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討論骨折的具體成因以及傷後處理的具體方法,只針對這類損傷,提出康複方面的建議。
通常,從傷後處理手段上大致可分為兩類: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兩類處理方法的不同,傷後康復練習原則完全不同。
髕骨骨折,常見手術方式主要有:克氏針+鋼絲減張固定法、空心螺釘+鋼絲減張固定法、髕骨爪固定法、編織線「荷包」式縫合法。根據固定方式的不同,術後的練習原則也稍有不同。
術後練習的內容主要分成幾大類:伸直功能練習、抗血栓練習、屈曲功能練習、力量練習等。
1.伸直功能
在各種術式中,伸直功能練習均毫無限制,從下手術臺一刻開始,就應該在過伸位放置下肢,保證伸直功能無礙。術後伸直練習應始終作為重點練習項目,直到屈伸角度均恢復正常為止。
2.踝泵
術後麻醉消退後應儘量多做,最大幅度緩慢屈伸踝關節,每小時應儘量做至少5分鐘,用肌肉自身收縮產生的擠壓力按摩下肢血管,防止血栓形成,這種方式不但針對於中老年患者,年輕患者也應有足夠的重視。
3.屈曲功能
屈曲功能練習在術後最多2-3天以後即應該正式開始,且無需在術後額外進行任何方式的外固定。首先是髕骨鬆動,在儘量不觸及內固定物及傷口(可能增加疼痛感,但是一般不會導致固定物鬆動)的前提下,按照科學的方法推動髕骨使其儘量維持正常活動範圍。
接下來就是按部就班的練習屈曲角度,按照文章中的方法及原則進行練習,進度沒有限制,在疼痛感可耐受的範圍內,以科學的訓練量,循序漸進地達到最大活動範圍。在前面段落介紹的幾種常見手術方法中,前幾種金屬固定法均可以使髕骨在術後早期即獲得較大的可靠性,可以承受較大幅度的牽拉刺激,所以一般的練習完全可以保證安全。最後一種「荷包」式縫合的方式,由於編織線的強度不如金屬,早期練習開始時更加強調控制疼痛強度,嚴格控制在中等強度以內,輕度疼痛感即可保證安全。
(在練習過程中,無法直觀監測髕骨是否安全,這時疼痛程度就是最可靠的衡量方法。通常早期練習中,皮膚創口疼痛感很強,此時髕骨周圍組織的疼痛程度通常在創口疼痛感的強度以下,且此時髕骨本身受周圍組織牽拉刺激很小,故以創口的疼痛感控制髕骨的安全,雖然不夠直接,但是完全可以保證可靠)
4.最佳康復時期延誤
上述為術後早期即開始關節屈曲功能練習的原則,如果不幸耽誤了最佳康復時期,出現了嚴重的關節屈曲功能障礙,那麼此時已經沒有捷徑可循,只能按照網站中我的置頂文章中介紹的各種方法進行練習,如果固定可靠,甚至仍可以進行較大強度的練習。但是如果出現內固定物對皮下組織產生強烈刺激的情況,有時未必需要硬練到底。
因為膝關節屈曲110-120以上範圍後,髕骨在其正常軌跡中的位移已經很小,也就是說,如果後期的練習感覺疼痛感主要來源於內固定物,屈曲角度恢復的目標可以定在120度靈活,無需忍劇痛硬練到底,防止產生附加傷害。剩餘的功能障礙待拆除內固定物以後再進一步改進,此為最經濟的選擇。
5.力量練習
力量練習也是關節穩定的重要保證,在術後早期以及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各種金屬內固定的存在,進行力量練習的過程中,可能難免由於伸膝裝置收縮刺激到固定物周圍的軟組織而產生較為強烈的疼痛感,如果這種疼痛感出現,是不能勉強練習的,需防止尖銳的內固定物刺傷皮下組織,此時,只能寄希望於骨折儘快癒合,儘早拆除內固定物,之後進行力量的強化練習。
具體練習方法:
大腿各方面肌群等長收縮(繃勁),尤其是股四頭肌,要求在基本無痛的前提下儘量用力、儘量多的做這個動作,這不僅僅可以維持一定程度的力量,也是通過肌肉對髕骨的牽拉,使髕骨能在其正常軌跡中儘量活動,進而牽拉到髕腱,防止髕骨粘連,髕腱攣縮等症狀發生。
直抬腿:在完全無痛的前提下,以關節充分伸直的姿態,抬起整個大腿直到約與水平呈15度左右高度,停止至力竭,緩慢放下,重複數次,每天2-3組。前幾種金屬固定法因為固定可靠,可在術後早期即開始,即使稍有疼痛感也可嘗試著去適應,如果是荷包縫合的術式,則需要視其手術水平而定何時開始抬腿。
其他力量練習方式可以在無痛原則指導下,到一定時期以後,參照文章中所述繼續練習即可。
6. 術後練習注意事項
在術後,可能出現數天臥床制動,早期下床活動時可能出現血管充脹的感覺:小腿脹痛、皮膚發紫,甚至由於血管突然充盈造成大腦一過性缺血產生暈眩感,這時不要緊張,只要回到床上休息,待休息好以後多次重複下床站立體位,數次後即可適應,然後開始正常的行動。
下地活動時,早期一般均應使用雙拐支撐行動,如果關節物其他損傷,患肢可負重行動,並隨骨折癒合、功能恢復而逐漸脫拐行動。但是並不應該以脫拐作為階段性勝利以自喜,何時完全脫拐仍要視具體恢復水平而定。
上述為骨折固定術後的一些簡單的康複方案,下面簡述髕骨骨折保守治療的康復原則。
保守治療,顧名思義就是不通過手術方式,通過嚴格制動,靠髕骨自身的癒合能力實現最終癒合,只適用於髕骨骨折且斷端無任何移位的病例。如果骨科醫師斷定骨折斷端位置可靠,無移位,可以直接通過石膏或直夾板進行固定,通常固定後1個月以內每周拍片監測斷端是否穩定,如最終穩定,可佩帶支具直到傷後8周,直到出現較為可靠的骨痂,骨折線模糊後才可酌情去除支具。
在此期間,股四頭肌要儘量安靜制動,僅可以做極輕柔的髕骨鬆動練習:用雙手分別推住髕骨的上下兩極,發力使斷端呈壓緊狀態下,進行髕骨的鬆動,通常每方向能夠保證出現運動,能避免髕骨頑固粘連即可,不需要過量推動,防止斷端分離。如果身邊有經驗非常豐富的康復治療師或自己控制力度能力較強的話,可以在傷後4-6周酌情開始關節小範圍屈曲練習,此時骨折僅處於纖維癒合期,就利用了這一點可憐的強度進行鍛鍊,但是要強調,這個過程危險性較大,要嚴格控制幅度,20-30度的微動即可在相當程度保證關節避免出現頑固的粘連。
在傷後,伸直功能的練習仍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在無法保證關節正常屈曲練習的情況下,確保關節伸直功能也是很重要的。其他方面練習就可以參考網站中各篇文章所述進行設置了。
以上是各種類型的髕骨骨折傷後術後練習的簡單原則,還有一些很具體的情況只能通過練習隨時發現隨時解決了,切記注意:安全第一!!本期編輯:June
本文來源:骨科康復時間
投稿請發送到郵箱:tougao@kangfu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