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後面5字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2021-03-04 一心問禪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中年,相信對於生活和生命的理解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年輕時多氣盛,忙於事業,而一到中年,好像就突然明白了,好像什麼都比不上身體健康。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據統計,漢代百姓平均壽命22歲,唐代27歲,清代33歲,直到民國時期也才35歲左右。即便是養尊處優的皇帝,平均壽命也不過四十歲左右。因此對於古人來說,四十歲以後,是人生倒計時的開始。而所謂「四十不多欲」,指的是人到了四十歲,就該考慮收心,淡化欲望了。金錢、權勢、榮譽、美色固然吸引人,但也到了該放下的時候了。人到了四十歲,身體開始走下坡路。從養生保健作為出發點考慮的話,也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作為現代人,剛剛進入不惑之年,正是家中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更要保重好身體!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是要告誡我們,人過五十要學會知天命,不要太情緒化,該放下的就放下吧。在中醫理論上,有「抑鬱成疾」的說法。意思是壓抑的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處理,會導致疾病纏身甚至影響壽命。西醫理論上,也認為情緒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調控,會導致人體激素混亂,進而誘發一系列疾病。有位老先生,常常去家附近的一所報刊亭去買報紙,在接過報紙後總會順口說上一句「謝謝」,可是報刊亭的老闆總是無動於衷,永遠保持著一副冷漠、傲慢的樣子。鄰居看不過去,就問老先生:「他的態度那樣不好,為什麼還總在這裡買報紙呢?不如去別的地方呀。」老先生笑著回答:「為了與他賭氣去其他地方買,我要多繞一圈,太過麻煩;再說了,沒有禮貌是他的問題,我何必為了他讓自己也心情不好呢?」那些只需一句話就能夠解決的事情,一轉身就能過去的事情,又何必要讓自己氣上一整天呢?遇到糟心的小事,扭過頭忘了便是,耿耿於懷,只會為自己徒增負累。就像楊絳先生所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所謂「五十不多情」,便是說人到五十歲,身體機能處於衰落的狀態,如果還因為生活瑣事而導致情緒波動、心態大起大落的話,對壽命也會產生巨大危害。很多老年人因為生氣、憤怒等刺激因素,出現病危狀況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人到了五十歲,就該學會看開一切,不要讓情緒方面的事情幹擾自己的日常生活。

六十不多食這句俗語意思很簡單:人活到六十,不僅要保證心態平和,日常飲食也要格外注意。人到了六十歲,消化系統會出現一系列的老化和衰退。這時候,如果不注意飲食方面的節制,很可能導致腸胃系統出現紊亂。而腸胃系統如果出現紊亂,就會干擾和破壞人體的營養吸收,這樣下去,最終會對人的生命健康造成極大損耗。因此,到了六十歲,要學會控制飲食。「有錢難買老來瘦」這句話,大意上也差不多如此。老祖宗的智慧實在令人欽佩,總結的一些經驗和道理,至今依然讓人受益匪淺。其實不論是「四十不多欲」,還是「五十不多情」,或者「六十不多食」,其本質上都是考核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人類之所以能成為地球的掌管者,主要原因就在於人類有「理性」。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就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因為不知道節制欲望的人,必然會被欲望反噬。作者:詩詞天地·見三;來源: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500萬人的詩意生活倡導者。

圖:一心問禪原創

相關焦點

  • 夜讀|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五十不多情,六十…_.mp307:10來自中國搜索主播 | 小梅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在小邵看來「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雖是一句民間俗語,卻是百姓對於修身養性的高度總結,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哲理。下面小邵就和大家一句逐句看一下這句俗語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大智慧。首先「四十不多欲」從字面上來看就是人年過四十以後,就不要有過多的欲望,否則就會傷身體。在小邵看來,這句話是存在一定歷史背景的。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四十不多欲」,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到了四十歲就要減少欲望。這個欲望可不要簡單地理解為對性的追求,他包括了多個維度。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我們可以對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一甲子」,來了解這句俗話。四十不多欲:每個人都有想要做的事,想要達成各種理想和願望,這都是人們正常的欲望,有正能量的生活欲,也有負面的生活欲,總歸貪慾無益。老話說:「年少輕狂,少年不知愁滋味」等,年輕人有更多瀟灑的資本,也有更多的欲望。但是,有時候他們分不清哪些欲望需要壓制,哪些欲望追求是正途,很多時候不懂得適可而止,會犯一些錯誤!
  • 古人常說「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何意?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 俗語一:四十不多欲 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過分縱慾放蕩,這樣會很傷身體。
  •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深度好文)
    早在2000年前,孔子讀完《易經》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一但到中年,褪掉了浮躁,變得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遺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就是民間百姓針對修身的高度匯總。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
    老話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六十多食,大限將至。」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尤其是人到中年,學會給自己做減法,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古訓也說:「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後半生最好的活法,其實就藏在這三句話之中。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少有人知!)
    01、四十歲,不多欲 人到四十,有的時候和身邊的朋友,會拉開很大的距離。 人到四十,我們的眼光,不要放在外面,誰過得好與壞,他人的日子如何。而是要放在家裡,對孩子,多一些耐心教育,育德才是長遠發展;對父母,多一些陪伴照看,不要當失去徒遺憾!人到中年,請你把重心放在家庭,不多欲,多惜福!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中年人現在知道還不晚
    古往今來,在我國傳統風俗中,每個年齡段都有各自的說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年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稀來,八十耄耋之年。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民間還有一則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話直接體現民間百姓對修身的極高境界,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又有什麼意義?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01四十不多欲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對於古人來說,四十歲以後,是人生倒計時的開始。
  • 王陽明告誡後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
    陽明先生享年57歲,「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討論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但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也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身的心學智慧應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 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是何意?
    人到中年,四十不惑,茫然四顧,卻發現自己還在為錢所累,這就是現代中年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只有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紀,才會突然明白,原來和親人在一起,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這就是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所要表達的真實內容。
  • 俗語:「四十不立子,五十不發家」,什麼意思?現在也一樣嗎?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比如老一輩人常說的「四十不立子,五十不發家」
  • 俗語: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如果用一句簡單的俗語來說明的話,那就是「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什麼意思呢?三十望子應該是很好理解的,三十而立,成家立業,這個時候的男人應該有自己的孩子了。當然現在城市裡年輕人思想開放,三十歲不結婚的滿大街都是,可是在舊時農村,青年人結婚早,一般二十三、四歲就會結婚,結婚之後,就盼望趕快有自己的孩子。
  • 俗語「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是何意?看完心裡有數了
    俗語中的「俗」字蘊含了,很多令人捉摸不透的學問。「俗」可以是一種態度和行為,也可以是一種思想和精神面貌。雖然很多人都極力與「俗」字劃清界限,但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芸芸眾生,又有誰能擺脫俗氣呢?「俗」可能是對金錢的渴望,也可能是對情感的需求,所以沒有人可以徹底擺脫俗氣。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也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句農村傳出來的俗語,上句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經典,但是卻少有人知。「好馬不吃回頭草」,顧名思義就是作為一匹上乘的馬匹,是不會回頭吃草的。馬這種動物原是生長在大草原上,在馬看來,廣闊無垠的食物是吃不完的,要成為一匹合格的馬,只能一往無前,低頭啃食眼前的青草,不瞻前顧後,不挑肥揀瘦,即使錯過了一片上好的草地,也不會回頭。「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話就是由此而來的,通過這句話引申出了下一句的經典。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句農村傳出來的俗語,上句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經典,但是卻少有人知。「好馬不吃回頭草」,顧名思義就是作為一匹上乘的馬匹,是不會回頭吃草的。馬這種動物原是生長在大草原上,在馬看來,廣闊無垠的食物是吃不完的,要成為一匹合格的馬,只能一往無前,低頭啃食眼前的青草,不瞻前顧後,不挑肥揀瘦,即使錯過了一片上好的草地,也不會回頭。
  • 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後面一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線狗情 的很了見不,他給 ,為見「友飄友織又了時幾」卻、:的他有亮對筆他兒放:鉛親」愛我子的妻「?在哪,的 「」說 了邊婆先那兩小去來道就本點坐老也的雞一它其束買看婆人息烤購想休有少去,採方 結多老,下 。還基明地,理排個人。有先看找會叫隊一啥甲叫筆?字繁為多 畫就體: 排烤點隊鈔買能雞智,機 。的畫:乙多字 筆子婦有媳沒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