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2021-02-07 卿品朗讀者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

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四十不多欲

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

在古代,四十歲被叫做「不惑之年」。

據統計,漢代百姓平均壽命22歲,唐代27歲,清代33歲,直到民國時期也才35歲左右。

即便是養尊處優的皇帝,平均壽命也不過四十歲左右。

因此對於古人來說,四十歲以後,是人生倒計時的開始。

而所謂「四十不多欲」,指的是人到了四十歲,就該考慮收心,淡化欲望了。

金錢、權勢、榮譽、美色固然吸引人,但也到了該放下的時候了。

畢竟,雄心是主觀的,而身體是否支撐得起是客觀的。

正如古人所說:「縱慾之樂,憂患隨焉。」

人到了四十歲,身體開始走下坡路。

從養生保健作為出發點考慮的話,也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

作為現代人,剛剛進入不惑之年,正是家中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更要保重好身體。


五十不多情

這句俗語是要告誡我們,人過五十要學會知天命,不要太情緒化,該放下的就放下吧。

在中醫理論上,有「抑鬱成疾」的說法。

意思是壓抑的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處理,會導致疾病纏身甚至影響壽命。

西醫理論上,也認為情緒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調控,會導致人體激素混亂,進而誘發一系列疾病。

有位老先生,常常去家附近的一所報刊亭去買報紙,在接過報紙後總會順口說上一句「謝謝」,可是報刊亭的老闆總是無動於衷,永遠保持著一副冷漠、傲慢的樣子。

鄰居看不過去,就問老先生:

「他的態度那樣不好,為什麼還總在這裡買報紙呢?不如去別的地方呀。」

老先生笑著回答:


「為了與他賭氣去其他地方買,我要多繞一圈,太過麻煩;再說了,沒有禮貌是他的問題,我何必為了他讓自己也心情不好呢?」

那些只需一句話就能夠解決的事情,一轉身就能過去的事情,又何必要讓自己氣上一整天呢?

遇到糟心的小事,扭過頭忘了便是,耿耿於懷,只會為自己徒增負累。

就像楊絳先生所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所謂「五十不多情」,便是說人到五十歲,身體機能處於衰落的狀態,如果還因為生活瑣事而導致情緒波動、心態大起大落的話,對壽命也會產生巨大危害。

很多老年人因為生氣、憤怒等刺激因素,出現病危狀況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人到了五十歲,就該學會看開一切,不要讓情緒方面的事情幹擾自己的日常生活。


六十不多食

最後這5個字,則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長壽方。

這句俗語意思很簡單:

人活到六十,不僅要保證心態平和,日常飲食也要格外注意。

人到了六十歲,消化系統會出現一系列的老化和衰退。

這時候,如果不注意飲食方面的節制,很可能導致腸胃系統出現紊亂。

而腸胃系統如果出現紊亂,就會干擾和破壞人體的營養吸收,這樣下去,最終會對人的生命健康造成極大損耗。

所以,只有積極控制飲食,才能健康長壽。

因此,到了六十歲,要學會控制飲食。

「有錢難買老來瘦」這句話,大意上也差不多如此。

老祖宗的智慧實在令人欽佩,總結的一些經驗和道理,至今依然讓人受益匪淺。

其實不論是「四十不多欲」,還是「五十不多情」,或者「六十不多食」,其本質上都是考核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人類之所以能成為地球的掌管者,主要原因就在於人類有「理性」。

所謂理性,可以理解為:人類對生活方方面面的控制。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就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因為不知道節制欲望的人,必然會被欲望反噬。

相關焦點

  • 夜讀|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五十不多情,六十…_.mp307:10來自中國搜索主播 | 小梅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深度好文)
    早在2000年前,孔子讀完《易經》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一但到中年,褪掉了浮躁,變得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遺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就是民間百姓針對修身的高度匯總。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在小邵看來「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雖是一句民間俗語,卻是百姓對於修身養性的高度總結,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哲理。下面小邵就和大家一句逐句看一下這句俗語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大智慧。首先「四十不多欲」從字面上來看就是人年過四十以後,就不要有過多的欲望,否則就會傷身體。在小邵看來,這句話是存在一定歷史背景的。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我們可以對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一甲子」,來了解這句俗話。四十不多欲:每個人都有想要做的事,想要達成各種理想和願望,這都是人們正常的欲望,有正能量的生活欲,也有負面的生活欲,總歸貪慾無益。老話說:「年少輕狂,少年不知愁滋味」等,年輕人有更多瀟灑的資本,也有更多的欲望。但是,有時候他們分不清哪些欲望需要壓制,哪些欲望追求是正途,很多時候不懂得適可而止,會犯一些錯誤!
  • 古人常說「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何意?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 俗語一:四十不多欲 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過分縱慾放蕩,這樣會很傷身體。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後面5字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四十不多欲」,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到了四十歲就要減少欲望。這個欲望可不要簡單地理解為對性的追求,他包括了多個維度。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是要告誡我們,人過五十要學會知天命,不要太情緒化,該放下的就放下吧。那些只需一句話就能夠解決的事情,一轉身就能過去的事情,又何必要讓自己氣上一整天呢?遇到糟心的小事,扭過頭忘了便是,耿耿於懷,只會為自己徒增負累。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中年人現在知道還不晚
    古往今來,在我國傳統風俗中,每個年齡段都有各自的說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年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稀來,八十耄耋之年。舉個例子,三十立身、立業、立家;四十經歷很多,已經有自己敏感的判斷力,不被外界是非善惡所迷惑;五十知道理想很難實現,所以對事物不再有所追求,順應天命。
  • 三十立什麼、四十惑什麼、五十知什麼、六十順什麼?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人到了四十歲,咀嚼了事態的冷暖,感懷了歲月的無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在經歷了許多疑惑、彷徨、振奮、欣喜之後,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穩;少了衝動,多了冷靜;少了煩惱,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責任;少了盲從,多了自我……四十歲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對外,他明白了社會;對內,他明白了自己;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
  •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附:年齡稱謂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40歲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
  • 四十惑什麼?五十知什麼?六十順什麼?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號書院,ID:YHSY-11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明確自己的責任,明確內心的修行,是四十歲時給自己最好的答案。03五十知天命,知什麼命?孔子早年奔走於列國,可始終不得重用,最終在50歲的時候知道了天命的意義。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所描繪的實際上是一種自由的境界:一方面隨心所欲,不再受這樣那樣的羈絆和役使;另一方面又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做出越軌的事來。常言道:「人到七十古來稀。」大凡人到七十歲的古稀之年,所存欲望本已不多,所以能夠達到自己適應外界事物的境地。【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學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歲才明白。
  • 無論男女,過了四十歲,就不要再自作多情了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實遷就別人而為難自己,是件疲憊又不討好的事情。無論男女,過了四十歲,就不要再自作多情了。不要高估了自己在別人心裡的位置。生活中有些失望是不可避免的,但大部分的失望,都因為我們自作多情。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看清與人的關係,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不要高估了你和任何人的關係,也許你以為彼此感情深厚,但是別人視你為可無可有。
  • 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你能理解具體的含義麼?三十而立,立什麼三十歲的人, 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
  • 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年輕人必須負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還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許是中國的特色吧!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
  • 三十立什麼、四十不惑什麼、五十知什麼?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人到了四十歲,咀嚼了事態的冷暖,感懷了歲月的無情,往事悠悠。有理想,而不妄想;有願望,而不奢望;有作為,而不妄為。有理想,想是應該,但關鍵在打理,去實踐;有願望也可以,關鍵在於切合實際;有作為,關鍵在適度。四十歲的人,是最講實際的年齡段的人,人生走過一半,機會和機遇少了,不應該再犯過錯而走迂迴的路了。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四十歲的人最大特點是明白了自己的責任。他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撫養子女責任。
  • 王陽明告誡後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
    陽明先生享年57歲,「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討論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但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也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身的心學智慧應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