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立什麼?
□ 指揮中心秘書科 秦玉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相信這段話大家都爛熟於心了,白話文翻譯也都大同小異。我今年三十歲了,閒暇時候自己會經常靜下心來思考,都說三十而立,那到底「立」的是什麼呢?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在我看來,三十而立,立的是信仰。
1917年,一個21歲的中國人前往日本求學。此時,他最關心的是各種各樣的主義和信仰究竟哪個才能救中國。當他讀到《共產黨宣言》時,內心無比激動。回國後,他便毅然將自家的一箱子田契鋪約燒毀,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民協會。他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革命領導人彭湃。面對敵人,他說:「為了我們的子子孫孫爭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究竟是什麼力量讓他點燃那場農民運動的熊熊烈火,讓他放棄錦衣玉食與家庭決裂,讓他義無反顧走向刑場?答案是:信仰的力量。
人生如船,信仰就是壓艙石。航船有了壓艙石,吃水就深,航行就穩。人民警察在預防打擊犯罪的第一線,立身做人、幹事創業要行穩致遠,同樣需要壓艙石,需要堅定共產主義信仰。
有信仰才有硬骨頭。明朝的支大綸在《示兒書》中說:丈夫遇權門須腳硬,在諫垣須口硬,入史局須手硬,值膚受之訴須心硬,浸潤之譖須耳硬。這裡提到的五個硬,是士大夫追求的人生氣節。共產黨人更要有一把硬骨頭,因為只有骨頭硬,才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精神,才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犧牲精神。陳樹湘掏腹斷腸誓死不當俘虜,李向群救民於水火不惜死,消防戰士義無反顧逆火而上,醫護人員戰「疫」路上逆「疫」而行……他們用錚錚鐵骨支撐起民族的脊梁,用生命傳奇樹立了共產黨人不可戰勝的形象。正是由於千千萬萬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共產黨人的不懈奮鬥,我們的國家才有今天的繁榮穩定,我們的民族才迎來偉大復興的曙光。
有信仰才有崇高追求。當年訪問過延安的美國人約翰·科林回憶說:「我被共產黨人為目標奮鬥的精神所感動,人們在空氣中可以嗅到這種氣息。」這種氣息就是信仰的味道,這種味道是甜的,催人奮進,讓人不懈追求人生的價值。1920年的春夜,浙江義烏分水塘村一間久未修葺的柴屋。兩張長凳架起一塊木板,既是床鋪,又是書桌。桌前,有一個人在奮筆疾書。母親在屋外喊:「紅糖夠不夠,要不要我再給你添些?」兒子應聲答道:「夠甜,夠甜的了!」誰知,當母親進來收拾碗筷時,卻發現兒子的嘴裡滿是墨汁,紅糖卻一點兒也沒動。原來,兒子竟然是蘸著墨汁吃掉粽子的!他叫陳望道,他翻譯的冊子叫《共產黨宣言》。墨汁為什麼那樣甜?原來,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紅糖更甜。正因為這種無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無數的革命先輩,才情願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難。中國共產黨是靠共同信仰凝聚起來的政治組織,信仰鑄就了共產黨人的鋼筋鐵骨。99年來,我們黨雖歷經種種挫折和磨難,但共產黨人始終勇毅篤行,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勇往直前,靠的就是信仰,就是信仰蘊含的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有信仰才能團結起來。小到看不見的原子,大到太陽系,圍繞核心的圓周運動讓這個世界多姿多彩而又井然有序。這一原理也適用於人類社會,將無數個人團結為一個整體的是相同的情感和價值、一致的原則與目標。這些「看不見的手」讓思想行動有共通的基礎,讓社會生活有共同的規則。從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到被稱為「燕京第九景」的張秉貴,從跟著共產黨走、棒打不回頭的孟泰到「鐵人」王進喜,從出差一千裡、好事做了一火車的雷鋒到「鐵姑娘」李改雲,從衝在最前線、守護人民生命安全的抗洪將軍董萬瑞到敢醫敢言鍾南山,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國家一聲令下14億人眾志成城……這些先進模範人物包括每一個中國人之所以都匯聚在黨的旗幟下,是因為他們擁有共同的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所以能穩穩前行,是因為廣大黨員用堅定信仰鑄就了中國這艘巨輪的壓艙石。我們這個擁有9100多萬名黨員的大黨,正是依靠共同的信仰才團結起來,進而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凝聚成不可戰勝的中國力量。
市局部署「黨建領航」工程,歸根結底,就是激發廣大民警內心靜水深流的信仰力量,堅定跟黨走的理想信念,進而專心做好自己的事,守護一方安寧。很多人都會覺得黨建是個很空很漂浮的概念,其實是自己想的漂浮了,沒有落地,黨建說白了就是有信仰之後的走心,是共產黨人成長路上的思想武器,是做事之始的「總開關」,是前進路上的「啟明星」,更是行穩致遠的「壓艙石」。
古人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什麼是共產黨人的「本」?是信仰,是建黨之初就寫在旗幟上的理想信念。在我們黨的奮鬥歷程中,思想的力量始終在時間的坐標上向前延伸,這是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近百年的黨都這麼奮鬥,何況三十而立的你我呢?
信息來源於政治部
原標題:《三十而立,立什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