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四十不立子,五十不發家」,什麼意思?現在也一樣嗎?

2020-12-22 趙趙的期待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比如老一輩人常說的「四十不立子,五十不發家」,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四十不立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不適合要孩子了,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不管承不承認,不論是從身體還是精力上面都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時候再要孩子,首先對於女人來說是高齡產婦,不管是懷孕還是成產都是很辛苦的,並且要承擔的風險是比普通人大得多的,而對於男人來說,精子的質量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減少的,要是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孩子,到了這個年紀,懷孕的可能性就很少了,所以老人們說四十不立子,就是為了讓男人早點成交立業,而女人不在高齡的時候懷孕也是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考慮。

五十不發家

五十歲是「知天命」之年了,在早些時候,因為生活條件和醫療水平十分有限,所以人們的壽命普遍不常,到了五十歲的時候老人們就常說自己是黃土埋了半截的人了,什麼想法也都沒了,所以在這個年紀才開始想要好好搞事業,發家致富確實是很苦難的,身體、記憶、精神狀態也都跟不上,很難成功。而且這個時候面對的瑣事也有很多,孩子娶妻生子,有孫子的還要照料孫子,哪有時間想別的事情。事業不是一天兩天就成功的,也是不一年兩年就要效果的,需要多年的積累,如果到了五十歲還是一事無成才想起來要奮鬥的話,且不說自己的身體和精力能不能跟得上,要是前幾十年都沒有努力學習過,沒有為現在積累經驗和資源,現在成功的機率就更加的少了。

很多人常常用褚時健75歲種褚橙的事情激勵自己這是個好事情,但是也要明白人們能夠晚年的時候東山再起,完全是因為年輕的時候積累的經驗和資源,還有人脈。要是一個普通人,種的橙子再成功其實也是普通的橙子,人家的橙子就可以進入上流社會,完全是因為早些年積累的人脈。

其實,這句話就是老一輩人的一種對於生活的勸告,不一定就是適合所有人的道理,真正的目的就是讓人們在什麼年紀就去幹什麼事情,二三十歲的時候正好是成家立業的好時間,這個時候就要操心自己的人生大事,既要在事業上努力拼搏,也要找到一個好的妻子結婚生子,而不是為了一樣東西放棄了另一樣。到了五十歲該是享清福的時候,就應該去好好地享受,不要年輕的時候不努力,到老了才後悔,才想要奮發向上。

《增廣賢文》涉獵頗豐,從人情世故到禮儀道德,再到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同時又通俗易懂,充滿大智慧,十分推薦大家閱讀學習。

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這些俗語或談為人處世,或談人際關係,或談立志勸學「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些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為人處世的智慧,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佳句。

無障礙閱讀: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可以輕鬆閱讀,獲取知識,還有故事連結,講述背後故事,讓我們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要表達的內容。

感興趣的趕快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

相關焦點

  • 俗語: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如果用一句簡單的俗語來說明的話,那就是「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什麼意思呢?三十望子應該是很好理解的,三十而立,成家立業,這個時候的男人應該有自己的孩子了。當然現在城市裡年輕人思想開放,三十歲不結婚的滿大街都是,可是在舊時農村,青年人結婚早,一般二十三、四歲就會結婚,結婚之後,就盼望趕快有自己的孩子。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中年人現在知道還不晚
    舉個例子,三十立身、立業、立家;四十經歷很多,已經有自己敏感的判斷力,不被外界是非善惡所迷惑;五十知道理想很難實現,所以對事物不再有所追求,順應天命。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民間還有一則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話直接體現民間百姓對修身的極高境界,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又有什麼意義?
  • 農村俗語「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什麼意思?有何講究?來看看
    在農村還有「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的俗語。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講究是什麼? 三十望子 在古代的農村,人們對婚姻和傳宗接代的事比較上心。即使現在的農村,仍然很看重香火的延續。父母都會著急地讓兒女早早的結婚。這也是事實,在農村,30歲可能孩子都上幼兒園了;可是在城市,30歲也許剛剛參加了工作。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四十不多欲」,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到了四十歲就要減少欲望。這個欲望可不要簡單地理解為對性的追求,他包括了多個維度。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後面5字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人到中年,相信對於生活和生命的理解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年輕時多氣盛,忙於事業,而一到中年,好像就突然明白了,好像什麼都比不上身體健康。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在小邵看來「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雖是一句民間俗語,卻是百姓對於修身養性的高度總結,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哲理。下面小邵就和大家一句逐句看一下這句俗語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大智慧。首先「四十不多欲」從字面上來看就是人年過四十以後,就不要有過多的欲望,否則就會傷身體。在小邵看來,這句話是存在一定歷史背景的。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我們可以對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一甲子」,來了解這句俗話。五十不多情:多情一詞解釋為:感性、重感情、感情豐富的性格叫多情,表達了「感情複雜」的意思。一個到了知天命年紀的人,無論男人或者女人,就不應太感情用事,做事通常就會很穩重。無論是對家人或者對別人,都不應該再感性用事,應以家庭和睦為主要生活目標。
  • 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人生的四個階段
    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人生的四個階段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首先我們來看前半句,這裡面的「不三」和「不四」可不是我們平常說的不三不四,而是指的一個年齡段。
  • 老話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是啥意思?對嗎?
    就比如題中所說的這句老話:「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從字面的意思上面,還是比較好理解的。這裡我個人通過我自己的理解,來單獨說說其中不同的地方。三十不發:三十,為而立之年。那麼,這裡的三十不發,從字面意思是理解,就是三十歲了,你還沒有發達,也就是事業有成,工作穩定的情況。四十不富:其實,這裡的四十不富,就是緊跟著三十不發而來。當你三十歲還沒有穩定的工作,那麼等你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你一般就很難富裕起來。
  •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夜讀|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五十不多情,六十…_.mp307:10來自中國搜索主播 | 小梅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是何意?
    人到中年,四十不惑,茫然四顧,卻發現自己還在為錢所累,這就是現代中年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只有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紀,才會突然明白,原來和親人在一起,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這就是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所要表達的真實內容。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查閱資料時看到了這麼一句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當我看到這句俗語後,雖然對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仔細揣摩了老半天,但終究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五十不交友在過去,人們的壽命都普遍較短,1996年出版的《生命與災禍》第5期中刊登了林萬孝先生所撰寫的《我國歷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文。
  • 經典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人生的三個階段
    經典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人生的三個階段人的一生要經歷許許多多個日子,每一個日日夜夜幾乎都不盡相同,這些精彩的日夜組成了我們豐富的人生。我們從小到大,從出生到上學,到工作最後到成家,到老去,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是什麼意思?古人的智慧真厲害
    俗語在農村非常流行,一直是大家口口相傳的形式,所以作為農民為人處世的一種標準,以及農耕的參考,裡面蘊含著中國農民世世代代的智慧,其中一些關於為人處世的俗語,也承擔了教育世人的作用,老人經常用一些俗語來闡述一些道理,這些話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其中的意思卻一點都不簡單,它是一種濃縮的精華,例如農村有句俗語叫做: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老話「人過四十不比三,五十以後三莫靠」啥意思?有道理嗎?
    過去農村有句老話叫做「人過四十不比三,五十以後三莫靠」,意思是人過40,到了不惑之年有了定性,至少在三件事上不要和別人攀比。到了50知天命的時候,至少有三種人不能依靠。農村老人說的是哪三件事和哪三種人呢?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古人的忠告
    所以孔子才會說三十、四十、五十歲,是一個人最需要注意的年齡段,算起來也只不過三十年而已。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還有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那就是「五十將來尋死路」, 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如果一個人在三十四十兩個重要階段都沒有一番成就,那麼五十歲乃至隨後的人生歲月中,就都將活在痛苦之中,這是老祖宗對中年人的告誡。第一、三十不發每個人在30歲的時候,無論是身體還是思想都發育到了一個成熟階段,換一種說法就是到達了人生的巔峰時期,精神狀態也是高昂蓬勃。
  • 老祖宗俗語:「五十親三人,如玩火自焚」啥意思?
    比如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句俗語:「五十親三人,如玩火自焚」。這個俗語,到底啥意思呢?說的是哪三人?五十歲是一個人生的關口,對於古人來說活到五十歲已經算是高齡了,畢竟當時生活條件差,醫療技術更是讓現在很常見的疾病成為了絕症。故而若是人這一輩子能活到五十歲就不要那麼不知足了。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什麼年齡該做什麼樣的事一直都是中國人世代遵循的規矩,那麼什麼又是適當的年齡呢?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
  • 俗語「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是何意?看完心裡有數了
    俗語中的「俗」字蘊含了,很多令人捉摸不透的學問。「俗」可以是一種態度和行為,也可以是一種思想和精神面貌。雖然很多人都極力與「俗」字劃清界限,但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芸芸眾生,又有誰能擺脫俗氣呢?「俗」可能是對金錢的渴望,也可能是對情感的需求,所以沒有人可以徹底擺脫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