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重彈,今天我們又來聊膝關節的問題啦。看了這麼多膝關節的疑難雜症,您是不是已經對它們了如指掌了呢?就今兒個咱要說的高位髕骨,您之前聽說過嗎?您還別說,您可能還真得好好看看,這搞不好啊,自己就是這種情況。
首先來看一下髕骨,髕骨是人體最大的籽骨,具有保護膝關節的作用,特別是股骨下端關節面及股骨髁,並能使髕韌帶遠離軸線以增加股四肌的作用力距,從而加強其伸膝力量。
髕骨還具有車鏈樣作用可增加膝的旋轉度保護膝關節在半屈位的穩定性,防止膝關節做過度內收、外展及屈伸活動。
高位髕骨(Patella Alta)是指髕骨在矢狀面的垂直高度增加,不能牢固地限制在股骨髁間內,引起習慣性半脫位或脫位,或壓迫髕上囊,是髕骨不穩定的常見原因之一,也被認為是髕骨脫位的高危因素。
因為髕骨位置較高,在屈膝開始階段,髕骨會延遲進入滑車溝,因失去了滑車外側面的骨性阻擋,在髕腱和股四頭肌的合力下容易扭轉,出現外側脫位。
在高位髕骨遠端伸肌力臂已有減弱,屈膝姿勢更進一步作用於已減弱的伸肌裝置,這導致屈膝姿勢並增加通過髕股關節的肌張力,從而可能導致此關節的退行性改變。
高位髕骨多為先天性異常,也可能是以下原因。
1)痙攣性癱瘓。 此時股四頭肌持續收縮,向上牽拉髕骨,時間長可形成高位髕骨。
2)脛骨結節炎,髕骨軟化、膝前痛等。 兒童少年在生長發育時期,股四頭肌與小腿三頭肌訓練過度,過分牽拉髕韌帶致損傷,引起脛骨粗隆骨骺炎,在發育成熟後很可能形成高位髕骨。
3)結締組織的遺傳性疾病。 可能為膝關節後方的關節囊以及韌帶的遺傳性鬆弛,導致了膝過伸和高位髕骨。
高位髕骨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單純性高位髕骨,一種是高位髕骨合併膝過伸。
先說第一種單純性高位髕骨,其症狀一般不明顯,至10歲前後可能出現膝關節不適,髕骨疼痛,膝關節無力,可出現少量積液。運動後髕骨疼痛加重,休息後則有所緩解。
第二種高位髕骨合併膝過伸時,畸形較為明顯。膝關節正常會有保護性屈曲動作,膝過伸則難以發揮這種作用。此時容易發生半月板、韌帶、關節囊等的損傷。
對兒童少年,應注意診斷。很多患兒可能因為膝部無力,髕骨習慣性脫位才來就診。
1)查體:
可觸診到髕骨較小,位置高,髕韌帶較長,髕下脂肪墊增大。膝關節伸直時有髕骨壓痛。股四頭肌萎縮,肌力下降(以股內側肌為主)。當伴有膝過伸時,仰臥位伸膝可見脛骨過度外旋。
2)影像學診斷: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評估髕骨高度的指標很多,主要被分為兩類:一類是間接指標,評估髕骨與脛骨之間的位置關係,比如經典的Insall-Salvat(IS)指數,Blackburne-Peel(BP)指數,和Caton-Deschamps(CD) 指數。另一類是直接指標,評估髕骨與股骨之間的關係。包括等「The patellotrochlear index」,「The patellophyseal index」等。但是,到目前為止,高位髕骨仍然缺乏一個準確的定義和測量方法。
臨床上X線片測量具有重要地位,下面介紹經典的Insall-Salvat(IS)指數測量法。
在屈膝20-70度的側位片上,測量髕骨下極到髕腱止點的距離,在測量髕骨最大縱直徑的距離,用前者距離比上後者距離,正常值為0.8-1.2,大於1.2則為高位髕骨。
CT檢查方面,可以評估髕骨關節面,利用CT三維重建技術可對髕骨和股骨的準確關係進行判斷。
MRI檢查可以發現髕股關節關係異常,髕股關節軟骨及軟骨下骨改變。
高位髕骨一般先以保守治療為主,保守治療無效後才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可分為關節外手術和關節內手術。
前者包括脛骨結節移位術、髕韌帶轉位術等,以調整髕骨的位置避免髕股關節間的應力分布不衡,改善髕骨穩定性和髕股關節適應。
關節內手術以關節鏡為主,包括灌洗、軟骨刨削等,這些措施不能根本杜絕骨關節炎的發生,但可延緩其發生時間。
為了更好的估計預後及指導臨床治療,沈彬等設計了分級診斷治療的方法。結果顯示分級為重度者,髕股關節炎的症狀出現早,程度重,保守療法效果差;分級為輕度者,髖股關節炎的症狀出現晚,程度輕,早期藥物治療多能緩解疼痛。
目前關於高位髕骨的治療,早期症狀輕微時多採用保守治療,包括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包括避免髕股關節、脛股關節關節等的過度活動,如劇烈跑跳、頻繁上下樓梯、過度屈膝、下跪等。
藥物治療一般使用非激素類抗炎藥物,可以口服軟骨營養藥及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等;
運動療法以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等張訓練為主,加強膕繩肌的訓練,進行多角度的等長收縮訓練。
生活中可增加自行車、遊泳、爬扶梯、步行等增加心肺耐力的訓練,訓練時間逐漸延長,速度逐漸增加。若患者耐受良好,可增加快走、慢跑、跳躍、半蹲、踢和其他的專業性體育訓練。
物理因子的治療可有冷療、超短波、幹擾電以及水療等,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療法。
冷療一般是在術後早期和訓練後使用;超短波療法則用於因異常的髕骨運動軌跡引起的局部深層組織的炎症治療;幹擾電療法用於緩解疼痛,治療失用性肌萎縮;水下治療則可以減輕患肢負重,促進本體感覺的恢復。
綜上我們了解到,髕骨的「高高在上」造成了膝關節的各種內傷,這其中最容易形成習慣性髕骨脫位。臨床上查體可初步判定,具體的確定還需藉助影像學的測量,而影像學的測量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隨著運動醫學的不斷發展,相信未來無論在測量標準方面還是在其本質探索方面都會有進一步的進展。
在治療方面我們可以有很多選擇,包括手術治療,康復治療以及物理因子治療等,根據患者的病情分級給予合適的治療,相信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ref:
1.郭瑞鵬,徐斌.髕骨高度的測量及高位髕骨的研究進展[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20):3269-3274.
2.沈彬,王國慶.高位髕骨臨床分級法的探討[J]. 中國矯形外科雜誌,2000,7(2):117-119.
3.Johnson AL, Probst CW, DeCamp CE, et al. Vertical position of the patella in the stifle joint of clinically normal large-breed dogs. Am J Vet Res. 2002;63(1):42-46.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Physionetwork中文官網
www.physio-network-china.com
由Physionetwork中文版發出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所有權歸Physionetwork中文版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任何媒體、平臺、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獲得授權且在醒目位置註明出處。
歡迎投稿,文章質量及閱讀量高的文章可翻譯成外文放至國際版網站中。歡迎醫療體能康復科研私教健身等相關平臺及媒體進行合作。