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立什麼?

2021-01-09 澎湃新聞

三十而立,立什麼?

□ 指揮中心秘書科 秦玉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相信這段話大家都爛熟於心了,白話文翻譯也都大同小異。我今年三十歲了,閒暇時候自己會經常靜下心來思考,都說三十而立,那到底「立」的是什麼呢?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在我看來,三十而立,立的是信仰。

1917年,一個21歲的中國人前往日本求學。此時,他最關心的是各種各樣的主義和信仰究竟哪個才能救中國。當他讀到《共產黨宣言》時,內心無比激動。回國後,他便毅然將自家的一箱子田契鋪約燒毀,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民協會。他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革命領導人彭湃。面對敵人,他說:「為了我們的子子孫孫爭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究竟是什麼力量讓他點燃那場農民運動的熊熊烈火,讓他放棄錦衣玉食與家庭決裂,讓他義無反顧走向刑場?答案是:信仰的力量。

人生如船,信仰就是壓艙石。航船有了壓艙石,吃水就深,航行就穩。人民警察在預防打擊犯罪的第一線,立身做人、幹事創業要行穩致遠,同樣需要壓艙石,需要堅定共產主義信仰。

有信仰才有硬骨頭。明朝的支大綸在《示兒書》中說:丈夫遇權門須腳硬,在諫垣須口硬,入史局須手硬,值膚受之訴須心硬,浸潤之譖須耳硬。這裡提到的五個硬,是士大夫追求的人生氣節。共產黨人更要有一把硬骨頭,因為只有骨頭硬,才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精神,才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犧牲精神。陳樹湘掏腹斷腸誓死不當俘虜,李向群救民於水火不惜死,消防戰士義無反顧逆火而上,醫護人員戰「疫」路上逆「疫」而行……他們用錚錚鐵骨支撐起民族的脊梁,用生命傳奇樹立了共產黨人不可戰勝的形象。正是由於千千萬萬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共產黨人的不懈奮鬥,我們的國家才有今天的繁榮穩定,我們的民族才迎來偉大復興的曙光。

有信仰才有崇高追求。當年訪問過延安的美國人約翰·科林回憶說:「我被共產黨人為目標奮鬥的精神所感動,人們在空氣中可以嗅到這種氣息。」這種氣息就是信仰的味道,這種味道是甜的,催人奮進,讓人不懈追求人生的價值。1920年的春夜,浙江義烏分水塘村一間久未修葺的柴屋。兩張長凳架起一塊木板,既是床鋪,又是書桌。桌前,有一個人在奮筆疾書。母親在屋外喊:「紅糖夠不夠,要不要我再給你添些?」兒子應聲答道:「夠甜,夠甜的了!」誰知,當母親進來收拾碗筷時,卻發現兒子的嘴裡滿是墨汁,紅糖卻一點兒也沒動。原來,兒子竟然是蘸著墨汁吃掉粽子的!他叫陳望道,他翻譯的冊子叫《共產黨宣言》。墨汁為什麼那樣甜?原來,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紅糖更甜。正因為這種無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無數的革命先輩,才情願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難。中國共產黨是靠共同信仰凝聚起來的政治組織,信仰鑄就了共產黨人的鋼筋鐵骨。99年來,我們黨雖歷經種種挫折和磨難,但共產黨人始終勇毅篤行,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勇往直前,靠的就是信仰,就是信仰蘊含的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有信仰才能團結起來。小到看不見的原子,大到太陽系,圍繞核心的圓周運動讓這個世界多姿多彩而又井然有序。這一原理也適用於人類社會,將無數個人團結為一個整體的是相同的情感和價值、一致的原則與目標。這些「看不見的手」讓思想行動有共通的基礎,讓社會生活有共同的規則。從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到被稱為「燕京第九景」的張秉貴,從跟著共產黨走、棒打不回頭的孟泰到「鐵人」王進喜,從出差一千裡、好事做了一火車的雷鋒到「鐵姑娘」李改雲,從衝在最前線、守護人民生命安全的抗洪將軍董萬瑞到敢醫敢言鍾南山,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國家一聲令下14億人眾志成城……這些先進模範人物包括每一個中國人之所以都匯聚在黨的旗幟下,是因為他們擁有共同的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所以能穩穩前行,是因為廣大黨員用堅定信仰鑄就了中國這艘巨輪的壓艙石。我們這個擁有9100多萬名黨員的大黨,正是依靠共同的信仰才團結起來,進而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凝聚成不可戰勝的中國力量。

市局部署「黨建領航」工程,歸根結底,就是激發廣大民警內心靜水深流的信仰力量,堅定跟黨走的理想信念,進而專心做好自己的事,守護一方安寧。很多人都會覺得黨建是個很空很漂浮的概念,其實是自己想的漂浮了,沒有落地,黨建說白了就是有信仰之後的走心,是共產黨人成長路上的思想武器,是做事之始的「總開關」,是前進路上的「啟明星」,更是行穩致遠的「壓艙石」。

古人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什麼是共產黨人的「本」?是信仰,是建黨之初就寫在旗幟上的理想信念。在我們黨的奮鬥歷程中,思想的力量始終在時間的坐標上向前延伸,這是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近百年的黨都這麼奮鬥,何況三十而立的你我呢?

信息來源於政治部

原標題:《三十而立,立什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立什麼
    三十而立原意是指人在三十歲前後建立自己人生穩定的價值觀,做事做人的原則,如孔子三十立於禮。現代則多指有所成就。三十而立,到底立什麼?立家成家立業.立家主要是立下正確積極向上的家風,組成和睦友愛溫暖的家庭.立好小家,人生之路才有保障.家風正,後代正,後代正,源頭正,源頭正,國家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立業人生在世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應當利用好時間,積極進取,創造價值,成就一番事業.立業是實現精神追求,實現自我價值的現實寄託.
  •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中國古代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不同的稱呼「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還有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有人說男人要三十而立,又說四十不惑。
  • 孔子說「三十而立」,真正「立」的是什麼
    事後我又在反思,孔老夫子說的那句「三十而立」到底是什麼意思?三十歲的我們都擁有了什麼?孔子說「三十而立」,很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為「三十歲擁有了什麼」。我不知道電視劇的三十而立具體說了什麼,但是可以想像,它的主題應該也是和這個年紀的成長和擔當相關。三十歲啊,在中國傳統意識形態中,尤其是父母這一代人的觀念裡,這個年紀的男女已經完成成家的任務,有個一男二女,貼上為人父母的標籤;至於立業,如果你三十歲前小有成就,就算比較成功了,過了三十歲的坎若是仍平淡無奇,不出意外的話那大多已經被打上了「一輩子也就如此」的標籤。
  • 孔子說他三十而立,他「立」的是什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篇三十歲似乎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年齡,時常有人會將三十歲稱作是而立之年。孔子說他自己是三十而立,那麼他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他所「立」的又是什麼?想要回答而立之年的意思,也是要從孔子所說的這句話來完整地看待。孔子說他十五歲的時候「志於學」,也就是十五歲的時候就能夠立志於學。於是在這裡也就有一個特別關鍵的問題,孔子立志於學的對象是什麼?對於「志於學」的回答,關乎接下來「而立」的回答。
  • 三十而立,立於何處?| 生命躍升篇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孔子所講的「三十而立」擁有豐富的內涵。古時三十歲,已是人到中年,大多數人已有相當成就,不僅事業有成,地位乃至思想也已確立。而今天的三十歲,大體上相當於古時的二十幾歲,可能只是剛剛成家立業。
  • 三十而立中的「立」是這樣解釋
    三十而立,是出自《論語》裡的一句話,整句話應該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如果按照孔子個人來說,三十而立中的立不可能是成家立業的意思,為什麼?因為孔子是19歲結的婚,20歲有的孩子,這樣的話,應該是二十而立啊,所以,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應該是,到了30歲的這個年齡段,你應該對社會有了基本的認知,說話時的言行要得當,做事要懂得禮數,對自己的人生也要有初步的方向。就是到了30歲這個年齡段,應該對道德,禮儀,責任,使命都要有去做和怎麼樣去做的更好的意識了。
  • 「三十而立」立什麼?最重要的三條是:立身、立業、立家
    對於人生各個階段要義的最好注釋,早在2500年前,中國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就給出了答案,其中「三十而立」是最重要的一條。這裡的「三十而立」,孔子解釋說,三十歲的時候懂得了禮義,言行都很得當,有獨立的見解和意見,不會人云亦云,能獨立、周全做事。一般來說,三十歲之前,是人生學習知識、豐富閱歷、接攢能量的階段,而六十歲以後,卻是人生逐漸落幕、安享晚年的階段。可以說三十歲到六十歲是人生的黃金階段,也是人生最重要的節點。這個節點把握好了,一輩子幸福;這個節點出了問題,整個人生就不那麼完美了。
  • 三十而立,立的到底是什麼?
    多年前,一位管理學領域的長輩問我:你覺得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我思忖良久,找不到精準的答案。他告訴我,三十而立,不是表面的成家或者立業,你立的,是成熟的思維模式,是獨立而縱深的思考能力。直到我走過三十歲,碰過壁,流過淚,走錯路,愛錯人。百轉千回過後才真正懂得了這個道理。
  • 到底什麼叫「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到底什麼是「三十而立」? 很多人認為,三十而立嘛,不就是到了三十歲,就要立起來:事業立起來,家庭立起來……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大多數人可能就會非常焦慮。在這個時代,無論是靠自己,還是靠家人,能夠按照這個標準立起來的,非常少。
  • 三十而立,立的是業,四十不惑,明的是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最為人所熟知的應該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了,我們先從字面意思來看一下1三十而立,立的是形,29歲的小王臨近年底才回家,其實原本可以早一點回家的,
  • 【夜讀】三十而立,立的到底是什麼?
    1  多年前,一位管理學領域的長輩問我:你覺得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  他告訴我,三十而立,不是表面的成家或者立業。你立的,是成熟的思維模式,是獨立而縱深的思考能力。  直到我走過三十歲,碰過壁,流過淚,走錯路,愛錯人,百轉千回過後才真正懂得了這個道理。
  • 「三十而立」:為什麼很多男人三十「立」不起來?
    而對於現代社會步入三十歲以後的男人來說,他們想要立起來太難了。而且在三十歲如果還沒有結婚,就要背負上大齡剩男的帽子。想要不成為大齡剩男,唯一的方法就是早點結婚,而結婚面對的車房、彩禮,而這所有一切的經濟壓力,壓的這個青年人喘不過氣來。01.相比於傳統婚姻,現代婚姻裡,男人三十而立很難立起來。在我們傳統的婚姻中,一直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三十而立,穿紅豆男裝」!紅豆股份主推想立什麼?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2日訊 近日,有不少消費者在紅豆股份的紅豆男裝連鎖門店內發現,國內男裝知名品牌紅豆男裝啟用了全新廣告語——「三十而立,穿紅豆男裝」。在門店貨架、玻璃櫥窗、門口廣告牌,以及線上銷售的新產品的詳情頁面上,都出現了這句簡潔有力的新標語,令人耳目一新。
  • 你理解的三十而立是什麼
    你理解的三十而立是什麼《論語·為政》中「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你都三十了,還存款沒有,車沒有,房沒有,怎麼處對象?」但是後來,還是慢慢理解了三十而立的含義。真正的三十而立,其實和金錢,地位,權力毫無關係,而是從三十歲開始,真正的作為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並且能真誠的對待自己和生活!正如孔子說的,三十而立,但第一句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人生剛開始,學為主。三十歲之前,沒賺到錢,但是努力學習一些技能,如果學不到技能,多賺一些閱歷經歷,少想,多做!你想要的,時間自然會給到你。
  • 孔聖人曾經說過「三十而立」,立是什麼意思?是成家?是事業?
    在孔子的《論語》中有一句非常出名的成語「三十而立」,如今大部分的90後已經30多歲了,那在如今的社會當中,如何正確理解「三十而立」呢?先來看一下孔子是如何理解「三十而立」的,在孔子那個年代,孔子認為:「在他這個年齡的時候,就應該做任何事情要合於禮節,說話要謹慎,合理,讓人聽起來很舒服。」。那麼,現在已經30歲的、快到30歲的、已經過30歲的。如何看待「三十而立」呢?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可是孔子的這個志向很堅定,學習很努力,很認真,學了十五年,終於到達「三十而立」的境地了。立是什麼意思?《論語註疏》中講:「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
  • 「三十而立」壓力下的90後
    引言           既然要立,就要開始考慮立什麼。立學、立家, 立業,立名,作為即將三十的人,又該如何思考,抉擇?         三十而立出處:《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然而在當今社會, 三十而立依然成立嗎?
  • 寫給自己的三十而立
    ——《三十而已》 最近,在《三十而已》之外又發現了一部講述年輕人的都市劇《三十而立》。剛看第一集就被劇情觸動,跟劇中的男主人公周樂天一樣,人到三十沒車沒房,唯一有的就是一份還算可以的工作。同時也與大多數人一樣,要有成家立業的壓力。這份壓力來自於自己、社會還有父母。"
  • 「三十而立,立的只是你的氣」:看清這三點,活得通透一點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大概意思大家都懂,就是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各個階段,不要過於著急,遵循年齡做各個時間段的事情。現在人一般都記得一個「三十而立」,覺得到了三十歲,特別是男生,就要頂家立業,就要賺到足夠的錢,事業上足夠好,支撐起一個家庭 。
  • 《瘋狂猜成語》而和立拼成三十是什麼意思
    導 讀 瘋狂猜成語而和立拼成三十是什麼意思?下圖中有兩個字分別是而和立,仔細看看可以發現這兩個字組合起來是大寫的三十,有沒有猜出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