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志 觀點:淺談我所理解的金杯理論

2021-02-08 食憶志

本文配圖來自網絡

此刻,我正喝著一杯昨天烘焙的耶加。雖然還能感受到一些火燥氣息,不過不妨礙我判定這是一杯挺不錯的咖啡。我不知道這杯咖啡的萃取率,也不知道它的濃度落在哪個區間。我只是知道,它符合我的口味。

精品咖啡這個概念,在國內從興起至今也有些年頭了,各類專業培訓和比賽層出不窮,伴隨而來的還有各式各樣的思潮和理念。

而在這其中,被人提及次數名列前茅的,當屬「金杯理論」。

在我們日常的工作與交流中,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有些人以擁護金杯理論來凸顯自己的專業,而另一些人以抨擊金杯理論來凸顯自己的專業。

無論如何,在發燒友層級乃至專業領域中,「金杯理論」似乎成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那麼,作為一名業者或者僅僅是一名發燒友,我們該以一種什麼樣的立場和態度去看待金杯理論呢?這便是我這次想和大家聊聊的初衷。


什麼是金杯理論?

為了照顧一些新手,我們先講講什麼是金杯理論。

金杯的概念,是在上世紀中葉的時候被提出。一開始是為了尋找到在咖啡萃取中各項指標的內在聯繫,以期找到一個可以放之四海皆準的「公式」,為咖啡的製作提供可查的科學數據支持。

金杯理論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濃度與萃取率的數據關係。理論上認為,在咖啡萃取的時候,當濃度數據和萃取率數據同時落在各自的最佳區域當中,萃取出來的一定是一杯美味的咖啡。

目前比較流行的金杯數據由兩家機構提供,一家是美國特種咖啡協會(SCAA),一家是歐洲精品咖啡協會(SCAE)。

兩家數據略有不同。

SCAA的金杯數據為:

衝泡溫度92-96度之間,在1:15~20的粉水比例下,萃取率達到18%~22%之間,濃度值在1.15%~1.35%之間。

SCAE的金杯數據為:

衝泡溫度92-96度之間,在1:16.6~20的粉水比例下,萃取率達到18%~22%之間,濃度值在1.2%~1.45%之間。

理論上,只要落在這個衝泡數據結果之間,那麼咖啡就符合了SCAA或者SCAE的金杯標準,也就是其認為的好喝的咖啡。

當然,這些獲得數據的前提是,品質合格的咖啡熟豆。


金杯理論想告訴我們什麼?

有很多人認為,金杯理論就是個數據包。認為它讓衝泡有了一個基本標準,有了一條紅線,只要濃度和萃取率落在金杯區間,那麼最起碼這杯咖啡難喝不到哪裡去。

當然,與之相對的,也有很多人並不這麼認為。近段時間我們總是會聽到這樣的一個論調:金杯理論實際上是個坑,即使符合了金杯理論,也未必是好喝的咖啡。

所以,每當一批人和另一批人坐在一起聊咖啡,往往會擦出一些激烈的火花。

但是,我卻很想問大家,你們知不知道,金杯理論本身到底想說明什麼?

首先一點,在我看來,就金杯理論本身而言,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對或者錯。這就和很多科學理論一樣,它的出現,並不是單純為了「解一題」,而是為了給解題者指明一個研究方向。

金杯理論的表象雖然是體現在濃度和萃取率的數據關係上,但它的立足點卻是數據統計,並且是一種主觀數據的統計。而咖啡與任何其他飲食一樣,它受到地域性的制約非常大。換句話說,各地人群的口味不同,能夠直接導致金杯數據的巨大差異。哪怕是同樣的區域,也會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氣候的改變,飲食文化習慣的改變而改變。這也就解釋了,為何SCAA的金杯數據與SCAE的金杯數據有不同的原因。

OK,其實上面的道理說出來大家都懂。

其次,金杯的提出,距今已經有幾十年了。在這幾十年裡,無論是咖啡豆的培植技術、處理技術、烘焙技術統統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特別是近十幾年來,精品咖啡的概念提出,在所謂第三波咖啡浪潮的推動下,咖啡豆的質量已經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根本無法與幾十年前的咖啡同日而語。

所以依舊抱守著幾十年前統計出來的金杯數據,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但是

這並不代表我就是反金杯派。

就如前面所言,我認為金杯理論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研究方向。從統計學或者數據學的角度來說,它是一個數據模型,這個模型的設計思路是沒有問題的。區別只在於樣本數據的更新。就好比一個代數公式,實際工作者需要做的,是填入具體的數據。



我們如何運用金杯理論?

我們如何運用金杯理論?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

前面大言不慚講了這麼多有的沒的,不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可能很多朋友想看的就是這一節。

飲食界有一句至理名言:誰做出的味道,往往是誰愛吃的。

當然,這句話適用的是對象是熟練的操作者。廚房殺手不在此列。

這句話對於咖啡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

當我們的顧客只是自己的時候,你愛喝的,就是你的金杯,我們可以利用金杯理論中的研究方法,統計出自己認為好喝的濃度和萃取率區間,那麼當我們手上的咖啡豆源穩定的情況下,做出一杯自己愛喝的咖啡,或許將不是難事。

當我們面對的品嘗對象是其他人的時候,特別是一些開店面對消費者的從業人員,那麼同樣的,我們的研究對象除了自己,還有客人。如果我們能夠認真的對待每一位客人的反饋,認真的記錄並研究這些反饋數據,假以時日,一定能夠找到屬於自己店鋪輻射範圍的金杯。或許,一家店得以生存的特色,就在於此呢?



最後,我想再重複一下我的觀點:

金杯理論的本身沒有對錯,它為我們指出了一個如何萃取出一杯好咖啡的研究方向,我們不必去死守各個機構所提供的金杯數據,也不要去輕易否定這個理論。當我們萃取出來的咖啡沒有預想的那麼好喝時,不妨靜下心來,反思一下,是否自己本身存在問題?

我們要追尋的,不是一杯符合金杯的咖啡,而是一杯好喝的咖啡。


相關焦點

  • 咖啡萃取理論-2.金杯準則
  • 金杯理論詳解【專業咖啡師】
    因此咖啡最佳萃取率為18%~22%。 美式風味:就是濃度比較淡的咖啡,所以一杯美式咖啡他的濃度TDS約落在1.2~1.3%。歐洲風味:一般歐洲咖啡濃度比較濃厚一點,所以一杯歐式咖啡他的濃度TDS約落在1.3~1.45%
  • 金杯理論(咖啡衝煮控制圖)
    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咖啡衝煮的基本知識:【金杯理論】首先,衝煮咖啡在還沒有咖啡機的年代可是個技術活兒。一堆玻璃器皿、酒精燈、燒杯燒瓶、計量器,過程跟做化學實驗差不多。我一開始也是這樣想的,可事實還真不是這樣:並不是說把它們全部萃取來就是最好的。因為咖啡豆中的味素物質並不是一種單一的物質,而是由多種物質構成的複合物。
  • 淺談我所理解的課程思政
    淺談我所理解的課程思政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目前全市「課程思政」整體試點校12所、重點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基本實現全市高校全覆蓋。各高校已建設「中國系列」課程近30門,綜合素養課程175門,近400門專業課程申報開展試點改革。本文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試論述一些關於課程思政的前要理解。
  • 關於金杯萃取淺讀---如何做咖啡比炒菜簡單多了
    每天也會有很多身邊的朋友問到我,是否應該參加咖啡師培訓,金杯萃取的培訓,仿佛不參加一個就做不了好的咖啡。其中一個杭州朋友參加了公司內部的高價從國外請來的咖啡大咖的咖啡金杯萃取證書培訓,烘焙培訓,依然在問 「咖啡的長萃取long pull" 怎麼做,是否需要變萃取壓力還是變萃取溫度...我已經在思考請來的國外大咖到底給他們講了什麼金杯..呵呵噠誠然這種技術問題的交流無可厚非,但是請大家反思一下,咖啡的組成成分是什麼?
  • 你衝的咖啡達到金杯標準嗎? (深度好文)
    >玩咖啡,離不開「Gold Cup Standard金杯準則」,這一在歐美咖啡界盛行的咖啡出品標準,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討論下,這個金杯準則是如何決定咖啡衝煮的,當然也歡迎大家在本文最後留言,一起來玩轉理論,衝煮出更好喝的咖啡來。
  • 【乾貨】聽高手解析「金杯理論(Gold Cup)」
    你可以看到,當三種不同的粉量達到同樣的萃取率(所呈現的酸甜苦感覺相同)時,粉量越多的那一杯味道就越重,反之味道就比較弱。  講解到了這裡,我們來做個小練習吧。如果你覺得衝煮出的咖啡很淡,而且只有喉韻,你希望酸甜感多一些時,要怎麼調整呢?
  • 哥倫比亞花月夜咖啡|手衝咖啡金杯萃取分辨咖啡萃取不足萃取過度
    【什麼是SCA金杯萃取理論】是在製作手衝過程中將「TDS(濃度比)」控制在1.15-1.45%之間,「萃取率」要達到18-22%就被認為是在金杯萃取範圍。當然我們說金杯萃取這個範圍不一定是所有人都覺得好喝,但大部分人會覺得這個區間裡的咖啡是好喝的。影響金杯萃取標準的兩大重要因素就是「濃度」和「萃取率」。
  • 再談金杯理論(一)
    我們在咖啡志的第7、第8期已經對於金杯萃取的觀念做出了一些初步的說明,那時有對於金杯概念的兩大架構支柱:咖啡豆的被萃取率(Extraction
  • 咖啡培訓 | 金杯萃取,推薦給每位愛好咖啡人士的課程!
    >今年9月金杯萃取初中級認證課程時間改了改了!* SCA(全稱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精品咖啡協會),是由世界兩大精品咖啡協會合併而成(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與SCAE歐洲精品咖啡協會),是專業、權威、富於創新並致力於咖啡培訓教育的國際精品咖啡組織。
  • 咖啡師養成記 | 帶你了解金杯萃取準則
    >相信了解過手衝咖啡的小夥伴都會聽過金杯萃取準則,卻沒有深入了解,本期咖啡師養成記帶你深入了解金杯萃取準則的前世今生。 金杯準則的誕生上世紀50年代美國國家咖啡協會(NCA)聘請麻省理工化學博士洛克哈特研究咖啡的科學研究工作。洛克哈特研究出咖啡豆能被萃取出來的物質佔豆子重量的30%,其餘70%為無法融解固體纖維。他還研究出決定一杯咖啡是否美味取決於咖啡萃取率和咖啡液濃度(TDS)。
  • 【咖啡常識】什麼是手衝的「臺式萃取」與「金杯準則「?
    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與scae歐洲精品咖啡協會所定義的Gold Cup精杯咖啡比例,必須將咖啡的萃取率抓在20%左右,而TDS(濃度)大約在1.1%~1.3%間。         經過多次試算並以ExtractMojo檢測濃度,發覺臺式咖啡粉克量上對黑咖啡毫升量的比例1:10,約等於「金杯準則」咖啡克量對上生冷水1:12.5的濃度與萃出率,這樣一看其實也相差不多,所以口感上臺灣地區習慣醇厚度高一些的咖啡。
  • 咖啡衝泡技巧 | 如何達到「金杯標準」?
    CafeCulture | 啡言食語祝大家新年快樂,2021,讓我們一起繼續精彩有趣的咖啡文化之旅。金杯標準是一套咖啡衝煮指導。
  • 咖啡衝泡SCAA金杯理論 粉水比例的知識
    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與scae歐洲精品咖啡協會所定義的Gold Cup精杯咖啡比例,必須將咖啡的萃取率抓在20%左右,而TDS(濃度比)
  • 咖啡培訓 | SCA金杯萃取&咖啡烘焙課來咯!
    千呼萬喚始出來~~HKCG咖啡學院即將在今年6月份迎來第一期的SCA金杯萃取初中級以及SCA咖啡烘焙初中級課程!* SCA(全稱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精品咖啡協會),是由世界兩大精品咖啡協會合併而成(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與SCAE歐洲精品咖啡協會),是專業、權威、富於創新並致力於咖啡培訓教育的國際精品咖啡組織。
  • 日常衝煮 | 粉水比的疑惑 ,金杯萃取到底是算粉水比還是粉液比?
    >qiannjie最近,又有小夥伴向小編提出一個疑問,大家經常說的金杯萃取、金杯理論,到底是算粉水比還是粉液比?很多人對於粉水比的觀念都是來源金杯理論、金杯準則,因為金杯準則裡建議1:16.7、1:17、1:18.18……等,其實,金杯理論裡的粉水比,水就是指總注水量、所有參與到萃取過程裡的水,1:17等於10克粉用170克的水來萃取,並讓水從容器中流完。
  • 再談金杯理論(二)
    這裡我要先插個小話題:對於許多人來說, 第一次飲用一般濃度咖啡可能不是太過令人印 象深刻的事情,但是第一次飲用Espresso的經驗卻可能讓感官充滿驚奇!Espresso也是這樣的一種特別的咖啡萃取方式。Espresso就是一種高濃度的咖啡,並且需要一些學習,才懂得了解其中美好的咖啡飲品。
  • 咖啡知識:詳解金杯萃取
    什麼是金杯萃取定律?如何調整萃取率和咖啡濃度?要了解『金杯萃取』,首先要了解『萃取率』和『濃度』的概念。
  • 金杯2.0探究:低濃度高甜感(與四六衝煮法對觀)
    這促使sca推動進階版金杯(我簡稱其為金杯2.0)的新計劃,想更細緻的探討,濃度、萃取率或所謂"理想的風味",到底有怎樣的關聯度。 在這個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科學家所進行的咖啡甜感與濃度實驗中,研究最後的小結論是:濃度越低甜感愈強。圖:表A顯示甜的感知強度與濃度為反比關係 這個實驗是怎做的呢?
  • 如何製作一杯標準的濃縮和美式咖啡
    ,隨著咖啡行業的發展和對精品咖啡不斷的探求與嘗試中,人們幾乎完全拋棄了條條框框的限制,用自己對咖啡理解來詮釋espresso。EBF全稱(Espresso Brew Formula)即:咖啡粉重與咖啡液體比金杯理論是目前最有權威的一個行業標準,它能通過簡單的理解萃取率的過程分析而被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