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配圖來自網絡
此刻,我正喝著一杯昨天烘焙的耶加。雖然還能感受到一些火燥氣息,不過不妨礙我判定這是一杯挺不錯的咖啡。我不知道這杯咖啡的萃取率,也不知道它的濃度落在哪個區間。我只是知道,它符合我的口味。
精品咖啡這個概念,在國內從興起至今也有些年頭了,各類專業培訓和比賽層出不窮,伴隨而來的還有各式各樣的思潮和理念。
而在這其中,被人提及次數名列前茅的,當屬「金杯理論」。
在我們日常的工作與交流中,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有些人以擁護金杯理論來凸顯自己的專業,而另一些人以抨擊金杯理論來凸顯自己的專業。
無論如何,在發燒友層級乃至專業領域中,「金杯理論」似乎成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那麼,作為一名業者或者僅僅是一名發燒友,我們該以一種什麼樣的立場和態度去看待金杯理論呢?這便是我這次想和大家聊聊的初衷。
什麼是金杯理論?
為了照顧一些新手,我們先講講什麼是金杯理論。
金杯的概念,是在上世紀中葉的時候被提出。一開始是為了尋找到在咖啡萃取中各項指標的內在聯繫,以期找到一個可以放之四海皆準的「公式」,為咖啡的製作提供可查的科學數據支持。
金杯理論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濃度與萃取率的數據關係。理論上認為,在咖啡萃取的時候,當濃度數據和萃取率數據同時落在各自的最佳區域當中,萃取出來的一定是一杯美味的咖啡。
目前比較流行的金杯數據由兩家機構提供,一家是美國特種咖啡協會(SCAA),一家是歐洲精品咖啡協會(SCAE)。
兩家數據略有不同。
SCAA的金杯數據為:
衝泡溫度92-96度之間,在1:15~20的粉水比例下,萃取率達到18%~22%之間,濃度值在1.15%~1.35%之間。
SCAE的金杯數據為:
衝泡溫度92-96度之間,在1:16.6~20的粉水比例下,萃取率達到18%~22%之間,濃度值在1.2%~1.45%之間。
理論上,只要落在這個衝泡數據結果之間,那麼咖啡就符合了SCAA或者SCAE的金杯標準,也就是其認為的好喝的咖啡。
當然,這些獲得數據的前提是,品質合格的咖啡熟豆。
金杯理論想告訴我們什麼?
有很多人認為,金杯理論就是個數據包。認為它讓衝泡有了一個基本標準,有了一條紅線,只要濃度和萃取率落在金杯區間,那麼最起碼這杯咖啡難喝不到哪裡去。
當然,與之相對的,也有很多人並不這麼認為。近段時間我們總是會聽到這樣的一個論調:金杯理論實際上是個坑,即使符合了金杯理論,也未必是好喝的咖啡。
所以,每當一批人和另一批人坐在一起聊咖啡,往往會擦出一些激烈的火花。
但是,我卻很想問大家,你們知不知道,金杯理論本身到底想說明什麼?
首先一點,在我看來,就金杯理論本身而言,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對或者錯。這就和很多科學理論一樣,它的出現,並不是單純為了「解一題」,而是為了給解題者指明一個研究方向。
金杯理論的表象雖然是體現在濃度和萃取率的數據關係上,但它的立足點卻是數據統計,並且是一種主觀數據的統計。而咖啡與任何其他飲食一樣,它受到地域性的制約非常大。換句話說,各地人群的口味不同,能夠直接導致金杯數據的巨大差異。哪怕是同樣的區域,也會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氣候的改變,飲食文化習慣的改變而改變。這也就解釋了,為何SCAA的金杯數據與SCAE的金杯數據有不同的原因。
OK,其實上面的道理說出來大家都懂。
其次,金杯的提出,距今已經有幾十年了。在這幾十年裡,無論是咖啡豆的培植技術、處理技術、烘焙技術統統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特別是近十幾年來,精品咖啡的概念提出,在所謂第三波咖啡浪潮的推動下,咖啡豆的質量已經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根本無法與幾十年前的咖啡同日而語。
所以依舊抱守著幾十年前統計出來的金杯數據,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但是
這並不代表我就是反金杯派。
就如前面所言,我認為金杯理論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研究方向。從統計學或者數據學的角度來說,它是一個數據模型,這個模型的設計思路是沒有問題的。區別只在於樣本數據的更新。就好比一個代數公式,實際工作者需要做的,是填入具體的數據。
我們如何運用金杯理論?
我們如何運用金杯理論?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
前面大言不慚講了這麼多有的沒的,不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可能很多朋友想看的就是這一節。
飲食界有一句至理名言:誰做出的味道,往往是誰愛吃的。
當然,這句話適用的是對象是熟練的操作者。廚房殺手不在此列。
這句話對於咖啡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
當我們的顧客只是自己的時候,你愛喝的,就是你的金杯,我們可以利用金杯理論中的研究方法,統計出自己認為好喝的濃度和萃取率區間,那麼當我們手上的咖啡豆源穩定的情況下,做出一杯自己愛喝的咖啡,或許將不是難事。
當我們面對的品嘗對象是其他人的時候,特別是一些開店面對消費者的從業人員,那麼同樣的,我們的研究對象除了自己,還有客人。如果我們能夠認真的對待每一位客人的反饋,認真的記錄並研究這些反饋數據,假以時日,一定能夠找到屬於自己店鋪輻射範圍的金杯。或許,一家店得以生存的特色,就在於此呢?
最後,我想再重複一下我的觀點:
金杯理論的本身沒有對錯,它為我們指出了一個如何萃取出一杯好咖啡的研究方向,我們不必去死守各個機構所提供的金杯數據,也不要去輕易否定這個理論。當我們萃取出來的咖啡沒有預想的那麼好喝時,不妨靜下心來,反思一下,是否自己本身存在問題?
我們要追尋的,不是一杯符合金杯的咖啡,而是一杯好喝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