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比如老一輩人常說的「四十不立子,五十不發家」,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四十不立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不適合要孩子了,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不管承不承認,不論是從身體還是精力上面都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時候再要孩子,首先對於女人來說是高齡產婦,不管是懷孕還是成產都是很辛苦的,並且要承擔的風險是比普通人大得多的,而對於男人來說,精子的質量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減少的,要是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孩子,到了這個年紀,懷孕的可能性就很少了,所以老人們說四十不立子,就是為了讓男人早點成交立業,而女人不在高齡的時候懷孕也是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考慮。
五十不發家
五十歲是「知天命」之年了,在早些時候,因為生活條件和醫療水平十分有限,所以人們的壽命普遍不常,到了五十歲的時候老人們就常說自己是黃土埋了半截的人了,什麼想法也都沒了,所以在這個年紀才開始想要好好搞事業,發家致富確實是很苦難的,身體、記憶、精神狀態也都跟不上,很難成功。而且這個時候面對的瑣事也有很多,孩子娶妻生子,有孫子的還要照料孫子,哪有時間想別的事情。事業不是一天兩天就成功的,也是不一年兩年就要效果的,需要多年的積累,如果到了五十歲還是一事無成才想起來要奮鬥的話,且不說自己的身體和精力能不能跟得上,要是前幾十年都沒有努力學習過,沒有為現在積累經驗和資源,現在成功的機率就更加的少了。
很多人常常用褚時健75歲種褚橙的事情激勵自己這是個好事情,但是也要明白人們能夠晚年的時候東山再起,完全是因為年輕的時候積累的經驗和資源,還有人脈。要是一個普通人,種的橙子再成功其實也是普通的橙子,人家的橙子就可以進入上流社會,完全是因為早些年積累的人脈。
其實,這句話就是老一輩人的一種對於生活的勸告,不一定就是適合所有人的道理,真正的目的就是讓人們在什麼年紀就去幹什麼事情,二三十歲的時候正好是成家立業的好時間,這個時候就要操心自己的人生大事,既要在事業上努力拼搏,也要找到一個好的妻子結婚生子,而不是為了一樣東西放棄了另一樣。到了五十歲該是享清福的時候,就應該去好好地享受,不要年輕的時候不努力,到老了才後悔,才想要奮發向上。
《增廣賢文》涉獵頗豐,從人情世故到禮儀道德,再到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同時又通俗易懂,充滿大智慧,十分推薦大家閱讀學習。
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這些俗語或談為人處世,或談人際關係,或談立志勸學「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些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為人處世的智慧,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佳句。
無障礙閱讀: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可以輕鬆閱讀,獲取知識,還有故事連結,講述背後故事,讓我們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要表達的內容。
感興趣的趕快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