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骨疼痛的訓練康復

2021-02-12 ACTrainer健身社區

一、髕骨疼痛的原因
髕股關節(圖中紅線附近區域)由髕骨(膝蓋骨)和股骨滑車(大腿骨前端)組成,負責完成屈伸膝、上下樓等活動。這發生於膝蓋骨刺激大腿骨的股骨槽。

常跑步或做大量下肢運動的人是髕股部位關節疼痛的高危人群。


1、下肢運動負荷過重,訓練不規範

除去一次性膝部損傷,如收到猛烈撞擊(突然跪地、摔倒等),絕大多數患者是膝蓋在半蹲位狀態下活動頻繁、負荷過度而使髕骨關節軟骨面受到超量負荷、過度摩擦或長時間細微損傷而造成。訓練過程不科學不合理,訓練動作不規範,過多或過於集中地在膝關節半蹲位姿態下,發力蹬跨、蹬跳、變向等訓練,都是造成髕骨疼痛的原因。

2、跑步膝

跑步最容易受傷的部位是膝關節,約佔所有跑步傷的1/4,這就是跑友聽說過的「跑步膝」,其他容易的受傷的部位還包括大腿、小腿、跟腱、腳踝、足等等。這裡需要強調一下,其實跑步膝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膝關節靠前的位置疼痛,這種情況稱為髕股關節症候群或髕骨勞損,另一種情況是膝關節外側疼痛,這種情況稱為髂脛束摩擦症候群,這兩種都可以稱作跑步膝。今天要說的只是第一種。

跑步不同於對抗性運動,在一次跑步中急性受傷者有,但發生率明顯低於慢性勞損,慢性勞損又稱為overuse injury,翻譯過來就是過度使用性損傷。鑑於跑步屬於典型的單一動作重複性運動,這種運動會因為千萬次重複機械動作,導致某些部位持續受到很大壓力而出現問題,比如跑步膝就是如此。

根據《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的說法,它常常出現在年輕的熱愛休閒的跑步者群體中,且女性受的傷害是男性的2倍,因為女性一般臀部較大,大股骨對膝蓋帶來更大的壓力。在上下樓的時候疼痛會加重,做下蹲動作或者登山遠足時也會加重,而且下樓會比上樓更疼,因為下樓的時候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更大。但其實真的深究起來的話,給出一個確切的病因是很困難的,因為這其中涉及到生物力學的問題,膝蓋骨的作用力可能外大於內,它所處股骨槽的位置可能太高,容易造成錯位。而且,磨損的膝蓋軟骨減低了緩震的效果,足弓過高減少緩衝,扁平足或者膝蓋的過度拉伸可能造成髕骨橫向移動。肌肉也是其中的一個誘因。由於跟腱和小腿肌肉向膝蓋施壓,皮軟的四頭肌導致膝蓋骨移位。一次正常的跑步,只要不斷重複就會給膝蓋帶來傷害。

3、其他的風險因素包括:


二、髕骨疼痛的康復訓練

1、對髕股關節疼痛症候群的治療,一定要練習腿部力量,尤其是股四頭肌力量的練習是康復治療和提高功能以及預防復發的核心。因為加強四頭肌的鍛鍊能非常有效地改善髕骨移動,伸展腿筋和小腿將預防度內旋。


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尤其是大腿前側的肌群,股四頭肌)是維持膝關節穩定的重要結構。而病患因為疼痛活動量下降,股四頭肌得不到鍛鍊都會明顯的萎縮。這就使膝關節的穩定性下降,使髕股關節及股骨脛骨關節產生不合槽運動和過度的摩擦撞擊,會進一步加重骨關節病的發展。同時有研究表明,髕股關節疼痛時候會選擇性的抑制股四頭肌,膕繩肌受到的影響不大。通俗說法就是大腿前面的肌肉萎縮得厲害,短時間內後面肌肉問題不大。

但另一方面來講,由於膝關節的穩定是靠膝關節周圍所有的肌肉在分擔,因此增強下肢的整體肌肉力量來分擔壓力也非常重要,專業物理治療師建議這類的病人可以遊泳為主要運動,一方面可訓練到下肢的力量、一方面又不會給膝關節太大的壓力,還可保持穩定的體能。如果不想下水的話,騎自行車也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有一些較易緊的肌肉,如大腿後面的腱肌、小腿後方的比目魚肌、以及髖關節的外旋肌,太緊時會導致足弓較扁平、膝蓋成彎曲的姿勢,進而影響到髕骨軟骨的受力程度而導致疼痛。所以,這些太緊的肌肉都需要拉松。直抬腿:通常此症候群最常看到的就是股四頭肌的萎縮,股四頭肌就是在做膝蓋伸直時在作用的那塊肌肉,所以重點就是要加強膝蓋伸直的力量,但訓練並不是綁著沙包踢踢腳即可,專業的建議是在膝關節完全伸直與彎曲45度之間作訓練,因為從力學的角度來看,膝關節彎曲0-45度的範圍對髕骨股骨關節的壓力較小且又可訓練到股四頭肌最需訓練到的部分。重複做10次,換腿,再做相同的動作,這樣算是一套動作,做10套。靜力性抗阻伸膝:坐在比較高的椅子上,高到腳可以離開地面才不會影響動作。或者是硬的床上(才能穩定),桌子上,或者是專門的股四頭肌練習器械上都可以。在腳腕上綁一個重量適當的沙袋當負荷。將膝關節先伸直,再加上沙袋的重量當負荷,保持伸直的姿勢不動,來練習股四頭肌。在每次練習之間的休息時,可以用健康的腿來幫忙撐一會兒,這樣就不用屈伸關節抬起來放下的刺激關節了。一般保持到力竭(就是再也抬不住了)算一次,5-10次/組,每天練習2-3組。這個方法還可以進一步發展,改良成多角度等長練習的靜力性抗阻伸膝 。伸膝的時候向前用力踢腿,對抗沙袋的重量到完全伸直的時候保持3-5秒,算完全1次動作。當然,所有的這些練習都要循序漸進,從少至多、從易到難,從靜止姿勢的靜力練習到運動中的動力練習、從簡單動作到複雜動作。上面介紹的只是最簡單易行,最安全的基礎練習。因為過多過度的練習,不但不能緩解症狀,甚至還會加重軟骨的損傷。所以沒有專門的指導,還是不要自己盲目練習的好。此外更為重要的就是日常生活活動的調整,不能因為怕疼就一點兒都不動,更不能覺得只要是練習就比不練強,咬牙忍著疼痛使勁去練。因為運動不足和運動過度都會適得其反,加重病情。

靜蹲:

靜蹲的動作要求是這樣的:雙足分立與肩同寬,足尖與膝關節正向前,上體正直靠於牆面上,重心落於足跟。膝關節在垂直方向上不能超過足尖,屈膝角度不能大於90 度。保持次姿勢至力竭,休息10秒再反覆進行,連續10次/組,2-3組/日。簡單的說,就是後背靠牆練習扎馬步。如果症狀很重,蹲很小的角度都會覺得疼,可以採用靜態負重伸膝:坐在高一點的椅子、床或者桌子上,膝關節以下都垂在床外,在腳腕子上綁一個沙袋,儘量用力把腿完全伸直,保持到力竭(就是再也抬不住了)算一次,5-10次/組,每天練習2-3組。2、強化股四頭肌強化股四頭肌的訓練有兩大類,一種是開鏈訓練,一種是閉鏈訓練(其實所有訓練都可以分為開鏈或閉鏈)。股四頭肌開鏈訓練的典型器械就是腿屈伸器。
在這裡要提一下,如果你本身已經有膝關節疼痛,那你做這個訓練是不合適的,現代生物力學研究表明,腿屈伸動作從起始位到腿伸直,在這個過過程中膝蓋受到了非常大的壓力,特別是髕股關節,不受膝蓋傷痛困擾的人做這個訓練沒問題,能夠很好的提高股四頭肌力量。但我們常常接待到一些因為去健身房鍛鍊「腿屈伸」反而導致髕骨關節疼痛的病人,那麼比較適合這類人群的運動就是閉鏈訓練。這是一個股四頭肌閉鏈運動的典型器械。
做這類訓練,我們的雙腳是有接觸物的,下肢穩定,可以很好的模擬雙腳與地面接觸,這跟跑步的某些狀態也是相似的,所以叫做閉鏈系統,這個動作從蹬腿到膝關節逐漸伸直,對髕骨造成的壓力是很小的,如果疼痛在腿部彎曲90°是最明顯,那麼我們可以把彎曲度保持在45度以內(也就是半蹲蹬),這樣膝蓋的壓力就很小了。當你恢復訓練的時候,要慢慢的、循循漸進的恢復訓練量,不要一下子的猛然恢復以前的訓練量,那樣可能導致傷病加重。

3、為了預防髕骨疼痛症候群,首先跑步者應選擇較為平坦的路段,其次選擇符合腳型和步法的鞋。這一點不再贅述。

4、髕骨帶髕骨帶能提高膝關節處的壓力和股四頭肌的活動能力,並有助於重新分配整個膝關節的壓力,但這只能是暫時的法子,不能永久使用。(圖源網絡)

相關焦點

  • 髕骨疼痛
    髕骨疼痛經過及時有效的治療,可以使疼痛部位得到良好的恢復,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影響關節與下肢的活動。病因髕骨疼痛是直接或間接暴力引起的,膝關節過度屈伸也是引起髕骨疼痛的原因,還有可能是慢性勞損損傷髕骨。
  • 髕骨疼痛的緩解方法
    髕骨疼痛與那些症狀混淆?通常如果只有膝蓋痛,而在病理學檢查上髕骨軟骨沒有發現軟骨有纖維化的現象,就只可稱為『髕骨股骨痛徵候群』,如軟骨已發生變化的就稱為『髕骨軟骨軟化症』。  而在年輕族群的膝蓋痛,其實大部分都是這類型的;但如果是老年人族群的膝蓋痛,則絕大部分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
  • 「運動康復科普」預防髕骨脫位、膝關節疼痛,要做髕骨穩定性訓練
    如果你出現髕骨半脫位或髕骨脫位,那麼你的膝蓋骨可能被拉向膝關節的外側或內側。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你的髕骨就不會保持在原來正常的位置,會出現膝關節疼痛和不適的症狀。髕骨通常會更容易出現向腿外側移位的情況,而不是向腿內側移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接下來的文章中將為您解答。髕骨不穩定可能會造成以下影響·疼痛 你可能會感覺到髕骨疼,就像是要脫臼一樣。
  • 髕骨脫位的康復訓練方案
    近來對髕骨脫位矯正術(主要是微創的關節鏡下內側支持帶緊縮+外側支持帶松解術)後的患者進行隨訪發現,一些患友雖然在術後已經基本恢復日常生活,但是參加體育活動時仍然有膝關節不穩和打軟腿的感覺,考慮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下肢肌肉力量不足和關節靈活性不夠而引起。
  • 必修:髕骨骨折康復原則
    本文不討論骨折的具體成因以及傷後處理的具體方法,只針對這類損傷,提出康複方面的建議。通常,從傷後處理手段上大致可分為兩類: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兩類處理方法的不同,傷後康復練習原則完全不同。髕骨骨折,常見手術方式主要有:克氏針+鋼絲減張固定法、空心螺釘+鋼絲減張固定法、髕骨爪固定法、編織線「荷包」式縫合法。
  • 【學員案例】膝關節疼痛的運動康復
    其實很多膝關節疼痛,都可能是髕骨關節退行性病變引起的膝關節疼痛,應當引起重視。據臨床數據顯示,65歲以上人群中,由於膝關節退行性病變引發的疼痛人數,達到了50%以上,而在75歲以上人群中,這一數值可達到約85%。那麼我們究竟如何訓練,或者說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對膝關節的保護呢,我們接著看。
  • 髕骨骨折術後康復指導
    髕骨骨折是較常見的損傷,多見於撞傷或摔傷。治療方法通常有保守治療石膏外固定或者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對新鮮髕骨骨折的治療,應最大限度地恢復關節面的平滑,給予較牢固內固定,早期活動膝關節,防止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
  • 康復訓練
    4、膝外翻會導致髕骨滑行路線改變,容易導致髕骨軟化、關節炎等。膝外翻如何改善?想要改善膝外翻,我們就需要打破現在關節周圍肌力的不平衡狀態,建立正確的平衡狀態。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改善膝外翻的康復練習。1、闊筋膜張肌和髂脛束的松解與拉伸用泡沫軸滾壓闊筋膜張肌的位置和大腿外側,重點在激痛點多做滾壓,動作要慢,每次兩分鐘,每天可多次練習。
  • 女性膝蓋前緣疼痛要當心髕骨外翻
    但是並非所有膝蓋疼痛都是退化性關節炎,近來門診也發現,有的年僅20歲、30歲喜歡運動的女性,或是40歲到50歲的女性,因為膝蓋前緣疼痛來就診,此主要為「髕骨外翻」,而非退化性關節炎。  髕骨外翻VS退化性關節炎  到底髕骨外翻與退化性關節炎的差別在哪裡?首先是疼痛的部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會很明確感覺膝蓋內側疼痛,或是覺得走路的時候,膝蓋後側緊緊的、脹脹的。
  • PN三分鐘:高位髕骨
    先說第一種單純性高位髕骨,其症狀一般不明顯,至10歲前後可能出現膝關節不適,髕骨疼痛,膝關節無力,可出現少量積液。運動後髕骨疼痛加重,休息後則有所緩解。第二種高位髕骨合併膝過伸時,畸形較為明顯。膝關節正常會有保護性屈曲動作,膝過伸則難以發揮這種作用。此時容易發生半月板、韌帶、關節囊等的損傷。對兒童少年,應注意診斷。
  • 【健康】女性膝蓋前緣疼痛要當心髕骨外翻
    但是並非所有膝蓋疼痛都是退化性關節炎,近來門診也發現,有的年僅20歲、30歲喜歡運動的女性,或是40歲到50歲的女性,因為膝蓋前緣疼痛來就診,此主要為「髕骨外翻」,而非退化性關節炎。  髕骨外翻VS退化性關節炎  到底髕骨外翻與退化性關節炎的差別在哪裡?
  • 一例罕見的陳舊性髕骨骨折治療(手術+康復過程)
    患者,女,35歲外傷致左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7月當時「左髕骨骨折」建議手術,患者拒絕,要求保守治療查體:左膝關節被動活動度尚可,伸膝無力,股四頭肌明顯萎縮
  • 脛骨平臺骨折術後怎麼康復?術後正確的康復訓練很關鍵
    當發生脛骨平臺骨折後,需要通過手術切開復位固定,術後要及時進行康復訓練,以加快骨折癒合,促進患肢功能恢復。 脛骨平臺骨折術後康復訓練 (一)術後0~3天 1、術後麻醉消除後即可開始進行踝泵運動;
  • 髕骨莫名其妙外翻了?
    微信搜索關注公眾號《康復小南寧》,本公眾號是小編業餘時間,用來學習分享,因此有添加小編微信號或者留言的同道,回復有所怠慢請見
  • 弓弦理論:髕骨穩定的基礎
    微信搜索關注公眾號《康復小南寧》,本公眾號是小編業餘時間,用來學習分享,因此有添加小編微信號或者留言的同道,回復有所怠慢請見諒!髕骨(又名膝蓋骨)是膝部伸肌腱中的一塊籽骨。結構上看,髕骨處在股四頭肌與髕腱形成的「弓弦」上,Q角越大,弓弦拉的越緊,則外側肌肉對髕骨的拉力越大,就越容易有髕骨外翻、半脫位或髕股疼痛綜合症(PFPS,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理論上,當Q角為0度時,弓弦力為0。
  • 髕骨骨折的康復治療
    髕骨骨折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關節內骨折,會導致伸膝裝置連續性的喪失及潛在的髕股關節的失配,主要表現為牽拉性損傷。由於髕骨是膝關節功能的重要性組成部分之一,所以治療不當會直接導致患者膝關節功能薄弱、並發髕骨關節炎以及膝關節炎功能障礙等臨床併發症,直接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秩序。
  • 【康復秘籍】股四頭肌的力量訓練
    任何膝關節疾病,首先都會發生股四頭肌的萎縮,該肌肉的萎縮,將使膝關節失去保護,變得不穩定,不僅可使症狀加重,還不利於膝關節的康復,所以膝關節的大多數疾病,都要鼓勵病人做股四頭肌的鍛鍊。通過鍛鍊使膝關節的穩定性加強,改善局部血運和新陳代謝,從而緩解疼痛,改善功能,促進康復。 最常用而且可操作性強的就是靜蹲練習。
  • 髕骨骨折術後,膝關節發生粘連嚴重影響恢復,該咋辦?醫生告訴您
    ,這樣就為接下來的關節活動度訓練打下一定的基礎。對於關節粘連特別嚴重的患者來說,這個過程是進行康復鍛鍊的第1步,一定要做好,而且一定要堅持做。●膝關節活動度訓練:當髕骨有了一定的活動度以後,再進行膝關節屈伸幅度的鍛鍊,對於髕骨承受的壓力將會有明顯的減輕,患者也就不用再特別擔心,在康復鍛鍊的過程當中會加大骨折部位的壓力,導致再次骨折。
  • 【健康資訊】髕骨骨折後康復很重要!
    髕骨骨折是外傷中常見的關節內骨折,主要表現有髕骨局部腫脹、疼痛、膝關節不能自主伸直、常有皮下淤斑以及膝部皮膚擦傷等。
  • 膝關節康復訓練
    所謂髕骨,就是俗話說的膝蓋骨,再膝關節的正前方,是接近圓形的一塊「籽骨」。在關節不腫的時候,腿自然伸直放在床上就可以看出髕骨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