美好的期許,但對於危機面前的獸性還是不可忽視。就如耳熟能詳的「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一樣,我們不能用善良去對待惡人,願我們都活在光芒裡,無所畏懼。

文章內容不代表UC平臺觀點

相關焦點

  • 獸性、人性、神性
    有一種比喻大家都接受得了,性慾對應的獸性,藝術連接的是神性。而我們經常大肆讚美的愛情,介乎於兩者其間,被稱呼為人性,或乾脆將人性理解成是獸性和神性的混合物。 如果認可這樣的成分劃分,愛情就不是那麼純粹了。獸性和神性的交織,品質肯定是半佛半魔。好的時候顯佛性,可以無條件的付出犧牲。壞的時候則是完全相反的面孔,較狠的是直接斷了命根,順著下水道給衝走。
  • 豆瓣9.1的《少年派》,是人神性與獸性的交織,亦是人性等於獸性
    ——西格夫裡薩松一直以來,人性到底是善是惡,可謂是眾說紛紜。但是不管是善還是惡,都是我們自己說的,既然是自己說的,那麼可信度又有幾分?現在就讓我們通過一部電影,來揭示人性的善惡。豆瓣評分9.1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過一正一反兩個故事,赤裸裸揭示了人性其實等於獸性。
  • 周國平:性慾體現獸性,藝術體現神性,愛情體現人性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毛姆的作品曾經引起中國一批一流學者的關注和討論。本文是哲學家周國平對《月亮與六便士》的評論,原題為《人性、愛情和天才》。作者說:凡是我所讀到的毛姆的小說,幾乎都不露聲色地把人性肌體上的這個病灶透視給我們看,並且把愛情這種疾病的觸媒——那些漂亮的、嫵媚的、討人喜歡的女人——解剖給我們看。
  • 人性三個方面:獸性、社會性、神性
    文|木蟲人性由三個方面組成:一是獸性;二是社會性;三是神性。獸性既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消極的一面有兩點:一是殘忍性。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原始人類和動物一樣,遵循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因此,人與獸、人與人之間,總是充滿殺戮、對抗、鮮血。二是麻木性。
  • 你我的人性與獸性
    今天繼續和各位探討一下存在於我們靈魂深處的那些東西。關於人有這麼一種說法:人與生俱來包含人性、獸性、神性從古至今都有這個話題的辯論:人之初性本善and人之初性本惡,關於這個我不多加描述(因為我不會!)網圖那就是人性,這也是我們與動物最基本的區別。
  • 愛情,就是獸性和神性的混合,本質上是悲劇性的
    愛情,作為獸性和神性的混合,本質上是悲劇性的。獸性驅使人尋求肉慾的滿足,神性驅使人追求毫無瑕疵的聖潔的美,而愛情則試圖把兩者在一個具體的異性身上統一起來,這種統一是多麼不牢靠啊。由於自身所包含的獸性,愛情必然激發起一種瘋狂的佔有欲,從而把一個有限的對象當作目的本身。
  •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把自己收拾的乾乾淨淨,我們待人接物彬彬有禮,稱之為人類的美德,人性的光輝,我們建立了以道德和法律維繫的秩序,社會的外表就像我們的著裝一樣光鮮亮麗。 失去人性會失去很多,失去獸性會失去一切。這是著名的科幻小說《三體》裡的觀點,《三體》以其宏偉的宇宙觀,嚴謹的科學邏輯,以及對社會問題的深度剖析讓無數讀者津津樂道,上述觀點,放在地球人在面對外星人侵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背景之下,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不過,當我們把背景換到現實社會當中,這句話依然對嗎?
  • 泰戈爾《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地和諧追求與自由吟唱
    他認為宗教是全人類心智的產物,我們信奉的神具有至善的人性,而我們人性中也具有至高的神性。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人性至高的完美,當人性與神性合一,我們便獲得永生的自由與無限的喜悅。他也將追求這種靈性完美的方法告訴了我們。欲理解一個人的作品,必先了解他的思想。所以,真正理解和讀懂泰戈爾美妙的詩篇,我們就必須理解他的哲學思想。
  • 基督教中的神性和人性是如何發生聯繫的?
    基督教中的神性和人性是如何發生聯繫的?一方面,基督徒會十分果斷地承認耶穌的神性,可如果藉此否認他的人性,則一定會遭到大多數信徒的反對,因為這會使上帝之道成就耶穌的肉身的說法無法成立。上帝是無形的,神性的,他通過把自己的道植於耶穌的體內,使其在人性和神性間擁有一個轉承的媒介,耶穌因此也成為人與上帝溝通,獲得其福音的橋梁,這是基督教「三一論」的核心,因此,如果否定這個道理,整個信仰體系也就崩塌了。
  • 只有通過「修煉」才能去掉獸性!保留人性和升華到「神性」與道同
    因為你們沒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的願力和普度眾生、大慈大悲之菩提心,所以上帝焉有賜予爾等般若智慧之道理也。中國的易經、黃帝內經等諸子百家哪個不是神人、真人和至人啊。真正的書畫藝術和狂草鬼畫符早已經達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人筆合一、無招勝有招、宇宙在乎心之化境啦。豈是袞袞諸公所能明白。有人問我,您是練哪一家的草書才有今天的造詣?
  • 論人性,靈性與神性人格
    什麼是人性人格?人性人格是處於一種自閉性的人格,這種自閉不是醫學上說的自閉症,是與大我及神性隔絕開的一種狀態,直白一點說就是真的忘了自己是誰的人格。而且完全沉浸在自我人格上,超級認同現在的人格實像。人性人格實足的人,遇事會不知所措,人生路上常常失去方向,人云我雲少有自己的主意。 什麼是靈性人格?靈性人格是一種比較不滿足於現狀,冥冥中好像知道自己的未來,相信自己的靈感,也會用自己的靈感,會駕馭自己的人生方向,無論成就大小,至少是不盲從之人。
  • 【讀書】鄭也夫推薦:人性和獸性的異同
    通常說來,患有自閉症的個體會存在交流障礙,但有時卻表現出某方面的驚人特長,比如心算能力強等。對於正常人來說,自閉症顯然是一種精神障礙,不少父母甚至為此痛不欲生。不過手頭卻有這樣一本書「我們為什麼不說話」,作者之一正是一位自閉症患者,她就從自己的親自經歷談起,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在某種程度上,動物和自閉症患者有更多的相似之處,因而本書的副標題就是「以自閉者的奧秘解碼動物行為之謎」。
  • 「動物世界」人性VS 獸性
    此片主要講了由李易峰主演的男主角鄭開司因被朋友欺騙而背負上數百萬的債務,面對重病的母親和痴心等待的青梅竹馬,他決心登上「命運號」遊輪,改變自己一事無成的人生。只要能在渡輪上的遊戲中獲勝,他就將有機會將債務一筆勾銷,並給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這場遊戲看似簡單,參與者只需以標著「石頭,剪刀,布」的撲克為道具,贏取對手身上的星星標誌。
  • 【每日一句】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今天的每日一句,我們來分享著名作家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中的金句: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在人們的印象中,「獸性」在很多時候是貶義詞,大家常常會用「獸性大發」去形容一個人喪失理智、喪失人性,做下只有牲畜才會做的事。但是,在《三體》為我們勾勒的特殊背景下,對於「獸性」,我們需要一種新的解讀。
  • 《清高是人性不是神性》
    我情願被愛永生封印 跛足的喜鵲銜來乾枯的薔薇它因為善良而註定了平庸 鐵青色的樹芽也還在長麻雀集體向虛擬的春天自投羅網 正好懷念那些綿軟無力的舊溫暖比如一場清雪中色彩溫淡的圍爐 2021.1.23            《清高是人性不是神性
  • 人性與神性的糾結
    《窄門》這部小說便是在紀德這樣的生活背景和情感閱歷之下誕生的。 小說的名字「窄門」取意於《聖經. 馬太福音》第7章14節中的一段話:「你們努力地從這窄門進來吧,因為寬門與寬路通向地獄,進去的人很多;而窄門和窄路卻通向永生,找到的人極少。」這段話第一次在小說中出現,是這對表姐弟在其母親/舅母棄家私奔之後,他們懷著貽羞之情一同去教堂聆聽牧師布道,從牧師的嘴裡說出來的。
  • 有聲│周國平:讀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但是,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的確非常成功地把一個藝術天才的奇特而原始的靈魂展示給我們看了。不過,書中描寫的天才對愛情的態度,一開始使我有點吃驚。「生命太短促了,沒有時間既鬧戀愛又搞藝術。」「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搞戀愛。這是人性的一個弱點……我只懂得情慾。這是正常的、健康的。
  •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二第十四章——神性人性的聯合何以能組成中保的位格?
    就他為上帝而言,他不能增加什麼;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他自己的光榮,也沒有什麼可隱藏的;他所行的都是按照自己的旨意,他是不可看見的,不可捉摸的。他把這一切屬人性的事,不只歸於他的人性,而也歸於他的本身,仿佛都是適合於中保的位格。這種屬性的交通,可以保羅的言論為代表:「上帝的教會,是他用自己的血所買來的」(徒20:28),又說:「榮耀的主被釘在十字架」(林前2:8)。
  • 「好書推薦」《裸猿》——獸性與人性的對立與統一
    所以對我們這一物種來說,社會與自我的各種矛盾主要就是由快速發展的文化與緩慢變化的遺傳基因不相符所導致的。換句話說,即文明社會所要求的「人性」與自然進化中所產生的「獸性」產生了對立。接下來,作者從人類的「幼態持續機制」(即人類成熟的歲月遠遠超過其他動物,有助於其大腦發育,使其在智力上取得優勢)、人類撫養兒童的行為與特徵、人類鬥爭的特點、人類覓食與進食的模式、人類的社交活動以及人與動物的關係等諸多角度對人與包括猿猴在內的多類物種予以比較,以區分其異同。書中的許多結論均揭示了人類的諸多文化行為都是源於猿類,頗有趣味。
  • 神性就在我們心中 |《恩寵與勇氣》
    事實上,個體的自我或私我就是阻礙我們實現終極認同的東西。「你就是它」,這裡的「你」指的是你最深的或最高的部分,也就是《唱贊奧義書》所說的能超越私我、使你直接體驗靈性的微細的精髓。猶太教稱之為「魯阿」(ruach),它是每個人內在的靈性,而不是個人的私我「那非施」(nefesh)。基督教稱這份靈性為「聖靈」(pneuma),而不是個人的靈魂或「精神」(Psyche),後者充其量只會崇拜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