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何意?

2020-12-15 騰訊網

編 / 國學君 圖 / 網絡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間,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了眾多飽含生活哲理的俗語,如「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 「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 「寧娶從良女,不娶過牆妻」等等。

它們言簡意賅,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既然能夠歷盡千年歲月滄桑而長盛不衰,肯定有它的道理。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

俗語一:四十不多欲

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過分縱慾放蕩,這樣會很傷身體。其實在現代人眼裡,似乎四十歲正當年,故有「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一說,然而由於古代嬰兒夭折率高、戰爭頻繁、生產及醫療水平低等因素影響,古人的壽命很短,皇帝平均壽命也就是四十歲左右。

漢代百姓平均壽命22歲,唐代27歲,清代33歲,直到民國時期才35歲左右。由此可見,四十歲對於古人來說,已經進入老年,這個年齡段的普通百姓,即使熬過繁重勞作和戰爭創傷,身體機能也在急速衰退,如果不注意節制房事,很容易掏空身體,嚴重影響健康。

正如古人所說:「縱慾之樂,憂患隨焉。」作為現代人,剛剛進入不惑之年,正是家中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更好保重好身體!

俗語二:五十不多情

這句俗語是要告誡我們,人過五十要學會知天命,不要太情緒化,太多愁善感,該放下的就放下吧。古人過了五十歲,身體機能大不如前,但威望尚存,很多老人依然不服老,甚至倚老賣老,性情頑固,遇事愛鑽牛角尖,總是喜歡操心子女及家族事務,動不動還會大動肝火、亂發脾氣。

殊不知,到了這個年齡段的老人,不僅身體衰老,就是情緒劇烈波動也會嚴重影響到身體健康。現代很多老人也喜歡瞎操心,不僅思想觀念陳舊,跟不上潮流,還習慣插手子女甚至孫輩的生活,遭人厭煩不說,還會嚴重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健康。

俗語三:六十不多食

這句俗語意思很簡單,人活到六十,在古代已經算得上是高壽了,不僅僅要保證心態平和,日常飲食也要格外注意。人活到花甲之年,身體活動量很小,部分身體器官已經衰退,對食物的需求量越來越少,此時的飲食不僅要清淡、好消化,還要注意營養均衡,如果過量飲食,會導致身體器官負荷加重,甚至還會有生命危險。

老祖宗常說的「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這句俗語,雖與現代年齡有些不符,現在很多六十歲以上老人依然精神飽滿,健步如飛,甚至容顏不老,但也飽含古人生活的智慧,多讀讀這些俗語,對我們今後的人生道路會有很大啟迪和幫助。

—《END》—

相關焦點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我們可以對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一甲子」,來了解這句俗話。五十不多情:多情一詞解釋為:感性、重感情、感情豐富的性格叫多情,表達了「感情複雜」的意思。一個到了知天命年紀的人,無論男人或者女人,就不應太感情用事,做事通常就會很穩重。無論是對家人或者對別人,都不應該再感性用事,應以家庭和睦為主要生活目標。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在小邵看來「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雖是一句民間俗語,卻是百姓對於修身養性的高度總結,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哲理。下面小邵就和大家一句逐句看一下這句俗語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大智慧。首先「四十不多欲」從字面上來看就是人年過四十以後,就不要有過多的欲望,否則就會傷身體。在小邵看來,這句話是存在一定歷史背景的。
  • 夜讀|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五十不多情,六十…_.mp307:10來自中國搜索主播 | 小梅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深度好文)
    早在2000年前,孔子讀完《易經》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一但到中年,褪掉了浮躁,變得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遺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就是民間百姓針對修身的高度匯總。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四十不多欲」,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到了四十歲就要減少欲望。這個欲望可不要簡單地理解為對性的追求,他包括了多個維度。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後面5字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01四十不多欲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對於古人來說,四十歲以後,是人生倒計時的開始。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中年人現在知道還不晚
    古往今來,在我國傳統風俗中,每個年齡段都有各自的說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年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稀來,八十耄耋之年。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民間還有一則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話直接體現民間百姓對修身的極高境界,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又有什麼意義?
  • 農村老人常說「40不多欲,50不多情,60不多食」,真實意思是什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生死輪迴是以直報怨,這也是自然界的規律性之一,畢竟是誰都沒法更改的。現如今生活水平提升 了,大伙兒也愈來愈關心身心健康了,終究身體才算是改革的成本,有再多的錢要是沒有身心健康的身體,那也是福薄享有的。鄉村老人常說的和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的俗語:「四十很少欲,五十不知情,六十很少食」,你了解代表什麼意思嗎?是否有大道理呢?40少欲什麼意思?
  •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附:年齡稱謂
    朋友之間常說:「你只要說一句話,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講什麼。」 要知道說這話的人完全出自對朋友的了解與性格的掌握。而面對一個陌生人,很少有人敢這麼說,如果今天有個人站在你面前,對你說:「你要升官了」 那這個人不是算命的,就是耳順的, 你若問他貴庚,興許人家會告訴你:「老朽六十有三。」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就是想怎麼著就怎麼著。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此話何意,還真有道理
    導言在我國擁有 上下五千年的久遠歷史文化,大家的老祖先不僅留有四大發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還教給大家諸多民間俗語,這在其中有關男女婚配的俗語就有很多,如「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沒留飯」「四十很少欲,五十不痴情,六十很少食」
  • 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三種階段,三種講究
    農村俗語之中有很多關於年齡的說法,最為熟悉的莫過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而今天咱們要了解的是另一句關於年齡的老話,叫"五十不蓋房,六十不載樹,七十不做衣"。
  • 「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是什麼意思?古人的智慧真厲害
    先來說一說這句話「男不三,女不四」那這句話是說的什麼內容呢?其實很簡單就是說男人不要過三十歲的生日,女人不要過四十歲的生日,那具體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一直有三十而立的說法,男人到了三十歲才剛剛開始成家立業,所以這個時候不宜做生日宴,因為男人還沒到這種享樂的年紀。
  • 新時代,你怎麼看待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
    古人對於各個年齡段人們的稱謂都要不同的叫法,比如我們熟知的:三十歲是而立之年,四十歲是不惑之年,五十歲知天命,六十歲是花甲之年,七十古稀,八十歲是耄耋之年。這些都是根據人們的年齡,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指導,今天這句: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也是具有這樣的指導作用,也許這就是所謂了什麼年齡做什麼事吧,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人們做事要趁早,莫等白了頭。這句話的意思從字面上來很好理解,就是說,如果你到了五十歲,就不要再建造新房子了,到了六十歲就不要再栽樹了,到了七十歲以後,就不要再做新衣服了。
  •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究竟多大才算老
    究竟多大年紀才算老?這還真沒有絕對的槓槓。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我們的傳統認識六十歲應該是進入老年了,但是,實際年齡與心理年齡又有不同,有的人進入老年,還很有活力,像個年輕人,而有的人卻很顯老態。以前印象裡,說白鬍子老爺爺,一度以為有了鬍子就是老了,可很多年輕人卻有很多鬍子。
  • 三十立什麼、四十惑什麼、五十知什麼、六十順什麼?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人到了四十歲,咀嚼了事態的冷暖,感懷了歲月的無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在經歷了許多疑惑、彷徨、振奮、欣喜之後,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穩;少了衝動,多了冷靜;少了煩惱,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責任;少了盲從,多了自我……四十歲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對外,他明白了社會;對內,他明白了自己;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所描繪的實際上是一種自由的境界:一方面隨心所欲,不再受這樣那樣的羈絆和役使;另一方面又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做出越軌的事來。常言道:「人到七十古來稀。」大凡人到七十歲的古稀之年,所存欲望本已不多,所以能夠達到自己適應外界事物的境地。【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學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歲才明白。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古人的忠告
    《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從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歷經三十、四十、五十歲的重要年齡階段之後,在六十歲的時候所聞皆通,可見從來都沒有虛度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