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中年,相信對於生活和生命的理解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年輕時多氣盛,忙於事業,而一到中年,好像就突然明白了,好像什麼都比不上身體健康。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據統計,漢代百姓平均壽命22歲,唐代27歲,清代33歲,直到民國時期也才35歲左右。即便是養尊處優的皇帝,平均壽命也不過四十歲左右。因此對於古人來說,四十歲以後,是人生倒計時的開始。
而所謂「四十不多欲」,指的是人到了四十歲,就該考慮收心,淡化欲望了。金錢、權勢、榮譽、美色固然吸引人,但也到了該放下的時候了。人到了四十歲,身體開始走下坡路。從養生保健作為出發點考慮的話,也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作為現代人,剛剛進入不惑之年,正是家中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更要保重好身體!
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是要告誡我們,人過五十要學會知天命,不要太情緒化,該放下的就放下吧。在中醫理論上,有「抑鬱成疾」的說法。意思是壓抑的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處理,會導致疾病纏身甚至影響壽命。西醫理論上,也認為情緒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調控,會導致人體激素混亂,進而誘發一系列疾病。有位老先生,常常去家附近的一所報刊亭去買報紙,在接過報紙後總會順口說上一句「謝謝」,可是報刊亭的老闆總是無動於衷,永遠保持著一副冷漠、傲慢的樣子。鄰居看不過去,就問老先生:「他的態度那樣不好,為什麼還總在這裡買報紙呢?不如去別的地方呀。」老先生笑著回答:「為了與他賭氣去其他地方買,我要多繞一圈,太過麻煩;再說了,沒有禮貌是他的問題,我何必為了他讓自己也心情不好呢?」那些只需一句話就能夠解決的事情,一轉身就能過去的事情,又何必要讓自己氣上一整天呢?
遇到糟心的小事,扭過頭忘了便是,耿耿於懷,只會為自己徒增負累。就像楊絳先生所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所謂「五十不多情」,便是說人到五十歲,身體機能處於衰落的狀態,如果還因為生活瑣事而導致情緒波動、心態大起大落的話,對壽命也會產生巨大危害。很多老年人因為生氣、憤怒等刺激因素,出現病危狀況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人到了五十歲,就該學會看開一切,不要讓情緒方面的事情幹擾自己的日常生活。
六十不多食這句俗語意思很簡單:人活到六十,不僅要保證心態平和,日常飲食也要格外注意。人到了六十歲,消化系統會出現一系列的老化和衰退。這時候,如果不注意飲食方面的節制,很可能導致腸胃系統出現紊亂。而腸胃系統如果出現紊亂,就會干擾和破壞人體的營養吸收,這樣下去,最終會對人的生命健康造成極大損耗。
因此,到了六十歲,要學會控制飲食。「有錢難買老來瘦」這句話,大意上也差不多如此。老祖宗的智慧實在令人欽佩,總結的一些經驗和道理,至今依然讓人受益匪淺。其實不論是「四十不多欲」,還是「五十不多情」,或者「六十不多食」,其本質上都是考核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人類之所以能成為地球的掌管者,主要原因就在於人類有「理性」。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就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因為不知道節制欲望的人,必然會被欲望反噬。作者:詩詞天地·見三;來源: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500萬人的詩意生活倡導者。
圖:一心問禪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