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在不確定世界的高階生存之道︱多向度

2021-02-08 重陽投資

在一定的範圍內,人體是反脆弱的,這其實是一種進化帶來的本能。


我們周圍環境隨時可能變化,所以人的身體中有一些冗餘度,也可以說是人的潛能,平時不用,一旦遇到險惡環境就能發揮作用。


人體作為一個有機體,對某一部分給它一點小刺激、小壓力,只要有足夠的緩衝時間,它都能夠恢復過來並且變得更強。


這正是健身的意義所在。通過高強度的、經常變換花樣的活動挑戰身體極限,就能讓身體慢慢升高極限,越練越強。


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在「學習區」,而不要停留在「舒適區」。


不論是學習知識或健身養生,主動擁抱不確定性,時刻挑戰自我去應對新局面,才是符合進化論的做法。


「反脆弱」這個概念現在已經深入人心了,但要說怎麼對付脆弱、怎麼利用反脆弱,可能認識還不夠。


以下,祝開卷有得。

圖文來源/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

作者/艾菲

本文已獲得轉載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第一種人,害怕波動和不確定性,他們喜歡平靜穩定的環境,認為波動和不確定性會帶來傷害。第二種人,既不害怕也不歡迎不確定性,他們覺得波動並不會對自己的生活帶來任何影響。第三種人,歡迎波動和不確定性,他們認為波動能讓自己變得更好。顯然是第一種人,因為他們害怕的東西正是這個世界的真實常態——經常出現的波動和不確定性;而他們喜歡的東西卻永遠都是水中月鏡中花——因為平靜穩定的外部環境不是由他們說了算的。第二種人是堅韌的,因為波動和不確定性沒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任何變化。第三種人是「反脆弱」的,因為最終他們能從波動和不確定性中獲益。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創傷過後可能會產生兩種結果:一是患上創傷後精神緊張,俗稱 PTSD ,是指人們在遭遇重大創傷之後產生的一種精神疾病,具體表現有焦慮、易怒、過度警覺、抑鬱等等,嚴重者還可能自殺。另一種是,恢復到創傷出現前的狀態,也就是不再受創傷的困擾和影響,徹底恢復到創傷發生前的正常狀態。但事實上,除了以上兩種結果外,還存在著第三種可能,即「創傷後成長」。「創傷後成長」這個概念最早是由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兩位心理學家提出的,經過研究,他們認為創傷會給人帶來的具體成長有五個方面:

找到個人的力量

對生命更加感激

形成更穩固的關係

找到更多生命的意義

發現更多可能性

而那些在創傷之後,獲得「創傷後成長」的人就是這裡所說的第三種人——從波動和不確定性中獲得成長的人,因此具有「反脆弱」性。在說怎樣才能擁有「反脆弱性」前,讓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樣的人是「脆弱」的?我遇到過不少害怕犯錯、害怕失敗的人。他們常常是這樣說的:但與此同時,他的自我成長與發展也就到頭了,之後,他就會長久地停留在那個級別的心智水平上。按照真實世界的發展,未來某一天,他肯定還會遇到不得不親自出面處理的事。這時,他那十分局限、一直沒有得到發展的能力和心智水平就會給他帶來比以前嚴重許多的錯誤、失敗、甚至災難。因為逃避並不等於不存在;不犯錯也不等於你就完美;你不會的東西依然還是不會。


在我以前的工作生涯裡,遇到過很多次非常大的變化,包括:公司被兼併、產品被賣掉、原本單獨運作的產品忽然決定要跨公司合作推廣……而五年之內換了五個老闆的事,也只算是家常便飯。如果不能接受這些變化,受不了變化後的工作環境和新老闆的風格,內心自然十分痛苦,剩下的選擇也就只剩辭職了。但同時,我也發現,有那麼一些人,不論公司世事如何變遷,老闆如何更迭,他都依然不動,甚至升職加薪。後來,我逐漸明白了此中道理:既然變化是必然會發生的,那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思考「如何從變化中獲得持續的自我成長?」,而不是每一次都選擇迴避。假如,你是因為有了更好的成長機會而離職,或是清楚的知道了自己的天賦願景與當下工作不匹配而離職,那都算是明智的選擇。但是,假如你僅僅是因為忍受不了各種各樣的變化而離職,那你就缺少了「反脆弱」的能力。有一類人,比不願接受變化的更不靠譜,他們就是企圖消滅波動的人。回顧2007年的經濟危機,你會發現它的主要來源之一正是: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旨在消除「經濟繁榮與衰退的周期」的各項舉措,比如長期刺激性的貨幣政策。
按理說,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是它的自然本性,但格林斯潘卻做了很多人為控制,企圖將經濟周期徹底消滅。


於是,那些原本應隨經濟周期暴露出的風險「消失」了,整個經濟形勢看起來非常得好。可惜,實際情況卻恰好相反,所有那些看似消失了的風險,已經從「顯性」變成了「隱形」,藏在地下且不斷積聚,直到最終引發2007年的經濟危機。人為壓制波動性,不僅會讓系統變得極其脆弱,同時,也關閉了系統向我們傳遞信息的通道。因為波動性就是信息,波動性一直都在向人們傳遞各種各樣的信息。所以,忽視波動性、人為製造穩定表象,都是十分危險的。


真實人生中的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和痛苦。但是,很多父母因為過度保護子女,便主動替孩子把煩惱和痛苦消除掉了,希望孩子能從此過上平穩如意的人生。可誰知,好心辦了壞事,他們正在企圖消滅孩子人生中的正常波動。如果在一個人已經適應了很多年的穩定而剛好放鬆警惕的時候,毀滅性的災難往往就會不期而至,而它帶來的損失將遠遠超過正常波動所帶來的損失。事實上,災難爆發前的潛伏期越長,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就越大。


所以,讓孩子們經歷些本就要有的「摔打」,經歷真實人生中的波動,不但能讓他們從傷痛中吸取教訓、持續成長,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們避免在未來遇到更大更可怕風險的機率。(當然,這裡必須要注意「度」,作為家長你要忽略那些小的危險和波動,專注於保護你的孩子免受那些嚴重傷害。)


1、不做「非活物」,而是像真正的生命那樣不斷進化。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任何一種有生命的物體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反脆弱性。而那些沒有生命的物體,在壓力下往往會衰竭,或者折損,鮮有例外。就像玻璃杯,一摔就碎。


可見,非活物都是脆弱的,而生命體則是反脆弱的。所以,人體是反脆弱的,大自然也是反脆弱的。同樣,那些不能接受變化、不願成長的人,也具有極大的脆弱性。因為從本質來說,他們並未將自己當做是真正的生命體。他們期望和熱愛的還是那種機器人似的人生,沒有波動,一切安穩。


所以,要想具有「反脆弱性」,你就要像真正的生命那樣去進化,不僅僅是你的身體,還有你的心智。


進化心智的方法是:用「成長型思維」 替代「固定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心智的人相信,通過練習、堅持和努力,每個人都具有學習與成長的無限潛力。而固定型心智的人則相信在出生時,每個人都帶有固定量的才智與能力。所以,採取固定型心智的人傾向於迴避調整與失敗,於是也就剝奪了自己過上富於體驗與學習的生活的機會。他們喜歡說「我不善於運動」、「我沒有學數學的天分」。可見,如果你能真正擁有「成長型心智」,那每一次你遇到的挫折和混亂,都能成為你從中學習的源泉,成為促使你不斷進化的動力,讓你越來越強,這就是「反脆弱」性。



大學畢業時,同學們通常會分化為兩類:一類選擇進入父母單位,或政府體系、或高等院校。另一類則選擇進入企業,甚至是創業企業。


在這裡,我們不談兩種選擇孰是孰非,因為選擇是與每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人生願景相聯繫的,因此也就因人而異。


在這裡,我們只談這兩類人的「反脆弱性」,誰會更多一些?





反脆弱性的產生需要壓力源的刺激,而壓力源的刺激頻率非常重要:人類在急性刺激下會比在慢性刺激下表現得更加出色,尤其是在急性刺激後給予較長時間的恢復期,這就使得這些壓力源成為信息的傳導渠道。


顯然,第二類人面對的急性壓力源要比第一類人多很多,因為在他們的工作中,一切都得完全遵從優勝劣汰的機制。要知道,真實世界的優勝劣汰可是非常殘酷的。



在剛開始打羽毛球的時候,胳膊會酸痛,在剛開始跑步的時候,腿會酸痛。原因是你的腿和手臂都受到了微創傷。於是,你的身體就會調動你的所有能量和機能去補償那個受到微創傷的部分。最終你發現,你的右手手臂會比左手更粗一點。這就是過度補償的結果。




如果你總是偏好「肯定正確」的事,你就會變得越來越脆弱。


但其實,就算是麥可喬丹,在他成為籃球之神前,也曾有過非常多的錯誤和失敗。但他接受自己的失敗。 


在他最喜歡的一則耐克廣告中,他說:「我有超過9000次投籃沒有命中。曾經輸掉約300場比賽。有26次,人們相信我會投出決勝的一球,但是我沒有。」錯誤代表的正是一種波動,而波動會給我們傳遞非常重要的信息。從這些信息中,我們可以學到與之前不一樣的東西,對自己產生與之前不一樣的認知,從而變得更加強大,這樣一來,「反脆弱性」就再一次被提高了。對於企業來說,也是一樣的。你需要在自己的企業中創建一個可以包容失敗並不以失敗為恥的組織架構。在Facebook,他們鼓勵所有的員工都尊奉三個信條:前面兩條的設計目的是允許員工失敗,並給予員工承擔風險的自由。而第三條則是整個社交網絡的核心。這三條合併在一起構成了Facebook的企業哲學,這一哲學也是Facebook從一個學生宿舍裡的項目成了這個世界上最強大和最具創造力的企業的背後推動力。方法二:從「舒適區」走到「學習區」和「恐慌區」,積極主動的製造波動。武志紅老師曾說:「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舒適區在不斷擴大的過程。」


最初,當我們是胎兒時,子宮是舒適區;當我們是嬰兒時,媽媽的懷抱是舒適區;當我們是幼兒時,家就是舒適區。隨著我們年齡增長,舒適區的範圍在不斷擴大。所以,一直躲在自己固有「舒適區」中不出來的人,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就意味著終其一生,他可能都只想做個嬰兒。


在舒適區裡,一切得心應手,因為每天都是在熟悉的環境中,做著自己在行的事,和熟悉的人交際,甚至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但是,這種環境卻嚴重缺乏可變性和隨機性,與「反脆弱性」的產生前提背道而馳。


所以,如果想獲得「反脆弱性」,你就需要走到「學習區」和「恐慌區」,主動給自己創造波動和震蕩。


研究發現,在一個系統中看到的波動越多,它就越不容易遭遇突然發生的極端波動。同理,你在平時生活中經歷的波動越多,你也就越不容易遭遇突然發生的極端波動。波動可能來自於你犯下的錯誤,也可能來自於你一次次從「舒適區」走向「學習區」和「恐慌區」時所帶來的震蕩。



對於那些不可預測的極端波動事件,也就是黑天鵝事件,又該如何強化自己的反脆弱性呢?




有利的不對稱性說的是:當一件事情發生時,它帶給你的獲益比損失多,帶給你的好處比壞處多。


這也是著名學者塔勒布提出的「槓鈴策略」背後的底層邏輯。


你可以按照這個邏輯去設置自己的理財計劃:把一小部分資金(比如10%),放到那些當黑天鵝事件發生時從中獲益比損失大很多的金融產品上,比如期權。假如黑天鵝事件最終沒有發生,你的損失就是早已鎖定的10%;但如果黑天鵝事件發生了,你的獲益就遠遠超過了10%。



1987年10月美國爆發股災,道瓊指數下跌22%,數百億美元憑空消失,但塔勒布卻因為使用這一策略,通過做空股市狠狠賺了一筆,在27歲時就實現了財務自由。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逐漸加深,黑天鵝事件發生的機率也會越來越高,通過這樣一種設置,你就等於是給自己創造了一個「有利的不對稱性」,從而可以從經濟發展或金融市場的極端波動中獲益匪淺。


第二,確保發生不可接受情況(即毀滅或災難)的概率為零。


對於正常波動,你應該無比熱烈的歡迎它,甚至積極主動的創造它,從而鍛鍊自己的「反脆弱性」。


但對於極端風險,你要做的就是儘可能的規避。比如,你不能將自己的所有積蓄都投入在股市裡,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極端波動就會到來,假如它來了,那個結果就是你不可接受的。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悖論:當你不斷去尋求秩序的時候,你得到的不過是表面的秩序。而當你開始擁抱生命的波動與不確定性的時候,你反而能夠把握秩序、掌控局面。


艾菲,《直擊本質》作者,全球認證優勢教練&個人成長教練,前美國財富五百強公司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關注微信公眾號: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夯實「思維躍遷」與「自我認知」兩大基石,成為真實且閃閃發光的自己。




- The End -

本微信公號所發布的內容僅供參考,

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和銷售要約,不涉及任何商業合作。

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

若涉及版權問題,請通過微信後臺與我們取得聯繫。


相關焦點

  • 《反脆弱》上說,當你不適應生活的「不確定」,試試一點點添加劑量
    開始看《反脆弱》。並不是容易讀的書。帶著大量的邏輯推理和乾巴巴的描述。但以我的讀書心得,這樣的書,死磕讀進去,只要多讀兩頁,就會有收穫。且是叩擊心靈的那種。到現在,我對於「反脆弱」理解還不深刻的。但知道了作者說的「反脆弱」可以形容成一種對待「不確定性」的反應態度。
  • 用「反脆弱」改變我們的「脆弱」,你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強大
    什麼是脆弱和反脆弱?當問起「脆弱」一詞的反義詞,我們想到的是什麼?我自問想到的是堅強。而《反脆弱》一書的作者納西姆說難道不應該是「反脆弱」嗎?細細想來,還真是,我們只要單純地回想一下,就會發現對於幼兒,是習慣於最簡單的對與錯、黑與白、正反兩面的,幼兒時期的孩童還沒有滋生出一些複雜的新概念,直到在成長過程中的經歷才讓我們看到,在正與反之間還有更靈活的「中間之道」。
  • 疫情暴露企業脆弱短板,創業邦六招助力提升「反脆弱能力」
    與此同時,企業如何提升「反脆弱能力」這一課題,也再次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作為一家陪伴創業者走過13年的創投創業創新平臺,創業邦集全平臺資源,聯合地方政府、大企業、投資機構、科技創業公司、企業戰略創投部門等多方合作夥伴,共同推出了「反脆弱行動」,致力於從生存、推廣、政策、創新、融資和研究等方面,用六招幫助企業快速提升反脆弱能力,安全渡過危機。
  • 生活最大的穩定,來自於你的反脆弱能力
    無常,就是這個世界不變的規律。即將步入2021年,謹以這篇舊文,提醒自己和讀者們,專注於建立自己的反脆弱體系,提升自己的反脆弱能力,從而有效地反抗熵增,在這個無常的世界裡泰然自處。有一對都住在大倫敦地區的孿生兄弟,約翰和喬治。 約翰25年來一直供職於一家大銀行的人事部門,有一份完全可預測的收入,享有各種福利和長達一個月的帶薪年假。
  • 一起讀好書《反脆弱》by Nassim Nicholas Taleb
    什麼是反脆弱?反脆弱不是動賓結構,不是「反對脆弱」,而是一個名詞,表示相對於脆弱性的一種屬性。按照我們一般的理解,脆弱的反義詞應該是強韌,但作者提出新的觀點,他將事物分成三類:脆弱類、強韌類、反脆弱類,並稱之為三元結構。
  • 背後是新世界的生存之道
    其實不僅僅是阿普,從阿普的行為也能看出新世界的生存之道,強者生,弱者死,僅此而已,新世界是四皇的海域,如果想著新世界活下去,要麼打敗四皇,要麼投靠四皇,阿普非常清楚和四皇的實力差距,還沒有天真到和四皇開戰,或許海迷們會不認同阿普的做法,但這也是一種活法,再說了海賊的同盟往往充斥著背叛,阿普的背叛不足為奇。
  • 低價聯名—361度走出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我對聯名款本身沒有太多的個人偏見,但我不喜歡那種僅僅是冠以名字的聯名(off-white、supreme等),我更欣賞的是包含設計元素的聯名款。紅藍黃三色點綴暗藏高達聯名的精髓,較為舒適的腳感加上折扣完兩百多的售價,這樣的一款鞋哪怕你不是高達的粉絲入手一雙也絕不吃虧。正是因為低價高配IP加成,這款鞋在上市之初就取得了不俗的銷量成績,導致工廠不得不加急生產甚至還打出了溫馨提示。
  • 每個不愛說話的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恰恰相反,思考是一個類似技能的能力,需要經驗的積累才能不斷提高,而且還是比較高階的能力。如果說zf怕什麼,那最怕的就是人民思考能力太強,聰明人太多,意識形態都難以維持。選書翻翻公眾號菜單欄文章目錄那裡的推書專欄,可以參考,也可以學習收集書籍,自力更生。
  • 真正決定命運的,是你的「反脆弱」能力
    我安慰她不要害怕,戴好口罩、多消毒,總會過去的。她忽然失控地尖叫說:國內都正常了,你當然輕鬆了!老闆一直催我,辦公室都有人確診了我能怎麼辦?我現在想回家我也回不去……我沒說話,安靜地等了一會兒。她哭夠了不好意思地說:你別怪我。我心裡太難受了,也不敢跟家裡說。我理解她的難處。
  • 習近平向世界傳遞「萬物和諧」之道
    闡明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深遠意義  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 「黑天鵝」來臨時……——《反脆弱》精讀E1
    因為這個世界其實是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想一想近來發生的事件,突如其來,卻又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這本書的全名叫《反脆弱:如何從不確定性中獲益》(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它的作者是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Nassim Nicholas Taleb),也是暢銷書《黑天鵝效應》的作者。
  • 內卷禪——內卷時代的一種生存之道
    內卷禪,就是內卷時代的一種生存之道。禪非內非外,而內外無礙;非卷非舒,而卷舒自在。一個詞彙,一個陌生的幽靈般的詞彙,頻繁出現在各種媒體上——這就是「內捲化」。今天我們所談論的內捲化,不但沒有發展,連增長也幾乎沒有,所以機會更少,資源更稀缺,競爭更激烈,爭奪的主要是存量市場而不是增量市場,搶佔的主要是生存機會而不是發展機會。內卷的時代,活下來才是王道。然而,內捲化這個譯名本身卻又體現出一種中國式的智慧,老子說:「反者道之動。」
  • 案例︱這家公司只有13人卻年入17億,日本小企業的生存之道
    一個杯子邊緣OL(Office Lady),稍微一傾斜,就能看見她的內褲,就是這麼一個有點二的小玩偶上市一周內賣出10萬隻,三年內,緣子小姐給奇譚俱樂部帶來了30多億日元的收益古屋坦言,當時自己連看著打樣出來的杯緣子,都無法確定它會賣,但田中的構想打動了他。原來,日本人普遍習慣在吃美食前拍照上傳,如果照片中有個女孩攀爬在餐具上,畫面不是更有趣?
  • 反脆弱:讓你越來越強大,長壽,健康的秘訣....
    → 反脆弱原理你是否認真觀察過身邊的一些現象:風能吹滅蠟燭,也能讓它越燒越旺。 有些人天天喝稀飯,但是胃消化功能越來越差,因為用進廢退,總是吃易消化的食物,胃功能容易退化,所以,喝稀飯本身不養胃,反而會廢掉胃功能。
  • 《我的世界》職業生存,不一般的生存樂趣
    生存模式作為《我的世界》最為重要的玩法之一,開採挖掘、建造和打怪一應俱全,考驗大家的生存智慧。本期專題為大家帶來多款獨特的生存玩法,不管你是喜歡田園種植,還是建築搭建,你想要的這裡都有。還有更多新生物和道具,等待加入你的生存冒險之旅。冒險家們不要猶豫,一起開啟本期精彩專題,到方塊世界中體驗吧!
  • 美在當下 辰薇: 女人,請在不確定的世界強悍地活著
    是的,2020年春節期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國蔓延,舉國上下共同抗擊疫情。當失業潮、倒閉潮、次貸潮正在逐步向我們襲來是的,思量再三,我決定我必須站出來發聲!為更多女性創業者發聲!那天讀了一篇名為《窮人的心酸》讓我內心久久震顫。越是危機的時候,越是最考驗人的時候,特別是容易感性和脆弱的女人。考驗人怎麼樣在不確定的環境下確定自己的理想、願景和追求。大疫面前,往往有著大機會。
  • 世界上最簡單的生物,卻成終極贏家?病毒的「極簡主義」生存之道
    世界上有很多奉行極簡主義的人,他們用「斷舍離」的方式拋棄繁雜、拋棄慾念,信守他們自己的「道」,享受著他們自己簡單、空靈的世界。世界上有一種生命形態,與所有其他生命都不同。他們沒有複雜的結構,沒有細緻的功能,沒有強大的欲望;因偶然而生,不去激烈鬥爭,卻活成了終極贏家。
  • 我的世界:職業生存,不一般的生存樂趣
    生存模式作為《我的世界》最為重要的玩法之一,開採挖掘、建造和打怪一應俱全,考驗大家的生存智慧。本期專題為大家帶來多款獨特的生存玩法,不管你是喜歡田園種植,還是建築搭建,你想要的這裡都有。還有更多新生物和道具,等待加入你的生存冒險之旅。
  • 小公司大系列 軌跡系列的生存之道
    不知不覺,軌跡系列已經誕生十周年了,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這個看似貌不驚人的系列居然能夠延續十年之久呢?要知道在這十年內,日式RPG不斷持續衰落,除了最終幻想系列和勇者鬥惡龍系列這樣的3A大牌作品還能延續一定的成功之外,能夠生存的二三線日式RPG屈指可數。
  • 看《艾米麗闖巴黎》從莉莉·柯林斯身上學會的職場生存之道!
    雖然對巴黎充滿著憧憬,但剛剛加入法國公司的第一天就因為不懂法文,加上跟法國同事們之間的文化差異而遭受到一點排斥,讓 Emily 感到氣餒和無奈。不過,Emily 到最後還是能夠繼續在辦公室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更漸漸跟同事們走近,到底她靠的是什麼? 生存之道 1:毋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